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襲性腦脊髓膜炎24小時恐奪命!「三難」讓嬰幼童成高風險
2024-05-23「醫生因擔心寶寶疑似腦膜炎,所以要求住院做很多檢查,還要進加護病房觀察!你能想像自己的孩子抽脊髓液嗎?」藝人趙小僑出席記者會自述,前年(西元2022年)僅 3個月大的女兒「典典寶寶」因疑似腦膜炎住院,她和老公身心煎熬在鏡頭前無助掉淚的經驗;想到寶寶當時獨自在病房中與病魔奮戰,自己卻只能在家中束手無策,真的有如噩夢一場,趙小僑心痛地說:「寶寶確診之前,我只知道腸病毒、水痘、流感等常見的傳染疾病,直到醫師說有可能併發腦膜炎時,我才知道它的可怕,幸好經過一連串檢查之後確定不是腦膜炎。在這次可怕的經歷之後,我想特別呼籲所有爸媽都必須一起重視,並且及早預防,千萬不要讓任何一個家庭遇上類似的可怕經歷。」
侵襲性腦脊髓膜炎三大難題 3-6個月嬰兒成為確診高峰群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3月19日公布,今年首例本土侵襲性腦脊髓膜炎病例,年僅4歲的北部女童3月上旬出現咳嗽、鼻塞等呼吸道症狀,後因四肢出現紫斑入住加護病房,住院當日即出現痙攣與意識改變的情形。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常務監事暨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醫師表示,侵襲性腦脊髓膜炎(IMD)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導致的疾病,這疾病具備三難特點,呼籲家長們重視與預防。
- 難以防備:
每10-20人就有1人為無症狀帶菌者,且時間可長達數月,傳染方式是飛沫與密切接觸傳播;其中家庭密切接觸者的疾病罹患率相較一般人高達500~800倍!容易感染的三大高危險族群,包括0-2歲嬰兒、2-6歲面臨學校群聚的幼童以及青少年,在1999年至 2015年間澳洲研究指出,侵襲性腦脊髓膜炎確診高峰落在3-6個月免疫系統尚未健全的嬰幼兒群體。
- 難以診斷:
侵襲性腦脊髓膜炎的初期症狀與一般感冒類似,容易導致延遲就醫、延遲診斷;此外感染後病情惡化快速,24小時內恐併發譫妄、意識不清、癲癇等嚴重後果。
- 難以挽回:
若未治療,致死率將高達5成!
治療仍有高風險有後遺症!如何預防成為重要關鍵!
由於侵襲性腦脊髓膜炎可能引發嚴重的後遺症,包括智力受損、截肢,更有近七成兒童有學習障礙,四成母親受精神疾病風險增。黃玉成醫師指出,即便第一時間送診,仍有20%機率留下後遺症;國外研究更指出,有高達68%的侵襲性腦脊髓膜炎兒童會出現學習障礙!
此外,逾六成以上曾得過腦膜炎的兒童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症狀(PTSD)、病童媽媽的精神疾病風險更是激增四倍;不只是生理上的殘疾與智力損傷,治療及復健的過程,亦會在患者及照護者心中留下不可抹滅的悲痛記憶!醫師提到,如今年台灣首例本土侵襲性腦脊髓膜炎個案是一名4歲幼兒,出現四肢紫斑、痙攣與意識改變等情形,送進加護病房後,確診為侵襲性腦脊髓膜炎,所幸及時接受治療,得以恢復。但孩子的突然罹病及幼兒園其他兒童感染的潛在風險,讓所有的父母親經歷了極大的壓力。
黃玉成醫師呼籲,「現在少子化這麼嚴重,每個孩子都是珍寶,如果父母們能有及早預防的觀念與行動,也許家人和小孩就有機會免受煎熬與折磨。」
「3不3要」保護孩子 及早預防IMD讓憾事不發生
侵襲性腦脊髓膜炎的可怕之處在於初期難以判斷,病程卻兇猛且變化快速,一天內就有可能造成天人永隔。黃玉成醫師提醒全民都應提高對侵襲性腦脊髓膜炎的認識,共同落實「3不3要」, 加強預防措施,讓憾事+0不再發生。除了保持良好衛生習慣與生活,隨著醫學技術進步,侵襲性腦脊髓膜炎已有疫苗可預防。爸媽們應積極瞭解侵襲性腦脊髓膜炎的可怕風險及完整預防方式。
- 3不:不觸碰、減少去、遠病人
- 3要:勤洗手、戴口罩、打疫苗
在即將到來群聚機率高的暑假前,為宣導預防腦膜炎的重要性,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預計發起「及早預防IMD#行動代號520」濾鏡連署活動,52+0主要是結合侵襲性腦脊髓膜炎的疾病訊息與+0憾事的期許,邀請全台家有0到6歲幼童的民眾一起響應,只要成功募集超過520組的嬰幼童家庭,於活動網站上傳全家福濾鏡照,學會將與「如果劇團」合作推出免費公演,讓「如果劇團」和有超前部屬良好預防觀念的家庭一起守護孩子成長的歡樂時光!
相關活動資訊請持續關注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公告。
《延伸閱讀》
.持續頭痛、把一個東西看成兩個?不是眼睛出狀況 原來是隱球菌腦膜炎作怪
.孩童異膚治療3矛盾,你中幾個?醫指風險,籲早穩治療。健保擴大給付!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