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阿茲海默症新藥迎曙光!發現異樣早檢查治療,有望延緩腦退化
2025-07-04
阿茲海默症新藥問世,治療出現新曙光。今年6月,台灣首位施打新型單株抗體藥物病人,治療邁入新里程。健保署署長石崇良也證實,已有藥廠申請納入健保給付並啟動相關評估,最快年底有望展開討論。
日常發現6異樣要注意,
及早就醫檢查防失智症。
發現6異樣盡早檢查: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王培寧理事指出,失智症是腦部認知功能退化的疾病,初期症狀與老化相似易混淆。患者除了記憶等功能減退、也會有情緒個性轉變,甚至出現對人誤解等異常行為,生活自理能力逐漸下降。若有發現這類異常、自覺認知功能退化症狀持續6個月以上,建議就醫評估。有家族病史者更應積極就醫檢查。
失智症4大類型:
失智症可分阿茲海默型、路易體型、額顳葉型、血管型4大類型。其中,阿茲海默症是全球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占比達56.8%居冠,好發於65歲以上族群,病情會持續惡化。
認識阿茲海默症: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胡朝榮監事說明,阿茲海默症的致病主因,在於大腦中的毒性蛋白異常堆積(β-類澱粉蛋白、Tau蛋白),使神經細胞受損。最初症狀往往是短期記憶障礙,進而影響語言能力、方向感、判斷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最終引發大腦萎縮與功能衰退。
值得慶幸的是,阿茲海默症也是目前唯一有新藥可用的病症。在真正走向失智之前,其實還有一段有機會逆轉的早期階段,也就是「輕度認知障礙(MCI)」。
早期阿茲海默症新藥問世!
把握治療黃金期助扭轉病程。
把握治療黃金期:
王培寧理事表示,在失智症發展過程中,介於正常老化與失智症之間的MCI是關鍵的「治療黃金期」,此時雖已有記憶或認知困難,但仍能維持煮飯、理財、服藥等日常生活。其中每年約有10至15%會轉化為失智症。若能在此階段即時介入治療,有機會改善或穩定病情。
新藥清除致病根源!
目前全球已核准2款單株抗體新藥,可用於早期與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這些新藥皆透過清除腦中β-類澱粉蛋白,延緩病程惡化。胡朝榮監事指出,藥物進入病人體內後,會標記出大腦中的毒性蛋白,讓免疫細胞辨識並加以清除,從源頭降低對神經細胞的傷害。
不只改善症狀,更能扭轉病程?!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徐榮隆理事長表示,新藥的可期待之處在於,不只改善臨床症狀,更能在影像上見到致病原因:類澱粉蛋白明顯減少,讓治療邁向針對病灶根源、扭轉病程的新里程。若能及早診斷並啟動療程,有機會延緩病程惡化近3年,為患者爭取時間、守住生活品質,同時減輕家屬照護壓力。
懷疑有阿茲海默症盡早檢查,
符合新藥用藥三條件早治療!
新藥三項條件:
使用新藥有條件,胡朝榮監事說明,患者須符合三項條件才能進入療程。首先需透過MRI(磁振造影)確認是否為「阿茲海默症」;其次透過神經心理測驗確認病程是否夠早;最後則是透過Amyloid PET(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或CSF(脊髓液檢驗)確認是否有類澱粉蛋白沉積,並以ApoE4基因檢查排除容易有副作用(腦水腫或出血)的高風險族群。
副作用仍須考量:
新藥帶來治療重大突破,但患者安全仍是首要考量,仍須留意可能出現的副作用。而當治療中病患出現相關副作用時,醫師將依其嚴重程度採取分級處置原則,以確保治療過程中的安全性。
初期即治療,發揮真效益!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徐榮隆,阿茲海默症新藥問世,為病人與家庭帶來一線希望,儘管新藥仍無法治癒失智症,但已被證實能有效且明確地延緩病程惡化。治療成效高度仰賴早期發現、正確診斷與適時介入,唯有在疾病初期即治療,才能真正發揮藥物效益。
《延伸閱讀》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今健康New新聞

早期阿茲海默症新藥迎曙光!發現異樣早檢查治療,有望延緩腦退化

她早期三陰性乳癌 為孩撐過 自費免疫輔療,感謝現納給付支持病友

不只瘦身,還能護心!瘦瘦針成為新一代心血管保護用藥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跨科團隊整合照護,成大醫院邁入治療新里程!

好消息!早期三陰性乳癌福音!免疫輔療、PARP抑制劑納給付。
今健康嚴選推薦

【名家專欄】郭祐睿中醫師/眼睛痠澀刺痛是青光眼?眼中醫推3茶飲有助護眼!

【名家專欄】招明威教授/全民節水省起來!黃豆粉、小蘇打粉洗碗洗菜誰厲害?

【名家專欄】曾郁文醫師/懷疑有尿失禁?簡單4步驟自我檢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