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相似藥上路 病友憂換藥衝擊
2020-06-16生物相似藥與原廠藥完全一樣?臨床試驗數量落差大?
「類風濕性關節炎這類重大慢性疾病,病友們不僅需要長期就醫、併發症也不少,很需要熟悉的醫師。我們真的不希望未來因為醫院進藥政策、沒藥可選,導致必須換醫院、放棄原本長期就診的醫師。」
近年來,原廠生物製劑藥物專利陸續到期,其他藥廠紛紛開發與原廠生物製劑相仿的「生物相似藥」,包括癌症標靶藥物、免疫風濕科患者使用的生物製劑等,累計已經有十個生物相似藥在台灣取得藥證,部分也通過健保給付。
擔心未來面臨換藥潮,包括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在內等多個病友組織已備妥聯合聲明,呼籲政府確保用藥患者不會單純因為價格因遭到換藥!
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執行長張玲瑗指出,聲明內容除呼籲政府對用藥安全、藥品療效嚴格把關之外,也希望能確保正在用藥的患者不因價格因素遭到換藥,此外,未來要開始用藥的患者也應該在資訊透明、醫師詳細說明、病患充分了解的情況下,自主選定用藥。
生物相似藥與過往學名藥差別何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蔡文展教授指出,「生物相似藥之所以名為『相似』,就是因為它與原廠生物製劑很像、卻不是一模一樣!」
他解釋,原廠生物製劑在專利到期之後,生物相似藥廠商可以依據原廠釋放出來的DNA序列,生產蛋白質藥物。但問題是,利用DNA模板生產出蛋白質的過程中,包括載體的選取、培養細胞的差異,都可能造成「氨基酸序列相同,但糖基不一樣、構造不完全一樣等情況。」
「簡單的說,就像同卵孿生兄弟,雖然基因一樣,也不會百分百相同。」
蛋白質的功能常與其「構造形狀」有關,而生物相似藥雖相似、卻不相同,也因此,即便生物相似藥上市前已經過臨床試驗證實其效果與原廠生物製劑相當。但對於用藥的病友們來說,還是擔心「兩者間臨床試驗案例數差異太大!」張玲瑗指出,「病友們使用原本的生物製劑已經十多年了、很清楚療效可以到哪裡、使用狀況。至於生物相似藥,我們也相信它有療效,但不放心的部分就是臨床試驗的數量真的不夠多」
張玲瑗指出,「病友一直以來非常感謝台灣健保,這麼佛心的讓大家有藥可以用,但也希望不要因為通過了新的選擇、反而變成讓病人擔心。」「所以是不是先教育大家、讓大家有認同感會比較好。」
同效果全改用生物相似藥?專家共識:不建議非醫療性置換
就以換藥這個事情來說,張玲瑗指出,新冠病毒肆虐期間,台灣不少醫院使用的原廠奎寧藥物缺貨、改用學名藥,結果就有病友反應「本來有效的、換藥後就開始痛起來」,「也有人說,換藥後用了兩倍劑量、才達到原來控制的效果」,連一般認為成分相同的學名藥都讓病友出現這些反應,所以協會才希望能確保「舊病人不換藥,新病人在充分了解藥物資訊後,自主選擇。」
蔡文展教授指出,換藥這個問題各國規定不一,以美國為例,生物相似藥可以拿到適應症,但除非有研究證實與生物製劑可互換,否則不可以宣稱可互換。
但藥物互換為什麼要這麼小心?蔡文展指出,美國這麼堅持就是擔心產生「抗藥抗體」等問題。抗藥性抗體除了可能導致藥物失效,更擔心的是引發對身體裡原有的東西產生抗體、產生免疫反應!
所以,雖然承認生物相似藥的效果,也歡迎生物相似藥進入市場,提供比較低價格的藥物。但國內外風濕科的共識以及世界醫師大會的宣言,都不建議「非醫療性的置換」。也就是,單單只因為價格便宜而更換患者用藥。
若從醫院臨床運作觀察,生物相似藥上路後,病患有可能療程中面臨換藥問題嗎?和信醫院藥學進階教育中心主任陳昭姿指出,目前並沒有法規限制療程中不可以換藥,未來可能也不會設限。若觀察過去一般醫院學名藥進藥情況來看,兩種藥並存的狀況很少見,畢竟醫院管理上也會有困難,所以醫院引進生物相似藥之後,確實可能有病患在療程中遭到換藥。
也因此,蔡文展建議,醫院管理階層的專業諮詢對象、例如藥局主任等,未來在醫院進藥時能多提供相關專業資訊,讓決策考量更全面。
不管是舊病患被換藥,抑或是新病患面臨生物相似藥或是原廠生物製劑的選擇,陳昭姿認為,病患都應充分被告知,且使用後的追蹤體系也非常重要!
她指出,生物相似藥與原廠生物製劑並非一模一樣,所以過往參加過的幾場研討會中,大家普遍認為有必要告知民眾,且同時對「相似性」進行教育。
此外,生物相似藥的追蹤系統合併在一般既有的通報系統中,若病友換藥後有療效不相等之類的狀況,病人或醫院藥師都可以自主通報。副作用的部分,也可向藥害救濟基金會通報。但由於我國目前對生物相似藥的命名方式與生物製劑並沒有很清楚的差距存在,加上生物相似藥又是處方藥、藥物內容多由醫師或藥師告知,藥物廠牌也並非通報時必要填寫的項目,副作用通報未必能明顯區分、也是後續需要留意的部分。
《延伸閱讀》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