最多人關注

  • 新冠肺炎
  • 肺炎鏈球菌 
  • 疫苗
  • HPV
  • 膽固醇
  • 用藥發現5異常不要吃!政府如何把關?成效如何?食藥署說明

    2024-11-18

    當發現藥品異常許多人就會將藥品直接丟掉,不過其實有通報管道,這能夠讓全民一同監督藥品品質。回到源頭來看,藥品上市後政府如何把關?成效又如何?到了民眾手上通報後又如何?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簡稱食藥署)一一說明。

    早期高風險HER2陽性乳癌預後差?精準導彈ADC藥物拚治癒!

    2024-11-18

    HER2陽性乳癌因復發及轉移的風險較高,通常被認為是預後較差的乳癌亞型。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現在已有不少治療手段可拚治癒,有效的治療策略就顯得相當重要。義大癌治療醫院內科副院長饒坤銘醫師一一說明,助乳癌病友們力抗HER2陽性乳癌。

    糖友不能只看糖化血色素!「連續血糖監測儀」助防低血糖、控各數值

    2024-11-06

    糖尿病監控血糖是重要課題,不過許多糖友往往只重視有如大考、約每2-3個月到醫療院所檢查一次的糖化血色素,卻忽略了有如每天日常小考的空腹血糖、飯後血糖、隨機血糖等,長期下來恐怕控糖不利,甚至低血糖帶來危險。

    光深蹲還不夠!壯世代存「肌」本*需從「這營養」著手

    2024-11-06

    全台壯世代名人都在「瘋深蹲練全身肌群」!深蹲因為可以同時連動多個關節、肌肉,包含核心到大肌群等,一次鍛鍊到全身;加上零成本、老少咸宜,國內包含趙少康、朱立倫、李濤、裴偉、劉寶傑等名人都響應推崇。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深蹲動作雖然看似簡單,但沒有一定的肌肉量支撐可是做不來的,因此若發現自身無法成功深蹲,就要當心是「肌本」不足的警訊,尤其隨著年齡增長,該如何擁有健康的身體、正確老出好成「肌」,是現今壯世代的重要課題。

    接住思覺失調症病友!松德聯醫設綿密網絡,長效針劑助穩控!

    2024-10-31

    為能達到「思覺失調症不漏接」的目標,黃名琪院長表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設立綿密網絡,以醫院為基礎,串連衛政、警政、社政、民政、基層診所、各級學校等系統,提供全方位的照護服務。服務可包括全年無休的24小時即時電話、現場諮詢服務,以及急診/門診治療、居家治療、精神復健機構照護,還有庇護工廠、社區居住等,幫助病友穩控疾病、回歸社會,成果斐然。

    洗腎洗毒素也洗掉營養!腎友如何防備營養不良成為奪命威脅?

    2024-10-28

    洗腎對於腎衰竭患者相當重要,因為能有效維持生命的長度與深度;但儘管如此,長期下來所造成的生活困擾及副作用,也會大幅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甚至提高死亡風險。

    結腸直腸癌骨轉移怎麼辦?骨轉移藥物擴大給付來助攻!

    2024-10-24

    結腸直腸癌,也就是大家俗稱的大腸直腸癌,發生率一直位居台灣十大癌症前三名,儘管在政府長期推動公費糞便潛血檢查下,有越來越多患者在早期就確診與治療,但仍有23%患者確診已屬晚期,甚至發生癌症骨轉移。新竹馬偕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鄭弘毅主任鼓勵,我國健保署在113年10月1日起將癌症骨轉移藥物健保擴大給付至結腸直腸癌、腎癌、膀胱癌、子宮頸癌、卵巢癌、食道癌、胃癌及胰癌併有蝕骨性骨轉移之病人。骨轉移患者有望受惠,僅需每個月接受一次治療,即能有效減少骨骼相關事件的發生。

    試管療程掌握「3不3要」!生殖生育2大醫學會推「樂孕尋寶地圖」助好孕!

    2024-10-23

    隨醫學進步,試管療程有許多新型治療方法,且最新治療組合經國際研究證實確實有助兼顧取卵數、卵子品質、低副作用等益處,有助降低患者療程中的壓力。不過許多人卻也因認為生殖醫學成功率高而拖延,出現3大錯誤觀念,不僅影響身心、也影響生孕。

    血友病「超長效藥物」納給付!活動不受限,陽光病友羽球、衝浪樣樣來!

    2024-10-21

    血友病常讓人活動一個不小心就出血,傷口還難以止血,更不用說運動相關的社交活動也受限,相當不方便。有別於過去的「事後治療」,現以預防性治療為主,而且還有「超長效」藥物可用。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血友病協會、社團法人台灣省關懷血友病協會攜專家們召開衛教記者會說明,並邀請病友分享。

    拆除血管炸彈!認識ASCVD。遵守4原則、善用App,防中風心肌梗塞。

    2024-10-17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劉秉彥秘書長說明,針對分級「非常高風險」、「極高度風險」患者控制目標至關重要,不過由於血脂一般而言無法在家自行追蹤檢測,高血脂也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建議病友應該要遵循「要回診、要治療、要追蹤、要改變」4原則,經由醫療介入與生活調整雙管齊下。

    早期HER2乳癌福音!術後輔助ADC已給付,降復發、死亡風險!

    2024-10-17

    早期HER2乳癌的病友,現也有ADC藥物助攻,而且已經納入健保給付。台灣乳房醫學會召開記者會攜專家們說明,籲符合條件病友多加運用,有利降低復發及死亡風險!

    確診三陰性乳癌別亂爬文!翻轉治療缺口,免疫加持降風險!

    2024-10-16

    網路發達,檢查出什麼樣的疾病多可查到不少相關資訊。不過,若是確診三陰性乳癌建議別亂爬文為佳,因為這反而很有可能影響治療。高雄市乳癌防治衛教學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召開衛教記者會,現場邀請醫學專家們聊聊三陰性乳癌的治療現況;以及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 陳菁徽委員、王正旭委員,盼加速推動給付;病友現場分享抗癌心路歷程。

    糖尿病控制不佳,黴菌入侵肺部,老翁肺破四大洞! 醫師:這類人是高風險群

    2024-10-16

    一名七十八歲老翁、日前因為虛弱伴隨呼吸道症狀送醫,經檢查發現老翁不僅有非常厲害的敗血症,而且兩側、共四個肺葉都開了「大洞」,培養結果顯示「裡面都是“隱球菌”」。

    莫名眼下垂、大小眼、複視?小心肌無力症,異常症狀速至神經科!

    2024-10-14

    眼睛莫名的大小眼、視力模糊、複視等,要小心「肌無力症」,這雖未必是重症,但仍是個「難症」。新光醫院神經科暨社會服務室舉辦「肌無力症醫療講座暨病友聯誼活動年度大會」,邀請專家們分享肌無力症,盼更多人認識肌無力症,更多病友勇敢尋求幫助、走出新人生。

    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很溫和?醫解迷思,正確治療觀念拚完賽!

    2024-10-09

    台灣的新發現的乳癌約9成為早期乳癌,其中7成屬於荷爾蒙陽性乳癌,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可謂是「眾中之眾」。不過民眾的認知卻常見許多迷思,例如「很溫和」、「幾年了,不用擔心復發了」等等,不過實際情況卻超乎想像。

    她健檢紅字以為是太常熬夜,原來是「骨髓增生性腫瘤」!醫:控制不佳增中風、心肌梗塞風險。

    2024-10-08

    一名37歲女性上班族,因卵巢巧克力囊腫破裂出血、引發劇烈腹痛就醫,意外發現多種血球數量超標、部分甚至超出正常值3倍,脾臟也腫到1.5倍大。轉診至血液腫瘤科,經骨髓切片檢查後確診罹患少見的「真性紅血球增生症」。

    肺癌防治戰,台日韓比拚!台灣5戰3勝,差在2關鍵,台灣要跟上!

    2024-10-07

    肺癌死亡占全部癌症死亡人數近五分之一,全球防治肺癌各國祭出策略。據「台日韓肺癌防治評比」報告,結果顯示台灣5戰3勝,智庫專家指出2大不足關鍵,呼籲台灣防癌正朝正向發展,盡早改善有望突破!

    抗癌如大考!選對策略,擺脫荷爾蒙陽性乳癌高復發風險!

    2024-10-07

    乳癌是台灣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更蟬聯近六年死亡率的前三名,其中荷爾蒙陽性(HR+/HER2-)為最大宗,若又為高風險族群術後有三成復發機率。如何降低復發、邁向治癒是年輕早期乳癌患者的一大難纏課題!馬偕紀念醫院乳房中心張源清主任點出抗癌應考關鍵:術後輔助治療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如同找到補教名師,抗癌成績更進步,再創人生高分成就!

    郭子乾岳母黃斑部病變憂失明。醫指4症狀快就醫,新藥給付3族群受惠!

    2024-09-19

    郭子乾表示,想當時岳母曾經向家人幾次提到過視力感覺越來越惡化,大家原以為是老花眼等等一般的年老現象,好一陣子後才察覺不對勁前往眼科檢查,才發現是黃斑部病變,岳母視力已受影響。

    異膚嚴重程度常被低估?正確認識異膚,更助病友治療回歸生活!

    2024-09-19

    每年09/14是世界異位性皮膚炎日,今年主題強調「真實無濾鏡」,盼大眾更正確的認識異位性皮膚炎,瞭解病友真實面對的挑戰,以及全方位照護的重要性,進而給予更多的關懷與鼓勵,助病友更能透過正規治療、長期穩定控制異位性皮膚炎。

    紅腫癢超過6周快去大醫院!「3要1不」清零慢性自發性蕁麻疹。

    2024-09-16

    蕁麻疹相當常見,不過要留意「慢性自發性蕁麻疹」,這會讓人好了又癢、癢了又癢,像個無止盡的迴圈沒完沒了,讓患者找無方法、身心飽受痛苦。醫師提醒,若發現症狀異常盡早就醫檢查,謹記「3要1不」助穩定控制慢性自發性蕁麻疹。

    不是「鬼」剃頭!圓禿是免疫疾病。醫:6成影響生活,早治療防全身掉毛。

    2024-09-06

    頭上莫名禿一塊、在我國俗稱「鬼」剃頭,不少人以為這個疾病單純是因為壓力太大所致!醫師指出,鬼剃頭其實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正式疾病名稱叫做「圓禿」。患者由於自體免疫系統錯誤攻擊毛囊、導致圓型斑塊落髮。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趙曉秋表示,圓禿患者有三成可能發展成多發、大範圍的禿髮;嚴重者可能「全頭禿」,甚至還有1%患者可能進展至全身毛髮盡落、變成「全身禿」。

    思覺失調症治療越早介入越好!長效針劑助病友穩控、走得更遠!

    2024-08-30

    「感謝長效針劑救了我們家!」今年四旬歲陳先生在大學時,因無法承受感情生變的壓力,陸續出現幻聽、自言自語、多疑等症狀,曾被人誤會是「中邪、鬼上身」,甚至帶到宮廟求神問卜仍不見改善,最後就醫確診為思覺失調症。但因抗拒用藥,家庭關係緊張,反覆惡化,多次住院治療,直到5年前住院期間接受長效針劑治療與專業醫療團隊照護,逐漸穩定疾病,如今與父母相處和樂,也重拾音樂教學的工作。

    好消息!SMA治療終於全給付!SMA之父感動,鼓勵病友勇於諮詢治療。

    2024-08-27

    罕見疾病SMA(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終於在今年8月脊髓性肌肉萎縮症關懷月,傳來健保全面擴大給付SMA藥物的好消息!讓病友有機會從治療中獲益、追求夢想的心願。

    流感全年化!疫苗打了沒?2原則定期接種,風險者更慎防重症。

    2024-08-14

    流感現已全年化,許多風險族群又有重症風險,最重要的防範關鍵就是「預防勝於治療」。不過民眾對於流感及疫苗普遍存在許多錯誤觀念,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醫師們提醒把握2原則,盡早定期施打以確保健康。

    偏頭痛吃藥更痛?掌握「54321」口訣速至神經內科就醫

    2024-08-13

    根據統計,台灣約有200萬人受「偏頭痛」所苦,相當於每10人就有1人患病,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及社會經濟。台灣頭痛學會特別推出全台第一個「偏頭痛友善職場指南」,呼籲企業共同響應,為隱形忍痛的病友們打造更友善的辦公環境。並提醒民眾可以透過「54321」口訣進行初步自我判斷,若有偏頭痛的徵兆應盡速前往神經內科就診。透過正確診斷,重拾工作和生活中的平衡與健康。

    致命皮膚病!疱、斑、屑早檢查。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專用製劑獲給付!

    2024-08-01

    皮膚疾病也有重症,一名39歲女性案例確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不僅急性發作時長滿膿疱,還嚴重高燒幾近昏迷,住院一個多月,出院又反覆發作再住院,後續甚至引發敗血症差點失去性命。

    BRAF不再是最惡基因!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專屬雙標靶來助攻!

    2024-07-30

    自2005年首款大腸直腸癌的標靶藥物問世以來,近20年都沒有專屬標靶藥物,可治療高惡性度的BRAF基因突變。近年終於迎來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新曙光-BRAF基因突變專屬的雙標靶藥物可使用。

    鮭魚鼻軟骨成保健助手!PCT- II非變性二型膠原蛋白將成新趨勢

    2024-07-26

    日本藥品株式會社與台灣和司特股份有限公司昨日在2024台灣生技展,聯合發表新保健食品原料—專利鮭魚鼻軟骨萃取物:非變性二型膠原蛋白PCT II。有別於傳統非變性二型膠原蛋白,PCT II結合了非變性二型膠原蛋白與蛋白聚糖,與人體成分更相近,在超高齡社會來臨之際,預料將成為靈活力與活動力保養的新趨勢!

    夏日防蚊作戰4招不可少!食藥署教正確處置防併發症

    2024-07-18

    炎熱夏日,蚊子嗡嗡嗡盤旋天際,不僅擾人,被叮咬後還可能出現紅腫、癢、痛、水泡、過敏等症狀,也可能抓破皮膚而導致細菌感染,甚至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

    工程師不菸不酒肝指數超標?醫揭原因竟是重度脂肪肝!

    2024-07-17

    28歲的王先生是任職於南科的工程師,平時無任何身體不適,無菸酒及服用中草藥習慣,也沒有慢性病史。由於平時工作繁忙,三餐外食又缺乏運動,導致體重逐漸上升。在某次公司體檢時,竟意外發現肝指數偏高(AST/ALT:69/86),超音波檢查顯示重度脂肪肝,連忙至醫院求診。

    魚油濃度高還不夠?如何被人體吸收才是真正有效!

    2024-07-15

    隨著民眾健康意識日益提升,魚油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營養補充品。然而,民眾在挑選魚油產品時,常僅在意濃度,卻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因素。挑選魚油的真正關鍵在『經研究支持的高吸收力、後市場監督機制認證把關』。魚油益處雖多,但不是有吃就好,即使濃度再高,若營養未被有效吸收,也無法完全發揮保健功效。

    早餐是開啟一天的最佳鬧鐘!「這三類」搭配缺一不可!

    2024-07-12

    早餐是晨間起床後的第一頓飯,吃早餐的目的不僅是儲備一整天所需的營養,還肩負「啟動以肝臟為主的周邊時鐘」之重責大任。換句話說,早餐具有「鬧鐘」的作用。

    間歇性斷食和生酮也有機會降失智風險!醫揭「酮體」是關鍵

    2024-07-12

    在斷食十二至三十六個小時後,身體會進入「酮症」的生理狀態,血糖低、肝醣(又稱糖原)耗盡。肝醣是由肝臟生成的葡萄糖儲存體。斷食過程中,肝醣不斷分解出葡萄糖,數小時後,肝醣便會完全耗盡。為了回應此情況,身體其他部位的細胞會釋放出脂肪。脂肪隨著血液逆流向肝臟,在那裡被轉換成酮體,這是身體在沒有葡萄糖可用時的另一種能量來源。這種「代謝轉換」在斷食後十二小時會發生,之後酮體就會取代葡萄糖的功能。

    照護e點靈資訊不漏接!友善長照共同來守護

    2024-07-12

    現年76歲的邱爸爸中風臥床7年,家中僅長子邱先生一肩扛起照顧工作,收入來源不穩定,龐大的醫療支出使他喘不過氣。上一份工作結束後,邱先生面臨家中斷炊,創世及時提供就業服務轉介,後來順利找到穩定工作。當生活不再動盪,邱先生聽取創世社工建議,申請長照2.0服務;後來經專業評估,邱爸爸順利住進創世安養院。回憶起那段苦日子,邱先生幾度燃起輕生念頭,好在有到宅和安養的接力服務,才不至於釀成悲歌。

    手術不用再徬徨無助!「ERAS怡樂適療程」從門診到出院把你顧好好

    2024-07-09

    面對疾病的影響及威脅,還需要面對手術帶來的心理壓力,尤其是重大手術時,更常讓病患惶恐不安,有如腹背受敵。「怡樂適療程(ERAS)」在手術安全及全人照護上就扮演重要角色。

    乳癌死亡率持續居高關鍵是?專家們指原因,盼免疫治療速納健保助解套!

    2024-07-05

    乳癌可說是女性健康頭號要犯,在台灣平均約每34分鐘就有一人罹患乳癌。值得注意的是,有別於歐美乳癌死亡率趨緩,台灣乳癌死亡率並未有明顯下降。台灣乳癌與國內各常見癌症相比,乳癌也是唯一上升者。專家們指出關鍵及防範之道。

    皮癢水腫胃口差,竟是多發性骨髓瘤!追求治療深度助延命 盼一線單株抗體納給付

    2024-07-01

    洪郁欽醫師指出,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源自於骨髓漿細胞的惡性腫瘤。常見症狀包括高血鈣、腎衰竭、貧血以及骨病變等,但其中除骨頭疼痛患者較有自覺外,其他都須仰賴抽血檢驗;由於多發性骨髓瘤好發於60歲以上年長族群,患者常誤以為疲勞虛弱、喘等症狀是正常老化現象,因而延後確診時間。曾有患者遭遇多次壓迫性骨折才知道罹患此症,也有人是貧血許久,才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

    現代必知2大性觀念:U=U傳不出去、沒戴套沒性愛!

    2024-06-26

    性關係逐漸開放,性觀念也得跟上。根據調查,發現性關係漸開放,但性健康觀念卻未必跟上。專家們特別指出兩大現代必知的性觀念,正確防範HIV、愛滋病毒。

    【2024戴科獎】獲獎3醫學工具書!正確又易懂,糖友、高齡、吞難者別錯過。

    2024-06-12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於11日舉辦首屆「戴東原教授科普獎」頒獎典禮,表揚3本醫療科普書籍,包含《糖汰宗書院:糖尿病之控糖寶典》、《骨質疏鬆&肌少症診治照護全書》以及《吞嚥困難安心照護飲食全書》。現場也邀請戴東原教授家人與會,弘揚戴東原教授推廣健康教育、關懷病友、行醫濟世的典範。

    塑化劑無所不在,防不慎防?北醫指2重點,防吃下「內分泌干擾物」!

    2024-06-06

    日常生活當中塑化劑無所不在,除了民眾熟知要避免用塑膠袋裝熱湯外,更大的重點在於小心別吃下「內分泌干擾物(EDCs)」,也就是「環境荷爾蒙」,需注意的不只有塑膠容器。

    眼下垂、大小眼未必是眼病變!她轉診才知「肌無力」,3症狀速掛神經科!

    2024-05-31

    眼睛莫名下垂、出現大小眼,未必是老化或眼部相關病變。台灣肌無力症關懷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病友的梁采葳女士,回顧自己在17歲發病,起床發現眼皮下垂,看一個東西會出現兩個,原以為是疲勞、眼睛出現問題,至眼科檢查,幾年後轉診至神經內科才發現是罕病「重症肌無力」。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舉辦媒體活動,專家們呼籲發現症狀早檢查,以免全身症狀日漸增加、影響生活,甚至威脅生命安全。

    防肌少生病,光運動、吃蛋白?營養品看「HMB營養素」從根本補起來!

    2024-05-30

    不論是鍛鍊身體或是防肌少症,民眾大多會以運動、吃優質蛋白質食物著手,雖是很好的方法,不過恐怕不夠。肌少權威醫師集結,台灣整合照護學會、亞培呼籲,透過選擇含HMB的營養補充更有助養肌。58歲熱愛運動的藝人任賢齊也擔任衛教大使分享,以此方式讓自己超過50歲還不斷挑戰自我!

    26歲貧血竟確診腸癌晚期!標靶藥合併化療助他找回新希望!

    2024-05-29

    隨著精準醫療不斷進步,現今大腸直腸癌治療漸漸走向個人化的多元標靶藥物或免疫等治療,可供無法接受手術切除患者多項治療選擇。以國人最常檢驗的RAS基因來說,舉例可以針對未突變者,使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單株抗體標靶治療合併化療,能有效幫助患者延長存活,還有機會縮小腫瘤進而手術,為晚期轉移患者帶來治癒的希望。

    痠痛貼布用錯恐傷肝腎!?藥師教外貼內服這樣做不傷身

    2024-05-27

    當您覺得腰痠背痛時,第一個想到的是貼痠痛藥布嗎?根據復健醫學會調查,國人每月平均使用6片藥布,每年總使用量超過4億3,800萬片。但您知道嗎!若使用不當或使用過量,可能會因此產生副作用、甚至傷及肝腎。

    同婚合法但擁有下一代仍困難重重!從青春期等到更年期:望人工生殖法早日完善通過!

    2024-05-24

    5月24日為台灣同婚合法五周年,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今年三到五月特別針對「《人工生殖法》修法」進行意見調查,共蒐集1,318份問卷,首次公布調查結果,超過8成受訪者支持單身女性使用人工生殖科技、72%支持開放「同性伴侶」適用人工生殖、75%支持建立在完善法規與配套措施下開放代理孕母。

    侵襲性腦脊髓膜炎24小時恐奪命!「三難」讓嬰幼童成高風險

    2024-05-23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3月19日公布,今年首例本土侵襲性腦脊髓膜炎病例,年僅4歲的北部女童3月上旬出現咳嗽、鼻塞等呼吸道症狀,後因四肢出現紫斑入住加護病房,住院當日即出現痙攣與意識改變的情形。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常務監事暨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醫師表示,侵襲性腦脊髓膜炎(IMD)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導致的疾病,這疾病具備三難特點,呼籲家長們重視與預防。

    棄喘不氣喘!掌握3要點4口訣不再咻咻叫

    2024-05-14

    據成人氣喘臨床照護指引調查指出,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大約是12%,兒童氣喘盛行則約有15%,代表全台仍有約140萬病人尚未被診斷,或未持續追蹤。其中普查發現,有在穩定接受治療並回診的更是大大不及格。為提升氣喘病人病識感與回診率。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國民健康署偕同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於世界氣喘日記者會,聯合首推易懂的掌握氣喘3大要點與4字口訣,希望傳遞正確氣喘自我照護知識。

    優質蛋白質+運動缺一不可!復易佳陪壯世代老出好成「肌」

    2024-05-13

    壯世代是年齡介於50-70歲,身體尚稱壯碩、心胸與視野更壯闊的世代。根據國發會的人口推估,預計未來10年內,壯世代將佔臺灣總人口的一半,成為最主要的年齡層。然而,當進入這個年紀,人們其實應有所警覺問自己還真的「壯」嗎?希望維持自在的下半人生,維持肌肉量便是重要的關鍵指標。

    口罩令05/19解禁!3情況仍需留意,高危險族群勿輕忽。

    2024-05-10

    隨疫情更加平穩可控,衛福部疾管署在8日宣布於2024/05/19口罩令解禁,民眾生活更加便利。不過新冠威脅仍然存在,建議風險族群仍隨身備用為佳。

    新冠仍在,再確更危險!這17種人牢記KPG防疫3步驟!

    2024-05-09

    臺灣病友聯盟、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臺灣年輕病友協會、HOPE癌症希望基金會及台灣癌症基金會,攜手新冠肺炎衛教大使金馬影后陳淑芳,發起「COVID-19我高危、我重要」活動,聯合呼籲高風險族群民眾,無論是慢性病患者自身或是照顧者,都應多關注身體狀況,維持防疫生活好習慣,切莫輕忽身體發出的警訊,若出現症狀應每天快篩,檢測陽性後要盡速尋求醫療協助,把握黃金治療期,並善用政府的治療資源,做好自我保護。

    急性血癌不再是絕症!血癌全攻略:精準治療+檢驗有望痊癒!

    2024-04-25

    過去電影、電視劇常見男女主角一確診罹患血癌便不久於世的虐心情節,使多數民眾認定血癌難以治療,罹癌等同宣判死刑,對治療不抱希望。但隨著診斷、分類和治療不斷進步,現已打破此刻板印象。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柯博升醫師表示:「尤其是急性血癌,包括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跟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經過適當治療後長期存活率高,甚至有痊癒的可能。」

    年輕未婚乳癌治療陷兩難!健保擴大給付CDK4/6抑制劑成新福音!

    2024-04-19

    年紀輕輕確診轉移性乳癌,必須摘除卵巢強制停經才能繼續治療嗎?一名40歲出頭的未婚女性,就醫檢查已是第四期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癌細胞嚴重轉移至全身骨頭,因希望保留卵巢性徵,接受CDK4/6抑制劑合併抗荷爾蒙治療,幾個月後骨頭處癌細胞全部消失,迄今約2年維持病況穩定。台灣乳房醫學會陳守棟理事長表示,「停經前」轉移性荷爾蒙乳癌病友過去使用CDK4/6抑制劑需自費,但今年起健保新納入給付,幫助減輕抗癌負擔,鼓勵年輕乳癌病友勇敢積極治療。

    一藥治多癌開啟精準治療新趨勢?基因檢測對症下藥成關鍵!

    2024-04-18

    癌症治療不只看器官,揪出不常見於該器官的基因變異,才能找出最精準治療!以肺癌為例,台灣肺癌是發生率和死亡率雙冠的「新癌王」,也是標靶藥物與精準治療發展較早且較成熟的癌別,但臨床發現有一群病友過去僅有化療可用、預後差,隨著基因檢測的進步才發現是一些不常見但可能發生在多種癌症的基因變異。隨著醫藥進步,健保陸續給付肺癌使用跨癌別特定基因變異的對應標靶藥物,加上即將給付的NGS(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不僅在肺癌有精準治療,也可望成為更多癌別病友的希望,找出更多精準治療的選擇。

    石棉致癌「惡性肋膜間皮瘤」存活恐不到一年!雙免疫治療納健保重拾希望!

    2024-04-15

    多數民眾對於「惡性肋膜間皮瘤」相當陌生,其不僅是一種潛伏期長且惡性度高的癌症,成因更是潛藏在生活周遭,與建築、裝潢常用的石䃇材料等有關。以往因為治療選擇少、成效有限的困境,即便接受手術、化療等,預後仍不甚理想。近年因為免疫治療的加入,終於迎來轉機,大幅改善存活及生活品質。健保更首度將免疫合併治療納入惡性肋膜間皮瘤一線健保給付範圍,期望能減輕癌友負擔,為人生重燃新希望!

    喚醒士氣!增治療成效!《給晚期肺癌病友的12封信》從心抗癌

    2024-04-12

    根據PLOS ONE期刊2023年研究指出,肺癌病友的憂鬱情緒在所有癌別中比例最高,若屬於中度到重度憂鬱症的肺癌病友,出現預後不良的可能性高出2至3倍。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醫師表示,初確診晚期肺癌的病友除了需要完整的治療策略,爭取超越五年的存活期目標外,在展開治療前,也應調適罹癌所帶來的焦慮與沮喪的情緒,才有機會讓治療發揮最大效益。

    廣納病患意見成趨勢!亞太患者創新峰會:聚焦病人專家培訓

    2024-03-26

    全球醫藥產業蓬勃發展,但亞太地區仍普遍存在健康公平的差距,為解決患者遭遇的醫療障礙,由諾華(Novartis)贊助舉辦的2024亞太患者創新峰會(APPIS Summit),台灣共有13個病友團體、40人參與,且有40多位來自不同國家的政策制定者、學者、病患倡議團體以及健康產業代表,針對健康識能、健康政策形塑,以及數位健康與溝通等三大主軸進行演講分享,其中更包含台灣大學臨床藥學研究所蕭斐元所長、罕見疾病基金會陳冠如執行長、癌症希望基金會倡議發展部蔡士敏主任等台灣講者。

    白內障手術成敗關鍵 醫詳解人工水晶體選擇

    2024-03-26

    73歲的王伯伯是個退休國中老師,平常除了喜歡騎腳踏車環島,也喜歡看書跟滑手機。這兩年來雙眼視力越來越模糊,除了晚上不敢騎車出門,看書時燈光也需要開很亮才看得見。來到眼科門診檢查,才發現原來雙眼白內障已成熟,視力右眼0.3、左眼0.2,難怪平常看東西如此吃力,王伯伯希望可以盡快安排手術,卻又聽鄰居說開完刀如果要滑手機一定會需要戴老花眼鏡,真的是這樣嗎?

    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易復發存活短?微量殘留病灶陰性成關鍵!

    2024-03-22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在我國2021年男性與女性癌症死亡排行中排名第十名,是一種高致命性、低存活率的血癌,短短數週就可能造成生命威脅。雖然其好發於兒童患者,但相較於癌童有高達85%以上的治癒率,成人患者因治療難度較高,復發風險高達7成。

    身上突然冒出白色斑塊好崩潰!醫詳解白斑症治療攻略,有望早日恢復

    2024-03-20

    白斑是一種皮膚色素失調的疾病,全世界發生率約為1%。幾乎有一半的白斑患者會在20歲前出現無症狀、白色、具有清晰邊緣的斑塊。儘管臉部、手腳掌和生殖器位置通常是最初受影響的部位,影響範圍可能涉及身體任何部位。醫師診斷白斑時,通常無需進行實驗室或組織學檢測來確認。若要清楚色素缺失的斑塊界線,可以使用伍氏燈照射輔助判斷。

    國一男A罩杯以為是性早熟?就醫才知是肥胖惹的禍!

    2024-03-19

    13歲的林小弟,因為胸部將近A罩杯,怕被同學嘲笑常找各式理由不上游泳課,家長懷疑是性早熟而求診,才發現肝功能異常、輕度脂肪肝、肝纖維化等問題。所幸經治療後體重下降,肝功能也恢復正常。對此,台中榮民總醫院教學部師資培育科科主任暨兒童肝膽腸胃科林捷忠醫師提醒,肥胖不只會影響外觀,影響自信心及社交,更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問題,家長對孩子的體重應有所警覺,及早透過檢查瞭解狀況並妥善治療。

    夜尿讓骨折、死亡率激增!醫教常見3原因這樣解!

    2024-03-19

    許多65歲以上的老年人都有夜尿問題,往往也習以為常,不知道夜尿的嚴重性!夜尿已被證實會增加死亡率跟骨折機率,因夜晚頻繁起床尿尿,容易造成跌倒、骨折,若行動不便需臥床,活動力下降,身體機能也會下降,增加死亡率。

    春天暗藏氣喘危機,防呼吸衰竭需注意這數值!

    2024-03-13

    隨著春季的到來,許多民眾上山賞花,但小心春暖花開的美景,隱藏誘發氣喘的危機。根據2022 台灣成人氣喘臨床照護指引顯示,全台灣大約有2百萬左右的人口為氣喘所困擾。臺北榮民總醫院為提高大眾對嚴重氣喘的認知與關注程度,於2024年3月11日至3月25日舉辦為期兩周的『嚴重氣喘照護「型」動計劃』衛教策展與講座。希望透過互動體驗和專業講座深入了解嚴重氣喘的不同型別和相應治療方式。

    晚期肺癌腦轉移有望突圍!抗血管新生雙標靶納健保報你知!

    2024-03-11

    肺癌腦轉移患者迎來健保新福音,由113年3月1日起,健保正式啟動抗血管新生合併口服EGFR雙標靶治療之給付!給付條件包括「無法手術切除」、「腦轉移」、「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以及「帶有EGFR Exon21 L858R」等,符合之病友可於晚期第一線由醫師協助申請使用,每個療程(三週)約可省下5萬元,預計整個用藥期間可省下破百萬元之藥費!

    好消息!三陰性乳癌新藥納健保。6大優勢、給付條件一次看!

    2024-03-08

    納入健保的關鍵續命藥物-新型Trop-2藥物,台中榮民總醫院腫瘤內科主任曾慧恩醫師指出,其因Trop-2蛋白在三陰性乳癌細胞中有超過95%的高表現,因此無須基因檢測,所有轉移性三陰性乳癌患者均適用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

    如何打造「高品質凍卵療程」?3大重點,資深生殖醫學科醫師詳解!

    2024-03-06

    晚婚、不婚已是現代女性的選擇,凍卵更是保留「人生大事」的重要預備。然而,網路上凍卵的資料琳瑯滿目,且資訊正確性良莠不齊,讓國人傷透腦筋。

    小細胞肺癌治療新里程!免疫併化療納健保擊退肺癌惡霸!

    2024-03-04

    肺癌多年來穩居十大癌症死亡率之首,其中小細胞肺癌人數雖僅占約7%,卻因惡性度高、病程進展極快,僅不到一成患者能活過五年,其猛烈兇狠的特性,又被稱為肺癌中的惡霸。在這樣的威脅下,最多只能盡可能減少疾病帶來的折磨,安寧等待生命的終點。所幸,在免疫治療出現後,終於為小細胞肺癌帶來突破性新希望。

    糖尿病足難逃截肢風險?糖友如何避免致命病變找上?

    2024-02-29

    糖尿病是複雜性的慢性疾病,倘若血糖控制不好,可能引發許多併發症,例如腎臟、中樞及周邊血管及神經病變,特別是在末梢循環差的足部腳趾更容易發生,因為對疼痛感覺遲鈍,受傷也無法自覺,往往會進展到嚴重的發炎潰瘍甚至壞死才就醫,這時就得面臨困難的糖尿病足醫療。過去對糖尿病足潰瘍傷口缺乏有效藥物治療,病友經常面臨反覆感染、住院、截肢甚至死亡風險。所幸這幾年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的問世,能幫助糖尿病足潰瘍傷口加速癒合,盡早恢復活動功能,爲糖友創造更好的預後人生。

    孩童異膚治療3矛盾,你中幾個?醫指風險,籲早穩治療。健保擴大給付!

    2024-02-27

    孩童異位性皮膚炎不可輕忽,除了皮膚症狀難耐也影響人生。然而治療時家長常出現的迷思及3大矛盾卻也容易阻礙治療。呼籲盡早穩定治療,現健保也擴大補助!

    年前檢查藥存量、早領藥。降血脂抗心梗,齊團圓過好年!

    2024-02-02

    過年時節氣溫驟降,需防範血管可能急遽收縮引起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國人暴露在急重症風險的原因和代謝症候群有關,特別是長期被忽略的高血脂。

    失聲、菸酒嗓別放飛自我!醫教3少1多助保養,聲帶雷射可恢復!

    2024-02-02

    「聲音」是呈現自我的要素之一,透過聲音傳達出想法,能更有效表達自我。好的聲音有助充分顯現自我,例如唱歌、溝通、演講、說服、撒嬌等;壞掉的聲音容易讓影響力減半,甚至也可能因此間接影響心理狀態。

    胯下、私密處痘痘腫痛?化膿性汗腺炎易誤判,治療指引曝!

    2024-02-01

    「化膿性汗腺炎」常讓患者痛不欲生卻又難以發現,臺灣皮膚科醫學會集結多位皮膚專科醫師學者的意見,領先亞洲各國,編纂出《化膿性汗腺炎臨床診療共識建議》手冊,幫助民眾與醫護人員瞭解疾病,及早正確診療與照護。

    每個生命都值得被珍惜。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盼你我更多關注。

    2024-02-01

    健保給付SMA治療實為一大德政,全台約420名的病友,約百人已獲治療,但與時間賽跑的病友仍有近300人,這群病人主要因RULM(上肢運動功能)低於15分、目前功能狀態較嚴重,抑或是3歲以後發病,病程惡化速度相對較慢,使用不到健保資源。

    「賈伯斯癌」難發現,留意10警訊!神經內分泌腫瘤「精準放射標靶」破治療困境

    2024-01-12

    神經內分泌腫瘤因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罹患逝世而有「賈伯斯癌」、「賈伯斯病」之稱,提醒民眾注意警訊,也期待政府一同更加重視。

    抗藥性危機來襲!全台淪陷致死率更甚癌症!

    2024-01-04

    近來不少民眾擔憂黴漿菌肺炎疫情無藥可醫,但其實除了黴漿菌有抗藥性問題,台灣也正面臨諸多病菌的抗藥性感染威脅。若沒有妥善因應,到2050年,預計每年將有3.3萬人死於抗藥性感染,相當於2022年前6大癌症的總和,甚至超過肺癌死亡人數的3倍!因此呼籲政府與醫院備齊抗生素新藥,改善抗藥性感染問題,幫助病人更快找回健康。

    懷孕誘發皮膚重症導致全身長滿膿疱 妙齡孕婦淚訴不敢再生

    2024-01-03

    20多歲的王小姐在懷第二胎時身上冒出大面積膿疱,全身皮膚幾乎沒有一處完好,由於皮膚病情惡化快速而被轉介到皮膚科,這才終於診斷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然而,因為擔心影響胎兒健康,醫師可用的藥物相當有限,她幾乎懷孕整整9個月都在膿疱反覆長出與破裂的劇痛中度過,為了母子均安,最後只能催生寶寶早產,再針對身上的膿疱治療。王小姐回憶,她在懷第一胎的時候其實就有冒出一些膿疱,只是沒想到懷第二胎時會這麼嚴重,這次的經歷也打消她生第三胎的規劃,直呼不敢再生。

    光是搞定愛滋病毒還不夠!醫師:HIV感染者合併B肝風險高。後續癌症定期篩檢不可少

    2023-12-25

    高效能抗病毒藥物在台灣廣泛使用後,HIV愛滋病毒感染者存活普遍提升、平均餘命幾乎與常人無異。不過,醫師提醒,HIV感染者合併有B型肝炎感染的風險較高,若未同時給予有效治療,肝癌死亡風險高於一般族群。提醒感染者除了規律用藥、壓制HIV病毒之外,B肝病毒檢查以及癌症篩檢也不可少。

    邁向「腎」利人生「肌」不可失!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來幫忙

    2023-12-25

    肌少症是現今高齡化社會必須面對的重要議題,其主要的特徵為肌肉質量和肌力強度的下降。同時,隨著國人平均餘命增加,老年人口不斷上升,慢性腎臟病的發生率也逐年攀高。尤其當為了減少腎功能的惡化而執行低蛋白飲食,可能發生「擔心這個也不能吃、那個也不能吃,乾脆都不吃」,進食量大不如前,就容易導致蛋白質熱量耗損,加速肌肉流失,增加肌少症風險。

    腎功能出現紅字!逆轉「腎」做對兩件事更有效!

    2023-12-22

    對於慢性腎臟病患者來說,最擔憂的問題就是面臨未來的洗腎人生,但其實這樣的窘境有機會逆轉「腎」。配合醫囑積極治療,「低蛋白飲食」,適度搭配使用「酮酸胺基酸」,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延緩腎臟持續惡化,避免步入洗腎。

    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困擾多 生物製劑幫助降復發風險

    2023-12-21

    鼻竇炎是指位於眼睛與鼻咽腔附近的鼻竇出現發炎狀況,有三種常見原因:一、細菌感染,佔大多數,可使用抗生素治療;二、鼻腔結構異常;三跟體質有關。依發病時間可分為「急性鼻竇炎」和「慢性鼻竇炎」。慢性鼻竇炎患者如果沒有完全治療好,可能逐漸長出息肉,即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研究顯示,在歐美有8成比例屬於第二型發炎過敏體質。

    癌症治療NGS不可少!11種癌症有望明年納健保

    2023-12-21

    近年來,癌友對於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的接受度愈來愈高,只要經濟情況許可,或有私人醫療保險給付,幾乎都會接受此檢測,找到變異基因後,對症下藥,達成個人精準治療。

    夜驚症發作以為卡到陰!8月男嬰發出呼嚕聲竟發現鼻竇炎

    2023-12-08

    一名8月大男嬰,在1個月前感冒發燒痊癒後,每當睡著後沒多久,就會嚎啕大哭,一臉驚恐,持續數分鐘,甚至半小時。在父母積極哄抱後,才肯乖乖入睡。大約1~2小時後,再來一次,每晚反覆3~4次,就連白天褓姆照顧時,也是如此。

    2024最新!6熱門葉黃素點評。6挑選關鍵資深醫藥記者洪素卿揭露!

    2023-12-07

    市面葉黃素產品真的超級多,多數人還真不知道該選哪一種、該從何選起! 所以乾脆列舉市面知名葉黃素,提供大家參考比較。也把我自己選擇葉黃素的原則、一併分享給大家:

    做好這些事防免疫負債!養成「這習慣」更加分

    2023-12-07

    近期中國多地「黴漿菌肺炎」疫情快速上升,台灣近日也有零星個案,因為目前沒有相關疫苗可預防,還有重複感染的疑慮,民眾不免煩惱是否又有新的一波疫情要來到。其實,隨著冬天來臨,除了未消失的新冠疫情,其他呼吸道病毒也相當活躍,得更留意免疫負債來襲!

    免疫負債常見8疾病症狀!小心「病菌圍攻」,風險族群早打疫苗。

    2023-12-06

    免疫負債下,各疾病復甦,除了防範並未消失的新冠病毒,其他傳染疾病也得小心。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提醒,這些疾病可能接二連三感染。民眾除了認識疾病症狀,也建議盡早接種相關疫苗,維持防疫措施,尤其是風險族群。

    Apple watch偵測心房顫動係金A ? 及早治療遠離中風危機

    2023-12-06

    一名50歲男子平時作息規律,本身也沒有高血壓、高血脂等心血管病史,不過自從配戴Apple Watch後,他雖然沒有察覺身體異常,但由於頻繁收到裝置所偵測到的心律不整警訊,便決定前往心臟科檢查,沒想到,他經心電圖等檢測證實患有「心房顫動」,考量到未來發生中風、心衰竭等致命性併發症的風險,醫師評估給予抗心律不整藥物及早矯正心律,治療迄今,心臟功能維持良好,也未再收到來自Apple Watch的心律不整警訊。

    讓乾癬病灶清零!9種生物製劑已納健保,無效還可換別支!

    2023-12-01

    隨著藥物不斷進步,2023年目前最新指引,最佳治療目標已達90-100%是幾乎或完全清零!加上健保給付放寬,乾癬治療品質顯著提升,例如4大類生物製劑能協助有效減緩發炎反應。

    最怕麻醉三原因你中了嗎?高風險這樣做也能安心!

    2023-11-29

    根據研究指出,台灣麻醉相關死亡率高達十萬分之十二,是美國和日本的12倍。不過隨著麻醉技術、藥物、儀器等進步,麻醉醫療的安全性也持續提升,但仍有民眾對麻醉一知半解甚至感到恐懼,不少民眾擔心麻醉藥物有傷害器官之疑慮;或認為麻醉容易導致死亡,拒絕接受麻醉。

    黴漿菌肺炎小心「合併感染」。醫教4招防範,風險族群早打疫苗。

    2023-11-29

    黴漿菌是一種形似介於細菌和病毒兩者之間的細菌,傳染途徑主要為飛沫傳染、接觸傳染,在台灣各季節都可能流行,最好發於5-15歲之間,以及60歲以上年長者,其他年齡層也都可能發生,但青壯年、中壯年免疫力較強,較不易傳染,或者感染了但沒有症狀。

    他持續耳鳴、緊繃,原來已腦鳴!台醫「治療妙計」破解循環,登國際期刊!

    2023-11-28

    一名56歲男性男性案例,每早都搭高鐵跨縣市上班。某日搭車時,持續聽見相當尖銳的「嘰~嘰~嘰」,以為列車沿途都在剎車,但到站下車後,依然會持續聽見「剎車聲」。

    嚴重偏頭痛,竟是血小板太多!醫:未良好控制,恐提升血栓或出血風險

    2023-11-24

    經常嚴重偏頭痛、竟是因為血小板濃度太高!今年46歲的曾小姐自高中起就有嚴重偏頭痛,發作時連走路都困難,但直到30歲時因腹痛、腹瀉就醫,檢查發現脾臟腫成正常人的五倍大,轉診進一步檢查才知道原來是罹患「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

    咳喘累當心菜瓜布肺找上!兩大專科醫師詳解肺纖維化攻略

    2023-11-13

    俗稱「菜瓜布肺」的特發性肺纖維化,是一種比多數癌症還致命的疾病,由於成因不明,加上症狀不明顯,常常被民眾忽略。一旦肺纖維化病灶惡化擴散影響肺功能,這時平均存活期比大部分的癌症還要低許多。因此,提醒民眾若長期有咳、喘、累三大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配合醫囑積極治療。

    CAR-T藥「祈萊亞」納健保了!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預後差別灰心!

    2023-11-03

    黃泰中醫師說明,CAR-T細胞免疫治療是一種高度個人化的治療,須先取出患者的T細胞,再將可以辨認癌細胞的基因序列植入其中,並大量複製,然後注射回患者體內、精準撲殺癌細胞。

    糖尿病其實也能很長壽!9旬糖友這樣過。4關鍵:未必要去大醫院。

    2023-11-01

    屏東縣內埔國小前校長劉祿德,現年92歲,58歲確診第二型糖尿病,79歲開始胰島素治療,施打超過13年。但糖尿病不減他對生命的熱情,反倒更重視健康,在太太支持陪伴下,不僅持續在教育界奉獻心力,卸任後也仍持續著作、進修,80歲時更以短短3年時間獲碩士學位!

    頻尿是不能說的秘密?尿意憋不住恐讓膀胱愈過動?

    2023-10-31

    才剛上完廁所又凍未條,hold不住想尿尿的感覺!?當心可能是「過動的膀胱」在作祟。一般人的膀胱儲尿量約為300-500c.c.,但膀胱過動症的患者因為膀胱逼尿肌收縮異常,累積不到200c.c.就有尿意。當急尿感來襲,還可能因為來不及,而發生漏尿、尿失禁等尷尬狀況⋯⋯

    別等骨折才知骨鬆!防範未然先做「這」篩檢

    2023-10-24

    每年10月20日為世界骨鬆日,為呼籲今年的主題「Build Better Bones 強健更好的骨骼」。醫界持續積極呼籲長者們需正視骨鬆威脅,以及定期篩檢骨密度的重要性,期望實現「骨鬆早篩檢、骨折不出現」美好銀髮健康願景。

    不注意空污致癌風險大!遠離肺癌挑對這物更安心!

    2023-10-19

    我沒有吸菸所以不用擔心得到肺癌?雖然不吸菸是杜絕肺癌的正確觀念,但根據近年衛福部統計顯示,我國有相當多沒有吸菸習慣仍罹患肺癌之案例,其中又以肺腺癌佔最多。; 換句話說,因為其他風險所引起的肺癌有逐年增加趨勢,因此除了避免吸菸與二手菸害外,應同時減少廚房油煙、遠離空氣污染等風險因子。隨時注意空氣流通,並配合正確使用空氣清淨機,防堵室內、室外之空氣污染同時夾擊。

    HIV治療時其他藥別亂吃!小心療效失控成「低病毒血」。

    2023-10-19

    王瑞興醫師指出,當病毒量上升,臨床狀況不足以判斷是否對現有治療藥物產生抗藥性,又難以進行抗藥性檢測(低於1000 copies/ml)時;醫師通常會先進一步了解患者服藥的狀況,例如:是否未能規律用藥?是否服用方式或時間不正確?是否有食物或是藥物交互作用……等狀況。

    手賤愈抓愈癢!?一顆就會連環爆「結節性癢疹」 醫籲:有這些症狀應及早就醫

    2023-10-18

    身上愈抓愈癢,而且還冒出疹子?結節性癢疹的特色是米粒或碗豆大小般的丘疹或結節。臨床曾有病友全身冒出上百顆結節癢疹,傳統治療難以改善,導致睡眠與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叢狀神經纖維瘤增長快速又致命!青少年更應注意!

    2023-10-16

    「即使不能選擇我的疾病,但我想選擇活下去的方式!」程同學自出生起就患有先天基因性的神經纖維瘤,皮膚上有多處咖啡牛奶斑,4歲時更長出叢狀神經纖維瘤,巨大的腫瘤在臉部、臀部以及生殖器蔓延生長,不僅是外觀的劇烈變化,甚至導致脊椎側彎、排泄與排尿障礙,也因腫瘤壓迫視神經造成一眼失明。由於身上腫瘤面積過大,無法以手術完全移除,當時也沒有藥物可以治療。

    乳癌轉移險挖眼!醫揭HER2弱陽性乳癌治療關鍵

    2023-10-13

    搭車意外發現乳癌!小宛30歲時與家人共乘機車時緊急煞車,後座的她前胸撞上家人後背造成疼痛,觸摸發現硬塊,多日未消且形狀有變,進而就醫確診為第二期乳癌。沒想到治療4年後,乳癌細胞竟長到眼窩,陸續出現視覺疊影、眼球外凸、無法閉合等症狀,多位眼科醫師建議摘除眼睛保命,但術後也難以配戴義眼。

    「年輕乳癌」小心這款危險!醫:治療武器多,早篩早治不用怕。

    2023-10-12

    馮安捷醫師表示,乳癌患者當中約有1千300名病人確診時已處於第四期,也稱晚期乳癌或稱轉移性乳癌,約占7%左右。其中,發生率最高的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乳癌患者,在診斷五年後有近半可能復發轉移。

    防「免疫負債」6疾病反撲!醫籲年長等高風險者早打疫苗。

    2023-10-12

    新冠疫情降溫後,民眾回歸原本日常,但要留意「免疫負債」來襲,部分傳染疾病可能燒得嚴重,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提醒,新冠之後還是得注重公共衛生,以確保健康安全。

    流感、腸胃型感冒、登革熱,3疾病症狀超級像!怎麼分?醫詳解。

    2023-10-03

    流感、腸胃型感冒、登革熱來襲,三者症狀相似,普遍都會有發燒、上呼吸道症狀、全身性症狀等,要如何分辨又該如何改善和防範?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詳細說明。

    渾身不對勁小心思覺失調症!當兵個性驟變,長效針劑助他變暖男!

    2023-10-03

    思覺失調症過去被稱為「精神分裂症」,是最嚴重的精神疾病,包括思考、情感、言行、感官知覺、認知等各種功能障礙等。當然不同亞型的思覺失調症,表現也有差異。特別的是,思覺失調症的成因相當複雜,包括遺傳、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第二型的表現、社經地位與壓力等,都可能提高罹患思覺失調症的風險。

    該擔心猴痘嗎?得了會怎麼樣?中研院解密痘病毒進入細胞機制!

    2023-09-27

    如今猴痘病毒在特定群體中傳播只是暫時的表象,張雯指出,猴痘病毒傳播主要是靠接觸傳染,而且無關性別、性傾向或是否有發生性關係,只要有近距離的「肢體接觸」或污染物接觸都有可能沾到病毒而感染。各國有關當局應盡快鎖定確診個案的接觸者,以及接觸者的親朋好友們,讓他們優先施打疫苗,並追蹤成效。動作越快就越能有效圍堵疫情。

    受不了化療!短短1年乳癌早期變晚期!「魔術子彈」ADC翻轉轉移性HER2弱陽性乳癌

    2023-09-25

    乳癌變化之快,總讓人措手不及!一名50歲婦人2年前確診乳癌時僅是早期,但因受不了化療副作用而中斷治療,沒想到一年後癌細胞轉移至肺部與腋下淋巴結;HER2表現量更從早期陽性、轉移後的陰性變成弱陽性,確診為「轉移性HER2弱陽性乳癌」,差點以為無藥可醫!幸好,最終在醫師評估與建議下接受「魔術子彈」ADC藥物治療,腫瘤明顯縮小,且副作用低,生活品質大幅改善。

    確診菜瓜布肺不到一年就病逝!?留意三症狀+定期篩檢把關肺健康!

    2023-09-25

    近年國人對於「肺纖維化」已不陌生,但基於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與其他呼吸道疾病混淆,甚至誤當小感冒不以為意而延誤治療。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長期致力肺部疾病,如肺阻塞、肺纖維化等衛教推廣,將每年9/19訂為台灣肺纖維化日,呼籲國人應建立正確肺部健康觀念,別忽略「咳、喘、累」及定期檢測肺功能的重要性!

    痛風全年無休怎麼辦!?找對原因預防沒問題!

    2023-09-25

    很多人總以為痛風是冬天好發的疾病,事實上,痛風發作和季節無關。醫師在診間也遇到不少病友認為天氣熱容易誘發痛風,實際是因為水分補充不足,加上汗水流失過多,一旦體內水分不足,就會影響尿酸代謝。因此回歸日常,維持良好飲食習慣、多運動,遵從醫囑持續治療,控制尿酸於正常數值,才是避免痛風找上的不二法則!

    轉移性三陰性乳癌治療新利器!Trop-2抗體藥物延雙倍存活期,盼納健保

    2023-09-20

    乳癌為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其中三陰性乳癌僅占乳癌總體的15%,挾帶三高特性-高抗藥性、高復發與高轉移,導致五年存活率僅剩11.5%,讓許多患者確診就如同被判處死刑。

    又痛又暈狂吃成藥?前庭性偏頭痛對症下藥才有用!

    2023-09-20

    陳建志醫師解釋,「前庭性偏頭痛」是一種偏頭痛。發作時,電位波動起自腦幹,向上傳遞,通過前庭神經核,產生眩暈,患者一轉頭或改變身體姿勢時,就會失去平衡,好像在搭船,甚至難以站立,有人還會出現耳鳴及耳悶。最後,電位波動進入大腦,產生頭痛。每次發作後,不少人會持續頭昏腦脹好幾天,甚至維持好幾週。

    罕病SMA治療擴大健保給付!盼未來更多病友翻轉人生!

    2023-09-20

    今年初健保擴大原本SMA藥物的給付對象,並且將2種新藥納入給付,本身也是SMA患者的台灣生命之窗慈善協會李怡潔理事長,聽到病友陸續傳來被核准使用,且漸漸找回運動功能的好消息,滿心感動,也希望透過協會新發表的《這一刻,得來不易》紀錄片,感謝各界的支持,同時鼓勵尚在等待治療的300多位病友,一個都不要放棄

    尿尿有泡泡?5症狀早檢查!一張圖看懂要不要治療,防腎臟病惡化

    2023-09-18

    腎功能惡化的因素非常複雜,已知具有腎臟病危險因子病人接受篩檢比率卻只有兩成,呼籲本身具有三高、肥胖、吸菸、長期服用未經醫師處方藥物、65歲以上高齡族群、腎臟病家族史等高風險因素的民眾,應定期安排腎功能檢查。

    異膚必知!穩控新工具TPF。免費線上課程6名醫開課,免走冤枉路!

    2023-09-14

    「治療型衛教TPE」可以幫助病人獲得或維持、用最佳方法應對慢性疾病的需求技能,其內容涵蓋一連串有系統的活動,包括了解疾病照護、心理社會支持、醫院處置程序,以及面對疾病合適作為等。

    半夜睡到痛醒?反覆背痛、關節痛當心是僵直性脊椎炎!

    2023-09-08

    年輕人關節疼痛超過兩週,可能不是單純的運動傷害!39歲的小諺因為打籃球軟腳、42歲的阿鴻因為折返跑出現膝蓋腫脹,先看跌打損傷、貼膏藥,但是一直沒有好轉,輾轉到風濕免疫科才確診是僵直性脊椎炎。醫師觀察,至今仍有不少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拖了一年以上才正確診斷,不僅因疼痛翻來覆去睡不好,還可能引發脊椎僵硬、沾黏而駝背、造成其他併發症,應及早治療。

    十大死因4個和高血脂有關!定期檢查是關鍵,控血脂掌握「1不3要」

    2023-09-07

    成大醫院內科部部主任劉秉彥指出,一旦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膽固醇過多,將使血管越來越狹窄、血管堵塞的機率增加。「堵哪裡、壞哪裡,」若堵塞在心臟血管會引起急性心肌梗塞、發生在腦內會造成腦中風、若在腎臟則會腎衰竭、出現在手腳等周邊動脈則會造成周邊血管阻塞,形成如間歇性跛行等。 此外,其他三高疾病、脂肪肝、慢性腎臟病的風險也會有所增加。

    從成因到病因-認識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2023-09-04

    白血病發病原因除了可能與環境危害,像是工作中接觸到的化學品、空氣中的汙染物等相關;近年研究發現,人類成長老化過程中血液細胞會產生基因突變,七十歲以上、有10%的人血液細胞驗得到基因突變,到了八十歲甚至高達三成可以檢出。這些突變之後就成為白血病的危險因子!

    亞太生醫工程創新年會再次來台舉辦 讓世界看見台灣生醫創新能量

    2023-08-28

    一連三天的「BME-IDE APAC 2023」本月於臺北醫學大學落幕!本次峰會活動期間包括史丹佛大學Biodesign共同創辦人Josh Makower教授在內,共計有超過40名來自美、澳、日、星、義、法、印度、以色列、丹麥等多國BioDesign醫療創新核心人物來台與會。

    美式賣場「環氧乙烷」頻傳,是一級致癌物,4食材食物多留意!

    2023-08-23

    近日知名美式賣場接連傳出部分乾酪食品、調味粉等驗出「環氧乙烷」與規定不符消息,消費者紛紛退貨,民眾也納悶為何頻出包?環氧乙烷究竟是什麼?對人體有什麼影響?真的吃到該怎麼辦?對此美國毒物理學專家招名威教授一一為大家解惑。

    寶寶歪頭好可愛?4徵兆小心「嬰兒肌肉型斜頸」早檢查!

    2023-08-17

    小朋友歪著頭呆萌的模樣相當討喜,但也得留意可能「嬰兒肌肉型斜頸」。衛生福利部嘉義醫院復健科李其芸物理治療師提醒,若是出現4種徵兆務必盡早檢查接受治療。

    關心三明治老爸,硬漢不一定要硬「ㄍㄧㄥ」工作突然力不從心!?小心也可能是憂鬱症警訊

    2023-08-15

    熟悉的工作變得力不從心?每天要上班都得「強迫自己」?其實,你也可能是陷入憂鬱而不自知!一名五十多歲男性在公司打拚了二十多年,去年開始漸漸覺得工作「力不從心」、表現大不如前,經兩度調職不見改善,決定自請退休。但離開職場後卻沒有因此變得輕鬆,短短一個月內,焦慮、憂鬱症狀明顯加劇,甚至成天浮現想死的念頭,就醫才知道原來他是罹患了憂鬱症,經治療,症狀才好轉許多。

    持續頭痛、把一個東西看成兩個?不是眼睛出狀況 原來是隱球菌腦膜炎作怪

    2023-08-09

    一名48歲男性室內設計師,因為兩側頭痛超過兩週、到診所就醫,經醫師給予止痛藥後、自覺症狀好轉。沒想到,再過一週後,他開始覺得左眼視力模糊、疼痛,並有「複視」現象,明明是一個東西卻看到兩個影像,甚至出現頭暈症狀,暈到無法工作、影響日常生活,趕忙再赴急診就醫。

    頻尿不再是「男」言之隱!這兩種一起治更有效!

    2023-08-08

    隨著年齡增長,男性可能因為攝護腺肥大、膀胱過動症或泌尿道感染等因素,造成擾人的下泌尿道症狀,影響生活品質。正值壯年的爸爸或年長的爺爺們,心中可能都藏有這樣的「男」言之隱。隨著父親節將至,身為子女的我們,應該好好檢視爸爸及爺爺的健康狀況。

    基因檢測搭配精準治療,開創復發及轉移性乳癌患者治療新希望

    2023-08-07

    根據國人癌症登記顯示,乳癌多年來蟬聯女性癌症首位。雖然從統計上看,乳癌若及早發現,治療後存活率相當高。但目前包含新確診就轉移或治療後復發轉移的比例約有20%至25%,顯示乳癌復發或轉移的情況仍然不可輕忽。

    流感季「全年化」時代來臨!疫苗比一比,醫籲長者選用免疫加強型

    2023-08-01

    流感疫情自口罩解禁後逆勢突起,現在全年度恐皆是流感季!面對流感流行常態化的情況,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兒童等中重症高風險族群應改變疾病預防策略,打造更全面的流感防護力。其中高齡長者因為免疫系統老化,無法順利接受刺激,產生足夠抗體,接種流感疫苗後的保護力不到一半,有效時間更只有5個月。因此建議採分齡施打,長者可評估選用「免疫加強型」流感疫苗,再搭配健康生活型態,幫助遠離流感威脅。

    常常跑廁所找不出原因?可能是膀胱太「過動」!

    2023-07-28

    上班發現同事一小時瘋狂跑廁所,難道是薪水小偷嗎?抑或是一行人出去玩,總是有人會有頻尿或尿急問題,破壞出遊興致!根據台灣的流行病學研究,約百分之十六至十八的成人有膀胱過動症,且男女皆會發生…該如何緩解擾人的排尿症狀,讓生活品質不受影響?

    老翁感冒後全身發紅冒膿皰!原來是中重度乾癬失控大發作

    2023-07-20

    乾癬失控,小心疾病反撲!73歲老翁感冒後突然全身發紅、皮膚冒出無數小膿皰,緊急赴急診治療。醫師收治後發現,原來老翁是一名中重度乾癬患者,因為自行停藥加上呼吸道感染,引致尋常乾癬病灶急速惡化、膿皰大爆發,所幸緊急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後、膿皰很快收乾,順利出院回家。

    一發病就高致死、易重殘!「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早打疫苗有效預防

    2023-07-13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本土發生率較低,許多家長甚至不曾聽過,但其病原菌—「腦膜炎雙球菌」日常就潛伏於社區,遭感染者一但發病,嚴重時24小時內就可能致命,即便倖存也可能留下肢體、智能損傷等嚴重後遺症。

    浮腳筋不只影響外觀!靜脈曲張不可逆,盡早治療防靜脈栓塞!

    2023-07-11

    靜脈曲張(Varicose Veins)又稱靜脈瘤,俗稱「浮腳筋」,主要是因為靜脈中的瓣膜功能受損或血管壁病變,導致血液倒流、內壓增高,使血管擴張扭曲。靜脈曲張不只發生在下肢,肛門、精索、骨盆,甚至是食道都有可能,但因為人是雙腿站立的動物,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導致大部分的靜脈曲張都形成於腿部。靜脈曲張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病況加重時會造成皮膚潰瘍、出血,甚至是淺層或深層靜脈栓塞等可能危及性命的併發症。

    嬰幼兒異膚治療不能等!盼政府加速給付中重度用藥

    2023-07-07

    罹患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小云(化名),臉部皮膚嚴重紅腫破皮,遭受同學與老師排擠,造成封閉性格;使用類固醇與免疫抑制劑的效果有限,長期更導致嚴重發胖、11歲體重超過60公斤、肝腎功能變差等副作用,忍痛完成照光療程仍與健保生物製劑無緣。呼籲政府多給異膚兒童多一些關懷,參考國際治療趨勢,加速生物製劑健保給付,幫助孩子長期穩定控制疾病、快樂且健康地成長。

    甩開痛風先控制高尿酸血症!從源頭鞏固治療不怕復發

    2023-06-20

    痛風是全球健康的一大負擔,值得注意的是,與其他國家相比,台灣的高尿酸血症盛行率是偏高的。不過很多民眾對於此疾病缺乏警覺,像是認為關節不會疼痛,應該就不需要治療?長期處於高尿酸狀態,可是潛藏著致命危機!

    HIV抗病毒藥釀洗腎?原來是不明草藥惹禍!醫指護腎3關鍵

    2023-06-19

    抗病毒藥造成洗腎?原來是來路不明中草藥惹禍!一名HIV愛滋病毒感染者,穩定治療十多年、HIV病毒量低至測不到,卻在一次更換處方後、腎臟功能急速惡化,最後甚至需要洗腎。 醫師原以為是藥物副作用所致;經詢問發現,患者出院後自行服用來路不明中草藥,可能是壓垮腎臟健康的「最後一根稻草」。

    每5人就有2人肺癌骨轉移!避免臥床、存活期縮短該怎麼辦?

    2023-06-19

    肺癌連續數年穩居癌症頭號殺手封號,因其症狀難發現、容易被輕視,患者確診時癌細胞往往已經發生轉移。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醫師表示,在所有轉移的器官當中,最常見的轉移器官就是骨骼,約有三至四成患者發生肺癌骨轉移。

    新冠確診又染超級細菌!抗藥性細菌恐成下一波疫情!

    2023-06-16

    COVID-19疫情延燒超過3年,最近在我國又拉出第四波大流行,再加上「抗藥性細菌疫情」接踵而來,對人民健康可說是雪上加霜。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邱政洵教授先前收治一名51歲婦女,因發燒、咳嗽、身體疼痛住院,確診感染新冠病毒。沒想到治療期間先後感染綠膿桿菌,以及過往被稱為「超級細菌」的克雷伯氏肺炎菌(又稱KP菌,Klebsiella pneumoniae),一度出現敗血症、腎功能低下等危急症狀,所幸經更換抗生素治療後才終於脫險。

    換季變天就開始擤鼻涕包餛飩!?拒當過敏兒攻略一次看!

    2023-06-15

    台灣氣候溫暖潮濕,加上空氣污染嚴重,生活周遭佈滿麈蟎、粉塵和花粉等過敏源,若再加上換季變天,當心過敏可能大爆發,對於家中幼童來說,更容易助長過敏進行曲發生。除了透過藥物治療外,最重要的是從生活型態做起,藉由維持環境清潔、降低濕度,減少過敏原。此外,許多人還會加上空氣清淨機來加乘效果,選對濾網不僅能淨化室內空氣,還能成為過敏剋星,不再每天擤鼻涕包「餛飩」!

    乾燥症乾咳不止還傷及肺功能!醫籲3大指標評估肺纖維化

    2023-06-14

    乾燥症又名修格蘭氏症候群,是一種好發於女性的自體免疫疾病,主要影響患者的淚腺及唾液腺,造成眼睛乾、口乾,也容易合併內臟器官病變,其中又以肺纖維化被認為是乾燥症中最常見也最嚴重的肺部併發症。

    是感冒過敏?還是鼻竇炎?慢性鼻竇炎合併息肉治療難!醫師來解密

    2023-06-08

    患有氣喘痼疾的30多歲國標舞王教練,5年前開始經常性鼻塞,原以為是感冒、身體太虛,直到鼻塞嚴重到只能像魚一般張口呼吸,且常有濃稠鼻涕、嗅覺喪失,聞不到飯菜香、工作差點不保,更曾因嗅不到瓦斯漏氣而身陷危險,求助耳鼻喉科才得知是嚴重的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鼻腔跟4對鼻竇幾乎被息肉、鼻涕塞滿。

    國人近9成維生素D缺乏!醫指3關鍵,4招改善避免惹病上身!

    2023-06-07

    維生素D是人體重要的營養素之一,長期不足或缺乏可能影響骨骼肌肉、自體免疫、心血管、皮膚等系統,增加罹患各類疾病風險,如氣喘、癌症、冠狀動脈疾病、憂鬱症、骨質疏鬆、異位性皮膚炎、代謝症候群等疾病。近年更有研究指出維生素D控制體內多數組織中細胞訊息的傳遞,因此不足或缺乏會影響細胞功能,如增殖、分化、凋亡等。

    跳蚤叮咬恐釀蜂窩性組織炎!飼主與毛孩健康如何正確照護?

    2023-06-06

    外出散步是維持毛小孩健康的最佳活動之一,但若缺乏寄生蟲防範觀念,反而容易使飼主與毛孩身陷傳染病危機。隨著炎炎夏日來臨,許多蚊蟲、跳蚤伺機作亂,被叮咬不僅容易引發紅腫、搔癢難耐,嚴重還可能發燒、頭痛。對於無法言語表達的毛孩與小孩來說,僅能不斷地搔抓皮膚,若未能及時制止,傷口破裂反覆感染恐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無論毛孩或飼主,都有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務必注意每個月定期驅蟲,才能有效降低疾病發生率!

    放血治療有助降低「多血症」患者血栓風險?血液學專家提供不同見解

    2023-05-26

    沒有三高卻中風?俗稱多血症的「真性紅血球增生症(PV)」,不少患者是因為突如其來的心肌梗塞、中風等血栓事件才發現罹病。血栓事件也是這類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早年多認為,患者因為紅血球異常增生、血液過於濃稠、血流速度減緩,導致血栓形成。因此,除了藥物,放血治療也是臨床常見治療選項。

    「新型長效型干擾素」可望成骨髓增生性腫瘤潛力治療選項,不只治療紅血球增生症!

    2023-05-26

    不只治療紅血球增生症(PV)!研究顯示,新型長效型干擾素也有潛力用於治療早期骨髓纖維化。來自香港大學的Dr. Harry Gill(喬夏利)日前受邀來台參與由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與嘉義長庚紀念醫院骨髓增生性腫瘤治療中心合作舉辦的「2023 TAIWAN MPN WORKSHOP(台灣多發性骨髓瘤工作坊)」,於會中分享使用目前治療真性紅血球增生症的新型長效型干擾素(Ropeginterferon alfa-2b),用於早期骨髓纖維化患者的相關研究成果。

    近6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就有1人肺纖維化 持續咳喘半年後檢查肺部整片白掉

    2023-05-22

    類風濕性關節炎從病名會直覺聯想是關節方面的疾病,但其實病友經常會合併關節外的併發症,其中又以間質性肺病為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根據研究指出,有超過15%的患者會在20年內發展成肺纖維化,不僅提高死亡風險,也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不孕症治療每天打排卵針好恐慌!醫教龍年迎好孕4關鍵

    2023-05-15

    我國生育率直直落,內政部統計月報顯示,2022年新生兒僅13.89萬人,與2021年相比,出生人口減少了1.49萬人、銳減1成,再創歷史新低,而造成出生率持續下降的主因之一就在於「晚婚晚孕」的趨勢。特別是生殖能力會隨著年齡退化,許多夫妻穩定事業、開始規劃生育計畫後,才發現求子之路道長且阻。

    「茲卡病毒」現蹤台灣!小兒感染醫提醒:孕婦更要特別留意。

    2023-05-12

    茲卡病毒雖是蟲媒病毒,但傳染途徑不單單只有蚊子叮咬,其他也包括了性行為傳染,研究就曾發現於人類的精液當中發現茲卡病毒,這點也需留意。另也包含母嬰垂直傳染、輸血傳染。

    尿毒素過多恐延燒全身!慢性腎臟病護腎三關鍵!

    2023-05-11

    台灣高居全球洗腎率冠軍,有著洗腎王國之稱。那麼造成腎功能惡化的元兇是什麼?答案就是尿毒素的累積。當腎臟功能衰退時,身體無法維持正常新陳代謝,導致尿毒素堆積體內。長久下來,就像將全身浸泡在毒素中,影響全身器官,除了增加心血管風險外,也同時加速進入透析時間。

    美式賣場爆A肝毒莓果!懶人包解析,醫籲這些食物都要小心。

    2023-05-10

    近日知名美式賣場爆發「A肝毒莓果」的消息,人心惶惶,大賣場湧入大量退貨民眾,不免也擔心自己是否中鏢。腎臟學、毒理學、食品安全專長的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解析並提醒,不必緊張,但如有疑慮仍應檢查。

    過馬路總是比小綠人慢?小心是量不出的高血壓「肺動脈高壓」!

    2023-05-05

    肺動脈高壓不自知,女子30歲心衰竭!4年前的小瑩正好30歲,在結束日本蜜月行回台不久後昏倒送醫,經醫師診斷為「心臟衰竭」;進一步檢查發現,引發心臟衰竭的元兇是「肺動脈高壓」。這才知道,她先前食慾不振、雙腳水腫像「麵龜」、異常喘等症狀,並非工作太累、腎臟出狀況,而是肺動脈高壓的警訊!

    中重度異膚能一日止癢?!異膚新藥+醫病共享決策,助回歸正常生活!

    2023-05-05

    近年隨著生物製劑與三款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登台,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用於治療12歲以上異位性皮膚炎中重度患者,每天只需要服藥一次,隔天就能立即止癢,經一定時間穩定治療多數病患能達到預期目標。2至6成病患能達到病灶幾乎清零,尤其對患者在乎的頭頸部症狀亦有良好改善。為中重度異膚病患帶來更精準、快速、有效且長期穩定控制的治療新選擇,有助於增加病友持續就醫,接受正規治療意願。

    皮膚疾病也可能致命?!全身型膿疱性乾癬6症狀,速至皮膚專科!

    2023-05-04

    皮膚疾病往往被視為小毛病,幾乎沒人能想像皮膚疾病也可能致命。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趙曉秋表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影響遍及全身內外,嚴重恐危害性命安全,若有發現症狀應盡早至皮膚專科就醫。

    「那話兒」反覆感染發炎 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是元兇!

    2023-05-03

    HIV感染者,不只要控制病毒量、慢病監控也不能少!一名不到四十歲的HIV感染者,穩定服藥治療下,病毒量降低至測不到、CD4免疫細胞球數量也回升至正常,卻仍然反覆出現龜頭炎、口腔念珠菌感染,甚至合併勃起功能障礙。進一步檢查發現,他的糖化血色素高達12.2%,幾乎是正常值的兩倍,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是造成他反覆感染的元兇。

    認識HER2弱陽性乳癌!容易轉移復發該怎麼治?

    2023-04-28

    在過去,這類患者只能依據是否荷爾蒙陽性、PD-L1表現量是否夠高、有沒有BRCA基因變異等,選擇使用抗荷爾蒙治療、免疫治療或是單純使用化療等。近年,這些不適用抗HER2標靶藥物的HER2弱陽性乳癌患者,都可望適用抗體藥物複合體藥物精準治療。估計除了真正檢測不到HER2的3成乳癌,以及原本2成HER2陽性患者之外,約有5成左右的乳癌患者屬於HER2弱陽性乳癌,可望多一種精準治療選擇。

    搶救思覺失調症2關鍵!及早診治+長效針劑助穩控

    2023-04-20

    「城裡的月光把夢照亮,請溫暖他心房…」知名歌手許美靜驚傳罹患思覺失調症,即使接受治療、按時吃藥,但仍前後復發好幾次,非常傷腦筋,有些記憶也消失不見了!其實,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大腦生病了」的疾病,若能及早診斷與使用新一代長效針劑,有助穩定病況,減少復發,重新迎向自在的彩色人生。

    不是緊張!拉肚子暴瘦10公斤,研究所高材生險因發炎性腸道疾病難畢業

    2023-04-11

    一名音樂系研究所高材生,疑因畢業前壓力大,經常性腹瀉、腹痛,不僅體重大幅下降將近10公斤,由於拉肚子頻率實在太高、甚至無法登台演奏,一度擔心無法順利畢業;就醫後才發現,原來他頻頻腹瀉並不單純只是太緊張,而是罹患了「發炎性腸道疾病」!

    擺脫HER2陽性乳癌治療困境!強化輔助治療來助攻!

    2023-04-10

    不同的乳癌亞型預後有所差異,以HER2乳癌而言,基因表現是影響乳癌預後的重要因素。HER2陽性乳癌的患者,在乳癌細胞表面有過多HER2接受體,HER2過度表現會不斷刺激癌細胞增生、讓疾病變得更難纏!此外,因為對治療藥物也容易有抗藥性,病患即使完成傳統的手術及化療、放射線、荷爾蒙治療等,癌細胞仍有較高的復發及轉移風險。直到近年標靶藥物的發展,加上強化輔助治療概念,現在HER2陽性乳癌的預後已大幅提升!

    嬰幼兒中重度異膚有解!守護異童新觀念:生物製劑助阻斷過敏進行曲

    2023-03-31

    嬰幼兒異膚照護難題多!今年五歲的「泡泡男孩」,兩年前從公園返家,小腿出現細細紅點,起初以為是蚊蟲叮咬,沒想到病灶漸漸擴及四肢與全身,就醫確診為異位性皮膚炎,更嚴重時還會併發汗皰疹,身上與十根手指滿是傷口,是全幼稚園唯一無法使用酒精消毒的人。所幸,後來在醫師評估下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病況才終於獲得控制。根據研究顯示,嬰幼兒異膚及早使用生物製劑,有機會調整體質,阻斷鼻過敏與氣管等其他過敏相關疾病進展。

    新生兒篩檢防遺傳性疾病!產後48小時內進行,家長要先了解

    2023-03-30

    簡穎秀部主任表示,家長一般會在生產後48小時內收到新生兒篩檢的勾選表,篩檢在出生48小時內進行,方式以一次足跟採血就可以進行「必選」及「加選」檢查。決策時間短,但篩檢時程重要,因此建議要提早了解。

    黃斑部病變5大高危族群!減緩視力退化,眼內注射治療新進展

    2023-03-14

    眼前老是一陣模糊,感覺像有團黑霧,再怎麼揉眼、眨眼、點眼藥水,還是看不清楚,甚至出現直線扭曲的現象,別再告訴自己「沒關係」,小心黃斑部病變正悄悄地襲來,若輕忽恐導致失明。

    抗病毒用藥隨意停? 不只病毒失控、小心抗藥性風險!

    2023-03-10

    一名43歲男性因為便血、吞嚥困難就醫,檢查發現,他除了食道念珠菌感染之外,同時還有胃幽門螺旋桿菌、巨細胞病毒以及阿米巴腸炎等多重感染。原來他是一名HIV愛滋病毒感染者,因為自行中斷治療兩年,免疫低下、以致伺機感染!

    行逕詭異非中邪!原來是愛滋病發 感染隱球菌腦膜炎

    2023-03-08

    一名36歲男子因為行為變得詭異、記憶缺失、甚至昏倒,二度被送往急診就醫,檢查發現,原來他這些意識改變不是腦傷,而是他感染隱球菌腦膜炎!檢查顯示,他的血液以及中樞系統都有大量HIV愛滋病毒,且免疫細胞CD4淋巴球數量不到兩百(cell/mm3),免疫低下以致隱球菌伺機感染。

    少數能預防癌症的疫苗!男女接種HPV疫苗助遠離頭頸癌與子宮頸癌

    2023-03-08

    癌症蟬聯近40年台灣十大死因榜首,而長期被認為是女性專屬的HPV感染,其實也會導致男性相關癌症。耳鼻喉科醫師表示,有一部份的頭頸癌病友,就是因為HPV反覆感染而引發,顯示HPV是男女都應該注意的健康問題。

    HIV診斷即治療!有效打擊病毒,第一線用藥選擇要快、也要準!

    2023-03-07

    新冠疫情期間,一但出現發燒、呼吸困難,多會懷疑是否感染新冠肺炎!不過,先前一名34歲男性,因為發燒、喘、呼吸困難前往急診,檢查卻發現是HIV愛滋病毒感染,且就醫時每毫升血液病毒量超過百萬(copies/ ml)。

    婦鼻塞、呼吸困難 竟是血癌細胞長在鼻子裡!

    2023-03-02

    一名七十六歲女性因鼻塞月餘就醫,檢查顯示有鼻中隔彎曲、鼻甲肥厚等問題,進一步接受手術治療。結果手術病理切片發現,原來塞住她鼻子的不是一般增生組織,而是俗稱「血癌」的白血病細胞、在鼻腔形成罕見骨髓性肉瘤(Myeloid sarcoma)。

    不是青春痘!新冠期間中斷抗愛滋用藥 患者黴菌感染臉上冒皮疹

    2023-03-02

    一名四十四歲HIV感染者,在新冠疫情期間因為滯留海外、中斷抗病毒藥物治療長達兩年。直到因咳嗽、發燒、喘赴急診就醫,檢查發現並非感染新冠肺炎,而是愛滋病發、全身多處黴菌感染。

    護心也能防腦中風!?如何避開心房顫動地雷?

    2023-03-02

    心房顫動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也是腦中風的主要危險因子。隨著年齡增加,罹病比例愈高。一旦發生心房顫動,不規律的心臟跳動將會導致血液不平整流動形成血栓。當血栓隨著血液流至全身,便可能造成各種器官的栓塞,其中最危險的就是腦中風。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哪一種類型的心房顫動,都會有高的機率發生腦中風,且殘障程度及死亡率都相當高。

    長輩言語突異常 不是失智、竟是「血癌」!

    2023-03-01

    一名70歲男性因為突然言語異常、說話牛頭不對馬嘴,家人緊急將他帶到醫院,檢查發現,男子不是中風、也不是失智,而是罹患俗稱血癌的白血病!

    如何遠離子宮頸癌威脅?原來HPV病毒不限男女!?

    2023-02-23

    子宮頸癌為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0位,109年有1,436名子宮頸癌新診斷個案,110年有608名女性死於子宮頸癌。罹患子宮頸癌的主要原因是持續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HPV感染後一般沒有明顯症狀,約有9成感染者會在1年內自行消除,而超過1年未消除就稱為「持續性感染」。

    以為自己好硬?!如何拒當軟男?醫詳解3大重點回歸黃瓜硬度

    2023-02-16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男性功能中心主任邱鴻傑醫師表示,常常在診間聽到男女生對於勃起硬度的不同想法,卻很少有雙方一起就診的案例。西洋情人節之際,邱醫師特別與知名主播徐展元共同於臉書社群推出的情人節影片企劃,打造「硬度生鮮四件組」,期望以此幫助兩性透過生活化的方式,正確認識硬度分級,並實際持「硬度生鮮四件組」走訪臺北超市,突襲夫妻/情侶對於床上運動表現的想法,沒想到卻因此驚見多位軟男慘遭伴侶無情打臉。

    血癌大不同 同病不同治!精準治療。翻轉極惡血癌命運

    2023-02-15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成人最常見的血癌,然而,AML合併的基因變異不同,治療反應也不一樣。以「FLT3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來說,相對預後較差、易復發。所幸近年標靶藥物問世,讓患者有了更好的存活契機。

    肺炎未必燒、喘、咳!免疫不佳當心隱球菌感染

    2023-02-10

    隱球菌肺炎未必燒、喘、咳!一名64歲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日前住院為自體幹細胞移植做準備,沒想到他雖沒有發燒等臨床症狀,肺部X光檢查卻顯示異常,經進一步檢驗確認感染「隱球菌肺炎」。只好先啟動抗黴菌治療,暫緩移植計畫。

    使用鼻胃管正確照護法!醫:自行更換恐有肺炎風險!

    2023-02-10

    當人們因健康狀況無法直接由口進食時,可暫時使用鼻胃管攝取營養與水分。據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109年全臺裝設鼻胃管近20萬人,食藥署邀請臺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暨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秘書長蕭名彥醫師,為大家詳細解說鼻胃管的相關知識。

    中風發作年齡下修!醫籲曾發生心房顫動就應做中風風險評估

    2023-02-08

    一名42歲的女病人,長期有高血壓和心房顫動的問題,起初在評估中風風險之後,醫師建議她以藥物治療心律並預防中風,但病人認為症狀不明顯而抗拒服藥,結果不幸在3年後發生中風,住院時出現暫時性失語、手腳偏癱等症狀,所幸發現得早,在取栓手術後逐漸康復。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心臟血管科李柏增醫師表示,「這個病人其實算相對幸運,之前遇過其他不願意服藥的鐵齒病人,中風後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到院時已來不及做取栓治療,最後只能帶著半邊癱瘓繼續生活,不只病人痛苦,也加重家人的照護負擔」。

    「聽心音 找心病」 聽診器也能揪出「心」頭大患!學會呼籲:關懷家人 陪伴就醫、別忘聽心音

    2023-02-08

    關心家中所愛,不僅要傾聽他們的心聲,還要了解他們的「心音」!由臺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支持、愛德華生命科學發起「聽心音、找心病」活動,呼籲民眾就醫時、請醫師協助聽聽心臟有無心雜音,尤其是60歲以上長輩,合併有全身無力、走路會喘等情況,有時光是「聽心音」就有機會發現致命卻可治療的心臟瓣膜疾病,及早揪出心頭大患。

    治療HIV,憂鬱症卻惡化?醫:可能交互作用,有困擾應主動告知

    2023-02-06

    由於感染者合併有憂鬱症的比例並不低,在使用抗病毒藥物時、是否需要避免可能的藥物交互作用?楊承勳醫師表示,確實有部分抗病毒藥物可能精神科藥物交互作用,主要的影響可能是加重或是減輕藥物效果,就像新冠抗病毒藥物一樣。所以如果已知患者正在服藥、開立藥品的時候就會多留心。

    高膽固醇也可能是藥物引起?醫:老化、感染、飲食、藥物都可能相關

    2023-02-05

    醫師觀察其血脂上升趨勢、擔心未來心血管風險,建議調整飲食;不過,男子因為工作因素難以配合。醫師考量患者使用的藥物也可能與血脂異常有關,因此改為處方他類抗病毒藥物,順利在沒有多加降血脂藥物下、讓膽固醇下降。

    自行停藥惹禍!男喘咳瘦,竟是愛滋病發「肺囊蟲肺炎」

    2023-02-04

    疫情期間又咳又喘?不一定是新冠肺炎!一名47歲男子先前因為咳嗽、呼吸短促等症狀就醫,檢查發現感染了肺囊蟲肺炎。經詢問發現,原來他是一名HIV感染者,但自行停藥超過四年,體內病毒量高、免疫力低下,以致發生伺機性感染。

    提升愛滋感染者生活品質 盼擴大同溫層。弭平歧視

    2023-02-02

    根據2021年出爐的愛滋感染者生活調查,25.7%的感染者曾因揭露身份遭拒診!逾半數感染者擔心因為身份曝光遭拒診。在台灣,多數感染科醫師面對HIV感染者的共病,多數都是「能自己看、就自己看!」萬不得已需要轉診,也會提供「友善名單」,避免感染者「遭拒」、「受創」。

    面對HIV感染:不只抗病毒,還要防共病!

    2023-02-01

    兩個研究發現的共同趨勢,也就是「感染者五十歲左右所呈現的共病、約是非感染者六十歲左右的分佈。」亞東紀念醫院感染科主任楊家瑞解釋,「病毒未控制時、感染者體內慢性發炎很厲害,即便受到控制,仍有微量發炎反應持續發生,因此感染者發生心血管疾病、骨鬆以及糖尿病等代謝問題機會不僅比較高、也會出現得比較早。」

    對抗愛滋病毒,醫病也醫心!

    2023-01-31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盧柏樑醫師指出,感染者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根據過去相關研究,第一名是憂鬱約占35%,也就是說,約莫每三個感染者、有一個有憂鬱問題。第二名是「物質濫用」包括酗酒、使用新興藥物,佔了將近30%

    吃遍保健食品仍然疲累不已?醫師從咳喘、皮膚紅斑揪出是這疾病

    2023-01-31

    一名60歲婦人平時從事清潔工作,但她這一年來工作越發力不從心,不僅容易疲累也常感到肌肉無力,起初以為是肝功能出問題,吃遍保健營養品卻都不見改善,後續更是接連出現頻繁乾咳、走路時容易喘的症狀,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直到前往胸腔內科就醫,才發現驚覺肺部竟有10%面積已經肺纖維化!

    過年顧健康!HPV疫苗預防癌病,醫籲男生更要打

    2023-01-17

    過年送禮,比起大魚大肉,若改為精心幫對方打造健康生活,不但讓彼此關係更親密,也更有活力面對新的一年的生活挑戰。而從年輕時就注意保持身心健康,也是為自己的未來預先安排,完成「健健康康到老」的期望。

    十大癌症最新報告:50歲族群要注意!政府補助五癌篩檢做就對了!

    2023-01-11

    依據最新衛生福利部109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979人,較108年增加725人,全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11.3人,較108年下降4.6人。109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08年相同,各主要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除了大腸癌、肺癌及子宮頸癌延後1歲,皮膚癌早1歲,其餘與108年相同。部分發生年齡中位數較全癌症早的癌別,口腔癌及子宮頸癌為58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為56歲、甲狀腺癌為50歲。

    B肝疫苗斷層世代如何預防肝癌三部曲?要知道要追蹤要治療!

    2023-01-04

    知保養,卻不知要追蹤,小心錯失治療良機。陳媽媽B肝帶原多年,一直透過日常保健食品「養生」替代「養肝」和追蹤,偶然到診所抽血檢查,發現肝指數飆高至正常值20倍,趕緊接受藥物治療。不過,先前未追蹤治療期間,病毒已對肝臟埋下傷害,追蹤與治療3年多後就在一次超音波檢查時發現早期肝癌。所幸發現得早,且有同為B肝疫苗斷層世代(1986年以前出生)的B肝兒子陪伴鼓勵,母子一起治療和追蹤,力抗肝病。

    中國疫情升溫該擔心嗎?重症醫:做好2件事安心過好年!

    2023-01-04

    中國快速解封下疫情不斷升溫,大白肺(肺部纖維化)的案例更是層出不窮,而緊接著又是春節假期,台灣和世界各國皆繃緊神經,民眾也怕是否會有新的、更具威脅性的變種病毒出現,甚至是倒退回到疫情剛爆發時。對此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黃軒醫師說明,並提醒做好2件事安心過好年。

    便便見血竟是腸癌第四期!?標靶接力治療有機會剷除腫瘤!

    2022-12-30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三年,台灣所有醫療院所都曾面臨群聚感染恐懼,讓許多民眾減少出入醫院頻率,即便身體發生異常,也不願意檢查,不自覺讓疾病逐漸惡化。根據2016至201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近四年大腸直腸癌確診人數都呈現上升趨勢,但疫情肆虐的2020年,數字卻呈現下滑。推測可能和篩檢人數減少有關,預計疫情趨緩與政策放寬後,大腸直腸癌新確診人數可能在2023年出現彈跳式大幅成長!

    創世基金會「照護e點靈」陪伴守護長照家庭

    2022-12-26

    李先生,某日突然在浴室昏倒,家人發現後緊急送醫急救,醫生診斷為「出血性腦中風」。一週後,李先生脫離危險期,從加護病房轉至一般病房休養,但需要專人照顧。住院一個月後,醫師告知李太太,李先生病況逐漸穩定,可安排出院,但李先生尚未恢復意識,身上有鼻胃管與尿管,生活完全無法自理,出院返家後,該怎麼照顧?誰來照顧?還是可以找什麼單位幫忙?

    人力負成長、藥品缺新血!迎戰抗藥性菌風暴!兩大感染學會示警:戰力拉警報!

    2022-12-20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指出,新冠疫情初期,因為對此病毒不了解,有研究發現,雖然繼發性細菌感染不到一成、但住院患者卻有將近八成被投予抗生素。抗生素未能合理使用,再加上短期間大量病患湧入、醫療能量備載不足,無法落實感染管控措施,以致部分國家抗藥性細菌占比急速攀升。

    想動不必再等膝關節「解凍」!自體軟骨細胞層片修復軟骨找回行動力

    2022-12-08

    年輕時籃球場上跑跳衝撞,使得57歲的吳先生近年飽受膝關節提早退化所苦,不僅日常活動疼痛不適;就連停好車、離開駕駛座,都還得先暖身一陣子,才能邁開步伐,生活品質大受影響!所幸,去年他接受「自體軟骨細胞層片移植」治療,成功讓膝關節活動度重新解鎖;不但再度邁入健身房,他也打算趁著國境解封,重拾旅遊各國的退休生活。

    思覺失調症秋冬易發作!長效針劑助攻翻轉人生

    2022-12-02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蔡明哲總院長表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大腦生病」的精神疾病,在台灣的病友預估14萬人,盛行率約0.6%。思覺失調症病友容易因為秋冬季節的日照縮短,影響褪黑激素與血清素分泌,以及氣溫明顯的變化,出現導致情緒波動、復發的症狀。呼籲民眾多留意周邊親友的情緒與行為變化,特別是思覺失調症、憂鬱症等精神疾病病友,若出現異常,應盡早協助就醫和診斷、及早治療。

    論文口試壓力破表 準博士潰瘍性結腸炎發作險切「腸」 醫師:治療不單控制症狀 黏膜修復才能降低癌化風險

    2022-12-02

    壓力大,不只爆肝,還會爆腸?!一名準博士生先前因為寫論文、準備論文口試,在圖書館昏倒、褲子還沾滿血,緊急就醫才知道是潰瘍性結腸炎發作,整條大腸幾乎都是潰瘍出血,還有一堆息肉,檢查的管子幾乎都快穿不過去。所幸緊急使用類固醇加上後續生物製劑接力治療後,病情穩定控制,順利出院。

    血糖控不好恐是C肝影響!?及早清零還能降肝癌風險!

    2022-11-25

    現在C肝已經有藥物可以治癒,是最有機會清零的疾病。對於糖尿病病友而言,血糖控制差可能也和C肝病毒有關。值得注意的是,合併C肝感染的糖尿病病友治癒後,不僅有助血糖控制,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腦中風、腎臟疾病等常見併發症,更能降低肝癌風險。

    試管嬰兒治療常見3迷思!了解AMH焦慮、取卵數量、副作用。

    2022-11-17

    AMH數值可顯示卵巢卵子的庫存量,此數值不可逆,隨年齡增加數值也會越來越低,是個評估重要指標,也因此對女性帶來不少壓力。陳美州醫師表示,AMH僅是幫助醫師決定治療方針和劑量,目的在預測取卵數,另也需參考體重,依據體重和AMH為標準,比單獨用AMH更精確。因此數值可以留意,但數值較低也不需恐慌。

    北醫校友總會生醫新創論壇重點一次看!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掀熱潮

    2022-11-15

    臺北醫學大學校友總會於12日舉辦第一屆校友生醫新創論壇,邀請來自生醫領域新創校友分享學研創業經驗,論壇除了聚焦近年生醫產業熱門領域,包括AI智慧醫療、精準醫療、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等最新進展與現況,同時解析如何讓研究與市場需求結合,從實驗室走向新創公司。

    全球十大死因第3名:肺阻塞!醫:咳、喘、痰3周真的早點檢查。

    2022-11-10

    肺阻塞位列台灣十大死因之一,更是全球第三大死因,不過話雖如此,民眾對此卻普遍熟悉度不高,實在令人憂心。肺阻塞主要好發在40歲以上族群,有很高的比例是因為吸菸所致,高達9成,其他危險因子也包括二手菸、工廠及汽機車排放的廢氣等空氣汙染、家族史、以及老師或木工等常接觸粉塵職業者。患者容易出現「咳、喘、痰」症狀,且持續三周以上,與長新冠相當類似,也有不少民眾在新冠疫情之前就有這樣的老毛病,認為只是人老沒什麼大不了。

    又咳又喘遲遲未好轉 合併關節腫大、手腳發紫才知是硬皮病併發肺纖維化

    2022-11-07

    硬皮症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最典型的外顯症狀為皮膚變硬變厚,但症狀會隨著疾病進展蔓延至全身,包括關節疼痛腫大以及心臟、肺臟和腎臟等器官的纖維化,其中又以肺纖維化最為棘手,是硬皮症患者的主要死因,若未及時治療恐使肺功能受損。

    復發也不絕望!新興治療助攻 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癒率再提升

    2022-11-02

    電視劇中常見家長聽到醫師宣布孩子罹患「血癌」後,震驚、痛哭、以為孩子必然所剩時日無多!醫師表示,血癌不等於絕症;以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球為例,約八成患童可透過第一線治療治癒。即便過往治療成效較差的復發型患者,近年新興治療陸續引入後,治療反應以及存活情況近乎倍增。即使復發、也不必絕望。

    國人40歲老花眼達5成!合併近視麻煩多!LBV老花雷射速恢復

    2022-11-01

    一名牙科醫師平時用眼需求高,不僅工作上得專注視物,沒看診時也需要閱讀 大量醫學文獻,結果不到40歲就出現老花問題,當時雖然有接受雷射手術,但 隨著視力退化,老花又再度找上門,身上總得攜帶老花眼鏡以因應不同場合。經醫師朋友介紹,在眼科張聰麒醫師評估下採用改良版「LBV老花雷射」治療,現在不需再依賴眼鏡就可以輕易地轉換在各種場景之間,良好的視覺體驗也讓她驚豔仿佛回到年輕時候的視力。

    提早掉牙是心血管疾病警訊?醫教正確潔牙「護齒3寶」不可少

    2022-11-01

    口腔健康與多種疾病息息相關,牙齒數目不僅可能與壽命長短相關,近來研究發現,缺牙數目還能用來預測心肌梗塞、心臟衰竭、腦中風等相關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是65歲以前缺牙5顆以上,風險更是明顯提高。醫師呼籲,做好口腔保健,養「牙也能存健康。為了提醒國人正視口腔健康,台北市牙醫師公會30日於北市林森公園舉行「2022全齡護齒園遊會」,號召民眾不分年齡,一起「護」齒保健康。

    糖友找不到可信資訊!?台灣模範糖友集合計畫安心控糖

    2022-10-27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王治元理事長表示,診斷為糖尿病後,顧及的面向不只是控制糖化血色素(A1C)在7%以下,血壓(Blood pressure)小於130/80Hg及膽固醇(Cholesterol)小於100mg同時是影響糖尿病控制好壞的關鍵,然而目前「ABC三指標」同時達標的比例卻只有一成;未達其中一項指標可能面臨心肌梗塞、中風、視網膜病變、洗腎、截肢等併發症。

    摸到橄欖狀腫塊竟是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手術前8後9追求不復發

    2022-10-27

    台灣外科醫學會侯明鋒理事長表示,受到年紀老化、初經早或停經晚、肥胖和運動缺乏等因素影響,台灣乳癌發生率近32年成長逾4倍,根據國民健康署108年癌症登記資料,女性標準化發生率已上看813(單位;每十萬人口)每年約新增1萬5千名乳癌病友。而在所有乳癌類型中,三陰性乳癌占比約10-15%。

    網傳深蹲傷膝蓋?醫:並不會。正確助養骨骼、肌肉,但1種人不適合!

    2022-10-17

    說到深蹲,不少人認為是個容易傷膝蓋的運動,對此史考特醫師則表示,其實並不然,就像有人80歲可跑馬拉松,但也有人坐輪椅,關鍵在於身體是否健康。一般而言,適度且正確的深蹲並不會對膝關節帶來損害,反而可以間接保養膝蓋,膝蓋健康的族群,即便上了年紀也可以進行。反之,若是膝蓋本就有問題,自然就不適和,更不用說錯誤或過量的不良訓練方式。

    突然情緒淡漠、社交退縮小心大腦生病!長效針劑穩控思覺失調症找回幸福

    2022-10-14

    思覺失調症每一次發病都會對大腦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反覆急性發作,不僅病友本身症狀更嚴重,因大腦結構改變引發早發性失智風險增加,失序的行為容易造成家庭與親友關係緊繃和衝突,社會醫療支出也會隨之增加,甚至因病友多在青壯年發病,導致整體生產力受到影響。

    地震後,感覺又有地震?8種人易「假性地震」,4科別醫師詳解!

    2022-10-13

    台灣地震頻繁,且許多規模都不小,讓不少人時常出現「是不是又地震了?!」的感覺,有的甚至感到焦慮恐慌、害怕回家。這般「假性地震」的情況是如何出現的?又該看什麼科別、如何治療?平時又可以如何改善?醫師們一一解惑。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有藥卻用不到?盼健保早日放寬給付!

    2022-10-12

    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舉辦的第四屆(2022年)三好微電影國際創作競賽,日前得獎名單出爐,社團法人台灣生命之窗慈善協會(後稱生命之窗慈善協會)以2021年推出的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紀錄片 -《等待.奇蹟 Awaiting Miracle》,用溫暖卻有力道的方式,娓娓道出病友家庭的真實心聲,最終在來自103個國家的2703件作品中脫穎而出,奪得紀錄片組第二名佳績。

    咳喘痰三周應注意肺阻塞!愛肺專車認識自己的肺年齡

    2022-10-06

    為呼籲民眾正視肺阻塞(COPD)與肺部健康,今年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於10/3日(一)至10/14日(五),首度於台北、台中、高雄三地巡迴舉辦「愛肺功能衛教專車」體驗活動,邀請肺阻塞(COPD)的高風險族群上車免費檢測肺功能。

    別等健康拉頸報!公費HPV 9價疫苗+抹片檢查有效防治子宮頸癌

    2022-10-06

    世界衛生組織日前公布延燒全球三年的COVID-19疫情大流行結束在望,不過,因為疫情造成的額外公共衛生衝擊,恐怕是接下來的重要議題!我國在COVID-19疫情期間,不僅子宮頸抹片篩檢人數一年降低13萬人;自107年啟動的國中女生公費接種HPV疫苗政策,109年接種率也較前一年低。

    漏尿尷尬別隱忍!!了解女性尿失禁 對症治療「止漏」有望

    2022-10-03

    一名熟齡女性因為肺部腫瘤就醫治療,治療期間除了咳嗽咳不停,每次伴隨咳嗽而來、不自主滲漏的尿液,也讓她十分難受。她原本以為只能隱忍、跟漏尿共存,結果經過胸腔科醫師轉介接受懸吊手術治療後,終於擺脫上面咳不停、下面漏不停的窘境!

    心臟病友、腎臟病友小心!心腎會互相影響,3警訊注意心腎症候群!

    2022-09-29

    心、腎兩者關係密切,心臟疾病造成對腎臟供血不足會引起腎臟病變,腎臟疾病也會因體液及電解質失衡而增加心臟負擔,心腎症候群正是民眾較不熟悉的共病。據「2020台灣腎病年報」資料,新發透析病友中,三年內的併發症比率前三名,分別是佔21.3%的缺血性心臟病、佔19.5%的消化性潰瘍、佔19.3%的心臟衰竭。

    妄想遭排擠竟因思覺失調症!長效針劑助職場菜鳥變身專業保險員

    2022-09-29

    進入職場沒多久,小蔡開始覺得公司同事凡事都像是針對他來的,搭公車時也覺得司機一直在注意他,不時跟旁人發生衝突,耳旁總聽到有人在批評他,甚至開始對著空氣說話,家人意識到狀況不對帶他就醫,最後確診罹患「思覺失調症」。

    【世界心臟日專題報導】心臟亂跳沒症狀!?揪出心房顫動防中風

    2022-09-29

    心房顫動除了容易發生在年紀較大的族群,其他像是肥胖、高血壓、心衰竭、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病人,也是心房顫動好發族群。因為心臟不規則跳動,血液無法順利流動,導致患者可能會胸悶、心悸,嚴重甚至會有腦中風的威脅。但也有部分患者完全沒有症狀,可能在看診或心電圖檢查才意外發現心房顫動。李聰明內科診所李聰明教授建議,民眾自身若為高風險族群務必及早揪出心房顫動,並認識急性腦中風的正確處置FAST,才是正確護心關鍵!

    【世界心臟日專題報導】拒絕腦中風先認識心房顫動!及早發現還能防心衰竭!

    2022-09-29

    心房顫動造成不規律的心臟跳動,容易導致血液在心臟內凝滯而形成血栓。但是本身症狀並不明顯。隨著年齡增長,發生率隨之高漲。但是高老年族群常認為自然的老化現象,疏忽相關警訊,直到發生腦中風後才發覺原來是心房顫動惹的禍!心房顫動患者,併發腦中風的機會比一般人增加數倍、甚至十數倍之高,及早發現心房顫動加以治療、成為預防腦中風的重要關鍵!

    大腸癌檢查大躍進!結合AI偵測率近達96%,降死亡率、發生率!

    2022-09-28

    不少民眾認為,大腸癌是隨老化等各項因素難以避免的癌症,其實不然,醫界常呼籲有大腸癌風險、上了年紀等族群應定期作的大腸鏡檢查,原因就在於兩大目標,一是偵測並切除癌前病變,減少大腸癌發生;二是偵測早期癌,減少大腸癌造成的死亡。偵測率就會是其中關鍵。

    大腸癌難纏又難發現!?晚期標靶合併化療縮腫瘤救命!

    2022-09-26

    根據衛福部10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癌無論是發生率或死亡率皆位居前三名,且因為早期無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一旦出現血便、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才就醫,大多已是中、晚期。現在國健署大力推廣50-74歲民眾每兩年一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期望能幫助國人早期發現、掌握黃金治療期。

    喘咳累莫當長新冠症狀!自體免疫患者應當心肺纖維化併發症

    2022-09-22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民眾聞咳色變,即使康復後仍擔心會因為長新冠造成肺纖維化後遺症。然而,肺纖維化的成因相當多元,臨床上就有患者就醫後才發現因為其他原因導致肺纖維化。近年來,肺纖維化作為新冠肺炎常見後遺症而廣為人知,其實,肺纖維化並非只有發生在新冠肺炎患者,包括自體免疫疾病、高齡、吸菸、空氣汙染、病毒感染、胃食道逆流都是相關危險因子。

    經常腹痛、血便狂拉!?當心腸炎變腸癌!一次看懂潰瘍性結腸炎

    2022-09-19

    腸腸出狀況、治療不能輕忽!小芸(化名)從20歲時開始嚴重腹瀉,有便祕宿疾的她,原本心想「趁機把大腸清一清」也沒什麼不好;沒想到從腹瀉演變成一天多次血便,吃完東西就拉血。直到發燒昏倒送醫、血色素不到正常值的一半,住院一個多月期間經詳細檢查才確診為「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若未治療,不只影響生活品質,更會增加腸穿孔、狹窄,甚至是大腸癌的風險。

    異位性皮膚炎不只是皮膚癢!治療燒錢,盼更多新藥健保給付助抗異!

    2022-09-16

    台灣一年有37萬民眾因異位性皮膚炎就醫,病友除了飽受皮膚發癢、外觀變化困擾,最新調查顯示,不少病友的學業、工作與人際關係也受疾病影響。此外,雖然健保已給付部分治療費用,但仍有約超過2成病友每年自行額外花費10萬元以上、用於保濕品與其他非健保皮膚治療用藥。

    肺癌如何與新冠共存?他80歲第四期還能爬山!醫:穩定治療是關鍵。

    2022-09-08

    肺癌病友也並非只能任由疫情擺布,也有不少病友在疫情之下控制良好,例如有病友雖然被告知僅剩6個月,但在積極配合醫師治療下,仍能持續爬山、出遊、和朋友聚會等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目前已持續超過了3年。究竟是怎麼辦到的?在這與病毒共存的年代,肺癌病友該抱持什麼樣的心態面對?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吳教恩逐一說明。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非不治之症!9成一線可治癒,1成細胞免疫有解!

    2022-09-07

    孩子確診兒童癌症之首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時,總讓家長又慌又錯愕,不過兒童癌症基金會也鼓勵家長別太灰心,打起精神與孩子一同抗癌,其雖是癌症但並非絕症,現已有多種治療方式能夠應對,重要的是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積極治療!

    小孩常發燒、體弱、腹脹痛?8警訊早檢查,防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2022-09-07

    林東燦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兒童癌症之中佔比最高的疾病,每4位癌童就有1人罹病,發生率約達25%。兒童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陳博文醫師也指出,此疾病主要好發在未滿18歲的兒童,其中以3-5歲為最多數,男孩風險比女孩風險稍高,成人發病機率較低。

    頭暈、頭痛、貧血、毛病多?醫:作個抽血檢查,慎防骨髓增生性腫瘤!

    2022-09-05

    感覺頭暈、頭痛、貧血、疲倦、失眠等,許多毛病在日常生活中相當常見,民眾通常會作個檢查,但有時往往找不到原因,甚至根本也沒有貧血,但問題依舊。

    高溫警報!高血脂患者當心汗流浹背引發中風

    2022-08-29

    夏日高溫來襲,現在出門沒幾分鐘就汗流浹背已成為常態,坊間止汗、消暑的妙招更是五花八門。然而「流汗」除了會使身體黏膩不適,其實也可能暗藏心血管危機。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腦血管科林浚仁醫師表示,多數民眾都知道天氣冷會使血管收縮,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卻鮮少人知道曾有研究指出,高溫同樣也可能釀成中風危害。

    猝死4大風險你中了嗎?揪出心房顫動是遠離威脅關鍵!

    2022-08-23

    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盛行率約為百分之2至4,推估全台應有30至40萬人罹病。然而,心房顫動約有高達3分之1的患者為無症狀,加上多數有症狀病患為陣發性發作,心電圖並未檢查出心房顫動的發作,故醫師推估確診人數實際上被嚴重低估。若心房顫動未確診、無接受任何治療,患者恐背負中風與猝死風險。此外,心房顫動年齡越高盛行率越高,隨著台灣進入高齡社會,在老年人口比例逐漸提高的同時,心房顫動的比例也逐步升高,形成中風與猝死的健康未爆彈。

    台商喝酒應酬竟半身癱瘓!輕忽心血管風險釀二次中風

    2022-08-22

    一名60歲有中風病史的台商,近年長期待在中國東北發展事業,因為生意上經常需要應酬,不僅飲食重油重鹽,交際時也常伴隨抽菸、喝酒,加上當地天氣寒冷,一不小心中風又再度發作,釀成半身癱瘓。回台灣就診時,醫師檢查發現該名台商的身體狀況明顯惡化,不只肝功能受影響,血管硬化程度也更加嚴重,這次二度中風的經歷也讓他感嘆不敢再輕忽身體健康。

    乳房硬塊腫脹別輕忽!及早揪出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治療新趨勢延存活

    2022-08-16

    女性朋友們,再忙也要多關注乳房健康!小魚小姐是名全職媽媽,平日為了照顧兩名幼兒,沐浴只能洗戰鬥澡,而在5年前的某一日,在先生幫忙照顧孩子之下,好不容易可以悠哉地洗澡,卻突然摸到乳房硬塊,就醫檢查發現「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一度難過哭泣,但看到孩子熟睡的臉龐,決定堅強面對病魔,並在醫師建議下接受免疫藥物搭配化療的前導性輔助型治療、手術和術後輔助治療,迄今癌症尚未發現復發,也證明即使面對惡性高的三陰性乳癌仍需懷抱希望。

    年紀越大越容易得皮蛇?疹後神經痛和長新冠一樣難纏!

    2022-08-10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研究計畫報告指出,台灣人得到帶狀疱疹的機率是32.2%,即每三個人中就有一人可能罹患帶狀疱疹「皮蛇」,比罹患流感重症或新冠重症的機率更高!而帶狀疱疹常見的疹後神經痛更如同「長新冠」,即使皮膚病灶復原了,仍有可能一直無法從疾病中痊癒,轉而成為長期的慢性疼痛疾病。

    夏天總是這也癢那也癢?異位性皮膚炎攻略一次懂

    2022-08-03

    隨著季節更替,即將進入炎炎夏日,氣溫升高加劇異位性皮膚炎,所以「皮更癢」!特別是學齡孩童一下課向外跑跟同學打鬧玩耍,玩得滿身大汗,接著皮膚可能就開始泛紅、搔癢,到了晚上更是癢到睡不著。醫師呼籲家長應讓孩子配合醫囑治療,切勿自行停藥,或是使用其他偏方,以免異位性皮膚炎進入重複搔抓的惡性循環。

    1分鐘檢測思覺失調症前驅症狀!把握黃金治療期防大腦惡化

    2022-08-01

    思覺失調症起源於「大腦生病了」,為了讓大眾更瞭解思覺失調症,台灣精神醫學會特別舉辦照護心起點記者會,分享思覺失調症的15大前趨期症狀,鼓勵民眾透過簡單評估,及早發現大腦生病的警訊,把握發病最初的5年黃金治療期,搭配心理、社會與精神復健治療,也有機會翻轉思覺失調的人生,回歸正常的社會生活。

    青少年異位性皮膚炎治療難?8月健保擴大給付全身性標靶藥物!

    2022-07-21

    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友,往往因無法忍受劇烈的癢感,不斷搔抓,結果造成全身傷痕累累、傷口流湯流血、皮屑滿天飛,嚴重影響外觀和社交關係。而青春期正是一個人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產生急遽變化的階段,此時爆發異位性皮膚炎,往往身心俱疲,同時面臨嚴重感染、憂鬱的高風險危機。

    【肺炎鏈球菌疫苗專題】有錢沒錢大不同!高風險長者肺炎鏈球菌疫苗一國多制 醫師:疫苗政策接軌國際 有賴永續穩定的疫苗經費來源

    2022-07-15

    疾病管制署今年擴大肺炎鏈球菌疫苗公費施打對象,從原本 75 歲以上、放寬至 71 歲以上長者都能免費接種,預計有將近20萬長者受惠。不過,包括免疫缺損、65歲以上長者等高風險族群,此波仍未列入公費施打範圍。

    【肺炎鏈球菌疫苗專題】「免疫負債」效應 嚴防肺炎鏈球菌和流感反撲 民眾準備好了嗎?

    2022-07-15

    COVID-19新冠疫情逐漸降溫,民眾越來越期待防疫規範鬆綁。不過,近日醫師接連警示,經過逾兩年超高規格防疫,全球解封過程中,「免疫負債」恐引發肺炎鏈球菌與流感等病菌反撲。屆時若新冠疫情未完全解除,可能演變成「雙疫夾擊」狀態。

    猴痘是什麼?得了會怎樣?WHO為何警示?一張圖看懂!

    2022-07-14

    王任賢醫師表示,猴痘如天花、牛痘同屬痘科病毒,雖民眾較為陌生,但並非新的病毒,早於約1970年就在非洲出現人類病例並出現一波流行,因具有猴、齧齒類動物傳人的特性,意味著不易斷根、不易絕跡,值得慶幸的是傳染率並不高、擴散速度也不快。

    常覺得吞嚥困難、肢體障礙?認識威爾森氏症,及早確診防惡化!

    2022-07-11

    20歲女大生小真,今年初突然發生憂鬱症與學習障礙現象,並出現肢體顫抖、吞嚥困難、運動失調等嚴重症狀,醫師檢查發現腦部核磁共振異常,疑似威爾森氏症,治療數月未見起色,小真只好休學在家,後來經過跨團隊共同合作,才確診罹患威爾森氏症。透過藥物治療及飲食控制,現已將疾病控制良好,讓醫療團隊及家屬都鬆了一口氣!

    「就像是被小黑蚊叮了一千個包!」 異位性皮膚炎大發作、男子癢到進急診!

    2022-07-07

    異位性皮膚炎大發作、癢到進急診!20歲的張同學是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自小身上就不乏抓癢留下的傷口,嚴重時不僅滿身是傷,甚至滿臉紅腫脫屑,看來就像臉上布滿龜裂的黏土,有如漫威英雄「石頭人」般。雖然就醫,但仍不時發作,先前還一度因為連續爆癢紅腫四天,被家人送急診求助。

    異位性皮膚炎別放棄治療!中重度病友健保武器選擇多!

    2022-07-06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皮膚病,與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等,都屬於免疫力失衡、第二型發炎反應活動過強導致的過敏性疾病。異位性皮膚炎不具傳染性,但其搔癢、紅腫、發炎與脫屑的症狀,卻常被誤認為乾癬或其他疾病。

    骨質疏鬆症迷思大破解!醫籲及早治療防骨鬆、骨折

    2022-06-30

    骨質疏鬆症是個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因為大多症狀不明顯,在真正發生問題前往往難以察覺,因此又被稱為銀髮族的隱形殺手。高雄榮民總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劉亦修醫師提醒,防範骨鬆要趁早,以避免骨折發生帶來不便,甚至久臥在床或間接提升死亡風險。

    醫教3大關鍵幫助預防HPV感染!9-14歲接種疫苗效果佳

    2022-06-22

    近年全球越來越多國家推動HPV疫苗男女共同接種計畫,不僅能幫助預防HPV相關疾病風險,台灣兒科醫學會也發出聲明稿呼籲,希望家長帶子女依醫囑接種HPV疫苗,特別是在9-14歲的黃金接種期,於未發生性行為前接種,可以讓孩子有較佳的保護力,幫助避免口咽癌及頭頸癌、子宮頸癌、肛門癌、陰道癌、外陰癌、菜花等對健康的威脅。

    智慧醫療成為趨勢!認識未來健康生活新日常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觀展攻略

    2022-06-20

    除了天天戴口罩,疫情之下,還有哪些生活日常變得不一樣呢?由貿協舉辦的「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於本月16日正式登場,今年展覽主打「疫情下的生活革新」,共有超過兩百家廠商,一連三天於南港展覽館二館展出台灣醫療週邊產業創新實力。

    3C玩不停當心夜間多尿!一夜尿2次成年輕男性文明病!

    2022-06-15

    當夜晚尿液製造過多,使睡覺時尿意強烈,需頻繁起床如廁2次以上,且夜間尿量超過全天尿量的1/3以上,就符合夜間多尿症的定義。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廖俊厚醫師指出,夜間多尿成因多,包含老化、腦下垂體功能失調、膀胱儲尿能力變差、慢性疾病、睡眠或情緒問題,然而近年又發現「睡前3C成癮」是夜間多尿症的新興危險因子。

    咳、喘、呼吸困難留意肺纖維化!自體免疫疾病更應定期檢查肺功能

    2022-06-07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大眾逐漸意識到肺纖維化的危險性,但除了肺炎後遺症與較為人所熟悉的成因不明之特發性肺纖維化(菜瓜布肺)外,更需當心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也是肺纖維化的高危險族群!

    糖友控糖3隱憂!把握治療3時機減輕胰島細胞負擔

    2022-06-06

    據統計,台灣糖尿病人口已突破220萬,等於每十人就有一人罹患糖尿病。糖尿病常年是國人的十大死因之一,110年的十大死因中,除了糖尿病外,還有四項與糖尿病息息相關的疾病,威脅不容小覷!

    染疫後如何飲食保養?改善3大新冠後遺症,營養師教這樣吃!

    2022-06-06

    Omicron變種病毒雖普遍輕症,但染疫後也常見出現各種後遺症,包括胸悶、易喘等呼吸道問題;出現恍惚、注意ㄞ力不集中等腦霧情況;以及常常感覺疲倦不堪、提不起輕神等。對此嫚嫚營養師建議,染疫後可適度補充營養進行保養,有助於減輕症狀、幫助身體復原。

    快篩陰性卻嗅覺異常?小心是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

    2022-06-02

    國人對於流鼻水、鼻塞、嗅覺異常等呼吸道症狀提心吊膽,如果快篩結果為陰性,才敢放下心中的疑慮及擔心。除此之外,也需要留心是否罹患其他呼吸道疾病,比如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這類疾病如果長期置之不理,恐增加中耳炎和睡眠呼吸中止等共病風險。

    避免成為染疫「死亡黑數」,留意長者的4種非典型症狀!

    2022-05-30

    李建璋教授舉例,有老人因跌倒髖關節骨折,其致死率高,需緊急開刀,而開刀前PCR檢驗為陽性;也有老人因意識昏迷懷疑中風,意外發現PCR陽性;也有老人長年洗腎,突然出現呼吸喘,經檢查為肺水腫,安排洗腎時發現PCR陽性。

    精準醫療助癌友延命!盼基因檢測與免疫合併療法納入健保

    2022-05-27

    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新型態治療方式與檢測模式不斷推陳出新,如何應用戰勝疾病為病友關注重點。臺灣病友聯盟於5月17日舉辦「精準健康與創新醫療趨勢座談會」,盼癌症基因檢測與免疫合併療法應儘速納入健保,幫助癌友度過難關。

    快篩陽、確診,隔離留意3情況!重症醫:作好準備才好輕鬆面對。

    2022-05-27

    黃軒醫師表示,為防染疫後原本沒事、過了一晚病情急轉直下,快篩陽、確診、隔離等族群,在與時俱進的遵照CDC及地方政府指示下應對後,接下來就是調整心態、適度的面對,注意體溫、症狀、血氧。

    染疫就無敵?該主動染疫?重症醫指盲點,根本邏輯不通。

    2022-05-25

    若主動染疫目的是建立在「避免重症和死亡」,那麼冒著「避免重症和死亡」的風險而染疫根本是本末倒置,邏輯不通,在主動染疫試圖獲得抗體的行為下,最嚴重很可能出現死亡的結果。而若非建立在此目的,那麼也不必主動染疫。

    晚期肝癌治療搶先機!高風險族群必做檢查有哪些?

    2022-05-24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消化系王鴻偉醫師指出,肝臟是個無聲的器官,因為沒有神經,人們感覺不到痛,因此,肝癌初期不易察覺,往往到了病患自覺容易倦怠、黃疸、肚子脹痛、檢查發現腹水或摸到硬塊等症狀出現時,多半都已經是中晚期肝癌,也增加治療的難度。

    滑鼠手?類風濕性關節炎?傻傻分不清楚 小心關節變形不可逆

    2022-05-09

    手腕疼痛未必是3C使用過度!一名年輕女性電腦繪圖師,手腕疼痛超過一年,她原以為是滑鼠使用過度所致,多次尋求民俗療法、復健治療……情況卻越來愈糟,進一步就醫才發現原來她罹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且因長期反覆發炎、手腕關節已遭破壞,無法完全恢復原狀。所幸治療後,病情獲得控制,也保住了她繪圖的工作能力。

    過馬路喘吁吁是口罩惹的禍?走輸小綠人當心肺動脈高壓!

    2022-05-04

    COVID-19新疫情時代,過馬路喘吁吁不一定是戴口罩的自然反應!高雄一名護理師,本身患有少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多發性肌炎」,去年接種完COVID-19疫苗之後,呼吸狀態突然改變,洗完澡或如廁後感覺呼吸困難,睡覺時需墊3顆枕頭保持端坐呼吸,且時常咳血咳痰,原以為是副作用,進一步檢查才發現,竟是自體免疫疾病併發了續發性肺動脈高壓。

    依賴緩解吸入劑增死亡風險?醫教氣喘正確用藥觀念!

    2022-05-03

    根據 2021 年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氣喘緩解用吸入劑(急救)使用與住院急診風險」的研究發現,氣喘患者一年使用超過 3 支以上「緩解用吸入劑(急救)」,急診住院風險會增加72%,死亡風險更是高出9成!

    異位性皮膚炎反覆發作癢到骨頭!影響我國68億生產力!醫教治療新趨勢

    2022-04-29

    異位性皮膚炎是DALY(失能調整生命年)評估皮膚疾病中最嚴重的病症,不僅影響個人生活品質和健康,更會影響整體國家生產力!台灣最新一份針對就業中異位性皮膚炎病友的調查顯示,約9成病友工作表現受到影響,且約1/3病友曾因病情須請假就醫,而造成每年約68億元國家生產力的損失。

    多國傳出「兒童不明肝炎」!與新冠有關?有何症狀?有何影響?

    2022-04-28

    截至4/21,已有169例確定病例,包括英國114例、西班牙13例、以色列12例、美國9例,丹麥、義大利、荷蘭、愛爾蘭、法國、挪威、比利時及羅馬尼亞等國亦報告類似病例。

    首例!中國傳H3N8病毒禽傳人!會大流行嗎?有哪些症狀?重症醫解說。

    2022-04-28

    近日中國河南省傳出首例人類感染H3N8禽流感的消息,據了解該病例為4歲孩童,出現了發燒等不適住院治療。消息一出在社群上引起關注、討論及轉發,在新冠病毒肆虐下,難道又得防範其他新的病毒?會大流行嗎?有哪些症狀?又該如何防範?對此重症醫學暨胸腔內科黃軒醫師提出觀點解說。

    「GABA番茄」助養生、護血管!專家指背後功臣:好處不只這樣。

    2022-04-27

    張孟基博士表示,GABA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也就是「γ-氨基丁酸」,廣泛存在於各類蔬果當中,如番茄、糙米、玉米等,對人體而言有助於安定思緒、緩和情緒、降低壓力,也間接改善失眠、提高專注力。另外也有助穩定血壓、血脂,促進血管健康。而血管健康,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自然也有助降低,整體而言對人體健康相當有幫助。「GABA番茄」之所以會有如此稱號,正是因為它的GABA含量脫穎而出,高出原本一般番茄的5倍之多,且也可攝取到番茄原有的相關營養。

    血友病預防性注射武器多!不再擔心關節出血

    2022-04-18

    台灣享有「血友病之父」稱譽的彰化基督教醫院及台大醫院沈銘鏡教授表示,過去血友病的治療,主要是在發生關節出血或其他出血狀況時,才給予血漿或注射凝血因子的「需要時治療」;最新的醫療治療準則和台灣健保給付規範,已經把定期注射凝血因子或新型非因子藥物,以維持體內最低凝血因子濃度的「預防性治療」,視為重度血友病的標準常規治療。

    大規模確診可能人人有獎?如何自保?醫教4情況應對!

    2022-04-14

    大規模確診可能人人有獎?如何自保?醫教4情況應對!

    常常胸悶、心悸?留意心房顫動!醫:可控制,盡早檢查慎防腦中風!

    2022-04-14

    好發於中老年族群的心房顫動,隨著人口老化,風險族群也日漸普遍,且不一定有明顯的症狀,加上中老年族群常認為年老毛病多,更容易忽略警訊。屏東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科主任張雲德醫師提醒,民眾日常應多留意相關症狀,如有疑慮盡早檢查,心房顫動可透過治療穩定控制,有助降低腦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

    確診數爆增該擔心嗎?醫:新疫情時代,重點已非確診數。

    2022-04-12

    黃軒醫師表示,新冠病毒演化至Omicron,最大的威脅已不在重症和死亡,而是擴散率極高,以無惡意但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說,這意味著「普獎」機率大幅提升,重症率、重症人口等「大獎」自然也會跟著上升。而若確診數上升提高了重症率,威脅到的將會是醫療量能,醫療量能受到衝擊,重症的治療便是個問題,死亡率也會跟著增加。Omicron在台灣開始蔓延時,台灣就進入了「新疫情時代」,以當前擴散速度來看,人人有獎將會是後續最有可能的發展趨勢。

    手抖等10症狀小心帕金森氏症!醫: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第二常見!

    2022-04-12

    本土COVID-19疫情升溫,民眾一旦出現嗅覺異常,不免擔心染疫。其實,嗅覺異常不僅是新冠肺炎的可能症狀,也是帕金森氏症典型症狀之一。先前有病友確診後才恍然大悟,原來過去與家人到漁港遊玩,唯獨自己聞不到「海味」,竟然與睡眠障礙、便祕等「看不見」的症狀一樣,都是帕金森氏症早期警訊!

    愛運動也會心房顫動?!醫:留意心悸,早治療防中風、心衰竭。

    2022-04-11

    心房顫動常被認為是高齡者才會有的健康問題,事實上年輕族群也需留意,特別是平時有高強度運動習慣、或是本身就為運 動員的族群更要小心,雖然運動普遍被認為有利身體健康,但強度較高的運動卻有可能對身體造成負擔。

    「自費VS健保」癌友面臨生死抉擇!盼啟動多元支持基金補助

    2022-04-08

    自全民健保開辦以來,國人平均餘命增加6年,癌友的5年相對存活率從開辦前的40.7%,增加到59.7%,應歸功於健保優質的照護與新興醫療科技的快速進展。然而,「給付生效等待時間長」、「給付涵蓋範圍限縮」,以致相關支持團體在第一線服務過程發現,許多癌友必須面臨是否自費使用新藥的困難抉擇!

    布魯斯威利「失語症」息影!醫:3情況速就醫,中風等6種人更要注意

    2022-04-01

    楊聰財醫師表示,語言表達能力出現問題原因繁多,可能因心理障礙而起,也有可能是因腦部障礙所致,而失語症正是後者。這一詞雖然陌生,但其實並不是罕見疾病,最常見的風險族群就是腦中風者、曾經腦中風者,也包括所謂的小中風,約佔整體30%。

    一次15例突破性感染!專家指台灣防疫3大隱憂:真的不能鬆懈。

    2022-03-25

    國人因疫情控制,對於防疫相當有信心,再加上防疫已防到疲勞,病毒又有日漸流感化的趨勢,確實讓不少人鬆懈,甚至出現「疫情已經差不多要結束了」的想法,路上也更常看到口罩拉至下巴、不遮鼻子的、甚至直接不戴口罩的,這樣的觀念其實不安全。

    華燈阿季「這件事」。。醫師:其實,沒那麼簡單!

    2022-03-22

    台灣生殖醫學會秘書長何信頤指出,根據最新的調查顯示有過半的男女性以為排卵期愛愛如果不避孕的話,應該有超過50%的懷孕率。其實這是對於自然懷孕成功率過度美好的想像,實際的懷孕狀況是,即便是身體健康的30歲女性、在排卵期性行為的自然懷孕率也只有20%(每月),然後隨著年齡增長下降、到40歲只剩5%。

    感恩、凝聚、傳承!北醫新任理事長李靜蘭從心行醫

    2022-03-21

    臺北醫學大學創校六十二年,共計四萬五千多名校友投入醫學、藥學、公衛、生技等領域,表現優異,除了為台灣醫界奠定深厚的研究及臨床根基,校友們深入台灣基層,齊心守護著國人健康。

    血球太多不自知。小心中風、心肌梗塞。四倍高!!

    2022-03-18

    經常覺得頭暈、皮膚搔癢,洗完澡後更癢…..這是一般人生活中常見的場景,對於41歲的黃小姐來說,她也不覺得會是什麼大問題。直到體檢報告顯示她的紅血球異常高,轉診到大醫院才知道罹患了「骨髓增生性腫瘤」。若是沒有獲得良好控制,她未來不僅中風、心肌梗塞風險比一般人高,甚至可能進一步發展成血癌!

    脊椎側彎青春期惡化快?嚴重將影響心肺功能!醫:及早發現討論合適治療

    2022-03-15

    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部主治醫師李易儒說明,脊椎側彎在外觀上會看到胸、背部及肩胛骨不對稱突出、彎腰駝背、甚至高低肩。其中有幾種常見原因,如:先天性脊椎發育異常、神經肌肉疾患造成、或是最常見的青少年自發性脊椎側彎。

    肥胖不僅是慢性病!更與十大死因有高度關聯!ACT管理刻不容緩

    2022-03-14

    2016-2019年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的比率高達47.9%,有近一半成人有體重的 問題,而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盛行率也高達11.21%,以上數據皆顯示台灣過重與肥胖盛行率仍有改善空間。除了BMI,腰圍也是健康體態重要的一項指標,根據國健署定義,腹部肥胖為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0cm。

    膝關節炎減少活動治標不治本!如何自保?醫教正確換膝觀念

    2022-03-08

    你知道鞋子會不合腳,但你知道膝關節也會不合腳嗎?據衛生福利部2019年健保、急診人數統計,全台每年超過86萬人因膝關節炎就醫,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部長黃炫迪醫師指出,依國民健康署統計,每年有近三萬人置換全膝關節,且人數逐年增加。

    防範天冷、溫差釀猝死!醫教6招保養心血管降低風險

    2022-03-08

    越L'excellence功能醫學營養師劉馥萱表示,民眾習慣在冬天進補薑母鴨等食補大全,但食用過量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建議補充較溫和的木耳、銀耳、山藥、黑豆等,幫助氣血循環,避免過多油脂造成身體負擔。其中食材裡的B群、維生素C、膳食纖維能維持腸胃道健康及促進體內代謝,應減少攝取精製糖、麩質及奶類,減緩體內發炎,維持體內賀爾蒙健康代謝,保護甲狀腺、腎上腺、婦科及腸胃道。

    悄奪視力小偷「青光眼」!高風險族群如何及早揪出?醫籲40歲應做青光眼篩檢

    2022-03-07

    青光眼是國人失明重大殺手,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不少患者誤以為只是近視度數加深而更換眼鏡,一拖就是好幾年。一旦驚覺視力模糊、視野缺損才就醫,視神經可能早已出現不可逆的損害與萎縮。因為無聲悄奪視力,青光眼有「視力小偷」之稱。患者因視力模糊或周邊視野缺損,開車、行走易發生擦撞、踩空等意外,甚至無法勝任工作,嚴重會導致失明。

    【搶救少子化危機系列】單胚胎VS多胚胎植入,您不知道的多胞胎風險!

    2022-03-01

    「很多的民眾都有錯誤認知,覺得懷雙胞胎很好,如果是龍鳳胎更好,一男、一女,一次就把一輩子要做的工作完美搞定!但事實上,人類的自然天性是單胎生物,一旦懷了雙胞胎、多胞胎,不僅對於懷孕的媽媽有極大的健康威脅,即將出生的孩子也很可能因為早產、體重過低等因素,一輩子必須要承受因為器官發育未成熟就被誕出,而留下來的後遺症!」

    30歲男腸阻塞竟大腸癌末期!標靶藥縮小腫瘤救回命

    2022-02-23

    衛生福利部統計歷年台灣10大癌症罹患人數,大腸癌已連續15年第1名,並且有年輕化趨勢!1名30多歲青年,突然腸道阻塞無法如廁,腹部腫脹也很難進食,緊急就醫檢查竟發現大腸癌末期轉移肝臟,醫師使用化療與標靶藥物成功讓腫瘤縮小,再藉由手術去除腫瘤,治療成效相當良好。目前已追蹤2至3年,都沒有發現復發徵兆,原本即將黯淡生命再次點亮光芒。

    男生要注意硬度不足!三高恐已上身!醫籲及早治療避免不舉危機

    2022-02-21

    馬偕紀念醫院泌尿科蔡維恭醫師提醒,許多中壯年男性正值事業巔峰,常集高壓力、高工時、高疲勞於一身,這種工作型態背後的意義可能代表壓力大、三餐不正常、長期久坐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型態,都是破壞勃起功能與男性健康的元兇!

    咳血是肺癌造成?良性病灶也會帶來致命風險!醫:當心呼吸道阻塞致命

    2022-02-21

    咳血如果會造成明顯的呼吸道阻塞、影響到肺部呼吸氧氣的交換功能、甚至造成生命徵象不穩定,都被稱為大量咳血或有生命威脅的咳血,陳照坤醫師說明,如果以量來說,24小時150ml以上或是半杯的咳血量 ,或是量少但有導致合併症狀,仍會帶來生命危險,建議及時前往醫院急診處置。

    巴戈胰臟癌病逝!營養師建議養成「3習慣」降低罹癌率

    2022-02-17

    資深藝人巴戈在昨晚(16日)因胰臟癌擴散病逝於台北長庚醫院,事實上,依據衛福部2019年統計顯示,台灣每一年約有2500位國民因胰臟癌而過世,更讓胰臟癌一舉超越胃癌,成為國人10大癌症死因中的第7名。

    當心孩童誤入「成長冬眠期」!寒假在家更要注意3大NG!

    2022-02-11

    根據最新315位國小學童家長的網路問卷調查結果,有高達77%小孩寒假常做的休閒活動是「窩在家看電視、滑手機」等室內運動,顯示孩童們放長假期間容易累積的不出門、少日曬、少活動等不良生活習慣,導致嚴重的生長缺口。提醒家長積極培養孩子良好作息、給予正確營養和足夠鈣質。

    福島食品解禁!是核食?有何風險?要注意什麼?醫詳解!

    2022-02-10

    國內近日預計解禁日本福島食品進口,引起社會關注,民眾關心這是否代表核食將進入台灣?是否會致癌?有什麼風險要注意什麼?對此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醫師逐一說明。

    打完疫苗月經異常?婦醫教6招應對,超過一次早檢查!

    2022-02-09

    施打新冠疫苗出現月經異常的情況,有不少學者認為可能和疫苗影響免疫有關,對此蔡明珠醫師表示,雖以現有的醫學報告來說,疫苗與經期兩者之間的關係還有待更多的研究作更進一步的確認,但診間確實也有不少民眾發現經血變多、變少、提前或延後等情況,不過即便疫苗真的會對月經有所影響,以診間來看也都是短暫性的,民眾不必太過擔心,若只有出現一次,多作觀察即可,但若不止一次,或出現其他異常情況,就應提高警覺。

    打完疫苗月經沒來正常嗎?第三劑副作用會變強嗎?重症醫解說!

    2022-02-07

    即便是打到第三劑,民眾不免還是擔憂新冠疫苗的副作用及不良反應,也有民眾納悶打完疫苗月經沒來是否正常,對此重症醫學暨胸腔內科黃軒醫師作出解說,並提醒留意事項,更有助確保健康。

    6成肝癌確診已晚期!及早免疫組合治療助延命

    2022-01-28

    71歲資深藝人蔡頭(本名蔡斯文)驚傳肝癌末期離世,各界震驚不已。其實,在台灣,每年約有一萬名新診斷的肝癌患者,且其中的6成患者初確診就已經是中晚期病人,難以開刀治療,如果沒有接受治療,平均只有6個月壽命。醫師呼籲,健保若能提供更多治療的協助,將有望拯救更多家庭。

    N95、KN95、KF94口罩該怎麼選?戴哪一種?重症醫詳解!

    2022-01-24

    近日民眾詢問度高的N95、KN95、KF94口罩,較顯著的差異在於認證國家、過濾效率及配戴方式。N95口罩認證國家來自美國,KN95則是中國,KF94則來自韓國,隨過濾效率賦予不同的數字,95代表著可過濾95%低於3微米的顆粒,94則代表為94%。

    Omicron會腦霧、終身影響?後遺症有哪些?醫籲:還是要小心!

    2022-01-24

    黃軒醫師指出,Omicron病毒確實可能留下腦霧的後遺症,使得人出現疲倦、遲鈍、健忘、難以專注等情況,據英國研究指出Omicron患者約有1/4的機會出現腦霧,這確實可以參考,不過醫師認為,這是因為此病毒是現在正在全世界大流行的病毒,所以特別聚焦在此事件上,但其實不只是Omicron,日前的原始株、Delta等都有可能引起腦霧。

    淋巴癌來得又快又猛!及時確診是治療關鍵!出現6大症狀速就醫

    2022-01-21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男女發病率約略相同,但好發於中高年族群,隨著人口老化,發生率逐年增長,108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我國全年度新發個案數將近3000名。因為其病程發展快速且無規律,治療難度高,存活期較短,109年在我國男性與女性癌症死亡排行中排名第九。

    打新冠疫苗皮膚竟變好?醫:確實可能,部分皮膚疾病可能改善。

    2022-01-17

    曾奕騰醫師也指出,其實不只是mRNA疫苗,其他的新冠疫苗也是有可能有機會有此附帶效果,因為一樣是提升免疫系統功能。同樣的,像是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可提升免疫的疫苗皆有可能出現此效果。

    胃腸道基質瘤是什麼?確診多已是晚期?醫:及早治療迎向新「胃」來

    2022-01-14

    胃腸道基質瘤可能發生在胃腸道任何部位,由於無明顯症狀,透過一般癌症篩檢或內視鏡不易察覺,多數病友確診往往已是晚期且併發轉移,隨著腫瘤長大產生阻塞,容易引發部位出血及食慾下降,若伴隨著吐血、解黑便及疼痛等症狀,此時情況就相當棘手。

    兒童異位性皮膚炎影響大!不僅皮膚、長期恐傷身又傷心

    2022-01-12

    全球有10~20%的兒童受到異位性皮膚炎影響,在台灣盛行率約8~10%。異位性皮膚炎是過敏三部曲中最早出現的,將近八成的病童會慢慢產生氣喘及過敏性鼻炎。許多病童因皮膚乾燥、搔癢,導致傷口出血,睡眠和生活品質也受影響。這些小異膚寶貝病情反覆發作,卻沒有可長期使用卻安全有效的治療選項,也讓家長與兒科醫師面臨診斷與治療的困境。

    第三劑疫苗怎麼打?打哪支?一張圖看懂,招名威詳解!

    2022-01-12

    第三劑會建議施打不同的品牌,主要是因為病毒具有適應生存的特性,很容易隨著環境變化存活下來,若只打同一個品牌的疫苗,防範的作用方式都一樣,病毒有機可乘的機會也就比較高,突破性感染的機會便可能大增。要防止這樣的情況發生,便是讓自己的防護更多樣性,增加病毒感染的困難度,如此才更有利對抗更適合生存的Omicron病毒。教授也舉例,以色列是唯一施打BNT四劑的國家,但卻確診數卻也是全球前幾名,由此可見第三劑施打不同品牌的重要性。

    【搶救少子化危機系列】想生求助要趁早!人工生殖助圓夢

    2022-01-12

    難孕早求助,醫療有「子」望!一名37歲女性,結婚兩年後未懷孕,就醫評估後發現,卵子存量的AMH指數極低,只有0.04,有卵巢極度早衰的情況,已是類似更年期的狀態,幸好,後來超音波檢查仍有兩枚基礎卵泡,醫師評估後,經養卵、分次取卵、凍卵、集卵後受精,最終懷上雙胞胎。

    【搶救少子化危機系列】每個孩子都是未來社會生力軍,營造安全感!讓更多人樂於擁抱家庭

    2022-01-10

    中國民國生育醫學會日前委託網路溫度計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各大社群平台、討論區裡,「買不起房、給不起孩子一個家」是網民們不想「做」人的首要原因。 其實,台灣潛在父母親們要面對的社會經濟問題不只是高房價,低薪,所費不貲的養育、教育支出,也常影響生育意願。

    【搶救少子化危機系列】打造台灣成為更適合成家的國度!從生育政策、職場環境及觀念改變開始

    2022-01-07

    今年七月一日起,政府擴大補助未滿四十五歲的女性接受試管嬰兒治療,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有超過兩萬三千人申請補助,可望對COVID-19疫後低迷的「虎」寶寶出生率有所助益!

    晚期肝癌別放棄!組合或多線治療有機會助延命

    2022-01-07

    肝癌是沈默的癌症,約6成病友發現時已經是中晚期,若再加上肝硬化和肝功能受損,治療將變得複雜又困難,也難怪肝癌長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二名。不過隨著新藥的研發和上市,加上免疫療法相關組合療法和多線治療的出現,晚期肝癌治療逐漸露出曙光。

    Omicron會和Delta合體?流感化、過年返鄉潮安全嗎?重症醫詳解

    2022-01-06

    黃軒醫師表示,Omicorn確實是有可能和Delta合體,形成外媒所稱的「Delmicron」,但未必會形成新一波的災難,從現有紀錄研究來看,早在先前就有過新冠病毒結合成新變體的案例,包括在英國發現Alpha與B.1.177合併重組,造成44例死亡後消亡,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科學家也發現由Kent與B.1.429結合的變體病毒,造成少數的病例後消失,兩者無造成大規模傳播,或成為更危險的病毒。因此即便有可能結合重組,民眾也不必過度恐慌。

    【搶救少子化危機系列】精準醫療年代!不孕療程也要量身定制、試管嬰兒治療個人化

    2022-01-06

    台灣幾乎每七對夫妻,就有一對不孕!為了減輕民眾經濟負擔、提高生育意願,國健署擴大試管嬰兒療程補助。除了年輕族群對補助有感、求治比例明顯提升,不少先前曾經做過相關療程、但沒有成功懷孕生子的高齡夫妻,也趕在這一波「再試一次」。

    【搶救少子化危機系列】雙胞胎好可愛!試管嬰兒胚胎只植一個怕失敗?醫師:「好」胚胎搭配「好」環境,一次一個,懷孕率不打折!

    2022-01-05

    今年七月一日起,國健署擴大補助試管嬰兒治療,短短幾個月,已有超過兩萬三千人申請,是近期「有感政策」。這次補助雖不再排富,但限制治療過程中植入的「胚胎數目」,其中,女性35歲以下一次只能植入一個胚胎。部分申請民眾擔心會不會影響懷孕成功率?甚至有民眾寧可失去補助,也要植入多個胚胎。

    【搶救少子化危機系列】把握卵子黃金年齡!選對人工助孕科技 試管嬰兒也能分段做 修復子宮,不怕延誤「生」機

    2022-01-04

    一名長期經痛的女性,結婚後一年多、肚皮都沒有動靜,就醫確診罹患「子宮內膜異位合併肌腺症」。為了避免肌腺症手術影響不孕治療時機,醫師決定採取「兩階段試管嬰兒治療」,先取卵、做成胚胎冷凍起來,等後續子宮肌腺症手術完成半年後,再將胚胎解凍植入子宮,終於讓女子順利懷孕,生下期待已久的寶寶。

    【搶救少子化危機系列】當精子碰上卵子,能不能成功受孕?研究顯示:男性45歲前後差很大!想孕趁早還要遠離風險因子 才能保存好「精」力

    2021-12-29

    當精子碰上卵子,能不能成功受孕?男方年齡也很有關係。最新研究發現,若精子來自超過45歲以上男性,則成功懷孕的機率足足比年輕男性降低65%!顯示不分男女,想要好孕,可能都要趁早。

    三高一低要知道。保密防跌不可少:活到老、走到老!

    2021-12-28

    台灣很多人都知道要遠離三高,也就是高血壓、高血糖以及高血脂;可是卻忽略了「一低」骨密度太低、骨質疏鬆症的風險。統計顯示,國人有70%女性骨鬆患者並未接受治療,男性患者未治療比例更高達九成。

    【搶救少子化危機系列】32歲竟停經!女子一家三代「早更」 醫師:別忽略卵巢衰竭警訊

    2021-12-28

    蔡鋒博說,一般女性平均大約50歲後停經,40歲以前算早發性卵巢衰竭。像該名一家三代卵巢早衰的個案,就是自己發現月經間隔異常後,及時就醫才來得及生下二寶。有些患者比較沒有警覺心,直到月經很久沒來才就醫,當醫師告知已經停經的時候,猶如五雷轟頂,甚至會問「不是說好的50歲才會停經?」

    【搶救少子化危機系列】保養亂進補?小心「養卵不成、傷害卵實力!」晚婚成趨勢。醫師:養護「卵」實力前,掌握現況最優先

    2021-12-27

    國泰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賴宗炫醫師指出,卵實力蘊含兩個面向:一個是卵的質量,另一個是卵的數量。其中質量與年齡有絕對相關性,35歲是一個關卡。35歲前卵子質量還可以,過了這個年紀、每年卵子質量約下降3%,38後每年下滑4-5%,40歲之後掉得更快「就像是溜滑梯」。到了43歲左右可能就down到谷底,卵子的質量就很不好!

    7大骨鬆骨折風險指標!你中幾個?如何遠離骨折「開源節流」?

    2021-12-16

    根據國健署調查顯示,骨質疏鬆症為65歲以上族群常見慢性病第四名,隨著年齡增長,骨鬆患者人數也隨之增加。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暨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骨科病房主任戴大為醫師表示,全台約有130萬名民眾罹患骨鬆,但僅20至30萬人接受骨鬆治療。

    戒菸五年還是又咳又喘?肺部恐已纖維化

    2021-12-16

    戒菸許久卻不見咳嗽好轉、時有呼吸困難又帶有疲倦感,就要警覺肺部可能已經纖維化!一名退休的60歲男子,過去菸齡長達20年,因為健康因素而決定戒菸,至今超過5年,不僅咳嗽狀況越趨嚴重,簡單的身體活動也會感到喘吁吁甚至出現呼吸困難的現象,趕緊就醫檢查,才發現肺部已纖維化。

    拒當無「產」階級!好孕掌握三要一早!醫籲及早使用政府補助

    2021-12-14

    新冠病毒持續肆虐全球兩年,原本預期民眾「宅在家」可能有助提升出生率,不過,包括台灣、日本、美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國家,迎來的卻是「疫後嬰兒荒」,生育數創新低,美國估計可能因此減少30萬新生兒。至於亞洲,原本已經苦於出生率低迷和人口高齡化的南韓、日本,1月新生兒人數分別下滑6.3%和14%。台灣雖然沒有受到嚴重疫情影響,但人口問題也不容樂觀。

    防「異」大作戰!如何擺脫搔抓循環?醫教正確認識異位性皮膚炎

    2021-12-10

    異位性皮膚炎可說是世界上最癢的疾病之一,不分晝夜的嚴重搔癢如同身上有萬隻螞蟻攢動,持續搔抓導致皮膚破損、流湯流血,皮屑散落就像麵粉人,洗澡、睡覺、穿衣服都疼痛不已,像是皮膚貼著荊棘或仙人掌尖刺。除嚴重失眠,明顯外觀變化也會影響人際、生活與工作學業。

    視力模糊、變形、黑點早檢查!醫:慎防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釀失明。

    2021-12-10

    隨著年齡增長,眼部功能漸漸衰退,當中需注意的也包括了「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若未及時發現、妥善治療,將影響視力甚至失明,造成日常生活無法自理、行動困難,並也可能影響認知。

    膝關節退化只能換人工關節?軟骨修復新膝望!生活不再慢動作

    2021-12-08

    膝關節軟骨損傷是常見的退化性疾病,據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估計全台有350萬人飽受關節疼痛之苦。58歲以上長者,每五人就有一人有關節退化問題,除了因為年齡增長導致關節退化,部分人也可能因為意外、外力、運動傷害等因素造成軟骨損傷。

    Omicron高傳染、低重症,第三劑要打嗎?打哪支?專家2點參考!

    2021-12-07

    招名威教授表示,會建議盡早接種第三劑,除了主要如前述所提,即便Omicron有逐漸流感化的趨勢,但由於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也包括了新冠疫苗的保護力也會隨著時間逐漸流逝,且另一方面,接種第三劑疫苗也不單只是防範Omicron病毒,也包括現在殺傷力較強的主流病毒Delta,目前亞洲還是以Delta為主,台灣雖然防疫有成,但凡事還是料敵從寬,在疫情真正結束前謹慎一些總是好的,以利若不幸發生不可預期的突發狀況,個人也都已經做好萬全準備。

    一張圖看懂Omicron變種病毒!重症醫:不可輕忽。

    2021-12-06

    黃軒醫師表示,從症狀來看,以往Delta的症狀主要以重症呈現,包括了嚴重疼痛、流鼻水、咽喉痛等,甚至是死亡;Omicron則據發現的南非醫師Dr Coetzee描述,案例症狀都相當輕微,只有疲倦、頭痛、喉嚨癢。因此目前各界專家普遍認為,新冠病毒正持續流感化。

    精準治療「同病」未必「同治」!智慧好幫手導航腸癌治療不走冤枉路

    2021-12-03

    大腸癌症連續12年蟬聯10大癌症之首,平均每37分鐘就新增1名病人!部分患者因錯誤資訊、延誤治療,甚至有40歲三期腸癌男子,因擔憂開刀風險、拒絕開刀,採用坊間自然排毒療法,每月花費數十萬、最終卻肚破腸流、抱憾離世。

    高齡糖尿病患控糖易卡關?智慧醫療增進治療成效與便利性

    2021-12-03

    心安診所楊宗衡院長表示,65歲以上高齡糖尿病患者約占總糖尿病人數的5成,這類型患者不僅容易因病識感與對疾病認知不足,而影響就醫與治療順從性;也比年輕族群更容易發生糖尿病併發症與低血糖問題,加上肝腎功能相對較差、經常合併多種慢性病藥物使用,應及早與醫師討論使用胰島素減少併發症風險,避免低血糖副作用的發生。

    新冠又變種!常態篩檢成必要?唾液PCR無痛檢測神助攻!

    2021-12-02

    Delta病毒疫情才趨緩、Omicron變異株又來襲!面對不斷演化變異的新冠病毒,很多人都在問,何時才能回歸正常生活? 專家表示,進入「新冠新常態社會」後,需要的不光是提高疫苗覆蓋率、做好藥物儲備,頻繁檢測也有其必要性。

    搭機莫名呼吸困難竟是肺動脈高壓?醫:留意5症狀及早就醫!

    2021-11-26

    臺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科主任黃文男表示,肺動脈高壓就是「肺動脈的高血壓」,因為壓力過大導致心臟必須更努力工作,才能將血液送出,當壓力越來越高,心臟負荷就會更重。當肺部血液供給不足,患者容易因缺氧而呼吸急促、疲倦。

    「奪命癌王」肺癌肝轉移治療難?黃金3拍檔助延長存活

    2021-11-25

    肺癌是台灣第一名的「奪命癌」,也是最難發現的癌症之一,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有九千多人死於肺癌,晚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更只有6.9%。醫師表示,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發現太晚,多半已經很難治療」,不過近年的「組合療法」已逐漸為晚期肺癌病友開啟新的治療之窗!

    暖暖包、熱敷也會燙傷?醫:別超過半小時,長者、糖友要留意!

    2021-11-16

    羅陽醫師表示,像是暖暖包、熱水袋、自行準備的熱水瓶、熱飲料罐等熱敷物品,不少民眾多會以固定的位置使用,雖一般而言並無危險,但若固定位置接觸熱源的時間太長,會有如慢火熬煮一般,使得皮膚蓄熱過多造成「低溫燙傷」,傷口可能出現腫脹、刺痛、甚至起水泡。

    肺阻塞易與感冒混淆!咳痰喘超過三週要注意!醫教一分鐘登階檢測肺功能

    2021-11-16

    新冠肺炎襲捲全球,全民肺部健康意識抬頭,其中肺阻塞(COPD)對於肺部的威脅不容忽視!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十秒鐘就有一人死於肺阻塞,每年死亡人數高達三百萬人,遠超過新冠肺炎一年內近兩百萬人的死亡人數。

    類風濕性關節炎走路卡卡才就醫?一分鐘微笑量表不再卡關

    2021-11-12

    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蔡長祐執行長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是破壞力最強的關節炎之一,台灣約有10至20萬名病友,常見發生於中年女性。因為免疫系統失調,把自己的關節當成攻擊目標,造成關節發炎腫痛,如長期治療未達標,關節恐持續破壞甚至變形,誘發疾病原因包括感染、壓力、溫度等。

    簡單防範天冷6疾病!醫:睡覺放件外套助防心肌梗塞。

    2021-11-11

    洪暐傑醫師表示,天氣冷血管收縮,容易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問題,例如腦中風、心肌梗塞。且不單僅限於寒冷,也包括溫度變化過大,例如太冷或太熱,像是在較冷的浴室洗熱水澡,又或者是洗完澡後從溫暖的浴室回到較冷的房間等。這些情況年長、三高等慢性疾病者、有心、腦血管疾病史者等風險族群更要注意。

    一張圖看懂萊豬!吃了會怎樣?會生病嗎?招名威詳解!

    2021-11-08

    招名威教授解釋,萊克多巴胺不具毒性,吃了萊克多巴胺的豬並不會變成病豬或瘋豬,吃了萊豬的人也不會中毒,也沒有致癌的疑慮,更不會影響性器官、生孕或是下一代。且也因為其為水溶性,代謝率相當高,約一至兩天的時間就可排出99%以上

    常焦慮、失眠、月經不順?留意甲狀腺疾病,早檢查治療防不孕。

    2021-11-04

    一名35歲女性易焦慮、失眠、月經不順,原以為只是工作壓力大、生活緊張所致,殊不知因長期不孕問題就醫後,竟意外被診斷出卵巢功能低下,35歲卵巢年齡已達45歲!該名未來媽媽為了順利懷孕,長期以麻油、燒酒雞等方式調經、養體質,檢查後才發現不孕問題是甲狀腺疾病惹的禍。

    糖尿病患染疫死亡率高8倍!穩定控糖防併發症是關鍵

    2021-11-04

    糖尿病是複雜的慢性代謝性疾病,長年久居台灣十大死亡原因之一。據國健署調查,全國有近220萬名的糖尿病患,且每年以16萬名的速度持續增加;尤其在COVID-19疫情衝擊下,糖尿病患者不僅是染疫的高風險族群,染疫後發生重症的機率更是一般人的2至3倍。

    每年B肝導致肝癌死亡逾5千人!常見B肝治療撇步一次看

    2021-10-29

    癌症年輕化已經是現代社會的趨勢,然而身為國人第二大癌症死因的「肝癌」並非突然發生,而是來自輕忽了B型肝炎、C型肝炎的可怕。B肝可以說是台灣的「國病」,下一步就是肝硬化、再來就是肝癌。然而,如果本身有肝癌的家族史,不但更容易在年輕時得到肝癌,甚至會直接跳過肝硬化的步驟。

    拒跟地心引力妥協!如何擺脫臉部鬆垮?醫師教面面俱到法寶

    2021-10-26

    隨著時光流逝,當外表開始老化,為了掩蓋歲月的痕跡,有些人會先從外在裝扮開始改變,或許配戴個可愛的蝴蝶結髮飾,增添年輕氣息。然而當臉部肌膚向地心引力妥協,鬆弛下垂漸漸浮現,這時候就需要進行一些改善,事實上,比起購買市面上蝴蝶結臉部繃帶,將下垂的臉蛋往上提,向內扎根的「蝴蝶結」用法,或許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別等跌倒骨折才發現骨鬆!醫教3關鍵,定期檢查骨密度防骨鬆骨折!

    2021-10-22

    骨質疏鬆症為65歲以上老人常見慢性病第四名,其中髖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區第一名,據統計顯示,65歲以上老人約有30%至50%曾在一年內發生過跌倒事件,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老人曾在家中跌倒,一旦發生髖關節骨折,嚴重可能造成生活品質降低與失能臥床風險等,死亡率更高達約22%,提醒民眾務必提高警覺做好日常防護,才能有效降低骨鬆骨折風險。

    秋冬是腦血管疾病好發季節!腦中風8大危險因子必看!

    2021-10-22

    根據國健署2017至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18歲以上國人三高盛行率,每4人有1人為高血壓(26.76%)、每4人有1人為高血脂(25.6%)、每10人有1人為高血糖(11.05%)。根據臺灣地區三高追蹤調查分析計畫結果顯示,2002至2017年有三高的民眾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是正常人的1.4倍至1.7倍。

    糖尿病怎麼辦?「糖尿病智慧好幫手」集結專家隨時免費問到飽!

    2021-10-21

    為滿足糖尿病患者面對病情常會不知該如何應對等情況,社團法人糖尿病衛教學會於今年(2021)推出「糖尿病智慧好幫手」的Line聊天機器人,患者不論何時何地,只要像聊天一般向機器人詢問相關的問題、關鍵字等,皆可方便取得專業、易懂的完整資訊。

    頭髮掉不停?毛囊萎縮還有救,醫籲趁早治療,死了救不回!

    2021-10-13

    事實上,造成落髮、禿頭的因素有很多,沈彥廷醫師表示,除了因為疾病外,多數「雄性禿」問題,來自於基因,很多人認為只有男性才會有「雄性禿」,這可是大錯特錯,因為女性也會有。此外,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飲食油膩、過度清潔與使用不適當的洗髮乳、髮膠、乾洗髮等,都是導致加速落髮或提早迎接禿頭的主因。

    常見B肝迷思大破解!拒讓病毒釀肝癌!醫:規律用藥是關鍵

    2021-10-12

    台灣是全球第一個全面實施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的國家,使國內B肝盛行率明顯下降,但疫苗並非萬能。台灣癌症基金會賴基銘執行長表示,台灣目前約有180萬人感染B型肝炎病毒,其中多數人不曉得自己是B肝帶原者,因此錯失治療良機,慢慢步入「肝病三部曲」,最終惡化成為肝硬化和肝癌。

    如何避免暈針?醫教「手勾手」簡單6招有助預防!

    2021-10-07

    黃軒醫師指出,一般暈針為「迷走神經性昏厥」的一種現象,又稱「血管迷走性昏厥」,迷走神經是人體的第十對神經,主要包括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副交感神經等,當中副交感神經主要掌管的就是血液相關、心跳、呼吸等生理反應。

    打完疫苗皮膚紅、腫、癢?醫指常見7皮膚症狀,1情況速就醫!

    2021-10-07

    患者可能在隔日後才陸續出現,包括了局部注射反應、延遲性手臂腫脹,又稱新冠手臂(Covid arm),以及蕁麻疹、麻疹樣、紅斑性之痛症、注射填充物紅腫、皮下廣泛小出血點等。

    疲倦、夜咳、喘不過氣?醫籲日常留意心臟衰竭徵兆!

    2021-10-06

    夜晚躺平時無法順利入睡?若又加上咳不停、喘不過氣的症狀,小心可能是心臟衰竭徵兆!嘉義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科蔡翰林主任表示,許多心臟衰竭患者會將病徵誤以為是老化現象,像是容易疲累、容易喘不過氣、晚上咳不停無法躺平、體重增加但尿量減少等,若是上述症狀持續且長時間無法改善,就必須留心是否已是心臟衰竭,建議立即就醫檢查。

    一圖看懂!打完疫苗可以XX嗎?10件日常大小事,重症醫詳解!

    2021-10-05

    打完疫苗可以「打手槍/自慰/性愛」嗎?此問題在黃軒醫師的粉專上意外的相當多人詢問,不過確實也是個相當重要的問題,值得重視。對此黃軒醫師表示可以,不論男女,新冠疫苗對這些行為都不會有所影響,也不會讓疫苗失效,疫苗不會藉此排出體外。不過還是有需要留意的地方,如前述避免太過激烈的行為,以免身體痠痛、疲憊等不適,無法辨別是疫苗引起或是性行為引起。

    出現累、喘、腫不是單純老化?心臟衰竭比癌症更致命!醫籲及早發現症狀積極治療

    2021-09-29

    根據統計,109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因心臟相關疾病的總死亡人數高居第二名,與108年相比死亡人數增加3%,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相關疾病,其中致死率最高的便是「心臟衰竭」。然而大部分民眾對心臟疾病和心臟衰竭認知不足,誤以為累、喘、腫只是正常老化現象,即使已確診心臟衰竭,也未必規律就醫或用藥,低估其危險性。

    脖子出現莫名腫塊?當心與HPV病毒有關!醫籲男女及早共同接種疫苗

    2021-09-28

    COVID-19疫情在全球大爆發,引發大眾對於病毒的重視。但是,有一種病毒的家族成員多達200多個,分別會導致多種癌症,且不分男女老幼,人人都有風險,就是「HPV」(人類乳突病毒)。近年研究亦發現HPV和頭頸癌有關,專家建議男性、女性都應該遵照醫囑接種HPV疫苗,遠離相關癌症風險。

    打完新冠疫苗 5%「腋下淋巴結腫大」! 醫師建議:乳癌病人施打健側手臂

    2021-09-22

    桃園一名女性日前打完莫德納疫苗兩週後、摸到腋下有顆粒般的腫塊,就醫意外發現罹患乳癌。醫師指出,腋下淋巴結腫已知是新冠疫苗可能副作用之一,研究顯示約5%女性接種後出現此一症狀。為避免影響疾病判斷,建議乳癌病人於接種新冠疫苗時、選擇打在健康乳房那一側的手臂上!

    龍劭華逝世,醫籲糖尿病積極治療,心肌梗塞是常見死因!

    2021-09-16

    洪暐傑醫師表示,因疾病逝世最大的問題往往就是出自於心臟,例如心肌梗塞、心臟驟停等,糖尿病就是常見的原因之一。糖尿病未妥善控制,易使得心臟血管長期浸泡在糖份過高的血液當中形成病變,進而引發心臟相關疾病。

    乾癬性關節炎治療不再有「四」!搭配疫苗接種防疫防關節變形

    2021-09-16

    黎子豪醫師說明,乾癬是一種全身性發炎疾病,不僅會出現皮膚病灶,甚至可能合併關節炎等共病發生,當關節發生不適,無論是手、腳抑或背部,都有可能是乾癬性關節炎之表現。

    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 都打助防重症死亡!6種人建議早打。

    2021-09-14

    黃軒醫師以較為常見的流感病毒比喻,其有如先遣部隊,一般而言殺傷力不高,但一樣有可能致命,通常在進入呼吸道後會一路破壞呼吸道,後續若染上新冠病毒或肺炎鏈球菌,將有如重裝部隊、特種部隊一般大舉入侵,病菌的侵害將易如反掌,重症、死亡的機會將大幅提升。反之也是如此。

    持續有嘿咻、就是不受孕?醫師:超過1年應尋求醫療協助

    2021-09-11

    不知精蟲出狀況、夫妻白努力兩年險誤「生」機!台中一對李姓夫妻原以為太太做了子宮肌瘤手術就能正常懷孕,沒想到手術完後、嘗試兩年仍舊沒有好消息;再度就醫才發現其實是先生精蟲品質有狀況,根本難以自然受孕,所幸積極接受人工生殖技術、試了三次,終於在36歲這年成功懷孕。

    怕「染疫」不敢去醫院?醫:乾癬出現這些「四」拖不得!規則治療+接種疫苗,保護力更升級

    2021-09-06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許多自體免疫疾病病友擔心感染風險,不敢就醫、甚至自行中斷治療。乾癬病灶雖表象於皮膚,但其實也是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若中斷治療,除了可能造成皮膚病灶的惡化,全身性的發炎反應也恐造成關節的紅腫痛,意味著乾癬性關節炎正在肆虐,嚴重甚至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變形,將大幅降低日常生活品質。

    偏頭痛狂吃止痛藥好不了?醫:不只傷肝傷腎!更會讓頭痛惡化

    2021-09-06

    台灣頭痛學會秘書長暨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王嚴鋒醫師指出,國內近7成民眾誤以為偏頭痛只是「症狀」。但其實偏頭痛是一種疾病,只要頭痛反覆發生,每次持續4至72小時,合併噁心、嘔吐、畏光、怕吵等症狀,即符合偏頭痛定義。

    打疫苗頭暈癱軟,是暈針?休克?重症醫指5點觀察多留意!

    2021-09-03

    休克因過敏反應往往會經過一段時間才出現,相較暈針沒那麼快,通常約在5~30分鐘左右出現,患者往往會有昏迷、意識不清的情況出現,整體狀態會遠比施打前、比前述的暈針情況還要更差

    別年紀輕輕就洗腎!多囊腎是什麼?醫籲3族群務必盡早檢查

    2021-09-01

    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國內洗腎人口已超過9.2萬,被冠上「洗腎王國」的稱號,民眾普遍認為洗腎的元兇是飲食習慣或糖尿病,但其實有2至3%的洗腎病患,是因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多囊腎)所致。

    斬了「桃花」、卻斷不了「菜花」?!醫師:自然感染抗體不夠力 殘存病毒再做怪

    2021-09-01

    沒再「壞壞」、菜花也會再冒出來嗎? 鳳山李嘉文泌尿科診所副院長蘇信豪醫師指出,菜花沒發作、不代表身上沒有HPV病毒,有可能是免疫力壓制了病毒,之後可能因為一個小擦傷、免疫力變差、作息不穩定、營養不夠等等情況,菜花就又冒出來了!導致「最近明明很乖、菜花卻又長起來。」

    擔心BNT心肌炎?年輕人打不打?為何先打?重症醫黃軒詳解

    2021-08-31

    黃軒醫師則指出,心肌炎是非常罕見的副作用,約略每百萬人才會有12.6人發生,在美國已有304位確定因疫苗引起心肌炎的住院患者,95%為輕症,至今無人因心肌炎而死亡,死亡率為0.00%。相較之下,兒童、青少年等年輕族群,雖因染疫死亡的可能性也不高,但在沒有注射疫苗的情況下,染疫後死亡率還是有0.03%~0.22%,比心肌炎致死的機率高上非常多,施打疫苗才是上上之策。

    三合一治療方針:疫苗+皮膚關節雙主修!乾癬性關節炎四大症狀不再纏身!

    2021-08-30

    乾癬為體內免疫系統異常所引起的疾病,發生原因尚無確切研究顯示。但不排除先天的家族病史與後天的環境、感染、創傷、壓力等因素影響。長庚醫院皮膚部陳俊賓醫師表示,乾癬為全身性發炎反應引起,除了皮膚病徵外,約三成患者合併出現關節炎症狀。

    高端釀主動脈剝離?醫:注意症狀!致死率每分鐘上升1%!

    2021-08-27

    主動脈剝離的疼痛則會有相當明顯的撕裂疼痛,且也會有背部疼痛的感覺,延伸性疼痛則很少出現。據了解,陸姓作家在生前就曾和朋友反映有胸痛、背痛的情況出現,遺憾的是未緊急就醫。

    不喝水、久站久坐比AZ更易血栓!心臟醫:留意生活地雷更有助防範!

    2021-08-27

    AZ疫苗所引起的靜脈血栓,約在施打疫苗後4~30天會出現,發生機率極低,約為百萬分之一左右,極為罕見,多加留意即可。相較之下民眾也更需留意其他可能引起血栓的風險因子,以避免真正該加強防範的完全沒有注意到。

    心肌炎不是打疫苗才會有!醫指3風險,胸痛、喘、累等速就醫。

    2021-08-26

    心肌炎和心包膜炎並非只有疫苗才會引起,日常也有許多風險因子需多加留意,以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導致嚴重的後果。

    打高端後心肌梗塞、猝死?招名威教4招自保,留意危險徵兆!

    2021-08-25

    目前高端疫苗拚接種率的當下,最受到關注、最令人擔心的莫過於這起心肌梗塞案例,提醒民眾,不論是否施打高端,不論是否接種疫苗,又或是生活上的任何時刻,都可多加留意心肌梗塞的危險徵兆。

    高端、AZ、莫德納、BNT打哪支?疫苗比一比,洪暐傑醫師破除迷思!

    2021-08-20

    AZ與血栓之間的關係,是民眾關注度最高的,不過和一般民眾所認識的三高等疾病所帶來的血栓不同,AZ疫苗的血栓是少部分的特殊情況,例如曾有過肝素誘發血小板低下症的族群才可能提升此血栓的機會,因此三高等多數認為自己可能為血栓高風險族群的疾病患者,其實也可以打AZ疫苗。

    疫情期間變得易怒易吵架?醫指4種人易中招,7招助改善!

    2021-08-17

    黃軒醫師表示,英國研究發現,研究對象在大流行期間,容易因為疫情發生爭執、意見分歧、甚至不再與朋友或親人交談。也有對認識的人,因為防疫行為表現鬆懈而感到生氣,又或者別人對自己的防疫表現感到不滿而生氣,這樣的情況約佔了53%,超過半數,且有22%曾因防疫規範檢舉他人,也約有14%的人曾被檢舉。

    內臟脂肪過高將降低疫苗效果?積極瘦腰、控制三高,防疫更加分!

    2021-08-16

    肥胖者不但罹患新冠肺炎風險高,重症和不良預後風險也大幅提升。在肥胖人口較多的國家,疫情嚴重性和死亡率比起其他國家高,顯示肥胖為疫情傳染的關鍵。相較BMI身體質量指數,內臟脂肪囤積之腰圍大小與新冠肺炎嚴重程度更具相關,腰圍超標者其肺部組織受損程度顯著高於腰圍正常者,表示內臟脂肪囤積過多,新冠肺炎預後更不佳。

    全民頭號公敵「大腸直腸癌」!精準醫療再升級!治療前先測RAS

    2021-08-16

    大腸直腸癌是國人十大癌症之首,平均每30分鐘新增1人確診,且約80分鐘就有1人死於此癌症,堪稱全民健康頭號公敵。所幸腸癌治療邁入「精準醫療再升級」時代,即時是轉移性腸癌,也可透過健保,先做RAS基因檢測,再決定標靶藥物種類使用順序,爭取手術與延命機會。

    高端疫苗有用嗎?安全嗎?招名威解析,並指最大關鍵問題!

    2021-08-13

    招名威教授先從製作技術解析保護力。高端疫苗達到免疫效果的方法,其實和其他的AZ的腺病毒疫苗以及莫德納的mRNA疫苗等相似,皆為模仿病毒注入身體達訓練免疫功能、促使身體防護的效果,次蛋白疫苗的高端疫苗也是如此。因此從理論上來看,不論是高端、AZ、莫德納,效果會是一樣的。

    高端疫苗打不打?3大爭議感染科醫:保護力存疑!

    2021-08-13

    今健康採訪詢問「是否會選擇施打高端疫苗。」,王任賢醫師表示,因本身為醫護人員,屬高風險族群,因此已施打AZ疫苗。但若在選擇之際也有高端疫苗,他一樣不會選高端疫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於醫師認為高端疫苗的保護力令人擔憂。

    控糖常見隱形地雷你中了幾項?醫教正確控糖金三角

    2021-08-11

    糖尿病是一種伴隨終身的慢性疾病,擁有正確觀念能讓控糖事半功倍,需要患者與醫師及營養師共同配合,謹記穩定控糖金三角「飲食、藥物、運動」,透過體重管理、定期監測血糖,才有助於改善血糖。陳建良診所陳建良院長指出,穩定控制血糖是避免或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關鍵,但部分糖友常落入控糖誤區,造成血糖控制不佳。

    防疫不忘抗癌!晚期卵巢癌病友拚延命!牢記「3不原則」

    2021-08-11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晚期卵巢癌的癌友擔心進出醫院,可能增加染疫風險!不過婦癌專家提醒,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癌友確診時通常已有轉移擴散的現象,且晚期卵巢癌的復發率高,癌友更應該把握時機,儘早就醫治療,以免延誤病情。目前醫院皆有完善的防疫措施與設備,癌友可依循治療「3不原則」,安心抗癌拚延命!

    台灣愛滋戰「疫」台灣愛滋防治奏效!連三年新感染人數下降。超越聯合國規劃,有望提早達標!

    2021-08-10

    在2020年11月29日疾病管制署的世界愛滋日記者會上,衛福部長陳時中宣布,台灣即將以90-92-95的成績,超越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提出的90-90-90目標,並有望在2030年前達到95-95-95的目標。事實上,台灣也是亞洲第一個達標的國家。台灣愛滋防疫成績卓越數字的背後,是政府、醫護以及民間多年持續不懈的通力合作。

    台灣愛滋戰「疫」不再是世紀黑死病!當HIV感染成為慢性病!當前的課題—去除歧視、翻轉污名。讓感染者安老

    2021-08-10

    不管是感染者篩檢,抑或是治療、用藥,台灣皆已超前聯合國愛滋規劃署目標。但臨床醫師們坦言,要將現有的成績再往上提升,光從醫療體系內著力可能不夠!畢竟,社會對疾病的歧視與污名化仍未消失。

    台灣愛滋戰「疫」系列報導---疫情下的愛滋防治

    2021-08-10

    今年五月,新冠病毒敲開了台灣社區大門,超過萬名國人感染、逾七百人死於新冠肺炎。病毒肆虐期間,傳出有六名在萬華開設愛滋篩檢站、提供篩檢服務的醫事人員與民間合作夥伴確診。為了安全、在三級警戒期間,外展服務工作只好暫時停止!

    愛滋戰「疫」愛滋病是「世紀絕症」?感染後骨瘦如柴? 回歸正常生活。HIV感染今昔大不同

    2021-08-10

    究竟感染了HIV還能夠活多久?答案是:跟一般國人平均壽命幾乎沒有差異。 三軍總醫院感染及熱帶醫學科王甯祺主任說,若碰到青少年確診,「我都還開玩笑跟病人父母說,你放心,你的孩子會活得比我還久!畢竟台灣醫療人員平均壽命比大家短十年,所以這孩子未來會活得比我久。」

    口腔清潔不佳恐增染疫風險?醫教3招增強防疫力!

    2021-08-09

    偷懶不刷牙,可能增加肺炎風險?根據研究發現,正確的潔牙和牙周保養習慣,可降低肺炎風險超過3成。台北市牙醫師公會提醒,預防新冠肺炎,實體口罩與嘴巴內的「隱形口罩」一樣重要,民眾若發現口腔健康亮紅燈,應及早就醫治療。如果有不堪使用的假牙,也建議在醫師評估下拆卸更換,既可改善口腔環境,同時順手將廢牙冠捐出,幫助他人。

    肌力影響防疫保護力!醫教2關鍵提升抗疫實力

    2021-08-04

    彭邦中醫師指出,肌肉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流失,40歲後肌肉將以每十年平均流失8%的速度迅速減少,40至80歲間可能流失將近1/3的肌肉。因此在防疫的關鍵時刻,中壯年族群及長輩除了盡快接種疫苗,也別輕忽肌肉與免疫力之間的關係。

    「像戴著灰白濾鏡看世界」憂鬱症為何發生?身邊親友如何避免「踩雷」加重病情?

    2021-08-03

    憂鬱症為所有心理疾患中盛行率最高的疾病,憂鬱症終生盛行率為百分之5至17,也就是說一百人中有5至17人在一生中會罹患一次憂鬱症。讀者們通常會對憂鬱症有許多疑問,讓我們透過以下四點來認識憂鬱症,並學習如何幫助罹患憂鬱症的親友吧。

    網傳新加坡發現抗生素可治新冠肺炎?重症醫4點闢謠:別傳別信!

    2021-08-03

    以此為開頭的謠言:「新加坡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對 Covid-19 屍體進行屍檢(驗屍)的國家。 經過徹底調查,發現 Covid-19 並不作為病毒存在,而是一種暴露於輻射並通過血液凝固導致人類死亡的細菌。…」。

    力與美的肌能系貼紮!運動選手最佳助攻好物

    2021-07-30

    肌能系貼布是具彈性、透氣、輕薄、柔軟的貼布,與另一種運動場上所見的「白貼」不同。白貼屬於硬質貼布,布料不具彈性,質地較堅實,黏性較強,主要功能是固定、保護受傷部位,常見於關節處,近似於「護具」的效果,將受傷或需要支撐的部位保護固定起來。優點在於強力的保護,缺點則在於會限制貼紮部位的活動。

    高血脂患者染疫恐致重症!疫情期間應兼顧防疫與血脂控制

    2021-07-30

    義大醫院心臟內科王朝平主任表示,高血脂會造成血管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正值疫情期間,高血脂患者一旦感染新冠肺炎,將有更高的風險出現心血管併發症。患者由於血栓風險增加,不僅肺部換氣功能受影響,也無法提供心臟正常供血量,更容易誘發急性冠心症、致命性心律不整等嚴重後果。

    戴手套有助防疫?重症醫指2大風險,易成防疫漏洞!

    2021-07-28

    黃軒醫師指出,戴上手套後民眾容易認為自己是乾淨、安全的,因為手套形成了阻隔。但事實上手套不僅碰到潮濕、髒污少有感覺,也容易聚集細菌,且若真有病毒一樣是在手套上。

    最難纏的3大病毒!新冠病毒第一,HPV居次不容輕忽

    2021-07-27

    生活處處暗藏病毒危機,猜猜大眾最討厭的病毒是什麼?最近一項調查發現,HPV和帶狀疱疹病毒,僅次於COVID-19病毒,成為網友覺得最難纏的兩大病毒。醫師提醒,這些病毒目前都有疫苗可以預防,民眾等待COVID-19疫苗之際,別忘了人類乳突病毒(HPV)和帶狀疱疹等疫苗的完整接種,以強化身體保護力。

    看電影如何兼顧防疫?醫:注意相關風險,安心觀影免緊張!

    2021-07-26

    黃軒醫師建議,看電影前最好就先以線上購票的方式完成訂位,除了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座位,更重要的是可避免現場可能出現人擠人排隊買票的風險。在出門看電影前,確認口罩是否妥善配戴、遮好口鼻,也建議隨身攜帶酒精,以利隨時做手部清潔。並且在看電影前先上完廁所,如此可避免使用公廁。

    疫情不敢就醫?6成頭頸癌發現已晚期!怕染疫延遲治療將增9%死亡風險

    2021-07-26

    全球新冠疫情持續蔓延,降低民眾前往就診意願,也讓台灣十大好發癌症第六名的頭頸癌拉警報,根據研究顯示,已確診病患,因疫情延遲治療,將增加3至9%的死亡風險,務必配合醫囑治療。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提醒,癌症進展快速,多數病患缺乏健康意識、擔心治療副作用而拖延治療,導致近6成患者確診已屬於局部晚期或遠端轉移,使治療更棘手。

    甲狀腺結節可以不用理它?醫:「4情況」及早治療避免惡化

    2021-07-26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暨達文西微創手術中心主任彭正明醫師指出,甲狀腺結節係指發生在甲狀腺內的腫塊,可分為單一或多發性; 國內約有5%的人口患有甲狀腺結節,發生原因不明,大部份以良性居多,惡性比例低。但醫師提醒,甲狀腺結節有時僅0.7甚至0.5公分大小,檢查出結節後就要定期追蹤或評估是否需手術治療。

    上公廁口罩戴好別脫下!重症醫3提醒:廁所一樣有傳染風險。

    2021-07-23

    當馬桶在沖水的時候會產生氣溶膠噴末,強烈的湍流並迅速排出空氣,最大上升速度可達5m/s,可將飛濺物、生物溶膠一起帶出馬桶,噴濺在周圍的環境,如空氣、牆壁、垃圾桶、馬桶蓋、衛生紙等

    淹水善後千萬別穿拖鞋!疾管署提醒:小心傳染病感染。

    2021-07-23

    除了淹水善後,也要小心風災後孳生病媒蚊。疾管署提醒,風災後一周為防治登革熱的關鍵期,應在大雨過後落實「巡、倒、清、刷」。包括仔細地巡視戶內外的各種容器,並將積水倒掉、清除,如有浴缸或水族箱等大型的容器廢棄物,可以透過聯繫清潔隊協助清運。若有留下器物,也應徹底的洗刷,去除可能存在的蟲卵後,妥善的收拾或倒置。若有使用中的儲水容器,則務必刷洗並且加裝細網,以避免病媒蚊孳生。

    打完疫苗不要揉、不要按。醫教1招減緩注射點疼痛!

    2021-07-19

    民眾施打疫苗後注射點持續疼痛,黃軒醫師建議可用中醫穴位按摩的方式進行緩解,方法很簡單,只要適度的按壓注射同一手臂的虎口即可,並以順時鐘的方式進行按摩,建議每次可揉按3至5秒,按壓10~15下,如此便有利達到止痛的效果。若情況允許,建議可每天按個2~3次,每次的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約三至五天便可以完全痊癒。

    年過50才確診罕病!?莫名腹瀉、手腳麻木,小心FAP發作

    2021-07-19

    一般人認為罕見疾病多於嬰幼兒時期發病確診,但是,有一種簡稱為「FAP」的罕病,往往發作於30歲以後,甚至大部分台灣病友於50歲後才確診,病友驚訝「怎麼活了大半輩子,才知道自己有罕見疾病?」

    2族群不適合打新冠疫苗!重症醫:其他人不用挑,能打早點打。

    2021-07-16

    黃軒醫師表示,真正不宜施打疫苗的族群只有2種,就是對疫苗過敏族群,以及血小板低下者。以檢查或病歷論定而非自行判斷為前提,這兩類型的民眾施打疫苗就有可能出現嚴重過敏、嚴重的副作用或不良反應。而曾發現對疫苗過敏者,經由醫師診察無虞可考慮施打,接種後應持續留意是否有過度過敏反應。除此之外的族群都建議施打。

    長輩居家注意防跌!當心3大地雷區,掌握防跌5關鍵!

    2021-07-16

    長者因身體功能下降,包含視力、聽力、肌力、平衡感等,行動較不方便,容易跌倒,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大部分長者待宅在家居多,根據國健署調查分析長者跌傷地點,室內第一位為臥室、第二位為客廳、第三位為浴室;另外,長者跌傷的主因則依序為滑倒或絆倒、失去平衡或頭昏及碰到或撞上物品或人。

    混打疫苗將成趨勢?安全有效嗎?W.H.O指危險?重症醫詳解

    2021-07-16

    黃軒醫師表示,以醫學的角度及現有的研究來看,混打疫苗部份副作用的機率確實可能上升,且對人體的影響也可能較大,但不至於到無法負荷的程度。至於民眾所擔心的血栓、猝死等罕見不良反應,則無提升的趨勢。

    殘劑疫苗現場如搶頭香?招名威憂2風險:恐成防疫破口。

    2021-07-12

    招名威教授表示,施打疫苗的目的是為了身體不受病毒威脅、維護生命安全,但施打疫苗也一樣會感染病毒,排隊搶打的場合如同搶名牌、搶頭香一般擁擠,如同大賣場搶購一樣,形成變向群聚,非常難達到保持社交安全距離,並且也同時增加接觸的風險,即便自己刻意保持距離,但難保他人從身邊擠過、發生擦撞等。

    高鐵人員染疫。購票防傳染,招名威:注意3重點。

    2021-07-09

    招名威教授提醒,防範買票時染疫,要注意的不只有前述的人工售票,也包括了自動售票。自動售票機雖不用和人面對面,但畢竟為開放式的公共設備,接觸的更多,接觸傳染的風險自然相對較高,我們並無法得知前一個使用者或再更前面的使用者是否染疫、是否戴好口罩等,若染疫者手上沾有病毒或在機器面前打噴嚏、咳嗽等,售票機的面板、按紐、機器外殼、找零處等皆有可能有病毒存在。

    避免戴口罩破皮、蜂窩性組織炎!醫教4撇步防範,相關症狀速就醫。

    2021-07-06

    唐豪悅醫師提醒,蜂窩性組織炎除了會讓傷口惡化,發生在頭頸部,因離腦部位置接近,是很有可能入侵腦部造成腦膜炎、腦部受損的情況,不可大意。若耳部已受傷,建議先貼個OK蹦、人工皮阻擋口罩持續摩擦,也讓傷口得已妥善恢復。但人工皮不宜用在感染性化膿性傷口,以免培養致病細菌。

    微創手術、精準醫療、跨專科團隊合作。助腸癌患者延命、搶救生機

    2021-07-06

    大腸癌近年成為國人新診斷個案數攀升最快的癌症,國健署107年癌登資料顯示一年新增超過16000位患者。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不少人發現時已是晚期。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指出,以北榮來說、一年新診斷罹患腸癌患者約莫七、八百人,其中10%--15%左右為第四期大腸癌。

    避免共用電梯染疫!醫:風險不只按鈕,注意2關鍵防範。

    2021-07-05

    打噴嚏、咳嗽是人體肉眼就可以看見的大型顆粒飛沫,人在打噴嚏、咳嗽的時候,反射動作會以前方、下方的方向運行,若染疫者搭乘又未戴口罩,病毒飛沫就會噴濺在牆壁,更多的是地板,且整個空間都會散布著病毒。

    夜市微解封真的沒問題嗎?招名威指3隱憂:全台都應提高警覺。

    2021-07-02

    招名威教授表示,在疫情警戒尚未解除、印度變種病毒又進入國內之際,從科學、醫學的角度來看,夜市微解封是完全沒有益處可言,但危險卻非常高。

    倒垃圾無緣無故也會染疫?招名威指6因素:不可能。

    2021-07-02

    病毒雖然不斷進化,但不可能強大到在保持好距離、戴好口罩等真的「完全做好防疫」的情況下,無緣無故的傳播導致染疫,會染疫一定有原因或某處疏忽的地方。

    打疫苗前後這樣吃增強保護力!營養師:接種前要睡飽、避免空腹!

    2021-07-01

    嫚嫚營養師建議,在施打疫苗前,因為交通、評估、觀察等時間較長,可能會需要到一個小時,也不能在外飲食,為了避免空腹造成低血糖或引起胃部不適,出門前應先吃點東西,並補充足夠的水份250-300ml。除此之外,也建議睡眠時間達6~8小時,維持正常作息,過去對其他的疫苗接種研究表示,充足的睡眠也有助增加疫苗的保護效果。

    「兩層口罩」更有助防疫?重症醫指1關鍵:戴錯恐成防疫漏洞!

    2021-06-29

    黃軒醫師解釋,口罩是否能有效的阻擋病毒,除了選用真正有防護力的醫療口罩、N95口罩等以外,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密合度」,而非戴了幾層。

    一圖了解印度變種病毒!小孩也危險?倒垃圾會中?醫指防堵關鍵

    2021-06-29

    黃軒醫師表示,印度變種病毒現在最讓人擔心的就是高傳染力、高致病率、高濃度等特色,可說是一個相當全面的進化。台灣日前爆發的英國變種病毒傳染力約為原始的武漢肺炎病毒的1.5倍,但現在的印度變種病毒可比英國變種病毒再高出了4~6倍之多,換言之,可說是原始的6~9倍之多。且以往年輕族群因免疫力較強,受感染後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但此變種病毒將使年輕人也會出現症狀,甚至也容易出現重症。而受感染者,體內病毒濃度也高,將也是持續擴大傳染的關鍵之一。

    居家快篩試劑比一比!藥師教你正確使用關鍵:各畫5圈停15秒

    2021-06-28

    新冠肺炎疫情未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祭出「社區廣篩4大策略」,鼓勵廠商引起居家快篩試劑,讓民眾在家篩檢就能檢測是否感染病毒。食藥署目前已通過5家業者專案進口居家快篩試劑的緊急授權,產品建議價格每劑約300元到 3000元不等,民眾已可在藥局以及超商買到居家快篩試劑。

    疫情趨緩能出遊、聚餐嗎?重症醫:趨緩之際更要小心大爆發。

    2021-06-24

    小不忍亂大謀,以目的、目標來看,若好好出遊、好好做生意是所有民眾共同的目標,現階段直接解除警戒、開始出遊、開始聚會等,諸多「報復性行動」恐讓疫情再度爆發,離共同目標會越來越遠。疫情目前正以「流感化」的方向發展,短期內很難恢復原本正常生活,至少需要約2~3個月,從諸多角度來看,不論是民眾、店家都還是得辛苦一陣子。為了彼此所期盼的原本生活,提醒此時不論是否為中央宣布延長,都建議民眾持續做好防疫、維持警戒。

    印度變種病毒有可能在台灣嗎?疫苗能擋?怕猝死要打嗎?招名威詳解

    2021-06-23

    此變種病毒因S蛋白結構變異點為P681R,使得具有發病率高、感染速度快的特點,相較英國變種病毒速度約莫快了50%之多,若在台灣有傳播的情況,台灣恐怕早已大爆發,且醫療量能也早已癱瘓,以現況來看暫且不必過度擔心。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反覆發作難以入睡?專家教治療3大關鍵

    2021-06-23

    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教授表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症狀表現是皮膚會有許多發紅鼓起的膨疹,症狀往往持續6週以上,經常反覆發生於不同部位並帶來搔癢感,甚至癢到難以入睡。根據台大醫院研究顯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失眠比例極高,甚至高達7成以上,長期處於心理壓力大的狀態,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也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猝死頻傳疫苗打不打?醫:避開真正猝死4風險才是重點。

    2021-06-23

    黃軒醫師表示,目前台灣施打疫苗後猝死的案例多為年長者,猝死的可能性確實相對年輕人來得高。但是,這樣的邏輯是建立在年長者猝死的機率本來就比年輕族群高,如同走在路上突然猝死一般,並不代表猝死的原因就是因為疫苗所致,若要防範猝死應留意真正原因,如同防範走在路上猝死一樣。

    打完疫苗喝雞湯助維持免疫力!營養師教接種後飲食3重點。

    2021-06-21

    嫚嫚營養師表示,施打完疫苗後的飲食,主要可著重在維持免疫力和降發炎反應,良好的免疫力有助於盡早啟動完善的保護力,而發燒、頭痛等副作用和發炎息息相關,降低發炎反應有助緩和副作用、避免不適。因此建議施打疫苗後飲食可著重三大重點,包括了優質蛋白質、多色蔬果、充足水分。

    是疫苗副作用還是染疫?重症醫:注意「一疲二發四疼痛」

    2021-06-18

    胸腔內科/重症醫學黃軒醫師表示,新冠肺炎染疫症狀相當多,施打疫苗的副作用也不少,要全部記起來其實不容易,建議可記住「一疲二發四疼痛」,也就是疲勞,以及發燒、發寒,還有注射點疼痛、頭痛、關節疼痛、肌肉疼痛。若出現這些以外的症狀就要提高警覺。

    打疫苗後猝死事件頻傳,重症醫師解析背後真相!

    2021-06-18

    黃軒醫師接著表示,施打疫苗確實也是會有猝死的可能。英國曾對年長者施打疫苗後猝死及感染新冠肺炎致死統計做比較,因疫苗施打後猝死約一百萬人中有8位,因新冠肺炎致死者有141位,而因車禍致死者有23位。看到這讀者或許會覺得奇怪,為什麼連車禍也算進去?

    空間限縮!防疫期的「家庭壓力」諮商心理師6招改善!

    2021-06-17

    以前價值觀不合的家人,就是少談少接觸少聽為妙,但是現在很難了,通通要待在家裡了,若家裡不夠大只有一台電視就很麻煩。彼此之間緊密生活而緊張、衝突,像現在孩子停課不停學,光要監督孩子是否認真聽視訊課程、每天寫完功課就快要吵翻天了。

    骨鬆染疫重症、死亡風險高?打疫苗有副作用嗎?要注意什麼?

    2021-06-17

    洪暐傑醫師指出,出現肌少症的情況肌肉流失10%,死亡率為10%;肌肉流失20%,死亡率將升至30%;肌肉流失30%,死亡率將來到為50%;當肌肉流失40%時,死亡率直逼100%!提醒骨鬆患者,面對疫情,最要留意的就是肌少症所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若能施打疫苗更應盡快接種。

    癌症、長照、洗腎該打疫苗嗎?易有副作用嗎?施打後要注意什麼?

    2021-06-16

    癌友、年長者、腎友等所擔心的染疫和副作用,整體而言是兩種不同的原因,面對病毒的威脅在於免疫力低下,面對疫苗的副作用在於免疫力增強,免疫力低下的族群,相較更需擔心的是病毒的威脅。

    飲食不忌口糖化血色素飆破10!醫籲及早使用胰島素穩定血糖

    2021-06-16

    民安診所何建翰院長表示,飯後血糖在血糖控制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不僅反映患者飲食狀況,也能觀察處理血糖的能力。即使飯前血糖數值良好,但飯後血糖控制不佳,仍代表血糖出問題,長期下來同樣有高風險發生各種併發症,建議患者平時應落實血糖監控。

    小孩染疫會有什麼症狀?醫:留意感冒、皮膚、連續不適3大症狀

    2021-06-16

    洪暐傑醫師表示,一般而言1歲~12歲的小朋友雖然免疫力尚未完全,但相較成人更多是以無症狀、輕症作為表現,較少出現重症、甚至是死亡,因為小朋友的ACE2接受體也尚未發展完全。

    發現隱形缺氧該怎麼辦?氧氣瓶有用嗎?重症醫師詳解!

    2021-06-15

    黃軒醫師表示,民眾若自行準備氧氣瓶放在家中,最怕的情況就是把自己當作醫生,認為出現隱形缺氧的情況靠氧氣瓶自救即可,這種問題在各項疾病當中都非常常見,在一般輕微的跌打損傷還不打緊,但隱形缺氧可是致命危機,後續的治療也非常重要,並非單靠氧氣就能救命,氧氣瓶頂多延遲猝死的時間,且會有延誤治療導致送命的危險。

    3招防止疫情「資訊焦慮」 諮商心理師:沒解決方案的資訊別看

    2021-06-11

    林仁廷諮商心理師建議這時後反而要降低資訊量。因為人一緊張就會很想把所有狀況弄清楚,這時候反而資訊爆量,最後也整理不起來,而是會相信「最令人恐懼的那些報導」,想提早去因應最壞的可能。新聞台的新聞因為24小時播放,要有產量及收視率,最容易下吸引人卻嚇死人的標題,甚至是偏頗的政治立場,而且會提出解決辦法非常稀有。建議通通關掉。只留中午或晚間新聞看就好,在有限的前30分,就是比較重要的新聞。

    為何施打疫苗仍染疫?醫指3關鍵:群體免疫前仍要戴好口罩!

    2021-06-11

    重症醫學/胸腔內科黃軒醫師表示,疫苗的主要作用並非在於預防新冠肺炎感染,而是預防病情加重,民眾在接種疫苗後還是有一定的機率感染新冠肺炎,應持續提高警覺。

    緊張、焦慮!我有新冠壓力症候群?1分鐘壓力評估自我檢測!

    2021-06-10

    面對緊繃的疫情,許多人或許還尚未察覺自己正面臨情緒緊繃的狀態,黃軒醫師建議可使用「Covid19壓力評估工具」做個初步的自我評估。此為加拿大及美國各大學專業的心理健康科學家、臨床醫師、實習生所成立的《PsyPan Network流行病心理學網站》編製

    防疫防到焦慮、憂鬱?醫教6招破解新冠壓力症候群!

    2021-06-10

    由於疫情,全球都在推行留在家裡「stay home」,因為家是疫情期間最安全的避風港,但家卻不一定是抗疫的快樂天堂。COVID-19肆虐全球,各國專家曾提出警告,因疫情無法外出或工作,將使家庭暴力發生風險增加。不久後,家暴數據隨著疫情爆發,包含巴西、西班牙、希臘等國,家暴專線通報數,出現2成以上的增長。

    端午別返鄉,小心害死自己和家人 醫教1妙招聚餐,兼顧防疫又有趣!

    2021-06-09

    近一點日子來看,最近因移動導致病毒傳播、引起大規模傳染最知名的案例就是馬國的「巴塞感染群 (Cluster Pasai) 」事件。一名學生因父親過世返鄉奔喪,卻未料自己已染疫,最終導致1傳2363人、29人死亡的慘劇,其中原因也包括了當地醫療相對有限,不少人四處求醫,導致病毒擴散。

    防範新冠肺炎也要留意新肺炎!專家教EAT-10篩檢避免吸入性肺炎

    2021-06-08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緊張,家中長輩除了避免受感染,也要小心吞嚥困難造成吸入性肺炎,台灣咀嚼吞嚥醫學學會理事長王亭貴表示,吞嚥困難是高齡長輩常見的問題之一,但吞嚥困難的診斷和危險性常被低估,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吸入性肺炎平均死亡率近5成,高達38.7%的吸入性肺炎患者有吞嚥障礙。提醒民眾應正確認識吞嚥困難,避免新肺炎風險。

    34歲藝人陳零九染疫!年輕確診比例攀升至25%,醫指3關鍵。

    2021-06-08

    黃軒醫師指出,年輕人免疫力強,多為無症狀、輕症,但卻也正因如此,有很高的機率出現免疫力過強,傷及自身的情況,也就是所謂的「免疫風暴」。當病毒侵犯人體,免疫細胞會為了抵抗病毒而群起反攻,出現防衛過當情形。這將引起全傷性的傷害,提升各個器官衰竭的風險,包括了心肌功能障礙的「心臟猝死」。

    高血壓與心臟病疫情如何自保?醫:出現這些症狀速就醫!

    2021-06-07

    新冠肺炎在國內造成嚴重影響,慢性病患在流行病中往往首當其衝,根據國內外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目前已經知道年紀,男性,肥胖,抽菸,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與癌症患者,都是增加新冠肺炎重症機率與死亡率的危險因子。

    與死神搶命!急診醫幫病人插管確診 醫師:飛沫病毒破20000隻

    2021-06-03

    黃軒醫師表示,染疫的病患只要每咳嗽一次,噴濺的病毒量至少高達20000隻,而病患在插管時,反射動作出現的咳嗽肯定不會只有1~2次,再加上氣溶膠顆粒(懸浮在空氣中的冠狀病毒微小顆粒),醫護人員完全是處於一個被病毒密集包圍的環境當中。

    為何年輕人染疫也容易猝死?重症醫揭4大關鍵!

    2021-06-01

    近日陸續傳出染疫患者猝死在家中,引起民眾所關注的快樂缺氧也是關鍵之一。患者往往在不自覺的情況下血氧濃度越來越低,且下降速度非常快,發現症狀欲就醫為時已晚,甚至根本沒意識到自己即將過世,這棘手的問題不論是無症狀患者、輕症患者都有可能帶來死亡。

    防疫期間該就醫不要拖!醫:3狀況速就醫,4招保護好自己!

    2021-06-01

    洪暐傑醫師表示,疫情期間雖應盡量避免出入醫院,但如遇急症、不尋常症狀還是得盡快就醫,原本就有慢性病族群更要按時回診,以避免衍伸出更嚴重的問題。

    千萬別戴口罩運動!醫:恐防疫失效、加重負擔,嚴重致死!

    2021-05-31

    胸腔內科/重症醫學黃軒醫師表示,不論是快跑、慢跑、騎車運動、爬山,或是瑜珈、筋骨身展等靜態活動或是有氧運動,都不應戴口罩執行。

    傳統市場易成新冠病毒巢穴?!醫籲「買菜筆記」速戰速決勿逗留!

    2021-05-31

    黃軒醫師表示,第三階段警戒的狀態下,要減少病毒在傳統市場的傳播,政府、攤販、民眾都應做好防疫措施,才有助於防止病毒不斷擴散。

    防疫期間買菜要注意什麼?醫:留意6大防疫死角,前中後這樣做!

    2021-05-28

    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表示,台灣疫情緊張之際,每個人都應做好個人防疫,避免自己被傳染的可能,病毒是個看不見的威脅,民眾出入任何場所都應提高警覺,可先假設有染疫者也在其中,視周遭的人、物品、環境都可能藏有病毒的存在,包括菜市場、超市。雖此作法壓力較高,但能將個人防疫提升至最高。

    上班、通勤防疫全攻略!醫解5大族群,機車族更要注意消毒!

    2021-05-28

    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表示,現在台灣疫情升溫,情況已不像從前在捷運戴著口罩就好,除了室內外都應戴上口罩外,建議民眾將防疫觀念提升到最高,視旁人都可能帶有病毒、身旁的物品、環境都有病毒存在,如此雖然壓力較大,但是更有助於避免各種風險。

    PCR、抗原、抗體快篩差在哪?該普篩、自行快篩嗎?招名威詳解

    2021-05-27

    招名威教授表示,「PCR核酸檢測」主要為檢測檢體有無病毒基因及多寡,病毒量少也能測得。方法會先採集鼻腔黏膜從中萃取出病毒基因,進入機器檢測得知Ct值。所謂的Ct值,簡單而言就是儀器偵測病毒的次數,標準流程為40次,數值越小,代表越早偵測到病毒,意味著病毒量越高。

    新冠病毒疫苗有哪幾種?一張圖看懂疫苗保護力與副作用差異

    2021-05-27

    新冠病毒蔓延全球,帶來疫苗生產技術的突破性發展。在過去,針對特定傳染病的疫苗研發,動輒需要耗費數年以上的時間。面對新冠病毒造成大規模感染,國際藥廠運用尖端技術,在最短時間內開發出有效疫苗,與過去蛋白質-佐劑疫苗或減活疫苗不同,新冠病毒疫苗多以m-RNA(信使RNA)和腺病毒技術製造而成。

    公廁可能會感染新冠病毒?醫教4點自我保護

    2021-05-27

    胸腔內科/重症醫學黃軒醫師說明,馬桶沖水時,產生的強烈湍流,會將含有病毒的氣溶膠顆粒從糞池中排出。大力沖刷生物物質,將導致霧化現象,因此,產生的生物氣溶膠,就含有病毒在糞池顆粒中。研究顯示,沖水後衝出的糞池顆粒,約40%至60%會超過馬桶蓋,尤其是公共廁所空間相對狹窄,且通風不足,也就成了COVID-19的傳播途徑。

    快樂缺氧在家猝死僅需半天?!4族群留意症狀,低血氧非確診者才有!

    2021-05-27

    蘇彥伯醫師提醒,了解低血氧的嚴重性,一般的民眾不必過度恐慌或多準備血氧濃度計,但年長者、慢性病族群、心肺功能不佳者、染疫者就建議最好考慮多做準備,並且時時要留意自己的呼吸狀態是否正常,若有發現自己的呼吸開始逐漸變喘、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等,就應提高警覺,盡早就醫,以免憾事發生。

    重症率加死亡率露玄機!實際感染人數恐破萬?醫:檢驗量能最少需10萬

    2021-05-26

    COVID-19疫情延燒,根據中央流行指揮中心公佈,截至5月26日為止,臺灣本土案例已增至4,918例,更在一天內新增超過11例死亡,60歲以上出現重症和死亡的風險更明顯升高。雖然每日確診個案數加上校正回歸約為400至600之間,不過,國內專家提醒,從我國確診個案的重症率回推,社區內實際的感染情形可能比想像中嚴重,國人在疫情趨緩前,應減少外出與群聚活動。

    皮膚起紅疹可能是新冠肺炎?醫師:留意5大皮膚症狀

    2021-05-26

    相信很多人,咳了一聲,或是覺得喉嚨癢癢,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被傳染?因為新冠肺炎的疑似症狀包含咳嗽、發燒、嗅覺喪失,仍是目前最主要的指標,不過,咳嗽、上呼吸道症狀與一般感冒真的難以判斷。

    為何COVID-19快篩不適用低風險地區?高醫副教授揭「偽陽性」真相

    2021-05-25

    COVID-19疫情延燒,台灣本土個案攀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與地方政府在各感染熱區建置快篩站。但有不少民眾認為,應全面推動快篩,更能找出社區中的無症狀傳染者並減少感染風險。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曾指出,在盛行率偏低區域進行快篩,偽陽性有可能高達70%,將導致醫療資源浪費,因此設置地點須以盛行率為考量。

    早上無症狀、晚上心跳停止!醫揭「快樂缺氧」危險真相:2症狀在家發現快就醫

    2021-05-25

    「快樂缺氧」名稱浪漫,實則危險性高,確診者往往不易發覺症狀,身體已在缺氧中而不自知。隱形缺氧時可能意識清楚、情緒平穩甚至能正常應答的情況下突然休克猝死,且病情進展速度不一,有些人是逐步漸進發生,有的個案病情惡化進展飛快,早上沒有症狀,晚上心跳便停止了。

    本土334加校正回歸256例 陳時中:專家建議延長三級警戒

    2021-05-24

    新增334起本土個案,以及校正回歸本土案例256例,截至今日已有3,748例本土個案。三級警戒仍預定實施至5月28日,但專家已建議應延長實施,目前正在研議中。

    酒精怎麼噴最消毒?要抹開嗎?招名威:注意2重點,直接這樣噴!

    2021-05-24

    酒精雖然能夠消毒,但也並非所有酒精都能夠達到此效果。除了濃度太低無法達到殺死病毒的能力外,像是95%酒精濃度太高的酒精,不但並不具有更強的消毒能力,反而會讓病毒的防護罩形成凝結,無法做進一步地破壞,形成「封存」病毒的效果。這也是為什麼各界專家不斷提醒,酒精消毒需用75%的酒精,此為經研究證實能最有效破壞細菌、病毒的濃度。

    悠遊卡別貼著機器刷!醫指捷運、公車易忽略防疫4大地雷!

    2021-05-24

    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表示,現在台灣疫情今非昔比,應將個人防疫提升。假設有一位染疫而不自知的患者一同上車,就算在場的人都有帶口罩,周遭的環境也未必安全,因為即便有戴口罩也未必能確保對方口罩是完全遮好臉部的,在未遮好臉部的狀況下,病毒就有可能在對方咳嗽、打噴嚏、說話時從口罩溢出,這也是為什麼政府不斷宣導,口罩別露出鼻子、別掛下巴、要完全遮好口鼻的原因之一,不單單只是保護好自己,也是為了保護他人。

    新冠肺炎/本土增287校正回歸170例 連6天確診破300人

    2021-05-23

    指揮中心也公佈各縣市快篩站量能與陽性比率,台北市4個快篩站由5月19日最低的4.4%,又回升至5月22日的8.8%,顯示疫情可能尚未趨緩。

    無症狀「缺氧」恐猝死!新冠病毒「殺招」難防 集中檢疫所將發血氧監測儀

    2021-05-23

    COVID-19死亡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長期重症後死亡,一是感染不久症狀不嚴重卻迅速死亡,感染COVID-19後血氧濃度太低,自己主觀意識上無法察覺,病情因此迅速惡化甚至喪命。

    本土新增321例加400例「校正回歸」 陳時中駁「蓋牌」:有多少狀況說多少事

    2021-05-22

    新增321本土COVID-19確診個案,並且有400例「校正回歸」,合計本土確診數共增加721例,累計已達2701人,篩檢數與確診數校正回歸之後,可初步看出國內篩檢陽性率變化。

    洪峰還沒到?本土又新增312例 陳時中:假日多忍耐別出門

    2021-05-21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佈,本日(21)新增COVID-19本土個案312例,新北市144例,板橋區37例最多。臺北市127例,萬華區60例。桃園市13例、基隆市9例、臺中市及彰化縣各5例,高雄市4例,宜蘭縣2例,屏東縣、南投縣、雲林縣各1例。

    如何照護家中Covid-19確診者?遵守6大事項,隨時監測自身健康

    2021-05-21

    提供病患生活所需,提醒多休息與喝水,可視醫囑服用藥物,或於發燒時服用退燒藥劑。大多數病患為輕症,休息數天後症狀可自行恢復,請等候衛生單位通知,惟需注意症狀是否惡化。若出現以下症狀時,請立即聯繫119、衛生局或撥打1922。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指甲床發青。

    高壓防疫生活引頭痛、失眠、胃痛 楊聰財5招改善「新冠壓力症候群」!

    2021-05-21

    楊聰才診所院長/精神科楊聰財醫師表示,害怕和恐懼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生存本能,為的是防備周遭可能發生的危險得以生存,這波疫情災難稍有不慎足以致命,對人所帶來的壓力自然也會有別於以往。而這樣的高壓生活往往不僅影響情緒和行為改變,讓人出現焦慮、躁鬱、甚至是出現強迫症等心理疾病,也容易造成荷爾蒙失調、引起頭痛、失眠、食慾不振、免疫力下降等各種健康問題,影響層面非常廣泛,可謂全面性的影響。更讓人擔心的是,許多民眾不善於「坦承」自己的壓力,認為自己沒問題、不該有問題,壓抑的情緒無法得到妥善的處理,往往讓狀況愈加嚴重。

    疫情爆發壓力山大?中醫:泡腳、4穴位緩解「新冠壓力症候群」

    2021-05-21

    澄明中醫診所院長郭祐睿中醫師表示,壓力等負面情緒在中醫而言指得就是火氣,主要和肝、脾、膽有關,特別是憤怒、緊張等較為高漲的負面情緒,又與肝經息息相關。因此若要解除壓力,建議民眾日常可透過按摩等方式疏通氣血,氣血順暢有助於改善緊張焦慮的情緒。

    中藥「清冠一號」獲緊急授權,幫助「採陰速度」加快?哪些病人最對症

    2021-05-21

    新冠疫情升溫,國內確診本土案例持續增加。衛福部公佈,同意已取得「清冠一號」藥證之藥廠可申請專案製造。衛福部新聞稿指出,清冠一號處方組成包括黃芩、魚腥草、北板藍根、栝蔞實、荊芥、薄荷、桑葉、厚朴、炙甘草及防風等10種中藥材,可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無症狀帶原與初發作症狀者,須由中醫師處方使用。

    防疫不出門!700萬慢性病人快斷藥?健保署:即日開放「通訊診療」

    2021-05-21

    我國領取慢性病連續處方箋人數約707萬,隨防疫升為三級警戒,慢性病患與年長者如需回診與領藥,又不敢出門怎麼辦?健保署指出,慢性病人及長者是新冠病毒感染和重症高危險群,最好應避免外出,特別是前往醫療院所或藥局,恐增加暴露風險。

    為什麼不是全部縣市都快篩?羅一鈞:低風險區域偽陽性恐達70%

    2021-05-20

    全國防疫升至三級警戒,各地方將設置社區篩檢站,輔大醫院也宣布成為新北市第5處篩檢站。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原本的COVID-19篩檢機構都在各級醫院。現在各地方社區篩檢站設置,將以個案數最多或確診者足跡最集中頻繁的區域為考量。

    本土新增286例 茶藝館3天破221人!曾去萬華有「3症狀」應就醫採檢

    2021-05-20

    新冠肺炎本土個案已連續6天超過百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出,今(20)日本土COVID-19確診個案增加286人,其中,新北市157例以中和區40例最多,臺北市87例以萬華區40例最多。桃園市17例、宜蘭縣8例,彰化縣6例,基隆市5例,高雄市及臺中市各2例。

    防疫期間網購、收件安全嗎?重症醫:有風險,可先噴酒精或閒置。

    2021-05-20

    黃軒醫師指出,在寄件人、送貨人染疫而不自知的情況下,從貨品、到貨品包裝、到運送外盒、包裝等,這些都是有可能藏匿病毒的角落。除此之外,在簽收、取件的同時也可能因接觸沾染病毒。

    防疫期間外送員要注意什麼?重症醫:注意3件事,風險如機師!

    2021-05-20

    黃軒醫師指出,在假設店家、用戶皆染疫而不自知的情況下,店家餐點的置物架、門把、自動門按鈕等任何角落皆有可能藏有病毒,同樣的用戶住處也是。除此之外,外送員多以機車為主要的交通工具,容易增加眼睛乾癢的問題。

    防疫叫外送安全嗎?要注意什麼?重症醫:留意4風險,慎防接觸傳染!

    2021-05-20

    黃軒醫師指出,叫外送時防疫風險主要可從兩大面向來看,一是使用信用卡、無接觸取餐,二是當面取餐、付現。兩者領取餐點時都會碰觸到包裝袋、餐具、食物包裝盒等,而當面取餐、付現更會與外送人員近距離接觸,此時若外送人員或店家已有人染疫,恐已讓自己暴露在風險之中。

    日增267例全國升三級警戒!40萬劑疫苗來了 陳時中:醫護勿遲疑盡快施打

    2021-05-19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9)公佈,新增267例本土COVID-19確診個案,本土病例累計達1,386起。今日新增確診最多縣市為新北市129例,以中和區26例最多;臺北市70例以萬華區31例最多,其他縣市依序為:彰化縣28例、桃園市16例、高雄市8例、臺中市5例、基隆市4例、宜蘭縣3例、臺南市及新竹市各2例,臺南市更是首度有確診列案。

    台大醫院員工確診36人驗出10陽性!王亭貴:恐辦公室內用餐傳染 已啟動全院普篩

    2021-05-19

    日前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方發表公開信,表示目前急診篩檢陽性率為10%,而台大先前篩檢1000多名住院病人都沒有陽性,希望各界勿謠傳疫情相關訊息。然而,今日(19)上午台大醫院緊急發佈新聞稿,院內一名工務室同仁驗出COVID-19陽性,台大醫院立刻啟動隔離與篩檢作業,發現該員工相關接觸者一共36人驗出10人陽性。第一波親密接觸者的篩檢陽性率,竟接近高達27%。

    蔡英文視訊高端、聯亞 國產疫苗預計7月底供應 陳時中:晚開始要打得快

    2021-05-18

    臺灣新冠肺炎疫情升溫,連續4日單日新增人數破百人,本土病例已達1,121例,國人關注國產疫苗是否能盡快問世。上午總統蔡英文與行政院長蘇貞昌視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後表示,近日國內公費疫苗施打踴躍,也已暫停自費疫苗預約,從各管道向國外購買的疫苗將陸續到位,呼籲民眾不必過度擔心。

    再增240本土案例!啟動廣設社區篩檢站 陳時中:輕症者勿直接到大醫院

    2021-05-18

    新冠肺炎本土病例人數連續4天突破單日百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8)日公佈,新增240起COVID-19確診各案。包括新北市106例,以中和區33例最多。台北市102例,以萬華區48例最多。其他縣市部份為桃園市12例,彰化縣10例,基隆市與高雄市3例,新竹縣2例,新竹市及雲林線各1例。

    疫情升溫6件事不要做!重症醫:恐讓自己暴露風險當中。

    2021-05-18

    黃軒醫師建議,民眾雖不必過度恐慌,但可以在保有禮節、沒有惡意的前提下,自己設定一個情境,假設現在身旁的人、物品、場所都是有病毒存在可能的,自己會如何躲病毒?以此將個人防疫提升到最高,更有利保住健康。

    本土個案增333例!「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收治輕症 明日禁止無居留證入境

    2021-05-17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攀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7)日發佈,本日新增本土個案333例,其中臺北市158例最多,確診人數集中於萬華地區,高達89例。新北市單日新增148例,以板橋區41例最多。其他縣市部份,基隆市6例,桃園市10例,彰化縣5例,宜蘭縣及臺中市各2例,新竹縣及苗栗縣各1例,國內總確診人數來到2017人,其中883例為本土案例。

    再創新高!新增206本土案例!比機師還早?有人4/6就有症狀

    2021-05-17

    疫情持續升溫,台灣今天(16)一口氣新增206例本土案例。新增確診者仍以雙北居多,分別為臺北市89例、新北市97例、彰化縣9例、宜蘭縣及新竹縣各3例、桃園市及基隆市各2例、臺中市1例。

    停止訕笑 面對「坦白」回以「感激」 對防疫更有利!

    2021-05-14

    臺灣今天一天新增29起本土案例,其中7例尚未掌握感染途徑。指揮官陳時中言談中隱約透露疫調不是那麼順利。有人「遺忘」了自己部分足跡?也有人選擇性隱匿家人接觸史!要將疫調查清楚,未來可能需要警政協助努力。

    本土單日新增29例創新高!陳時中:目前沒有準備升級3級警戒

    2021-05-14

    台灣COVID-19疫情持續升溫!今日新增29例本土個案,其中,5例與獅子會相關、16例萬華相關,1例與宜蘭遊藝場相關,7例目前尚未掌握感染來源。對此,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7例本土案例的流病相關性仍在持續疫調當中、「指揮中心目前並沒有準備要升級到三級警戒」。

    防肺炎先自保!6招幫助清除肺部黏液分泌物

    2021-05-14

    肺炎傳染來襲,身體「衰弱」的族群面臨更高風險。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生理儲備量下降,在面臨外界壓力時無法維持身體恆定,甚至身體平衡被打亂後恢復變慢或不完全就是「衰弱」。根據統計,衰弱的老年人死亡率更高,比起身體狀況強健的老人,死亡率高出3-5倍。

    走路喘舉步維艱?過馬路輸給小綠人?醫:當心「肺動脈高壓」5大症狀

    2021-05-13

    走路時呼吸喘不停,甚至無法在小綠人秒數內過馬路?除了當心肺炎感染,也可能是肺動脈高壓前兆。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執行長蔡長祐醫師表示,每年5月5日是世界肺高壓日,提醒自體免疫疾病族群,應格外注意步行能力是否正常,如果在「小綠人」倒數前走不完斑馬線,可能是肺動脈高壓導致心肺功能異常。

    人與人連結!又增13起新冠肺炎本土個案,獅子會相關已達20例、萬華茶藝館共7人

    2021-05-13

    今(13)新增13例COVID-19本土病例,其中9例與個案1203獅子會活動群聚有關,另3例與臺北市萬區茶藝館群聚有相關活動史,尚有1例感染源待釐清。

    新增本土16例確診!維持第2級警戒!啟動防疫6大方向

    2021-05-12

    臺灣今天新增16起新冠肺炎本土案例及1起調查中。16起個案中,3起為宜蘭遊藝場群聚個案之相關接觸者(案1216、案1231、案1232),10例為案1203接觸者(案1208、案1219,案1223至案1230),其中,3起感染源待釐清(案1217、案1220、案1221);1起調查中個案為案1187接觸者(案1222)。

    疫情升溫沒出國卻發燒怎麼辦?公車、捷運安全嗎?中國網購有風險嗎?

    2021-05-12

    1922專員表示,在疫情升溫之際雖然確實還是會有些風險,但相對較低,民眾若在沒有相關風險的情況下出現咳嗽、發燒等疑似症狀,在戴好口罩做好防疫措施的情況下自行就診即可,經檢查醫師發現有疑慮,會再通報篩檢。

    新冠肺炎本土案例破新高!疫苗公費對象、接種醫院一次詳解

    2021-05-11

    亞東醫院感染科蔡欣諺醫師受訪表示,以中央主管機關能夠施打疫苗的對象,可分為公費與自費。目前公費接種對象開放至第7及第8類,考量維持國家安全正常運作,包括軍人、軍事機關及國安單位文職人員,以及65歲以上長者,自5月10日起,開放接種公費疫苗。

    暴增7名來源不明本土新冠肺炎 創疫情以來新高 陳時中:已是社區感染

    2021-05-11

    台灣今天新增兩起、共七名感染者的社區不明感染源新冠肺炎事件!其中,一起為宜蘭羅東的遊藝場發生的群聚感染事件,共五人確診。另一起則是發生在新北五股的單人感染事件。由於兩起案例目前皆無法找到確定的感染源,也就是感染源不明的社區感染事件,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不再是社區感染邊緣,已經是社區感染。」

    不再大吼大叫!妥瑞症有望治好?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 助他恢復正常生活

    2021-05-06

    臺北榮總精神部陳牧宏醫師表示,妥瑞症是一種源於兒童時期的神經精神疾病,盛行率大約為3/1000至8/1000。特徵是會出現動作和聲音的抽動,1885年法國醫生吉勒妥瑞發現此症狀,將這種疾病稱之為抽動症。其真正病因不明,可能和基底神經核多巴胺或血清素有關,也可能和基因遺傳或自體免疫有關。

    年輕甲狀腺癌更兇!醫:發現甲狀腺結節務必追蹤治療

    2021-05-05

    「明明沒有大脖子,也要注意甲狀腺問題?」頸部外觀腫大是一般人注意甲狀腺疾病的首要,然而,沒有明顯徵兆的甲狀腺結節,也可能隱藏看不見的「壞東西」?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杜青玲醫師指出,大體解剖研究中發現約50%具有甲狀腺結節。隨著年齡增長,甲狀腺結節盛行率會逐步升高,超音波檢查中近65%成人會發現甲狀腺結節。

    花2小時只照5分鐘 乾癬患者照光治療「大排長龍」

    2021-05-03

    台灣高度就醫便利性廣受讚譽,仍有超過五萬名乾癬患者,每周花費十數個小時,只為了到大醫院接受幾分鐘的照光治療。乾癬台灣乾癬病友協會理事長柯怡謀表示,以往只有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有照光治療,在學或上班的乾癬患者,只能選擇夜診或周末照光,近年大醫院門診又因應政策減少,照光治療更是「大排長龍」。

    新冠病毒家庭傳播機率高?專家教3招降低風險

    2021-04-29

    人類近年被三大冠狀病毒攻擊,分別是SARS、MERS以及COVID-19,而三者之間,在家庭的傳播率也有所不同,SARS,傳播率7.5%(風險範圍:4.8%-10.6%)。MERS,傳播率4.7%(風險範圍:0.9%-10.7%)。COVID-19,傳播率16.6%(風險範圍:14%-19.3%)。由此可見,COVID-19是三大冠狀病毒最容易造成家庭傳播的。

    靜脈曲張可能導致肺栓塞?女性風險更高?醫:速就醫減少併發症

    2021-04-28

    嚴重靜脈曲張可能會有嚴重併發症,包含血栓、周邊動脈疾病,甚至是致命的「肺栓塞」。臺北、桃園長庚醫院皮膚科張學倫醫師表示,國內只有不到1%的民眾因靜脈曲張至醫院尋求診治,可見許多病人往往輕忽此疾病的嚴重性,有些甚至已經產生深層靜脈栓塞才就醫。

    新冠疫情助長床上慾火?研究:性行為未減少 PrEP預防性用藥仍重要

    2021-04-22

    新冠病毒造成全球大規模感染,不僅導致數百萬人死亡,也連帶排擠人類對其他疾病的關注程度,包括HIV感染的篩檢率及回診率皆呈現下降,甚至可能導致高風險族群中斷或間歇使用PrEP預防性用藥,因而增加潛在感染風險。

    咖啡因惹禍?每天喝4瓶能量飲料 他21歲心臟腎臟雙雙衰竭

    2021-04-21

    每天來一瓶能量飲料提神,是許多上班族的日常生活。不過,過量的提神飲料可能對健康有害。據《英國醫學期刊》(BMJ)臨床案例報告刊載,過量攝取能量飲料可能增加心臟問題,一名年僅21歲的男子因長期飲用能量飲料而發生心臟衰竭。

    也是無症狀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死亡率可破5成 醫籲:認識4大症狀

    2021-04-21

    「無症狀感染」的傳染病令人聞之色變,環境中並非只有新冠病毒具此特性。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指出,易透過親密接觸、群聚傳染的腦膜炎,嚴重時死亡率逼近50%,僅107年3例腦膜炎確診個案就有2例死亡。加上症狀不明顯、感染後惡化速度快,若未及時就醫處理,恐留下難以挽回的後遺症。

    唇珠愈大、嘴唇愈翹愈好? 醫師搖頭:當心五官比例失衡

    2021-04-21

    照鏡子總對自己的嘴唇不滿意?追求豐唇、唇珠儼然是時下最流行的醫美議題。不少人希望擁有女明星般的微笑唇、性感嘟唇、花瓣唇,為此尋求整型手術者所在多有。對此萊佳形象美學診所黃韋綸醫師提醒,飽滿唇形讓人顯得年輕性感,但不應一昧追求豐、厚、翹、嘟的嘴唇,必須考量唇形與五官比例,才能避免比例失衡,破壞了視覺美感。

    盡量別久坐!研究:長時間不運動 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率增149%

    2021-04-20

    新冠肺炎雖然已有疫苗,但近期各國皆有疫情「死灰復燃」的態勢。科學家認為,病毒大流行期間人們減少運動時間,反而可能造成重症與死亡率上升。一項4月份發表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的研究表示,同樣感染新冠病毒,長時間不運動比起每周運動150分鐘的人,住院率高出2.2倍,重症加護率增加1.7倍,死亡率升高1.49倍。

    擺脫輪椅能運動!台灣血友病治療水準同步世界 沈銘鏡:年輕患者幾與常人無異

    2021-04-19

    血友病是一種先天性血液凝固異常的出血疾病,據最新健保資料統計,台灣領取重大傷病卡的血友病患者超過1,500人。台灣以A型血友病患者,缺乏第八凝血因子的患者居多,佔所有血友病患者八成以上。

    牙齦腫竟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發作!醫籲:認識4大症狀、兩種檢查

    2021-04-19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周文堅醫師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血癌中人數最多,病情也最危急的一種,為主要症狀不典型,容易與老化、感冒混淆;且病情惡化快,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有生命危險。

    地震要躲哪?先開門?關瓦斯?忘掉錯誤迷思,牢記防身3步驟!

    2021-04-19

    不少人認為,地震時應先開門、關瓦斯,對此內政部消防署表示,除非當下正在下廚能夠直接關瓦斯,否則當地震發生時,不論身在何處都應牢記SOP:趴下、掩護、穩住。地震規模往往由小至大,因此大部分的民眾多會先驚呼,此時除了驚呼以外,就應先看好掩護,當發現地震逐漸越來越大、情況不對時,第一應立即趴下壓低姿勢,保護頭頸部,以避免遭掉落物砸傷。

    得心臟病發生憂鬱症風險高3倍!恐升高皮質醇增加血栓風險 醫籲3招解「憂」護「心」

    2021-04-19

    憂鬱、沮喪、煩悶、無精打采通常是短暫的情緒反應,但是當身體健康狀況亮起紅燈,負面情緒可能持續影響身體並引發憂鬱症。哈佛大學醫學院表示,美國成人約有五分之一在一生中受到憂鬱症影響,其中患有心臟疾病者的憂鬱症風險,是一般人的三倍之高。

    日核廢水對台民眾有何影響?專家指4大問題:不單只是吃魚與否。

    2021-04-16

    以目前的事態來看,排放核廢水一事日本政府心意已決,在此情況下民眾要如何為健康把關?飲用水台灣多以水庫儲水為主,飲用上較無疑慮,但首當其衝的各類海產是具有人類所需的營養,招名威教授建議,魚還是可以吃,但少吃,建議一週最多三次就好,如此可避免中斷從海產攝取營養,也可以持續支持台灣漁業。吃魚也可以以水煮的方式進行烹飪,因為氚為水溶性,水煮可再做更進一步的處理,再度降低氚對人體影響的可能,但要注意別喝湯。若太平洋海域的海產真的會有所介意,招名威教授則建議,在購買海產時可多加留意產地出處,改吃其他國家出口的海產。

    子宮肌瘤長多大要開刀?喝豆漿蜂王乳長更快?醫籲:太快變大恐是肉瘤癌

    2021-04-16

    子宮肌瘤是骨盆腔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育齡婦女發生率據說高達20%,每5名女性就有1人有子宮肌瘤。坊間常有吃山藥、喝豆漿、蜂王乳等食品導致長出子宮肌瘤的傳聞,婦產科醫師提醒,影響子宮肌瘤因素眾多,未必是單一食物攝取造成。

    男性女乳症與乳癌有關?當心荷爾蒙失調、腫瘤和慢性肝病

    2021-04-16

    男性女乳在醫學上的定義是男性擁有女性般外觀的乳房,形成的原因有二種,一是脂肪的堆積,二是乳腺的增生。脂肪堆積通常跟先前的肥胖有關,瘦下來後胸部的脂肪卻怎麼也甩不掉,上健身房也沒用;而乳腺的增生則和荷爾蒙失調有關係:腦下垂體腫瘤、性腺腫瘤、慢性肝病、甲狀腺功能異常都有可能造成。

    男兒有淚不輕彈?忍住不哭恐免疫力下降、增加心血管風險

    2021-04-15

    不過,傳統男性形象及社會標準,使東西方男人可能從小就被灌輸「真正的男人不會哭泣」、「男兒有淚不輕彈」等觀念,導致男性長大後更容易將情緒壓抑在內心深處,因而與親人、朋友產生疏離感,或者產生飲酒等成癮行為,自殺的風險因而提升。Newhouse認為,為了男性身心健康著想,應該教導男性正確面對哭泣,且從家庭及學校開始。

    甲狀腺結節需要開刀嗎?放著不管會變甲狀腺癌?醫師解答「大脖子」真相

    2021-04-15

    甲狀腺結節其實就是甲狀腺內增生的腫塊,也許是一顆水泡,也許是一個實心的腫瘤;一般而言,甲狀腺結節通常很小,如果太大才可能影響外觀。一般而言女性較多,甲狀腺結節的基因在X染色體上,而女性有兩條 X 染色體,因此有甲狀腺結節的機率會高於男性。

    嬌生新冠疫苗發生血栓事件一人死亡 美國CDC緊急宣佈暫停施打

    2021-04-14

    嬌生(J&J)疫苗,傳出有嚴重不良反應事件,美國食品管制署(FDA)與疾病管制中心(CDC),緊急宣佈暫停施打。根據美國CDC最新數據,該疫苗已施打680萬劑,其中有6例出現罕見血栓與血小板異常低下,其中一名女性死亡,另一名女性仍處於危險之中。

    血壓正常竟會喘?當心主動脈瓣膜狹窄?醫師指出高血壓病人最危險

    2021-04-12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部副主任黃啟宏指出,主動脈瓣膜由3個瓣葉所組成,在人體循環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心臟血流通往全身的大門。除先天結構異常(如先天瓣膜只有2個瓣葉,易在中年出現狹窄症狀),主動脈瓣膜會隨著年齡增長鈣化,進而狹窄,開口愈來愈小,心臟能輸出的血液愈來愈少,許多症狀也伴隨而來

    子宮肌瘤「12公分」害她貧血頻尿又眩暈!海扶刀治療助30歲熟女留住子宮

    2021-04-12

    32歲職業熟女小莉4年前發現子宮肌瘤,卻因忙於工作疏忽就醫,某次經期因 血崩在辦公室昏倒送醫,才發現子宮肌瘤已長到棒球大小,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婦產部陳威君醫師考量病人年輕且仍未生育,最後採用海扶刀為其治療,術後 三個月成功縮小子宮肌瘤約8成,得以兩全。

    22歲女睡前中風!竟是心臟腫瘤造成全身栓塞 醫籲:黏液瘤無徵兆會喘心悸快就醫

    2021-04-12

    年輕族群也要當心!躺在床上突然全身無力,不但是中風警訊,還可能潛藏未察覺的心臟腫瘤。22歲陳小姐睡前忽然全身無力,意識清楚卻無法表達言語,經男友緊急送醫後進行取栓手術,沒想到到又發現下肢冰涼蒼白失去脈膊,原來是她心臟中的黏液瘤碎片隨血管流動造成多處栓塞,不但造成腦部缺血,雙腳也出現急性下肢缺血性栓塞。

    她咳嗽就醫驗出10顆肺癌!醫籲:40歲後肺癌風險激增,最好定期接受電腦斷層篩檢

    2021-04-08

    50多歲女性因慢性咳嗽就醫,採取抗生素治療後並未改善。兩個月進行胸腔電腦斷層掃描,赫然發現肺臟中有數十顆大小不一的低密度結節,其中有十顆為「原發性肺癌」腫瘤。X光攝影對於1公分以下的肺癌檢出率不理想,而國人40歲後肺癌風險與死亡率陡然升高,若具有危險因子應更為警惕。

    前法務部長羅瑩雪乳癌病逝!乳癌年輕化難預防?醫師點名「危險族群」40歲就要檢查

    2021-04-06

    部份女性對乳癌篩檢意識不足,恐增加乳癌太晚發現,導致預後不佳之風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暨台灣乳房醫學會榮譽理事長沈陳石銘教授曾指出,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約可達9成,而第4期後的晚期乳癌,5年存活率僅約3成左右,存活率相差不只倍蓰。

    冠狀動脈硬化有望預防?臺美研究團隊:基因療法可減少斑塊堆積與抑制發炎

    2021-04-06

    動脈粥狀硬化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關鍵要素之一,血管內的低密度膽固醇上升時會傷害內皮細胞,當內皮細胞持續受損就會促進血管內斑塊形成,並且使血流受阻,一旦斑塊破裂就會造成血栓,引發各種心血管疾病。

    洗腎還能工作?醫師:腹膜透析助維持正常工作生活

    2021-03-24

    自動化腹膜透析治療已演進10多年,近年加入的雲端技術,可以即時掌握腎友的透析狀況,包括透析次數、脫水量、灌液量都夠直接進行遠端監督,發揮適時提醒腎友、維持透析療效的目的。讓腎友在家透析,也有如醫護人員在旁協助的安全感。

    今起施打AZ新冠疫苗,有血栓風險能打嗎?接種後出現「異常症狀」速就醫

    2021-03-22

    中原大學生科系教授、毒理專家招名威發文表示,出現血栓與凝血功能問題相關病變,除了有瀰漫性血管性凝固病變的人一定不建議施打之外,如服用抗凝血藥、避孕藥、荷爾蒙治療,現階段都建議暫時不要接種。

    研究:吃垃圾食物心血管疾病增46% 吃對蔬菜水果降發炎

    2021-03-18

    研究追蹤隨訪超過21萬名男女。與攝取降發炎食物最多的人群相比,吃下促進發炎食物份量最多者,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增加46%、中風風險增加28%,其中更有高達33,700名的受試者血液中,發現3種與炎症相關的指標明顯偏高。

    感冒喘咳竟掉出「10公分」子宮肌瘤!醫:貧血頻尿便秘要當心

    2021-03-11

    42歲女病人感冒後嚴重喘咳,直到反覆發燒看急診,上廁所竟掉出10公分大小的肌瘤組織,子宮更被撐到14公分大,

    手腳掌有黑痣是癌症?醫:5徵兆注意黑色素瘤

    2021-03-11

    黑色素瘤惡化速度極快,每年死亡人數高達發生人數的50%。醫師提醒,黑色素瘤若發現過晚,5年存活率恐低於20%。國人應提高對黑色素瘤的徵兆認知黑色素瘤第一期的5年存活率可達80%以上,但到第四期時,生存率降到只剩10%。再加上癌細胞會沿著淋巴管轉移到其他部位,會建議進行「前哨淋巴結」檢查。若已有局部淋巴結或遠端轉移,就需搭配標靶、免疫治療降低復發率。

    月經來太久血塊比硬幣大?當心是類血友病徵兆!醫師:有人掛16次急診才確診

    2021-03-09

    女性若有經血過量三大症狀:月經若持續超過1周、每2小時內需更換衛生棉、排出血塊大於3公分,即屬於經血過量,這時不只應考量婦科疾病,也有可能是類血友病問題,應盡快就醫檢查。

    打新冠疫苗會疲倦、發燒、疼痛?是副作用還是不良反應?

    2021-03-04

    疫苗的「不良事件」與「副作用」不是同一件事。副作用是指可預期出現的反應,如打針後的紅腫熱痛。打疫苗所產生的嚴重副作用極為少見,否則任何國家的主管機關都不會允許上市。而不良反應是指不可預期的過度反應,雖然通常數量多,但與疫苗真正相關者其實很少。

    看見醫療中的不滿足, 「台灣之光」王奕嵐博士十年研發第三類高階醫材可降解止血粉有成

    2021-03-04

    在外科手術中百分之百都會出血,而其中超過50%的手術會出現破壞性出血,也就是持續性地大面積出血、滲血,影響手術進行。當時既有的止血產品並都無法有效解決這些問題,顯示在醫療端還有未被滿足的需求,因而發想粉末吸收止血劑這個概念,心想或許這個東西可行。

    台灣醫學高品質!國泰醫院助巴拉圭建系統 獲外交之友貢獻獎

    2021-03-02

    國泰綜合醫院從民國96年起,就與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合作,多次至巴拉圭醫療服務,更於民國105年起攜手國合會,與巴拉圭簽訂各為期4年的第一、二期「巴拉圭醫療資訊管理效能提升計畫」,派遣資訊專家赴巴國進行醫療資訊系統開發,並在台灣訓練14位巴國種子教師。協助巴國建置與開發完成「醫療資訊整合系統」,幫助巴國就醫流程資訊化。

    顏面神經麻痺跟中風怎麼分?三大徵兆看分明!醫師:及早治療助恢復

    2021-02-25

    中風可分為腦幹中風及大腦中風,通常大腦中風較不會出現挑眉、閉眼等症狀,而這三個徵兆較容同時發生在腦幹中風患者身上。不過,腦中風不只影響臉部與嘴巴動作,往往會伴隨較為明確的單側肢體無力或其它複雜的神經學症狀。若加上吞嚥困難、說話大舌頭等症狀,中風可能性就變得相當高。

    新冠病毒變種害疫苗無效?重症醫師:疫苗2.0可解決

    2021-02-19

    黃軒醫師指出,病毒出現變種原是意料之中,病毒必須在複製過程中變異,以利本身的傳播和繁殖。當前COVID-19病毒變種版本多達數千甚至數萬個,大多數變異多為無關緊要,但有些變異使病毒更具傳染性與威脅力,而英國變種、南非變種、巴西變種堪稱其中的「三大惡魔」。

    低頭族更容易有雙下巴肥肉!醫師分析4種雙下巴原因

    2021-02-18

    普遍來說,鬆弛型雙下巴最常見,一低頭就會有明顯輪廓,原因多為膠原蛋白流失、筋膜鬆弛,與年齡較相關,而長時間低頭使用3C產品,將加速肌膚鬆弛,更容易讓下顎線條變鬆弛。

    中研院人體生物資料庫跨界合作演譯基金會 陳建仁:助國人預測疾病風險

    2021-02-03

    陳建仁今(2/3)出席揭碑儀式表示,人體生物資料庫是達成「精準健康」的基礎,最主要的功能是在疾病發生前提出精準預測,幫助減少社會醫療負擔,也讓國人更能「健康老」。疾病發生不外乎基因與環境的互動,生物資料庫能夠分析基因特質、飲食習慣等風險,結合專家學者的研究,及早在疾病發生前正確預防,甚至能避免心臟病、腦中風等重大疾病發生。

    戴口罩照染新冠肺炎?重症醫:候診區比病房危險

    2021-02-03

    黃軒醫師表示,第908例新冠肺炎確診者,因陪同母親看診時,與第889例於同一候診室共處26分鐘而被傳染,此處的風險確實相對較高。

    新冠肺炎出院卻多重器官衰竭?重症醫:微血管豐富部位成重災區

    2021-01-26

    重症醫療醫師黃軒受訪指出,迄今不少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有所謂「新冠肺炎症候群」,如疲憊、睡眠障礙、呼吸道症狀與神經症狀,且並非只出現在重症患者身上,輕症病患也可能發生。如果患者免疫力無法恢復正常,就可能面臨再度感染,甚至多重器官衰竭等嚴重後果。

    台灣學童近視陷「三高」危機,醫:盡早改善,眼病變嚴重恐失明!

    2021-01-25

    王馨慧醫師表示:「醫學界發現高度近視的國小學生,眼球年齡幾乎是80歲老人家的眼球年齡!」有近視警訊時應儘早進行控制,一旦錯過黃金期,就有可能發展成高度近視,進而發生眼部病變,包如早年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等,甚至有可能永久性失明。

    熬夜看3C追劇 恐加重眼袋淚溝更顯老!手術、注射風險大不同

    2021-01-20

    王興良醫師表示,眼袋的形成可分為先天與後天因素。先天性眼袋大多為遺傳、眼下脂肪肥厚造成,而後天性眼袋與用眼過度,眼周長期拉扯、老化因素有關。當眼輪匝肌萎縮、眶隔膜變薄,易造成眼下由內而外的鬆弛,加上老化使眼眶骨流失,眼球少了骨質支撐,眼球就會把下方眼眶內的脂肪向外推擠,形成眼袋。

    彩色口罩會致癌?招名威:除非拿來吃,這2情況才會釋放致癌物

    2021-01-19

    會有致癌疑慮傳出,主要是因為彩色口罩上的染劑「偶氮」,被拿出來討論是否有「苯胺化合物」,其被認為可能有致癌的風險。對此招名威教授指出,偶氮這樣的染劑其實平常本來就普遍用於日常生活的紡織品,在新冠肺炎爆發後,因應大眾需求開始用於製作彩色口罩上。不過即便如此,口罩上的使用在整體的產業比例還是偏低。

    高麗蔘含人蔘皂苷受青睞 韓國人蔘公社與國際疫苗研究所展開合作

    2021-01-14

    國際疫苗研究所指出,人蔘皂苷具免疫增強作用,具極大潛力,希望可以應用於新冠肺炎及其它疫苗開發。免疫增強劑,是指能協助誘發、延長或增強抗原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的成份,常見如礦物質鹽類、凝膠類、皂苷類、菊苣纖維衍生物等等。理想的免疫增強劑,能降低需要的抗原劑量、減少接種次數與副作用

    傢俱上會動的白點是什麼?!招名威:粉螨常見難根除,3招有助消滅

    2021-01-08

    毒物專家招名威教授表示,傢俱上這些會動的白點點,一般而言非常有可能是粉螨。粉螨在台灣相當常見,其非常細小非常不起眼,不過肉眼還是看得見,大小約略如麵粉一般,許多人看到可能會因為牠們聚集的關係誤以為是灰塵或髒污而忽略,仔細一看才發現牠們正在爬動。

    腋下狐臭冬季更難擋?別猛用體香劑止汗劑!醫:正確治療可斷根

    2021-01-08

    市售多數的止汗劑、體香劑成分中含有鋁化物,雖然可以增加汗管滲透性,讓真皮吸收汗液,卻也會造成汗管出口阻塞,導致減少排汗。常見成份如醛類、鞣酸類,易引起毛孔阻塞甚或毛囊炎,所以只建議短期應急使用。

    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分不清?小心拖久關節變形

    2021-01-07

    劉志偉醫師表示,類風溼關節炎主要好發在近端的指關節,以手作比喻如距離手掌最近的第一節指節;退化性關節炎則好發在遠端指關節,如從手掌算起的第二節指節處。其次,類風濕關節炎較容易有關節腫脹變形,甚至有時會有紅、熱的情況,特別是在早上起床的時候;退化性關節炎則常見在長時間做事情的時候出現關節疼痛。

    盜汗、皮癢、虛累累?骨髓纖維化十大症狀 醫:拖久恐急性白血病

    2021-01-06

    經常覺得「虛累累」又有皮膚癢、視力變差等症狀,勿當作年紀老化或慢性疲勞,骨髓纖維化與基因異常有關,會造成骨髓細胞中產生纖維組織,影響正常造血功能,進而讓造血功能轉由脾臟承擔,導致脾臟腫大、貧血等情況。

    癌症新增破11萬人!防癌不可少植化素 賴基銘:蔬果空腹吃最好

    2020-12-30

    植化素(phytochemicals),會透過增加癌細胞標靶、增加良性分化、阻斷癌增生訊號通路傳遞及抑制血管新生等方式,達到抑制癌細胞的作用。讓身體吸收植化素最好的方法,建議在空腹飯前時攝取蔬菜水果,且生吃效益會更佳。

    王怡中天冷運動猝死僅39歲 醫指常見風險因子,突發胸痛速就醫。

    2020-12-28

    新光醫院教學研究部副主任洪惠風醫師就曾指出,猝死通常是因為突如其來的心律不整或心肌梗塞等原因所致,其有如土石流一般,原本風平浪靜毫無異常,在經過如大雨沖刷般的風險因子洗禮後,狀況就突然發生。風險因子不僅限於天氣變冷,其他像是壓力過大、情緒緊繃、運動過度、身體疲倦、作息不良等,這些都是風險因子。且有別於多數民眾的認知,猝死不僅僅只會發生在中高年齡層身上,健康的青壯年也有可能發生。

    「心臟癌症」 肺動脈高壓 醫籲:風險族群走不完綠燈要小心

    2020-12-25

    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指出,容易併發肺動脈高壓的自體免疫疾病族群,諸如全身性紅斑狼瘡、硬皮症、類風濕關節炎、或其他結締組織疾病等。當自體免疫系統出問題時,免疫細胞會聚集並攻擊血管周遭,造成血管發炎、變硬、血管壁增厚,血管變窄,導致心臟要花更大的力氣才能輸送血液,因而形成肺動脈高壓。

    隆鼻想重修移植物不能取出?醫揭真相:放錯拖太久更危險

    2020-12-17

    隆鼻會造成「攣縮」的原因,多為感染或是多次手術,跟假體或移植物取出與否無直接關係。相反地,當移植物植入人體,體內會自動的出現保護機制,但少數體質特殊的人無法適應時,就會產生炎症反應。易言之,當身體出現「排斥」引起發炎,此時就會出現攣縮的狀況,而不合宜的假體存留在體內越久,攣縮就會更嚴重,輕則讓鼻子看起來歪與短,重則有變形風險,更會提升「重修」手術的難度,此時盡早取出假體或移植物才是上策。

    新冠疫情關鍵時刻,慢病病友冬季如何自保?肺炎預防一定要知道的三件事

    2020-12-16

    慢性病患者免疫力較一般人差,感染肺炎鏈球菌的風險更大,一旦發病有可能造成原有疾病惡化,應該要積極接種疫苗。沒有發病的帶菌者也可能將肺炎鏈球菌傳染給身邊有慢性病的家人,建議一般成人也可以將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列入考量。

    改用生物相似藥也OK?醫:腸癌治療中不建議換藥

    2020-12-16

    蔡鎧隆醫師說明,生物製劑是一種純化的單株抗體,主要結構是蛋白質,由於蛋白質分子結構會因折疊產生差異,因此生物相似藥品只能達到「類似」而非完全一致。此外,生物相似藥是將原廠藥品作為比照基準,大多針對原廠藥品其中一項適應症進行臨床研究,達到試驗標準後就能申請上市。

    打胰島素代表糖尿病惡化?提早對症下藥 穩定控糖

    2020-12-15

    胰島素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降低血糖,減少胰臟細胞因為長時間維持高血糖值所可能產生的傷害。吳震世醫師指出,包括第一型糖尿病、孕婦、血糖值過高、糖尿病症狀明顯、剛診斷且血糖超級高的患者,都是適合施打胰島素的族群。但可惜的是,台灣糖尿病友多半都不願意在一開始就施打胰島素。

    HPV跟口咽癌也有關!國際趨勢:兩性接種疫苗防6癌1病

    2020-12-10

    HPV只跟子宮頸癌有關?當然不是!HPV是人類乳突病毒的簡稱,近年研究發現除了子宮頸癌,也與口咽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肛門癌和菜花等癌症和疾病相關,因此國際趨勢認為無論男女,都應該接種HPV疫苗,保護自身與親友的健康。

    【名家專欄】黃軒醫師/寢具一週沒洗有多髒?多久洗一次?醫:枕頭套最好每週洗。

    2020-12-07

    我們睡覺時的口水、汗水、淚水,這些水就是會滲透進入枕頭內,研究人員發現腸胃細菌,呼吸道感染的病菌,什至有糞屎的細菌。如果你約兩年左右,不曾洗過你的枕頭,那麼你的枕頭有三分之一的重量是由病菌、污漬、死細胞、麈蹣、灰塵、糞屎、衛生物排泄物...等等組成的。

    乾癬治不好只能吃類固醇?醫破解五大迷思:及早就醫增加治癒機會

    2020-12-03

    許仲瑤指出,國人常見的乾癬五大迷思為:一、無法根治;二、早治晚治無不同;三、乾癬等於類固醇治療;四、西醫只會開藥膏治療無效;五、生物製劑傷肝腎。其實,乾癬無法根治但仍可穩定控制,且愈早治療,達標的機會越高。若等到共病加重,反而要使用更多藥物,治療也相對棘手。

    預防HPV相關癌症 男女一起打疫苗是趨勢

    2020-12-03

    在子宮頸癌的癌前病變個案中,每5人中就有一人是34歲以下的年輕女性,如果持續感染,一旦免疫力低下,就可能出現癌化的風險。

    高齡社會影響你我未來健康 政府、民間、醫界共享資源助解套!

    2020-11-27

    人口老化加速所影響的層面非常廣泛,首當其衝的就是國家勞動力及整體競爭力。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吳肖琪特聘教授表示,面對這樣的困境,台灣除了應破除65歲即退休的觀念,更要改善「國民健康餘命」,讓台灣人口雖面臨老化,卻仍能保持健康並具備勞動力的方向邁進,否則將可能面臨老年健康照護系統超載、經濟生產力結構失衡等問題,重創國家財政與社會安定。

    發燒咳嗽喘不過氣:自體免疫疾病族群當心肺纖維化!

    2020-11-16

    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溼科主任蔡長祐醫師指出,所謂自體免疫疾病,是指原先用來外在病原菌的抗體或細胞激素,因為身體協調或不明原因的自發產生,攻擊自己的器官組織。一般而言,免疫疾病症狀包括疲勞、低度發燒、身體不適、肌肉痠痛、關節痛、不同部位出疹等,初期往往不易發現。

    哪些人要打疫苗防肺炎?醫籲:肥胖、抽菸、多重慢性病最危險

    2020-11-16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醫師指出,容易被忽略的肺炎高風險族群包括肥胖、高血壓、抽菸三大因子。BMI──身體質量指數在30-34.9之間,罹患肺炎的風險將升高1.4倍;BMI值大於35則肺炎風險增加兩倍,尤以男性為甚。黃信彰表示,一項美國追蹤超過10萬人的研究發現,抽菸者比起一般人,肺炎風險上升1.5倍,且菸齡超過25年者,肺炎風險更上升至2.54倍。

    常常關節痛、下背痛?當心是乾癬在作怪!認識「乾癬性關節炎」

    2020-11-03

    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蔡呈芳教授指出,乾癬屬於免疫疾病的一種,是全身性慢性發炎疾病,患者不但有外顯的皮膚症狀,連頭皮、指甲都可能有乾癬,連帶也會增加從頭到腳的共病風險。

    氣炸鍋油煙爆表?毒物專家:不大可能,但小心其他風險

    2020-10-27

    毒物專家招名威教授表示,若以料理方式來說,氣炸鍋是一種主打「無油」的料理方式,先不論食材是否本身帶有油脂,在正常的操作情況下,一般而言氣炸鍋本身就不容易產生油煙。

    腦中風可預防?醫籲「三少一多」護血管 三高族群規律用藥

    2020-10-16

    雙和醫院中風中心主任陳龍醫師指出,腦中風分為梗塞性及出血性腦中風,研究資料顯示,高達4至5成以上的出血性腦中風患者,到院前已心跳停止、沒有血壓,來不及急救就已經死亡,尤其是腦幹出血,平均死亡率更高達6成以上。

    提升乳癌偵測率 3D乳房斷層精準偵測微小腫瘤

    2020-10-13

    亞東醫院影像醫學科醫師陳振德表示,因為生活型態、飲食習慣及環境之改變,台灣婦女乳癌的罹患率逐年攀升,且年齡層降低,罹癌的高峰族群落在四、五十歲區間,較歐美婦女年輕10歲,確診期數也較歐美晚期。

    走路手不動、肩膀痛治不好?帕金森氏症十大症狀中3項要注意

    2020-09-24

    台灣動作障礙協會列出的帕金森氏症十大症狀包括:手在休息放鬆時出現顫抖、走路時手不會擺動、站立時身體向前彎曲、走路時一隻腳拖在後面、步伐小常跌倒、覺得懶洋洋做事沒動力、頸部後方或肩膀常疼痛、刻意避開和聊不來的人相處、音調變小或沙啞、寫字變慢、字體變小等等。

    吃血糖藥配綠奶一驗指數嚇破表 腸泌素控血糖兼顧體重納健保給付

    2020-09-16

    糖尿病照護已從過去的血糖控制,逐步轉向血糖、心血管、體重管理的「三合一」趨勢,才能滿足病人需求,也能減少病人的併發症風險,降低未來的後端醫療支出。涂女士所用的腸泌素是最新控糖達標武器,能調節胰島素釋放,而且在血糖高時才會作用,等同於對血糖進行「智慧調控」。而且能減少胃排空,抑制過量食慾,同時讓血糖達標、體重控制、食慾也降低。

    美豬瘦肉精是什麼?吃了會怎樣?哪些族群不能吃?怎麼煮降瘦肉精?顏宗海詳解

    2020-09-10

    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醫師表示,所謂「瘦肉精」其實種類繁多,此次因美豬進口備受關注的「萊克多巴胺」為其中一種,之所以被稱為瘦肉精,原因是主要用途為加入豬牛等家禽飼料中,幫助刺激家禽的類交感神經,達到減少脂肪組織比例、增加瘦肉比例的目的。

    疲倦變瘦藏14公分肝腫瘤!晚期肝癌治療難 免疫加標靶助存活

    2020-09-07

    肝癌初期幾乎無明顯症狀,當出現黃疸(肌膚眼睛變黃)、腹脹、疲倦、右上腹疼痛、發燒、食慾不振、體重減輕時,恐已是晚期肝癌。「難有效、難持續、難延命」,主要為傳統標靶治療的腫瘤反應率低,僅約7至19%,明顯的副作用也讓病人難以持續接受治療。至於治療成效,過去整體存活期約只有10至14月

    腎友感染肺炎死亡風險恐多5倍!醫籲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增保護力

    2020-09-07

    透析患者中包括俗稱「洗腎」的血液透析族群、「洗肚子」的腹膜透析族群,都是利用機器代替腎臟代謝功能,清除血液中新陳代謝廢物。由於透析患者免疫力較弱,往往是感染重症的高風險族群。黃尚志指出,透析患者住院超過14天中有38%是感染性疾病造成,且佔死亡個案近20%,對腎友的健康風險不可謂不大。

    肚子痛藏20公分腫瘤?腎癌難發現4成已晚期!標靶治療獲給付月省10萬

    2020-08-27

    黃志平醫師指出:「新一代腎癌標靶藥比傳統藥物更強大,接續使用依然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根據臨床研究,新一代腎癌標靶藥物有效延長無疾病存活期和整體存活期,疾病控制率也提昇許多,各項數據顯示新一代腎癌標靶藥物能更有效而且精準地打擊癌細胞,讓患者生活與一般人沒有太大差異。

    面對HIV  急診多這「三心」更有益

    2020-08-26

    急診可能會遇到性侵受害者,不是只有女性會受到性侵、男性也可能是受害者。性侵採證過程中,別忘抽血檢驗HIV 。 若無法尋獲加害者,無法確定對方是否感染,則一旦經確認HIV陰性、建議72小時內開始使用「暴露後預防藥物」持續28天。

    生物相似藥療效與安全性不輸人 有望助更多新藥納入健保給付

    2020-08-26

    台灣安進醫藥學術處長張可佩醫師說明,所謂的「學名藥」是指原廠化學藥品專利過期之後,各藥廠按照標準都能生產的化學藥品。這類化學藥品的學名藥,只要結構與純度須與對照藥品一致,人體吸收差異在允許範圍內,學名藥就能上市。

    耳垂出現皺褶是心臟病徵兆?醫:三高等風險族群要特別留意

    2020-08-20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醫師表示,耳垂上出現了不明的摺痕應多加留意,這在醫學上有個特別的名稱「法蘭克徵兆(Frank sign)」,其非常有可能為心臟病的徵兆。

    慢性失眠症只能吃安眠藥?先戒掉睡眠錯誤習慣

    2020-08-19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9年最新調查發現,全台慢性失眠症盛行率為10.7%,面對國人睡眠障礙的困擾,食藥署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黃名琪主任解析睡眠障礙,並就睡眠障礙臨床案例,告訴大家如何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及正確使用鎮靜安眠藥。

    中年面臨「代謝懸崖」體內脂肪大遷徙,三大關鍵要注意!

    2020-08-18

    45歲後男性代謝症候群盛行率從21.8%增長至39.7%,漲幅為1.8倍;女性的盛行率則從9%飆升至32.7%,漲幅為3.6倍中看出,增長率足足是男性的2倍。但無論男、女性,中年後都猶如面臨「代謝懸崖」,因隱藏在代謝症候群背後的潛在威脅就是環環相扣的三高慢性病,若不及時回頭,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便高出正常人2倍、高血壓4倍、糖尿病6倍。

    眼藥水保養眼睛?千萬別亂點?正確用藥保有健康雙眼

    2020-08-18

    當你眼睛突然發癢時怎麼辦?食藥署提醒,民眾若要自行購買眼藥水緩解不適,一定要特別注意在藥局或藥粧店購買屬藥師藥劑生指示藥品或成藥,不必經醫師處方的眼藥水時,除了要詳讀產品藥品標示、說明書所刊載的適應症、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項等相關資訊,也要遵照醫師、藥師、藥劑生指示用藥。

    陳建仁:大家一起當大仁哥 助惠民醫院募5.5億重建助澎湖長照

    2020-08-13

    前副總統陳建仁公開呼籲,社會大眾加入幫助惠民醫院重建,由於人口老化速度更甚本島,澎湖目前已有3800位失智失能者,預計未來6年內失智失能長輩將多達4700人,比例激增25%,然而澎湖總計僅有5個住宿式長照機構與272床位,

    中藥鉛中毒對身體有多傷?顏宗海:傷全身,留意老水管.不明草藥.化妝品等

    2020-08-07

    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醫師表示,鉛對人體是百害而無一利的成分,能避免應盡可能避免,能堤防應盡可能堤防。醫師也表是,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就指出,成人體內含鉛的成分不得超過10(µg/dL),兒童不得超過5(µg/dL)。

    心跳快慢對壽命也有影響?研究:心跳逐年增加,死亡率增2倍

    2020-07-31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魏承駿醫師所發表最新的心跳軌跡研究,分析金山地區3400名居民20年間的心跳軌跡,發現心跳變化的軌跡和死亡率有密切關係,心跳越快,死亡率是呈線性增加,平均心跳數10年內不斷上升的群眾,死亡率是心跳穩定群眾的2倍以上,而原本心跳很快的群眾,如果能夠把心跳控制下來,發生死亡的風險其實可以下降到和穩定群眾一樣的。

    藝人坤達與醫護為愛發聲 防治愛滋了解U=U,共創「U愛環境」

    2020-07-31

    坤達表示要消除偏見的第一步,就是理解與信任,透過社群媒體分享「我知道U=U」的特效框,希望能讓更多的朋友們了解U=U (undetectable= untransmittable),測不到病毒等於不具傳染力的治療共識,除了重視安全性行為,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之外,能夠減少對於感染著們的偏見,呼籲各界攜手共創「U愛環境」。

    缺牙導致牙齒歪斜,愈快植牙愈好?魏倫仕:矯正要全面考量

    2020-07-31

    魏倫仕牙醫師提醒,齒列矯正必須全面考量,貿然植牙未必能達到最理想的效果。台中樂庭牙醫診所院長魏倫仕指出,數月前一名四十多歲的患者因洗牙就診,看診發現其下下顎左右大臼齒各有缺牙,原先以為必然走上植牙一途,魏倫仕卻點出必須先透過矯正改善牙齒歪斜,否則後序仍會有難以清潔或咬合等問題。女病患原先是因久未洗牙而找上門,現在也順利接受正確矯正中。

    他防護你放心!終結HIV不只要篩檢,更要「預防性投藥」

    2020-07-21

    感染者在確認感染後,及早服用「抗病毒療法藥物(Antiretroviral,ART)」,便可持續讓體內病毒保持在檢測不到的狀態,如此便不會將病毒傳染給性伴侶。根據PARTNER2研究顯示,感染者服用抗愛滋病藥物療法(ART)藥物後,便可將病毒控制在低於200copies/ml的狀態,此狀態下檢測不到病毒就不具傳染力,也就不會有傳染的風險,即便是無套性交亦不具傳染力,即為「U=U」,測不到病毒(Undetectable)=不具傳染力(Untransmittable)。

    新竹市啟動智慧醫療論壇 竹健康E起來

    2020-07-20

    竹市衛生局今(17)日舉辦《健康e起來─新竹市智慧醫療論壇》,首度針對智慧醫療領域創立產、官、學的交流平台,針對慢性病智慧照護、兒少健康、智慧減重及營養管理、遠距長照等4主題,邀請新竹國泰醫院李興中院長、台灣長照醫學會劉伯恩理事長、台大新竹分院精神科林建亨醫師、國立清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謝協君教授、台灣智慧醫養產業發展協會左典修理事長,以及翊晟科技負責人孫晨祐等各領域專家出席分享研究成果。

    智慧長照來助攻 顧長輩健康有「E」套!新竹市啟動智慧醫療論壇

    2020-07-16

    王宗曦指出,為開拓更多智慧長照科技發展潛力,新竹市衛生局於7月17日舉辦《健康e起來─新竹市智慧醫療論壇》,邀集新竹國泰醫院、台大竹東分院、清華大學各領域專家學者,針對智慧醫療議題進行線上講座。同時也期望與捷格科技等智慧醫療領域相關業者合作,將最新的智慧醫療工具與觀念,落實於新竹市各級長照據點與遠距長照服務,真正提升社區市民的照護品質。

    用手機也能甩肥肉 新竹市智慧減重工具結合社區營養瘦「e」波

    2020-07-16

    新竹市衛生局王宗曦局長指出,體重控制與三高、慢性病等健康問題息息相關,新竹市除持續推動社區營養中心並開設營養教學與減重班課程,同時也將啟動首個搭配通訊軟體的智慧減重工具,運用AI圖像掃描與數據平台,讓市民可以接受到個人化的健康管理照護,並在系統後端介入營養師衛教,結合實體的社區活動,促進市民維持良好體重並學習正確營養知識。

    新竹市啟動智慧醫療論壇 兒少疾病預防監測e起來

    2020-07-14

    新竹市兒童比例佔全國最高,新竹市衛生局王宗曦局長指出,兒童健康照護是新竹市政府目前的首要目標之一,期許能夠透過智慧工具及資訊系統及早介入預防。現階段已有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與清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推動簡易診斷兒童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的APP智能工具,預計未來將可直接應用於新竹市各級學校的教學場域中。為使產、官、學資源能有效交流、開拓智慧醫療發展潛力,新竹市衛生局將於7月17日舉辦《健康e起來─新竹市智慧醫療論壇》,邀集新竹國泰醫院、台大醫院竹東分院、清華大學各領域專家學者,針對智慧醫療議題進行線上講座。

    新竹市啟動智慧醫療論壇 國泰遠距糖尿病照護效果佳

    2020-07-10

    新竹國泰綜合醫院院長李興中說明,新竹國泰對糖尿病人的照顧,可概括為「伴你健康」的觀念。醫護團隊如病人健康管理的領航員,利用即時通訊軟體與APP工具,給予病人即時回饋與照護指引。病人每日居家偵測的身體數據則透過APP回傳醫院系統,讓醫師能夠清楚瞭解病人每次回診之間的血糖變化與身體狀況,促進醫病資訊的快速回饋,幫助及早預防其他併發症。

    灰指甲莫輕忽,當心乾癬關節炎已找上身 醫師:注意336檢測法則及早治療

    2020-07-06

    許多患者在初期出現症狀時,常誤以為指甲病變是由黴菌所引起的灰指甲,但細探症狀其實仍可發現兩者間的差異,指甲乾癬會造成指甲異常增厚、泛黃,指甲表面出現點狀凹陷,與皮膚連接處也會出現紅腫脫屑症狀,甚至甲床或甲板分離。國泰綜合醫院乾癬特別門診主治醫師廖澤源說明,近端指甲病變和指關節周圍的皮膚發炎息息相關,患者的末梢血管會受發炎反應影響,出現關節紅腫熱痛,甚至造成關節變形。

    嬰兒死亡率最高!脊髓性肌肉萎縮症7月1號納健保給付,有望助病兒展翅追夢

    2020-07-01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全世界嬰兒死亡率最高的遺傳性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會隨著時間逐漸惡化,從症狀來區別可分為嬰兒型與晚發性,嬰兒型患者大多2歲前就會面臨死亡,而晚發型雖然發病時間晚,依然有肌肉無力與殘疾風險,也可能無法獨自站立與行走。由於脊髓及腦幹的運動神經元退化,患者會有嚴重持續性的肌肉萎縮、無力,最終出現行走及進食困難,並且無法呼吸。

    找到治療武肺新方法?北榮創新療法抑制併發症,救起重症阿嬤

    2020-06-30

    新冠肺炎尚無疫苗問世,選擇有效治療方式成為病人存活關鍵。臺北榮總日前成功搶救一名武漢肺炎重症女性患者,轉診至北榮時情況相當不樂觀,X光片中肺部已呈一片全白,幾乎沒有空氣流通空間,因而出現呼吸衰竭,需使用葉克膜維生。經過北榮醫師團隊評估後,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IL-6予以治療,患者治療後情況相當良好,目前已痊癒返家。醫師指出,新冠肺炎感染會引發肺部發炎反應,日後有可能會面臨肺部纖維化風險,所幸成功達到治療目標,為婦人保住寶貴性命。

    HPV感染是口咽癌元兇?醫師建議:男女都要打疫苗

    2020-06-23

    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秘書長廖立人受訪指出,口咽癌的危險因子常見為抽菸、喝酒、吃檳榔。近年來透過健康宣導,抽菸和飲酒人口逐漸控制,卻發現口咽癌在頭頸部腫瘤的發生率逆勢上升,突顯出男性因感染HPV引發口咽癌的相關性。台大曾針對國內口腔癌的檢體進行染色,發現其中約30%與人類乳突病毒有關,比例不可謂不低。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如接力賽 最強跑者「生物製劑」2週改善癢感控制病情

    2020-06-17

    洪千惠指出,異位性皮膚炎常造成患者瘙癢難耐,導致病人不斷抓癢而破皮,甚至有患者抓到全身遍布傷口,而產生細菌感染反覆發作,治療不完全之下產生抗藥型細菌,瘙癢和感染長時間未完全痊癒,使皮膚炎易惡化,病人往往因此不敢出門、不敢與他人接觸,久而久之產生心理壓力,影響正常工作與生活。

    健保擬設醫材自費差額上限 價差43倍好黑心?醫駁:功能、品質差很大

    2020-06-17

    洪惠風發文表示,翻查當初新聞以心律調整器「黑心醫界價差43倍」為標題,指控2013年時A醫院心律調整器自費價差1450元,B醫院心律調整器自費價差高達65,000元,引發輿論熱議,紛紛將矛頭指向「剝削病患」的無良醫院。洪惠風認為,民眾接收這樣的訊息時必須理性思考。若以該狀況為真來設想,如此嚴重的採購價差,連採購到均價的行政人員都會受到嚴重關切。但若每一家的醫院採購都有問題,政府機關也在睡覺,豈不是結構性的犯罪「爛到骨子裡去了」!

    生物相似藥上路 病友憂換藥衝擊

    2020-06-16

    生物相似藥與過往學名藥差別何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蔡文展教授指出,「生物相似藥之所以名為『相似』,就是因為它與原廠生物製劑很像、卻不是一模一樣!」

    衛福部公佈十大癌症最新報告 大腸癌第一肺癌居次

    2020-06-03

    105年增加5,852人。因為人口老化快速及不健康生活型態,癌症發生人數預料仍將持續上升。106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前一年相同為63歲。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依序為:一、大腸癌;二、肺癌;三、女性乳癌;四、肝癌;五、口腔癌;六、攝護腺癌;七、甲狀腺癌;八、皮膚癌;九、胃癌;十、食道癌。

    掉屑流膿癢不停,異位性皮膚炎新治療共識:中重度患者可用生物製劑健保有條件給付

    2020-06-02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朱家瑜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皮膚屏障異常合併免疫系統失調的慢性皮膚病,可分為輕、中、重度,由醫師以「病灶佔體表面積 (BSA)」及「濕疹面積與嚴重程度指數(EASI評分)」區分嚴重等級

    死亡率恐超過50%,胸腔重症醫師:濃煙嗆傷比直接燒傷造成死亡數更多

    2020-04-29

    台北市發生嚴重消防火警,造成多人輕重傷送醫救治,55人送醫中包括5人死亡,48人受傷。由於火警發生當下,室內警報器與灑水系統皆未啟動,起火濃煙快速蔓延,而濃煙所造成的嗆傷,在火災現場中造成的死亡風險,比起直接燒傷可能更勝一籌。

    病毒致命真相:感染引爆嚴重發炎反應!林曉凌醫師:暴飲暴食常熬夜,恐埋長期發炎病根

    2020-04-28

    身體受到病原菌感染後會產生發炎反應。發炎反應會活化自然殺手細胞、單核球細胞、巨噬細胞、嗜中性白血球以及血小板上的先天免疫受體。適度的發炎反應有利身體去除病原菌,但過度的發炎反應會引發大量細胞激素的產生,卻對身體有害。

    糖尿病友防疫期間如何維持血糖穩定?葉峻榳醫師:按時用藥、適當運動5招提升保護力

    2020-04-22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傳染力強且症狀變異性大,已在全球造成嚴重疫情,慢性病患在大流行病中往往首當其衝,感染重症及死亡率較一般人更高。據國民健康署指出,從中國發佈的研究數據顯示,糖尿病患罹患新冠肺炎的死亡率,比一般患者高出8倍,而國內6名死亡個案有3人具糖尿病史,提醒糖尿病患者應注意防疫期間的血糖控制,以維持身體正常免疫力。

    COVID-19年輕人中招愈胖愈致命?研究:60歲以下BMI值大於40,住院風險多6倍

    2020-04-20

    身體BMI大於40的病毒感染者,住院的風險相對高出6倍。無獨有偶,法國也有同步的研究發現,需要住進加護病房的新冠病毒重症患者中,肥胖的比例非常高。新冠病毒的病情嚴重程度,與BMI值呈現正相關。

    認識女性隱藏殺手三陰性乳癌,預後不佳早期轉移最難治?陳訓徹醫師:先測再治找破口及早治療

    2020-04-17

    乳癌的「分類」對預後好壞影響重大。基本上,乳癌可分成管腔A、管腔B、HER2過度表現、三陰性乳癌等四大類。其中,三陰性乳癌5年平均存活率為18%,在不同分子型態裡面,三陰性乳癌轉移病人預後往往最不理想。

    回家勿直接躺床,武漢病毒恐殘留衣物?黃軒醫師:洗衣溫度很重要,6招徹底消毒

    2020-04-15

    記得如果是綿製衣物,可以用至少40度C的溫度水溫,同時在洗衣機內,又加上漂白劑或其他消毐水,才會殺死了大部分病箘,如果是麻製或其他質料,水溫可以調低一點(小於60度C),以免破壞衣服的結構。記得不管哪個溫度,洗衣機要設定至少60分鐘循環的清洗。

    COVID-19感染病程快10天就見生死?重症醫師籲:及早就醫避免「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2020-04-06

    似乎告訴同時我們那些死亡族群,可能免疫系統很會「抵死奮抗」,一直撐到10天左右(比存活者慢了24小時)才敗血症發作,又繼續硬是多擋了2天,才變成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接下來就是多重器官衰竭兵敗如山倒了,一直到死為止。

    武漢肺炎年輕人不用怕?重症科醫師黃軒舉3點:「一樣危險」

    2020-03-31

    武漢肺炎相當詭變多端,為了求生存,不斷突變並改變傳播模式,讓自己能更適應人體,可能已進化成不再是最一開始大家普遍認知的,主要對老年人、有慢性疾病者有影響。

    流感肺炎升溫防感染:歐洲最強醫藥箱接骨木夯,營養師:關鍵在花青素和類黃酮

    2020-03-20

    流感肺炎疫情升溫,維持抗氧化力是保護力關鍵。花青素具增強抗氧化作用,可減少自由基在體內對細胞結構的破壞,是公認清除自由基最有效的天然抗氧化劑,也可防止病菌等感染源損傷腦部,幫助抗發炎並起到強效抗氧化。

    死亡率勝流感數倍?新冠病毒無症狀也可能傳染:5招居家自保不可少

    2020-03-19

    80歲以上死亡率高達14.8%。70至79歲也有8%。義大利3月4日前的52名死亡個案全在60歲以上,在一定區域內,如果短時間出現大量重症患者,很可能拉升新冠病毒造成的死亡人數

    英國「佛系防疫」發燒自行在家隔離,拖延戰術換取群體免疫?胸腔重症醫:病毒反覆感染恐拖全球下水

    2020-03-16

    英國政府認為,新冠病毒在疫苗開發前,蔓延勢態難以抵擋,已宣佈非確診重症患者應在家自行隔離,以保障染病風險最高的族群能受健保保障。估計英國本土最終感染率可能達60%至70%,同時產生所謂「群體免疫」的功效,多數人終將獲得病毒抗體,又可讓醫療資源免於在當前短時間內,如義大利等國一樣面臨崩潰。

    口罩實名制2.0線上預購開始 不受限身份證單雙號超商領貨

    2020-03-10

    為防止搶購、屯積口罩物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實制「口罩購買實名制」至今已超過一個月,然而仍有民眾反應口罩分配不均,以及無法分身前往實體藥局通路排隊的上班族、學生族無口罩可用。因此,指揮中心今日宣佈,口罩購買將推行線上2.0預購模式。本周日3月12日開始,可透過健保卡、自然人憑證登入線上平台,或使用健保快易通手機APP,通過認證後就能預購口罩,預購成功者預計3月26日起可陸續至超商門市領取。

    武漢肺炎增2例達47人 17名解除隔離 一張圖看懂確診個案關係

    2020-03-10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再新增兩名確診案例,人數增至47人。國人經常往返的日本、韓國、義大利疫情仍持續擴大,截至3月10日已有9,172名確診案例,其中463人死亡。原先封城範圍緊急擴至全國,義大利各級學校也延長停課至4月3日。

    女星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急救,心臟外科醫師:有這些症狀盡早就醫檢查。

    2020-03-02

    心臟主動脈瓣膜狹通常分先天及後天,後天常隨著人體老化,身體自然不如以往而出現,若是身體出現了異常呼吸急促、喘、頭暈、頭痛、胸悶、胸痛、心悸等、甚至感覺到延伸至左肩疼痛、左背部疼痛等延伸性疼痛,這些都很有可能是警訊,

    開學擔心孩子得新冠肺炎?4大疑慮抗SARS醫師黃軒一次詳解。

    2020-02-25

    新冠病毒造成的小孩症狀,有98.2% 其實無症狀及輕微的症狀。這些輕微的症狀類似感冒症狀:發燒、咳嗽、無力、肌肉酸痛、流鼻水、喉嚨痛等,也不會像流感病毒在小孩身上易有神經症表現。發生極重症的症狀,在小孩只只有1.4%機率而已。

    武漢肺炎出現無出國旅遊史病例,醫籲小病勿跑急診勤洗手「說真話」

    2020-02-20

    60多歲無出國史的女性,1月22日出現發燒咳嗽四度至診所就醫,因症狀加劇出現呼吸急促,29日轉入醫院急診,確診肺炎,30日收治入院。之後病情惡化,於2月10日轉入加護病房,17日配合指揮中心加做武漢肺炎篩檢

    別讓脫口罩成防疫漏洞,感染科陳寶珍醫師:2大細節要注意

    2020-02-19

    陳寶珍醫師表示,戴口罩的目的主要就是阻擋飛沫感染的可能,將細菌、病毒阻擋在體外避免進入口鼻,而若口罩真的起了作用,那麼也就代表口罩沾染了細菌、病毒。此時若是用接碰觸口罩,又在其後未進行洗手的情況下,直接接觸到口鼻甚至是眼睛,就有可能藉由手將細菌、病毒傳入體內,進而受到感染。

    右下腹疼痛、噁心想吐別大意!醫:闌尾炎可治癒,但拖延恐致命。

    2020-02-19

    家醫科何松穎醫師就表示,約有8.6%的男性一生當中可能發生闌尾炎,女性則約占6.7%,比例不低。而其常見於10~30的族群身上,當中又以10~19歲最多。 日前知名港星吳彥祖就曾在自己的社群軟體上,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起初對突如其來的腹痛不以為意,認為只是單純的食物中毒,拖了3日之多後緊急送醫住院,也才發現是急性闌尾炎,險些送命。

    台灣首起武漢肺炎死亡個案 醫籲勤洗手3招自保

    2020-02-16

    中部一名60多歲男性1月27日咳嗽,2月3日因呼吸急促就醫,當日進入負壓病房接受治療,2月15日晚間因肺炎合併敗血症狀死亡。根據病史顯示,該個案有B型肝炎及糖尿病史。

    防流感肺炎關鍵在免疫力,宋明樺營養師:吃對8種營養素顧好抵抗力

    2020-02-14

    宋明樺接受訪問表示,營養素種類眾多,一般人建議採取均衡飲食,各類食物來源多方攝取。若為體弱多病、牙口功能不佳的長者、或行動不便無法兼顧攝取各類型食物,也可適時用營養補充品幫助補充。至於小朋友與嬰幼兒族群,建議以天然食物為主,家長準備三餐時需多加留心。

    抗流感肺炎要靠免疫力!營養師籲每餐一份優蛋白、多吃益生菌顧腸道

    2020-02-12

    免疫力好壞取決於生活作息是否規律,是否有適當運動量。至於食物上的選擇,可多攝取能幫助免疫力的食材。蔬果中則含有各種抗氧化物質,包含維生素、礦物質等。比如維生素A與黏膜健康有關,黏膜影響免疫力抗體運轉,能幫助身體抵擋外來入侵。

    武漢肺炎無症狀感染者會傳染?重症專科醫師破解疫情迷思

    2020-02-12

    重症醫學專科醫師、胸腔內科專科醫師黃軒接受本刊採訪指出,從這起個案可以瞭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的親密接觸者,一開就被列為最高危險群,而親密接觸者的確未必會有感染症狀。

    武漢肺炎/台灣新增2病例確診13人 首例個案痊癒出院喊「在台灣很幸福」

    2020-02-06

    我國新增一名北部40多歲男性及一名20多歲女性確診,男性去年底前往武漢工作,2月2日由大連返台後出現症狀。女性個案長住武漢,1月21日從深圳返台,目前均收治於隔離病房。指揮中心表示,目前內案例增加為13人,病情皆穩定控制,第一例個案已痊癒出院。

    武漢肺炎、流感、感冒小孩如何防疫?要戴口罩嗎?趙順榮藥師解惑

    2020-02-06

    趙順榮藥師表示建議2歲以下的孩童最好不要戴,其主要是因為若要確實做到防疫,口罩對小朋友的呼吸來說會形成阻礙,特別是2歲以下的孩童自主能力、表達能力都尚未健全,若戴上口罩可能會有呼吸受阻的疑慮。

    武漢肺炎和其他呼吸道感染怎麼分?胸腔重症醫:一張圖看懂症狀差異

    2020-02-05

    新型冠狀病的感染以下呼吸道為主,所以下呼吸道(咳嗽、喘)的症狀會比較多。而相對來說上呼吸道症狀鼻塞流鼻水,喉嚨痛就會比較少見,這是武漢肺炎的一個重要特色。

    武漢肺炎/全中國皆為疫區 中港澳入境須居家檢疫14天

    2020-02-05

    今日起有赴中港澳旅遊史者,回台後應執行居家檢疫十四天。惟有赴港澳但事先申請核准者,可於回國後可採取自主健康管理。

    喝紅茶可抗新型冠狀病毒?食藥署:無科學證據莫輕信

    2020-02-05

    目前醫學研究針對新型冠病毒之特性仍未完全瞭解,在沒有確切的科學實質證據論述基礎下,紅茶或普洱茶,可以抵抗新型冠狀病毒、增加免疫力之偏方不要隨便輕易相信,也避免再轉傳親朋好友。

    腹部悶痛、食不下嚥?檢查出晚期胃癌,乳癌標靶藥治療HER2胃癌也有效

    2020-02-04

    台灣人胃癌發生率雖然比日本低,但因確診時多數是晚期、一年有超過2300人死於胃癌。等到無法進食就醫時,腫瘤通常已經長得很大、多半已是晚期。

    解決口罩搶購亂象,2/6起實名制憑健保卡購買,戴口罩謹記「一不三要」

    2020-02-03

    搶購口罩問題與供需不平衡、民眾搶購以及不必要的過度使用有關。2/6起啟動實名制購買,並採取身份證字號單雙號分流。每七天可購買2片口罩價格為10元

    武漢肺炎/感染人數遠超統計?一般流感與新型冠狀病毒輕症如何分辨?洗手前勿碰眼口鼻

    2020-02-03

    新型冠狀病毒確實有輕症無肺炎的感染個案,再加上從感染到發病之間的空窗期仍有傳染風險,一般流感常見有高燒與肌肉痠痛。新型冠狀病毒目前的臨床症狀與上呼吸道病毒感染類似,會有發燒、咳嗽,較無明顯肌肉痠痛。雖然如此,武漢肺炎仍無法與其他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從症狀上明顯區別,民眾若有身體不適,還是要盡快就醫。

    兒童口罩大缺貨,指揮中心:學生不必戴口罩,有症狀或慢性病外出時再戴

    2020-01-31

    民眾對於病毒可能人傳人風險產生焦慮,且有搶購口罩現象。指揮中心強調,我國目前尚無社區感染病例,健康民眾不必一律配戴口罩,而以有症狀或身體不適者為優先配戴。莊人祥指出,若民眾自中國大陸地區返台,14天內建議盡量在家休息,外出配戴口罩。民眾如果有任何防疫資訊,可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將由地方相關單位入案處理。

    更年期後出血是回春?是癌症?婦醫曾郁文:糖友、肥胖等3族群更要留意

    2020-01-31

    曾郁文醫師表示,更年期是一種正常的老化現象,台灣女性在45~50歲之間進入更年期皆屬正常,而平均值大約落在50歲左右,前後血量就會開始因荷爾蒙的影響月經血量逐漸減少。

    新型冠狀病毒全球感染9700例 WHO宣佈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2020-01-31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流行疫情儀表板最新顯示,全球共有9,776人被確認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死亡人數達到213人。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強調,宣佈公衛緊急事件是因為擔心病毒將擴散至衛生系統較脆弱的國家,防疫需要全球各國攜手共度難關。WHO仍對中國控制疫情的能力充滿信心。

    武漢肺炎第9例家庭群聚感染 丈夫回台傳給太太 指揮中心:全面徵用國內口罩

    2020-01-30

    其丈夫12日返台後13日發病,當時的通報病例定義為發燒、呼吸道症狀及武漢旅遊史,研判該案丈夫屬症狀較輕微的感染者,包括老家、親友、武漢當地的接觸者,調查發現約10人左右,目前也都無症狀發生,會視同感染個案,持續處以高規格之追蹤監控。

    連假後憂鬱、焦慮、覺得煩?醫教5招防範3招破解「收假症候群」!

    2020-01-30

    楊聰財醫師表示,收假症候群主要常見於上班族、學生兩大族群上,兩者皆會遇上春節,而學生族群另外還會遇上寒假及暑假,常常都會有熬夜、日夜顛倒等作息不正常的情況發生,這也就是最容易引起收假症候群的原因之一。

    防武漢肺炎口罩怎麼戴?4步驟貼緊口鼻阻絕病毒入侵

    2020-01-30

    一般「醫用口罩」或「外科口罩」適用於不通風場所或有呼吸道傳染病等流行地區,可阻擋大部份的5微米顆粒,有破損或髒污時應立即更換,也不建議重覆配戴一天以上。至於「N95口罩」因呼吸阻抗較高,不適合一般民眾長時間配戴。

    武漢肺炎6大必知防疫知識,何松穎醫師一次解析

    2020-01-22

    何松穎醫師表示,武漢肺炎即「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由一種新型的冠狀病毒所造成的上呼吸道感染進而導致的肺炎併發症,首例於2020年12月8日發生在中國大陸湖北省武漢市,於2020年1月7日由中國大陸的專家檢驗出病毒為一種新型的冠狀病毒,2020年1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將此新型病毒正式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由此病毒所造成的肺炎俗稱「武漢肺炎」。

    國內第一例返台武漢肺炎確診 疾管署提醒4步降感染風險

    2020-01-21

    一名55歲女性台商在返台班機的檢疫中,經通報後送確診是新型冠狀病毒陽性,疾管署已針對包含機組人員的機上46名乘客進行後續追

    高度近視、年紀大易得白內障?防失明眼部保養從日常作起。

    2020-01-17

    珍世明眼科診所王孟祺醫師表示,白內障常見的主要症狀除了視力急速退化之外,患者也常會出現看東西霧霧的、畏光、閃光等症狀,但不會有疼痛感。不過若是因白內障所誘發的其它併發症就有可能出現疼痛等不適症狀,如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此時眼壓升高便有可能帶來疼痛;或是因白內障所誘發的虹彩炎,當眼睛發炎時也可能帶來疼痛。

    日本、泰國皆傳武漢肺炎,疾管署:未通報最高開罰200萬。

    2020-01-16

    疑似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武漢肺炎,在周邊國家陸續傳出疑似案例,各國衛生單位已加強警戒,我國疾管署也緊急通過,正式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列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世界衛生組織表示,新型冠狀病毒不能排除有限度的人傳人風險,應做好準備預防大規模擴散。

    心房顫動中風率、死亡率驚人,醫:了解風險與防範是保命關鍵。

    2020-01-15

    李聰明醫師表示,當血塊一被心跳打出心臟後,打到腦部造成腦部血管阻塞,也就形成腦中風;打到腸子就形成腸中風;打到腳就形成腳中風,是屬於併發症較多的問題。

    選舉情緒高漲易引急性病,防中風、猝死等慢性病患者要小心,醫:護身小物帶著保健康。

    2020-01-10

    何松穎醫師表示,在這樣情緒高漲的環境下民眾除了關心選情,也應當留意急性心血管疾病(如心臟病、心肌梗塞、猝死等)、腦血管疾病(如中風)、大血管疾病(如腹主動脈瘤破裂)等狀況;另外不論是投票時或開票時,民眾也常常容易有長時間缺乏水份補充,因而導致脫水,間接引起各種急性問題,如痛風發作、急性腎衰竭等;而許多人更常忽略卻影響甚大的還有心理層面的問題,也就是所謂的「選舉壓力症候群」或稱「選舉後壓力症候群」。

    中國不明病毒性肺炎已排除SARS、MERS。正值流感、肺炎好發期如何做好防範?

    2020-01-06

    日前中國大陸漢武市爆發不明病毒性肺炎的疫情,網路上流傳恐為SARS再現人心惶惶。而台灣衛生福利部於2020年1月5號接獲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通知,個案發病時間介於2019年12月12日至12月29日之間,截至2020年1月5日8時已累計59例病例,其中重症7例,無死亡病例,目前均於漢武市醫療機構中隔離治療,另有163例密切接觸者正持續追蹤中。

    慢性咳嗽好不了,流感、空污、火燒心何者是元兇?醫師提醒「久咳二周」當心氣喘體質。

    2019-12-26

    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接受《今健康》訪談指出,流感最大特徵為高燒與肌肉痠痛,三分之一會合併有腸胃症狀,而流感患者較易因感染而造成下呼吸道續發性細菌感染,導致會有濃痰、黃痰,且咳得更久的問題。

    糖尿病應注意飯後血糖,血糖變異度過高恐傷血管,針劑腸泌素治療增加血糖穩定度?

    2019-12-26

    三軍總醫院新陳代謝科劉智軒醫師指出,假設糖化血紅素同為7%,在空腹血糖低於70、飯後血糖不超過180的範圍之下,屬於血糖穩定度良好。

    工時長增高血壓風險?心臟科醫師教你調整運動飲食,避免「白袍效應」如何居家量血壓?

    2019-12-25

    康研診所心臟科林俊忠醫師接受《今健康》採訪指出,壓力確實是影響高血壓的危險因子之一,工作壓力會造成身體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和血管收縮,不利於血壓健康。此外,上班族若通宵工作、日夜顛倒,或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問題,導致睡眠品質不佳,也會干擾自律神經正常運作,進而對血壓產生影響,一旦真正進入高血壓恐有併發症風險,平日應多檢視生活作息。

    卵巢癌發生率增加2倍,女性應防排卵過勞與月經倒流,吃避孕藥可防卵巢癌變?

    2019-12-20

    朱堂元醫師指出,近十多年來台灣卵巢癌發生率就升高2倍,死亡率更已超過子宮頸癌,成為女性死因第五大殺手。古代女性在無避孕措施下,女性初經到停經約略僅經歷15次排卵。反之,現代女性在完全沒有懷孕之下,卵巢持續排卵次數將達400次,在不斷排卵刺激和月經倒流之下,卵巢癌的風險恐大大增加。

    吃魚油降血脂與三酸甘油酯?魚油該怎麼吃、吃多少才健康?哪些族群不能亂補?

    2019-12-20

    魚油雖含有天然Omega 3 脂肪酸,但攝取上仍要注意魚油來源及每日份量。簡鈺樺表示,從營養師角度來看,採取「全食物」的飲食內容最佳,惟大型魚因食物鏈緣故,有較高的甲基汞累積風險,包括鮪魚、鯷魚、鯊魚等等。因此要攝取好的魚油,小型魚類如鯖魚、沙丁魚、秋刀魚,都是不錯的Omega 3食物來源。營養師說明,魚油最豐富的部位在魚眼,在營養均衡的前提下,建議不要只吃固定或單一魚種,多元攝取各型魚類,營養素的補充更為全面。

    心室顫動恐致猝死,皮下植入去顫器助遠離恐懼?被電擊竟是愛運動害的?

    2019-12-20

    臺北榮民總醫院趙子凡醫師指出,新式全皮下去顫器,只需放置於皮膚底下,不需接觸心臟與血管,大幅降低了導線所造成的相關併發症,且植入後也可接受核磁共振的檢查。臺北榮民總醫院段大全醫師補充說明,此新型皮下去顫器並非適合所有病患裝置,且費用較傳統去顫器昂貴,但植入過程較為簡單,且導線之相關併發症較低,對於有需要的患者是一大福音。

    攝護腺出問題非開刀不可?攝護腺癌分數愈高愈危險,晚期轉移如何治療?

    2019-12-19

    臺北榮民總醫院泌尿部部主任黃志賢醫師指出,對正常男性而言,攝護腺肥大屬於自然現象,自二十幾歲起攝護腺中就會累積肥大組織,進而在中年後造成排尿影響。不過男性中老年之後,膀胱控制排尿的機能也會下降,攝護腺適當的肥大反倒有阻擋效果。醫師說明,不一定每一個男性都會面臨因攝護腺肥大造成排尿障礙而需要手術動刀治療,也有男性一生都能維持排尿順暢。

    多喝水、少吃肉助防腎病變!腎臟科醫:腰部劇痛、血尿要小心。

    2019-12-19

    如果天生屬於不易代謝尿酸的體質,加上平日水份喝太少,就容易形成尿酸結石。另一項結石風險則是飲食習慣,嗜吃動物性蛋白和肉類者,也會有較高的腎結石風險。

    預防心肌梗塞該裝支架?控制三高、抽煙更重要/洪惠風

    2019-12-17

    七成以上的心肌梗塞屬於第一型,與血管壁有關,而跟血管狹窄程度無關。反覆的研究都告訴我們,預防心肌梗塞,主要靠的是控制三高、抽煙這些危險因素,而不是靠放支架。

    間歇性斷食法能減重瘦腰? 肥胖專科醫師宋晏仁:怎麼吃、吃多久是關鍵

    2019-12-16

    代謝症候群與肥胖患者絕大多數都有「胰島素阻抗」,而胰島素是造成肥胖的關鍵荷爾蒙。進食期間如果沒有限制飲食內容,僅憑喜好選擇食物類型,也會影響減重效果。宋晏仁強調,飲食內容、頻率、時間範圍都要控制,才可能達到斷食成效。

    愛吃炸雞飲料易脂肪肝?談脂肪肝預防與治療醫籲:從飲食作起

    2019-12-16

    鍾尚分醫師說明,如果是因為肥胖、三酸甘油酯過高而有脂肪肝者,執行減肥有助於降低脂肪肝。但如果是糖尿病控制不良則應該從穩定糖尿病著手。若有C型肝炎則應接受藥物治療。至於服用心律不整等特定藥物造成的脂肪肝,則應與醫師商討病情以及用藥選擇。此外,服用類固醇或是抗癌藥物也可能造成脂肪肝,皆需個別診斷才能找到解決良策。如果一味運動或飲食控制仍未改善脂肪肝,就該注意是否有其他影響肝臟健康的原因。

    空污傷身!無痛血尿是膀胱癌前兆?晚期轉移是否適用免疫治療

    2019-12-11

    泌尿道上皮癌患者就診時的主訴多為血尿,尤其以無痛性血尿的風險最高。其他症狀還可能包括頻尿、排尿疼痛、腰痛、疲倦、貧血、體重減輕。泌尿道上皮癌患者的化學治療以鉑金為主,然而鉑具腎毒性,腎功能不佳的患者恐無法接受治療。

    男星激烈運動猝逝!心臟內科名醫洪惠風:心臟驟停如土石流,日常4步驟護心

    2019-12-02

    猝死通常是因為突發的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等所致,其往往就像土石流一樣發生的非常突然,前一天、甚至前幾個小時身體還非常硬朗、狀態非常良好,但在受到外界刺激就突然發作。如天氣變冷、情緒緊繃、壓力過大、身體疲倦、睡眠不足、運動過度、空氣汙染、咖啡飲用過量、飲酒過量、服用藥物等

    今健康New新聞
    用藥發現5異常不要吃!政府如何把關?成效如何?食藥署說明
    當發現藥品異常許多人就會將藥品直接丟掉,不過其實有通報管道,這能夠讓全民一同監督藥品品質。回到源頭來看,藥品上市後政府如何把關?成效又如何?到了民眾手上通報後又如何?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簡稱食藥署)一一說明。
    早期高風險HER2陽性乳癌預後差?精準導彈ADC藥物拚治癒!
    HER2陽性乳癌因復發及轉移的風險較高,通常被認為是預後較差的乳癌亞型。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現在已有不少治療手段可拚治癒,有效的治療策略就顯得相當重要。義大癌治療醫院內科副院長饒坤銘醫師一一說明,助乳癌病友們力抗HER2陽性乳癌。
    糖友不能只看糖化血色素!「連續血糖監測儀」助防低血糖、控各數值
    糖尿病監控血糖是重要課題,不過許多糖友往往只重視有如大考、約每2-3個月到醫療院所檢查一次的糖化血色素,卻忽略了有如每天日常小考的空腹血糖、飯後血糖、隨機血糖等,長期下來恐怕控糖不利,甚至低血糖帶來危險。
    光深蹲還不夠!壯世代存「肌」本*需從「這營養」著手
    全台壯世代名人都在「瘋深蹲練全身肌群」!深蹲因為可以同時連動多個關節、肌肉,包含核心到大肌群等,一次鍛鍊到全身;加上零成本、老少咸宜,國內包含趙少康、朱立倫、李濤、裴偉、劉寶傑等名人都響應推崇。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深蹲動作雖然看似簡單,但沒有一定的肌肉量支撐可是做不來的,因此若發現自身無法成功深蹲,就要當心是「肌本」不足的警訊,尤其隨著年齡增長,該如何擁有健康的身體、正確老出好成「肌」,是現今壯世代的重要課題。
    接住思覺失調症病友!松德聯醫設綿密網絡,長效針劑助穩控!
    為能達到「思覺失調症不漏接」的目標,黃名琪院長表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設立綿密網絡,以醫院為基礎,串連衛政、警政、社政、民政、基層診所、各級學校等系統,提供全方位的照護服務。服務可包括全年無休的24小時即時電話、現場諮詢服務,以及急診/門診治療、居家治療、精神復健機構照護,還有庇護工廠、社區居住等,幫助病友穩控疾病、回歸社會,成果斐然。
    今健康嚴選推薦
    【名家專欄】郭祐睿中醫師/眼睛痠澀刺痛是青光眼?眼中醫推3茶飲有助護眼!
    大部分的患者覺得關於眼睛的問題就會使用「護眼神方」枸杞菊花茶,其實不盡然如此,舉例來說若是眼睛乾澀的人合併結膜紅、眼睛痛、眼屎多而且顏色黃,當然就可以使用枸杞菊花茶,但是枸杞的劑量要少,菊花的劑量要多;若是有以上症狀以外,眼睛還會有灼熱感,眼屎多到會「牽絲」,也就是水樣分泌物增加,這樣就是感染性結膜炎了,這時候就要使用菊花、金銀花來治療;假如單純的眼睛乾澀,結膜沒有紅,眼睛周圍沒有眼屎,這種情況是屬於「陰虛」,就可以使用枸杞、蓮藕、麥門冬、山藥等比較滋潤的藥材,效果就更顯著。
    【名家專欄】招明威教授/全民節水省起來!黃豆粉、小蘇打粉洗碗洗菜誰厲害?
    小蘇打屬於弱鹼性粉末,具有侵蝕性,所以用來清洗杯碗瓢盆之類的「硬物」很好用,但如果用於軟性的物質,像是洗菜,就要特別注意用法用量,使用過多或是浸泡太久,容易腐蝕蔬菜的纖維,讓菜軟掉不清脆。
    【名家專欄】曾郁文醫師/懷疑有尿失禁?簡單4步驟自我檢測!
    漏尿的狀況,輕則底褲濕濕的;重則影響到生活,排斥性行為、無法出遠門、放棄運動,甚至怕身上有尿騷味,這些都是「尿失禁」的症狀,長期下來不敢與朋友往來,低潮陰霾造成憂鬱症。
    【名家專欄】洪素卿/腹痛急診驚見肝癌!注意相關症狀,出現疼痛多晚期!
    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陳彥仰醫師指出,肝臟裡面沒有神經,肝臟的表面才有神經,肝臟的腫瘤如果沒有侵犯到表面是不會有疼痛的症狀,且如果腫瘤不夠大,或是沒有遭到劇烈碰撞等外力影響,多無明顯症狀,一旦患者出現疲勞、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上腹部悶痛、肝功能異常、黃疸、腹部腫大、甚至上腸胃道出血、吐血等肝癌臨床症狀,多數已是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