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迷思大破解!醫籲及早治療防骨鬆、骨折
2022-06-30骨質疏鬆症是個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因為大多症狀不明顯,在真正發生問題前往往難以察覺,因此又被稱為銀髮族的隱形殺手。高雄榮民總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劉亦修醫師提醒,防範骨鬆要趁早,以避免骨折發生帶來不便,甚至久臥在床或間接提升死亡風險。
三高「一低」低骨密、骨質疏鬆症盛行率高,
不只老化,風險族群要留意!
劉亦修醫師表示,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資料顯示,骨鬆人口以50歲的族群來看,男性就約占23%,約每四位就有一位有骨鬆;女性則約38%,約每三位就有一人[1],發生率相當高。
形成的原因相當多元,未必單純是老化造成,例如原發性的基因遺傳,父母若曾經髖關節骨折,也代表著下一代很有可能天生骨密度較低,而有菸酒習慣者骨密度也會下降,其他像是跌倒骨折、藥物影響、疾病或生理因素等續發性原因也都可能引起骨鬆。
劉亦修醫師解釋,一般跌倒理應不會骨折,若是一跌倒就骨折,就代表著可能已經是骨質疏鬆症患者。像是患有風濕免疫疾病、使用來路不明的藥物,長期使用類固醇,也容易使骨密度下降。疾病方面則如第二型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肝病等。女性生理因素停經太早,也容易有骨鬆的情況,這些都是日常需注意的骨鬆風險。
症狀不明顯,發現時多已骨折!
骨鬆風險族群日常留意3症狀。
劉亦修醫師表示,骨鬆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症狀非常不明顯,患者發現骨鬆時,往往就是骨折的當下。也有一種情況是「明明沒跌倒卻發生骨折」,例如打個噴嚏就骨折,或是公車剎車時就突然骨折,這代表著已有相當嚴重的骨鬆,以致打噴嚏、剎車等慣性運動就發生骨折。不過,骨鬆也未必完全無法察覺,日常就需留意以利防範,若是有發現「矮、駝、痛」就應提高警覺。
當發現自己身高減少時就應留意,若是下降超過4公分就要非常小心,這可能意味著骨鬆的風險;脊椎已經出現塌陷。也可以靠著牆壁檢查駝背,若身體靠著牆,頭卻無法貼牆,且距離大於3公分,這可能就代表著脊椎關節已被壓垮,因此出現駝背的現象。而日常若是發現背痛且遲遲沒有緩解也是一個警訊,這很有可能是因為骨鬆壓迫性骨折所致,一般會痛在腰椎第一節、胸椎第十二節,約略為背部中下、腰部位置。
婦跌倒背痛檢查無大礙,
痛兩周再檢查竟是骨折「晚到」!
劉亦修醫師分享,日前就有一名婦人,第一次跌倒後下背痛,經X光檢查後並無大礙,提供止痛藥後便返家休息,但第二天又跌倒,情況與前日大同小異,到了兩個禮拜後背痛仍未見緩解,檢查後便發現了壓迫性骨折。原來案例本身就有骨鬆,跌倒當下並沒有出現骨折,但因骨質脆弱,後續才開始崩塌,就像土石流一樣嚴重。
劉亦修醫師也提醒,背痛不論是否痛在腰部,若持續疼痛甚至達到兩周,都應盡早檢查為佳,因為除了骨鬆壓迫性骨折外,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所致,如癌症骨轉移、多發性骨髓瘤等。
骨鬆最怕摔到「致命傷」,
髖骨骨折將增加死亡風險!
骨鬆對人體的影響不單只有在骨折,也可能造成生活功能喪失甚至提升死亡風險。劉亦修醫師表示,骨鬆患者跌倒最怕的就是髖關節骨折,因骨折後有很大機率會長期臥床,引起其他嚴重併發症,增加死亡風險。提醒民眾日常應正視骨鬆影響,並積極地作好相關防範。
骨鬆如何防範?治療?
醫指治療骨鬆金三角!
防範骨鬆,日常應補足鈣和維生素D,這兩者是不可或缺的營養,可從牛奶等乳製品攝取鈣,建議每日攝取1200毫克,而維生素D主要為日曬,建議攝取量為每日800-1000IU[2],必要時適當從營養品補充。平時也應養成適度運動的習慣,因為骨密度需靠活動激活。上述都是可以增強骨密度的關鍵,不過若是已經出現骨鬆,這些方式僅能視為輔助,改善、治療骨鬆、避免骨鬆引起骨折的方法,最為關鍵的是藥物治療。
劉亦修醫師表示,藥物治療與前述的營養攝取及運動被視為「骨鬆治療黃金三角」,是治療最重要的關鍵。而現今醫療進步,骨鬆治療藥物已發展完善,且效果顯著,可有效增強骨密度,且有非常多元的選擇。
治療方向可分「抗吸收」及「促進骨生成」兩大類型,從執行方式來看也可分口服藥物及注射藥物兩種。各族群都有其適合的治療方式,也可考量自己的便利性及意願與臨床醫師詳細討論。但不論如何都不可擅自停藥。
骨鬆治療效果佳、選擇多,
停藥可與醫師討論,別自己停!
面對各種疾病,許多民眾會因各種原因而自行停藥,例如感覺不到藥效、覺得自己好像已經好了、用藥後感覺不適但其實跟藥物無關、擔心疫情不願前往醫院等。劉亦修醫師表示,疾病治療自行停藥都對身體健康非常不利,骨鬆也是如此,骨鬆治療若擅自停藥,骨密度將會大幅下降,導致一碰撞就骨折,非常危險,應和醫師討論是否有其他更合適的治療。
前述所提到的長效型藥物,其實設計的初衷也包括了民眾對藥物遵從性,若是不便前往、覺得麻煩等原因,可以選擇長效型針劑,像疫情期間不便前往醫院,若以此治療就可以大幅降低進出醫療院所的機會,治療起來也更加放心。而若是感覺不到效果,這很正常,因為骨密度增強並不會有感覺,關於這點可定期檢查,除了瞭解骨密度狀況,也可以增加信心。
劉亦修醫師建議,骨密度檢查可兩年一次,若醫師評估為特殊案例可一年一次,目前主要可分兩類型,一般是以超音波檢查進行,腳踝放進機器中即可瞭解骨密度;另一種則是雙能量X光(DXA)檢查,是以躺著進行檢查,符合國際標準,並且有部分健保給付。建議50歲以上、高風險族群、自覺有骨鬆者應定期檢查。
防範骨鬆關鍵:「保密防跌」!
個人防跌技巧可復健科學習。
劉亦修醫師呼籲,防範骨鬆應做好「保密防跌」,也就是保持骨密度及防止跌倒,除了前述介紹的保持骨密度的方式外,日常防範跌倒也很重要,可透過運動訓練力氣及平衡感,而部分疾病較容易跌倒的族群,如帕金森氏症等,可至復健科進行適合自己的相關的走路、轉位技巧等訓練,藉此減少跌倒機會。
高榮骨鬆照護團隊獲金牌肯定,
跨科別提供完整骨鬆照護、治療!
防範骨鬆不只針對骨骼改善,高雄榮民總醫院在骨鬆照護上就有跨科別的照護網,包括復健治療師團隊、專科醫師團隊等,在檢查、藥物上也應有盡有,獲得金牌認證肯定,有助給予病患詳細的檢查、最合適的治療方式、並提供患者日常安全技巧、照護者的照護技巧等,更有助防範骨鬆。
《資訊來源》
[1]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2021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P.12〉,https://reurl.cc/x94Yz1
[2]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2021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P.26〉,https://reurl.cc/x94Yz1
本衛教文章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
《延伸閱讀》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