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175 筆數
胸悶、胸痛是感冒?新冠?心臟病?哪些情況該就醫?醫分3大情境說明!
2024-11-05胸悶、胸痛、呼吸困難日常並不罕見,胸腔內的器官等出現問題都可能以這些症狀呈現,例如民眾通常會認為只是一般的感冒、流感、或較輕的新冠肺炎等呼吸道問題,但就怕是心臟等相對嚴重的問題而延誤就醫。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黃晨祐建議,民眾一般情況下難以判斷是什麼情況,可依症狀來看是不是該就醫。
口罩令05/19解禁!3情況仍需留意,高危險族群勿輕忽。
2024-05-10隨疫情更加平穩可控,衛福部疾管署在8日宣布於2024/05/19口罩令解禁,民眾生活更加便利。不過新冠威脅仍然存在,建議風險族群仍隨身備用為佳。
防「免疫負債」6疾病反撲!醫籲年長等高風險者早打疫苗。
2023-10-12新冠疫情降溫後,民眾回歸原本日常,但要留意「免疫負債」來襲,部分傳染疾病可能燒得嚴重,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提醒,新冠之後還是得注重公共衛生,以確保健康安全。
壓力來襲,讓自律神經措手不及?專家淺談自律神經失調用藥
2023-03-13什麼是「自律神經失調」呢?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症狀的表現。自律神經遍佈全身,其不受大腦所控制,具有負責調節身體運作的重要功能,包含血液循環、內臟器官、荷爾蒙等,容易受到情緒及外在壓力的影響。
不是青春痘!新冠期間中斷抗愛滋用藥 患者黴菌感染臉上冒皮疹
2023-03-02一名四十四歲HIV感染者,在新冠疫情期間因為滯留海外、中斷抗病毒藥物治療長達兩年。直到因咳嗽、發燒、喘赴急診就醫,檢查發現並非感染新冠肺炎,而是愛滋病發、全身多處黴菌感染。
以為自己好硬?!如何拒當軟男?醫詳解3大重點回歸黃瓜硬度
2023-02-16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男性功能中心主任邱鴻傑醫師表示,常常在診間聽到男女生對於勃起硬度的不同想法,卻很少有雙方一起就診的案例。西洋情人節之際,邱醫師特別與知名主播徐展元共同於臉書社群推出的情人節影片企劃,打造「硬度生鮮四件組」,期望以此幫助兩性透過生活化的方式,正確認識硬度分級,並實際持「硬度生鮮四件組」走訪臺北超市,突襲夫妻/情侶對於床上運動表現的想法,沒想到卻因此驚見多位軟男慘遭伴侶無情打臉。
中國疫情升溫該擔心嗎?重症醫:做好2件事安心過好年!
2023-01-04中國快速解封下疫情不斷升溫,大白肺(肺部纖維化)的案例更是層出不窮,而緊接著又是春節假期,台灣和世界各國皆繃緊神經,民眾也怕是否會有新的、更具威脅性的變種病毒出現,甚至是倒退回到疫情剛爆發時。對此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黃軒醫師說明,並提醒做好2件事安心過好年。
長新冠復健早介入助康復!簡單4自我檢測,了解身、心、肺、腦狀況。
2022-10-19長新冠影響的不只肺部,復原之路也不是只有看醫生、吃藥、靜靜等待,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主治醫師董宥汝建議確診者後續可多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並透過各項簡易量表評估自己是否需要復健,及早介入有助康復。
新冠、流感、感冒超像怎判斷?醫指1差異,6種人快打流感疫苗!
2022-10-07賴盈達醫師表示,感冒常為吹風、淋雨、熬夜等免疫力較低弱時出現,新冠和流感兩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新冠病毒演化到現在,症狀已多為輕症,可能出現發燒、頭痛、流鼻水、鼻塞、喉痛、咳嗽、肌肉痠痛、疲倦、無力等,因人而異,已與感冒、流感非常像,相似到有時就連專業醫生也不易辨別,更不用說一開始只能以症狀和快篩評估的民眾。
打完疫苗皮膚癢?留意6症狀!醫:也可能是嚴重藥物疹。
2022-10-03接種新冠疫苗後,有些民眾會出現皮膚症狀,少數甚至是出現嚴重的藥物疹,莊琇真醫師指出常見的皮膚症狀及類型,並介紹各種治療方式,呼籲民眾打完疫苗留意身體狀況,出現相關症狀提高警覺盡早就醫即可,不必太過擔憂。
喘咳累莫當長新冠症狀!自體免疫患者應當心肺纖維化併發症
2022-09-22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民眾聞咳色變,即使康復後仍擔心會因為長新冠造成肺纖維化後遺症。然而,肺纖維化的成因相當多元,臨床上就有患者就醫後才發現因為其他原因導致肺纖維化。近年來,肺纖維化作為新冠肺炎常見後遺症而廣為人知,其實,肺纖維化並非只有發生在新冠肺炎患者,包括自體免疫疾病、高齡、吸菸、空氣汙染、病毒感染、胃食道逆流都是相關危險因子。
染疫後留意「心血管症候群」,認識9大新冠後遺症、長新冠!
2022-08-17根據目前統計資料,整體死亡率約為萬分之二至十左右,絕大多數感染多為輕症,即便未進入中重症,仍有部分感染者可能會有殘存後遺症,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定義,新冠確診者在染疫後3個月內,發生持續性症狀或後遺症長達2個月以上為「長新冠症候群」,目前統計全球約有1至2成感染者,在病毒急性感染康復後會有此現象,涵蓋症狀五花八門,包含各器官、系統或感官病症,常見的有:
長新冠4招修復免疫、調整健康。醫:異常症狀盡早就醫防血栓!
2022-06-15新冠肺炎染疫人數攀升,雖大多為輕症但也留下不少後遺症及影響,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團隊針對各個影響提供建議,包括如何應對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心血管疾病、疲倦、失眠、整體健康調整等,呼籲患者康復後也應好好休養並觀察身體狀況,視情況就醫檢查。
長新冠、新冠後遺症如何調養?中醫院長推穴位、茶飲、食療助改善!
2022-06-14不少民眾討論,染疫康復後常會感覺自己腦袋有如當機一般,甚至突然出現不知道自己在哪、類似短暫失智的腦霧現象。對此郭祐睿院長表示,不少研究認為此為病毒導致腦神經細胞受損,從中醫的臟象學來看「腎藏精、精生髓、髓聚於腦」,因此針對腦霧可從補腎滋陰的「補腎清腦茶」調養。材料也很簡單,包括麥門冬1錢5分,玄參1錢5分,五味子1錢,包起後用300c.c.開水沖泡即可。
染疫後如何飲食保養?改善3大新冠後遺症,營養師教這樣吃!
2022-06-06Omicron變種病毒雖普遍輕症,但染疫後也常見出現各種後遺症,包括胸悶、易喘等呼吸道問題;出現恍惚、注意ㄞ力不集中等腦霧情況;以及常常感覺疲倦不堪、提不起輕神等。對此嫚嫚營養師建議,染疫後可適度補充營養進行保養,有助於減輕症狀、幫助身體復原。
溫度計怎麼看?幾度算發燒?怎麼量才準?何時就醫?醫師詳解!
2022-06-02「36度?體溫計壞了嗎?」「37度是正在發燒嗎?」,不少民眾在測量體溫時難免納悶到底怎樣才算是發燒,監測體溫是觀察病情的重要根據之一,特別是疫情期間快篩陽即視為確診後續觀察更顯得重要,那麼到底怎麼量才對?又該注意什麼?哪時候要就醫?民生承安診所王健宇醫師一一解惑。
快篩陰性卻嗅覺異常?小心是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
2022-06-02國人對於流鼻水、鼻塞、嗅覺異常等呼吸道症狀提心吊膽,如果快篩結果為陰性,才敢放下心中的疑慮及擔心。除此之外,也需要留心是否罹患其他呼吸道疾病,比如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這類疾病如果長期置之不理,恐增加中耳炎和睡眠呼吸中止等共病風險。
避免成為染疫「死亡黑數」,留意長者的4種非典型症狀!
2022-05-30李建璋教授舉例,有老人因跌倒髖關節骨折,其致死率高,需緊急開刀,而開刀前PCR檢驗為陽性;也有老人因意識昏迷懷疑中風,意外發現PCR陽性;也有老人長年洗腎,突然出現呼吸喘,經檢查為肺水腫,安排洗腎時發現PCR陽性。
快篩陽、確診,隔離留意3情況!重症醫:作好準備才好輕鬆面對。
2022-05-27黃軒醫師表示,為防染疫後原本沒事、過了一晚病情急轉直下,快篩陽、確診、隔離等族群,在與時俱進的遵照CDC及地方政府指示下應對後,接下來就是調整心態、適度的面對,注意體溫、症狀、血氧。
染疫就無敵?該主動染疫?重症醫指盲點,根本邏輯不通。
2022-05-25若主動染疫目的是建立在「避免重症和死亡」,那麼冒著「避免重症和死亡」的風險而染疫根本是本末倒置,邏輯不通,在主動染疫試圖獲得抗體的行為下,最嚴重很可能出現死亡的結果。而若非建立在此目的,那麼也不必主動染疫。
染疫=無敵星星?主動染疫好?醫:就算無敵踩空也會死。
2022-05-25在遊戲中,無敵星星可以幫我們快速衝刺達到終點,把那些碰到的敵人擊退,但只要踩空,就算有無敵星星依然會死亡。感染後的無敵星星可以讓我們大幅減少再感染與重症率,但仍然是有再感染、重症與死亡的可能性。
多國傳出「兒童不明肝炎」!與新冠有關?有何症狀?有何影響?
2022-04-28截至4/21,已有169例確定病例,包括英國114例、西班牙13例、以色列12例、美國9例,丹麥、義大利、荷蘭、愛爾蘭、法國、挪威、比利時及羅馬尼亞等國亦報告類似病例。
首例!中國傳H3N8病毒禽傳人!會大流行嗎?有哪些症狀?重症醫解說。
2022-04-28近日中國河南省傳出首例人類感染H3N8禽流感的消息,據了解該病例為4歲孩童,出現了發燒等不適住院治療。消息一出在社群上引起關注、討論及轉發,在新冠病毒肆虐下,難道又得防範其他新的病毒?會大流行嗎?有哪些症狀?又該如何防範?對此重症醫學暨胸腔內科黃軒醫師提出觀點解說。
大規模確診可能人人有獎?如何自保?醫教4情況應對!
2022-04-14大規模確診可能人人有獎?如何自保?醫教4情況應對!
確診數爆增該擔心嗎?醫:新疫情時代,重點已非確診數。
2022-04-12黃軒醫師表示,新冠病毒演化至Omicron,最大的威脅已不在重症和死亡,而是擴散率極高,以無惡意但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說,這意味著「普獎」機率大幅提升,重症率、重症人口等「大獎」自然也會跟著上升。而若確診數上升提高了重症率,威脅到的將會是醫療量能,醫療量能受到衝擊,重症的治療便是個問題,死亡率也會跟著增加。Omicron在台灣開始蔓延時,台灣就進入了「新疫情時代」,以當前擴散速度來看,人人有獎將會是後續最有可能的發展趨勢。
一次15例突破性感染!專家指台灣防疫3大隱憂:真的不能鬆懈。
2022-03-25國人因疫情控制,對於防疫相當有信心,再加上防疫已防到疲勞,病毒又有日漸流感化的趨勢,確實讓不少人鬆懈,甚至出現「疫情已經差不多要結束了」的想法,路上也更常看到口罩拉至下巴、不遮鼻子的、甚至直接不戴口罩的,這樣的觀念其實不安全。
Omicron會腦霧、終身影響?後遺症有哪些?醫籲:還是要小心!
2022-01-24黃軒醫師指出,Omicron病毒確實可能留下腦霧的後遺症,使得人出現疲倦、遲鈍、健忘、難以專注等情況,據英國研究指出Omicron患者約有1/4的機會出現腦霧,這確實可以參考,不過醫師認為,這是因為此病毒是現在正在全世界大流行的病毒,所以特別聚焦在此事件上,但其實不只是Omicron,日前的原始株、Delta等都有可能引起腦霧。
第三劑疫苗怎麼打?打哪支?一張圖看懂,招名威詳解!
2022-01-12第三劑會建議施打不同的品牌,主要是因為病毒具有適應生存的特性,很容易隨著環境變化存活下來,若只打同一個品牌的疫苗,防範的作用方式都一樣,病毒有機可乘的機會也就比較高,突破性感染的機會便可能大增。要防止這樣的情況發生,便是讓自己的防護更多樣性,增加病毒感染的困難度,如此才更有利對抗更適合生存的Omicron病毒。教授也舉例,以色列是唯一施打BNT四劑的國家,但卻確診數卻也是全球前幾名,由此可見第三劑施打不同品牌的重要性。
Omicron會和Delta合體?流感化、過年返鄉潮安全嗎?重症醫詳解
2022-01-06黃軒醫師表示,Omicorn確實是有可能和Delta合體,形成外媒所稱的「Delmicron」,但未必會形成新一波的災難,從現有紀錄研究來看,早在先前就有過新冠病毒結合成新變體的案例,包括在英國發現Alpha與B.1.177合併重組,造成44例死亡後消亡,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科學家也發現由Kent與B.1.429結合的變體病毒,造成少數的病例後消失,兩者無造成大規模傳播,或成為更危險的病毒。因此即便有可能結合重組,民眾也不必過度恐慌。
Omicron高傳染、低重症,第三劑要打嗎?打哪支?專家2點參考!
2021-12-07招名威教授表示,會建議盡早接種第三劑,除了主要如前述所提,即便Omicron有逐漸流感化的趨勢,但由於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也包括了新冠疫苗的保護力也會隨著時間逐漸流逝,且另一方面,接種第三劑疫苗也不單只是防範Omicron病毒,也包括現在殺傷力較強的主流病毒Delta,目前亞洲還是以Delta為主,台灣雖然防疫有成,但凡事還是料敵從寬,在疫情真正結束前謹慎一些總是好的,以利若不幸發生不可預期的突發狀況,個人也都已經做好萬全準備。
一張圖看懂Omicron變種病毒!重症醫:不可輕忽。
2021-12-06黃軒醫師表示,從症狀來看,以往Delta的症狀主要以重症呈現,包括了嚴重疼痛、流鼻水、咽喉痛等,甚至是死亡;Omicron則據發現的南非醫師Dr Coetzee描述,案例症狀都相當輕微,只有疲倦、頭痛、喉嚨癢。因此目前各界專家普遍認為,新冠病毒正持續流感化。
新冠又變種!常態篩檢成必要?唾液PCR無痛檢測神助攻!
2021-12-02Delta病毒疫情才趨緩、Omicron變異株又來襲!面對不斷演化變異的新冠病毒,很多人都在問,何時才能回歸正常生活? 專家表示,進入「新冠新常態社會」後,需要的不光是提高疫苗覆蓋率、做好藥物儲備,頻繁檢測也有其必要性。
簡單防範天冷6疾病!醫:睡覺放件外套助防心肌梗塞。
2021-11-11洪暐傑醫師表示,天氣冷血管收縮,容易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問題,例如腦中風、心肌梗塞。且不單僅限於寒冷,也包括溫度變化過大,例如太冷或太熱,像是在較冷的浴室洗熱水澡,又或者是洗完澡後從溫暖的浴室回到較冷的房間等。這些情況年長、三高等慢性疾病者、有心、腦血管疾病史者等風險族群更要注意。
糖尿病患染疫死亡率高8倍!穩定控糖防併發症是關鍵
2021-11-04糖尿病是複雜的慢性代謝性疾病,長年久居台灣十大死亡原因之一。據國健署調查,全國有近220萬名的糖尿病患,且每年以16萬名的速度持續增加;尤其在COVID-19疫情衝擊下,糖尿病患者不僅是染疫的高風險族群,染疫後發生重症的機率更是一般人的2至3倍。
上廁所別滑手機!醫:恐比馬桶髒10倍,有洗手也一樣。
2021-10-19廁所的環境是非常利於病菌生存的環境,包括如廁者衛生習慣不可控,前使用者是否碰到尿糞一樣若無其事觸碰門把、又或者滴到馬桶蓋只用衛生紙擦拭等,我們並未可知。
出現累、喘、腫不是單純老化?心臟衰竭比癌症更致命!醫籲及早發現症狀積極治療
2021-09-29根據統計,109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因心臟相關疾病的總死亡人數高居第二名,與108年相比死亡人數增加3%,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相關疾病,其中致死率最高的便是「心臟衰竭」。然而大部分民眾對心臟疾病和心臟衰竭認知不足,誤以為累、喘、腫只是正常老化現象,即使已確診心臟衰竭,也未必規律就醫或用藥,低估其危險性。
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 都打助防重症死亡!6種人建議早打。
2021-09-14黃軒醫師以較為常見的流感病毒比喻,其有如先遣部隊,一般而言殺傷力不高,但一樣有可能致命,通常在進入呼吸道後會一路破壞呼吸道,後續若染上新冠病毒或肺炎鏈球菌,將有如重裝部隊、特種部隊一般大舉入侵,病菌的侵害將易如反掌,重症、死亡的機會將大幅提升。反之也是如此。
蔬果顏色、營養、好處各不同。營養師推2吃法增強免疫力!
2021-09-13除了掌握多元、多色的「彩虹飲食」外,份量足夠也相當重要,正如同我們常聽到的「蔬果579」,依照年齡、性別份量會有所不同。蔬果597中,「5」指得是12歲以下的孩童每日總份數應達5份,當中蔬菜3份,水果5份;「7」則指得是女性每日7份,當中蔬菜4份,水果3份;「9」則指得是男性每日9份,當中蔬菜5份,水果4份。煮熟的蔬菜每份約為半碗,水果一份則如自己的拳頭大小。
「睡覺防疫法」研究發現風險降12%!5大營養有助睡眠、維持免疫力。
2021-09-10睡眠對免疫系統的重要性,維持良好免疫力不單是飲食、運動,睡眠也很重要。莊譓馨營養師建議平時可適度補充5大助眠的營養素幫助睡眠,包括了色胺酸、維生素B群、抗氧化物、GABA、鈣及鎂。
疫情期間變得易怒易吵架?醫指4種人易中招,7招助改善!
2021-08-17黃軒醫師表示,英國研究發現,研究對象在大流行期間,容易因為疫情發生爭執、意見分歧、甚至不再與朋友或親人交談。也有對認識的人,因為防疫行為表現鬆懈而感到生氣,又或者別人對自己的防疫表現感到不滿而生氣,這樣的情況約佔了53%,超過半數,且有22%曾因防疫規範檢舉他人,也約有14%的人曾被檢舉。
內臟脂肪過高將降低疫苗效果?積極瘦腰、控制三高,防疫更加分!
2021-08-16肥胖者不但罹患新冠肺炎風險高,重症和不良預後風險也大幅提升。在肥胖人口較多的國家,疫情嚴重性和死亡率比起其他國家高,顯示肥胖為疫情傳染的關鍵。相較BMI身體質量指數,內臟脂肪囤積之腰圍大小與新冠肺炎嚴重程度更具相關,腰圍超標者其肺部組織受損程度顯著高於腰圍正常者,表示內臟脂肪囤積過多,新冠肺炎預後更不佳。
高端疫苗有用嗎?安全嗎?招名威解析,並指最大關鍵問題!
2021-08-13招名威教授先從製作技術解析保護力。高端疫苗達到免疫效果的方法,其實和其他的AZ的腺病毒疫苗以及莫德納的mRNA疫苗等相似,皆為模仿病毒注入身體達訓練免疫功能、促使身體防護的效果,次蛋白疫苗的高端疫苗也是如此。因此從理論上來看,不論是高端、AZ、莫德納,效果會是一樣的。
高端疫苗打不打?3大爭議感染科醫:保護力存疑!
2021-08-13今健康採訪詢問「是否會選擇施打高端疫苗。」,王任賢醫師表示,因本身為醫護人員,屬高風險族群,因此已施打AZ疫苗。但若在選擇之際也有高端疫苗,他一樣不會選高端疫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於醫師認為高端疫苗的保護力令人擔憂。
台灣愛滋戰「疫」系列報導---疫情下的愛滋防治
2021-08-10今年五月,新冠病毒敲開了台灣社區大門,超過萬名國人感染、逾七百人死於新冠肺炎。病毒肆虐期間,傳出有六名在萬華開設愛滋篩檢站、提供篩檢服務的醫事人員與民間合作夥伴確診。為了安全、在三級警戒期間,外展服務工作只好暫時停止!
口腔清潔不佳恐增染疫風險?醫教3招增強防疫力!
2021-08-09偷懶不刷牙,可能增加肺炎風險?根據研究發現,正確的潔牙和牙周保養習慣,可降低肺炎風險超過3成。台北市牙醫師公會提醒,預防新冠肺炎,實體口罩與嘴巴內的「隱形口罩」一樣重要,民眾若發現口腔健康亮紅燈,應及早就醫治療。如果有不堪使用的假牙,也建議在醫師評估下拆卸更換,既可改善口腔環境,同時順手將廢牙冠捐出,幫助他人。
肌力影響防疫保護力!醫教2關鍵提升抗疫實力
2021-08-04彭邦中醫師指出,肌肉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流失,40歲後肌肉將以每十年平均流失8%的速度迅速減少,40至80歲間可能流失將近1/3的肌肉。因此在防疫的關鍵時刻,中壯年族群及長輩除了盡快接種疫苗,也別輕忽肌肉與免疫力之間的關係。
網傳新加坡發現抗生素可治新冠肺炎?重症醫4點闢謠:別傳別信!
2021-08-03以此為開頭的謠言:「新加坡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對 Covid-19 屍體進行屍檢(驗屍)的國家。 經過徹底調查,發現 Covid-19 並不作為病毒存在,而是一種暴露於輻射並通過血液凝固導致人類死亡的細菌。…」。
高血脂患者染疫恐致重症!疫情期間應兼顧防疫與血脂控制
2021-07-30義大醫院心臟內科王朝平主任表示,高血脂會造成血管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正值疫情期間,高血脂患者一旦感染新冠肺炎,將有更高的風險出現心血管併發症。患者由於血栓風險增加,不僅肺部換氣功能受影響,也無法提供心臟正常供血量,更容易誘發急性冠心症、致命性心律不整等嚴重後果。
戴手套有助防疫?重症醫指2大風險,易成防疫漏洞!
2021-07-28黃軒醫師指出,戴上手套後民眾容易認為自己是乾淨、安全的,因為手套形成了阻隔。但事實上手套不僅碰到潮濕、髒污少有感覺,也容易聚集細菌,且若真有病毒一樣是在手套上。
看電影如何兼顧防疫?醫:注意相關風險,安心觀影免緊張!
2021-07-26黃軒醫師建議,看電影前最好就先以線上購票的方式完成訂位,除了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座位,更重要的是可避免現場可能出現人擠人排隊買票的風險。在出門看電影前,確認口罩是否妥善配戴、遮好口鼻,也建議隨身攜帶酒精,以利隨時做手部清潔。並且在看電影前先上完廁所,如此可避免使用公廁。
疫情不敢就醫?6成頭頸癌發現已晚期!怕染疫延遲治療將增9%死亡風險
2021-07-26全球新冠疫情持續蔓延,降低民眾前往就診意願,也讓台灣十大好發癌症第六名的頭頸癌拉警報,根據研究顯示,已確診病患,因疫情延遲治療,將增加3至9%的死亡風險,務必配合醫囑治療。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提醒,癌症進展快速,多數病患缺乏健康意識、擔心治療副作用而拖延治療,導致近6成患者確診已屬於局部晚期或遠端轉移,使治療更棘手。
你買疫苗險了嗎?疫苗「救濟」、疫苗「險」比一比,教你不用多花錢就有疫苗險!
2021-07-23只要民眾接種疫苗後身體嚴重不適,經審議評估確實是與疫苗有因果關係的不良反應,造成死亡或是導致身體遺留輕、中、重度障礙,或是導致嚴重疾病需要檢查或是相關醫療費用,甚至造成早產、流產都有補償。其中確定因為疫苗導致死亡最有六百萬元補償金。因疫苗造成疾病需要檢查或相關醫療費用,最高也有20萬醫療補助。
上公廁口罩戴好別脫下!重症醫3提醒:廁所一樣有傳染風險。
2021-07-23當馬桶在沖水的時候會產生氣溶膠噴末,強烈的湍流並迅速排出空氣,最大上升速度可達5m/s,可將飛濺物、生物溶膠一起帶出馬桶,噴濺在周圍的環境,如空氣、牆壁、垃圾桶、馬桶蓋、衛生紙等
打完疫苗不要揉、不要按。醫教1招減緩注射點疼痛!
2021-07-19民眾施打疫苗後注射點持續疼痛,黃軒醫師建議可用中醫穴位按摩的方式進行緩解,方法很簡單,只要適度的按壓注射同一手臂的虎口即可,並以順時鐘的方式進行按摩,建議每次可揉按3至5秒,按壓10~15下,如此便有利達到止痛的效果。若情況允許,建議可每天按個2~3次,每次的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約三至五天便可以完全痊癒。
2族群不適合打新冠疫苗!重症醫:其他人不用挑,能打早點打。
2021-07-16黃軒醫師表示,真正不宜施打疫苗的族群只有2種,就是對疫苗過敏族群,以及血小板低下者。以檢查或病歷論定而非自行判斷為前提,這兩類型的民眾施打疫苗就有可能出現嚴重過敏、嚴重的副作用或不良反應。而曾發現對疫苗過敏者,經由醫師診察無虞可考慮施打,接種後應持續留意是否有過度過敏反應。除此之外的族群都建議施打。
混打疫苗將成趨勢?安全有效嗎?W.H.O指危險?重症醫詳解
2021-07-16黃軒醫師表示,以醫學的角度及現有的研究來看,混打疫苗部份副作用的機率確實可能上升,且對人體的影響也可能較大,但不至於到無法負荷的程度。至於民眾所擔心的血栓、猝死等罕見不良反應,則無提升的趨勢。
打疫苗後留意視力模糊,中醫指出關鍵、2應對保養!
2021-07-14最近臨床發現,有許多視力不好的民眾,打完肺炎疫苗之後,視力越來越模糊,除了媒體報導有打完AZ疫苗產生視網膜靜脈阻塞,也有報導民眾施打完疫苗產生視神經水腫;在世界衛生組織報告裡,也提出使用BNT疫苗會發生結膜炎跟眼睛分泌物的現象。
殘劑疫苗現場如搶頭香?招名威憂2風險:恐成防疫破口。
2021-07-12招名威教授表示,施打疫苗的目的是為了身體不受病毒威脅、維護生命安全,但施打疫苗也一樣會感染病毒,排隊搶打的場合如同搶名牌、搶頭香一般擁擠,如同大賣場搶購一樣,形成變向群聚,非常難達到保持社交安全距離,並且也同時增加接觸的風險,即便自己刻意保持距離,但難保他人從身邊擠過、發生擦撞等。
高鐵人員染疫。購票防傳染,招名威:注意3重點。
2021-07-09招名威教授提醒,防範買票時染疫,要注意的不只有前述的人工售票,也包括了自動售票。自動售票機雖不用和人面對面,但畢竟為開放式的公共設備,接觸的更多,接觸傳染的風險自然相對較高,我們並無法得知前一個使用者或再更前面的使用者是否染疫、是否戴好口罩等,若染疫者手上沾有病毒或在機器面前打噴嚏、咳嗽等,售票機的面板、按紐、機器外殼、找零處等皆有可能有病毒存在。
避免戴口罩破皮、蜂窩性組織炎!醫教4撇步防範,相關症狀速就醫。
2021-07-06唐豪悅醫師提醒,蜂窩性組織炎除了會讓傷口惡化,發生在頭頸部,因離腦部位置接近,是很有可能入侵腦部造成腦膜炎、腦部受損的情況,不可大意。若耳部已受傷,建議先貼個OK蹦、人工皮阻擋口罩持續摩擦,也讓傷口得已妥善恢復。但人工皮不宜用在感染性化膿性傷口,以免培養致病細菌。
避免共用電梯染疫!醫:風險不只按鈕,注意2關鍵防範。
2021-07-05打噴嚏、咳嗽是人體肉眼就可以看見的大型顆粒飛沫,人在打噴嚏、咳嗽的時候,反射動作會以前方、下方的方向運行,若染疫者搭乘又未戴口罩,病毒飛沫就會噴濺在牆壁,更多的是地板,且整個空間都會散布著病毒。
夜市微解封真的沒問題嗎?招名威指3隱憂:全台都應提高警覺。
2021-07-02招名威教授表示,在疫情警戒尚未解除、印度變種病毒又進入國內之際,從科學、醫學的角度來看,夜市微解封是完全沒有益處可言,但危險卻非常高。
倒垃圾無緣無故也會染疫?招名威指6因素:不可能。
2021-07-02病毒雖然不斷進化,但不可能強大到在保持好距離、戴好口罩等真的「完全做好防疫」的情況下,無緣無故的傳播導致染疫,會染疫一定有原因或某處疏忽的地方。
打疫苗前後這樣吃增強保護力!營養師:接種前要睡飽、避免空腹!
2021-07-01嫚嫚營養師建議,在施打疫苗前,因為交通、評估、觀察等時間較長,可能會需要到一個小時,也不能在外飲食,為了避免空腹造成低血糖或引起胃部不適,出門前應先吃點東西,並補充足夠的水份250-300ml。除此之外,也建議睡眠時間達6~8小時,維持正常作息,過去對其他的疫苗接種研究表示,充足的睡眠也有助增加疫苗的保護效果。
「兩層口罩」更有助防疫?重症醫指1關鍵:戴錯恐成防疫漏洞!
2021-06-29黃軒醫師解釋,口罩是否能有效的阻擋病毒,除了選用真正有防護力的醫療口罩、N95口罩等以外,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密合度」,而非戴了幾層。
一圖了解印度變種病毒!小孩也危險?倒垃圾會中?醫指防堵關鍵
2021-06-29黃軒醫師表示,印度變種病毒現在最讓人擔心的就是高傳染力、高致病率、高濃度等特色,可說是一個相當全面的進化。台灣日前爆發的英國變種病毒傳染力約為原始的武漢肺炎病毒的1.5倍,但現在的印度變種病毒可比英國變種病毒再高出了4~6倍之多,換言之,可說是原始的6~9倍之多。且以往年輕族群因免疫力較強,受感染後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但此變種病毒將使年輕人也會出現症狀,甚至也容易出現重症。而受感染者,體內病毒濃度也高,將也是持續擴大傳染的關鍵之一。
居家快篩試劑比一比!藥師教你正確使用關鍵:各畫5圈停15秒
2021-06-28新冠肺炎疫情未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祭出「社區廣篩4大策略」,鼓勵廠商引起居家快篩試劑,讓民眾在家篩檢就能檢測是否感染病毒。食藥署目前已通過5家業者專案進口居家快篩試劑的緊急授權,產品建議價格每劑約300元到 3000元不等,民眾已可在藥局以及超商買到居家快篩試劑。
中醫推5食材、穴位助防疫,抗病毒、抗發炎、增強免疫力!
2021-06-24可於平常使用穴位刺激、薑黃、益生菌、大蒜、肉桂和黑胡椒等方法或食物,這些都有科學證明可以減少感染COVID-19及感染後的副作用,例如:呼吸道感染、肺纖維化、瀰漫性肺泡損傷、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以及相關的感染性休克、肺和腎損傷的症狀,這些方法簡單方便、甚至在家裡有現成的食物可以使用。
疫情趨緩能出遊、聚餐嗎?重症醫:趨緩之際更要小心大爆發。
2021-06-24小不忍亂大謀,以目的、目標來看,若好好出遊、好好做生意是所有民眾共同的目標,現階段直接解除警戒、開始出遊、開始聚會等,諸多「報復性行動」恐讓疫情再度爆發,離共同目標會越來越遠。疫情目前正以「流感化」的方向發展,短期內很難恢復原本正常生活,至少需要約2~3個月,從諸多角度來看,不論是民眾、店家都還是得辛苦一陣子。為了彼此所期盼的原本生活,提醒此時不論是否為中央宣布延長,都建議民眾持續做好防疫、維持警戒。
印度變種病毒有可能在台灣嗎?疫苗能擋?怕猝死要打嗎?招名威詳解
2021-06-23此變種病毒因S蛋白結構變異點為P681R,使得具有發病率高、感染速度快的特點,相較英國變種病毒速度約莫快了50%之多,若在台灣有傳播的情況,台灣恐怕早已大爆發,且醫療量能也早已癱瘓,以現況來看暫且不必過度擔心。
猝死頻傳疫苗打不打?醫:避開真正猝死4風險才是重點。
2021-06-23黃軒醫師表示,目前台灣施打疫苗後猝死的案例多為年長者,猝死的可能性確實相對年輕人來得高。但是,這樣的邏輯是建立在年長者猝死的機率本來就比年輕族群高,如同走在路上突然猝死一般,並不代表猝死的原因就是因為疫苗所致,若要防範猝死應留意真正原因,如同防範走在路上猝死一樣。
7類營養素助防疫、提升保護力!營養師:有助抗病毒、抗發炎、抗氧化
2021-06-23「防疫飲食」抗病毒就會是首要關鍵,其次是抗發炎、抗氧化,以達對抗病毒的目的,而這些營養廣泛存在於各種常見食材上,民眾可在飲食均衡的前提下適度攝取。
打完疫苗喝雞湯助維持免疫力!營養師教接種後飲食3重點。
2021-06-21嫚嫚營養師表示,施打完疫苗後的飲食,主要可著重在維持免疫力和降發炎反應,良好的免疫力有助於盡早啟動完善的保護力,而發燒、頭痛等副作用和發炎息息相關,降低發炎反應有助緩和副作用、避免不適。因此建議施打疫苗後飲食可著重三大重點,包括了優質蛋白質、多色蔬果、充足水分。
是疫苗副作用還是染疫?重症醫:注意「一疲二發四疼痛」
2021-06-18胸腔內科/重症醫學黃軒醫師表示,新冠肺炎染疫症狀相當多,施打疫苗的副作用也不少,要全部記起來其實不容易,建議可記住「一疲二發四疼痛」,也就是疲勞,以及發燒、發寒,還有注射點疼痛、頭痛、關節疼痛、肌肉疼痛。若出現這些以外的症狀就要提高警覺。
打疫苗後猝死事件頻傳,重症醫師解析背後真相!
2021-06-18黃軒醫師接著表示,施打疫苗確實也是會有猝死的可能。英國曾對年長者施打疫苗後猝死及感染新冠肺炎致死統計做比較,因疫苗施打後猝死約一百萬人中有8位,因新冠肺炎致死者有141位,而因車禍致死者有23位。看到這讀者或許會覺得奇怪,為什麼連車禍也算進去?
空間限縮!防疫期的「家庭壓力」諮商心理師6招改善!
2021-06-17以前價值觀不合的家人,就是少談少接觸少聽為妙,但是現在很難了,通通要待在家裡了,若家裡不夠大只有一台電視就很麻煩。彼此之間緊密生活而緊張、衝突,像現在孩子停課不停學,光要監督孩子是否認真聽視訊課程、每天寫完功課就快要吵翻天了。
骨鬆染疫重症、死亡風險高?打疫苗有副作用嗎?要注意什麼?
2021-06-17洪暐傑醫師指出,出現肌少症的情況肌肉流失10%,死亡率為10%;肌肉流失20%,死亡率將升至30%;肌肉流失30%,死亡率將來到為50%;當肌肉流失40%時,死亡率直逼100%!提醒骨鬆患者,面對疫情,最要留意的就是肌少症所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若能施打疫苗更應盡快接種。
癌症、長照、洗腎該打疫苗嗎?易有副作用嗎?施打後要注意什麼?
2021-06-16癌友、年長者、腎友等所擔心的染疫和副作用,整體而言是兩種不同的原因,面對病毒的威脅在於免疫力低下,面對疫苗的副作用在於免疫力增強,免疫力低下的族群,相較更需擔心的是病毒的威脅。
小孩染疫會有什麼症狀?醫:留意感冒、皮膚、連續不適3大症狀
2021-06-16洪暐傑醫師表示,一般而言1歲~12歲的小朋友雖然免疫力尚未完全,但相較成人更多是以無症狀、輕症作為表現,較少出現重症、甚至是死亡,因為小朋友的ACE2接受體也尚未發展完全。
發現隱形缺氧該怎麼辦?氧氣瓶有用嗎?重症醫師詳解!
2021-06-15黃軒醫師表示,民眾若自行準備氧氣瓶放在家中,最怕的情況就是把自己當作醫生,認為出現隱形缺氧的情況靠氧氣瓶自救即可,這種問題在各項疾病當中都非常常見,在一般輕微的跌打損傷還不打緊,但隱形缺氧可是致命危機,後續的治療也非常重要,並非單靠氧氣就能救命,氧氣瓶頂多延遲猝死的時間,且會有延誤治療導致送命的危險。
3招防止疫情「資訊焦慮」 諮商心理師:沒解決方案的資訊別看
2021-06-11林仁廷諮商心理師建議這時後反而要降低資訊量。因為人一緊張就會很想把所有狀況弄清楚,這時候反而資訊爆量,最後也整理不起來,而是會相信「最令人恐懼的那些報導」,想提早去因應最壞的可能。新聞台的新聞因為24小時播放,要有產量及收視率,最容易下吸引人卻嚇死人的標題,甚至是偏頗的政治立場,而且會提出解決辦法非常稀有。建議通通關掉。只留中午或晚間新聞看就好,在有限的前30分,就是比較重要的新聞。
為何施打疫苗仍染疫?醫指3關鍵:群體免疫前仍要戴好口罩!
2021-06-11重症醫學/胸腔內科黃軒醫師表示,疫苗的主要作用並非在於預防新冠肺炎感染,而是預防病情加重,民眾在接種疫苗後還是有一定的機率感染新冠肺炎,應持續提高警覺。
緊張、焦慮!我有新冠壓力症候群?1分鐘壓力評估自我檢測!
2021-06-10面對緊繃的疫情,許多人或許還尚未察覺自己正面臨情緒緊繃的狀態,黃軒醫師建議可使用「Covid19壓力評估工具」做個初步的自我評估。此為加拿大及美國各大學專業的心理健康科學家、臨床醫師、實習生所成立的《PsyPan Network流行病心理學網站》編製
防疫防到焦慮、憂鬱?醫教6招破解新冠壓力症候群!
2021-06-10由於疫情,全球都在推行留在家裡「stay home」,因為家是疫情期間最安全的避風港,但家卻不一定是抗疫的快樂天堂。COVID-19肆虐全球,各國專家曾提出警告,因疫情無法外出或工作,將使家庭暴力發生風險增加。不久後,家暴數據隨著疫情爆發,包含巴西、西班牙、希臘等國,家暴專線通報數,出現2成以上的增長。
端午別返鄉,小心害死自己和家人 醫教1妙招聚餐,兼顧防疫又有趣!
2021-06-09近一點日子來看,最近因移動導致病毒傳播、引起大規模傳染最知名的案例就是馬國的「巴塞感染群 (Cluster Pasai) 」事件。一名學生因父親過世返鄉奔喪,卻未料自己已染疫,最終導致1傳2363人、29人死亡的慘劇,其中原因也包括了當地醫療相對有限,不少人四處求醫,導致病毒擴散。
34歲藝人陳零九染疫!年輕確診比例攀升至25%,醫指3關鍵。
2021-06-08黃軒醫師指出,年輕人免疫力強,多為無症狀、輕症,但卻也正因如此,有很高的機率出現免疫力過強,傷及自身的情況,也就是所謂的「免疫風暴」。當病毒侵犯人體,免疫細胞會為了抵抗病毒而群起反攻,出現防衛過當情形。這將引起全傷性的傷害,提升各個器官衰竭的風險,包括了心肌功能障礙的「心臟猝死」。
高血壓與心臟病疫情如何自保?醫:出現這些症狀速就醫!
2021-06-07新冠肺炎在國內造成嚴重影響,慢性病患在流行病中往往首當其衝,根據國內外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目前已經知道年紀,男性,肥胖,抽菸,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與癌症患者,都是增加新冠肺炎重症機率與死亡率的危險因子。
遠端上班、上課防高度近視!中醫2招防青光眼等眼疾!
2021-06-04高度近視伴隨許多嚴重的眼睛疾患,例如:周邊視網膜病變、裂孔或剝離,青光眼、飛蚊症、白內障、黃斑病變等問題,最後可能引起全盲,所以平常就要特別注意預防跟保養。
年奪千萬條人命?比新冠肺炎更可怕!頭號殺手竟是敗血症
2021-06-03今年新冠疫情在國內爆發,除了持續防止病毒擴散感染,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會引發各種併發症,其中最危險的併發症之一就是「敗血症」。根據WHO統計,2020年就有超過1千萬人死於敗血症,而在臺灣每年有超過15萬起案例,如果沒有妥善治療,死亡風險可能超過5成以上,究竟什麼是敗血症?
與死神搶命!急診醫幫病人插管確診 醫師:飛沫病毒破20000隻
2021-06-03黃軒醫師表示,染疫的病患只要每咳嗽一次,噴濺的病毒量至少高達20000隻,而病患在插管時,反射動作出現的咳嗽肯定不會只有1~2次,再加上氣溶膠顆粒(懸浮在空氣中的冠狀病毒微小顆粒),醫護人員完全是處於一個被病毒密集包圍的環境當中。
防新冠肺炎中醫3招增強抵抗力,6中藥材製「中醫防禦茶」!
2021-06-03清冠一號屬於專業醫師處方,然而站在預防勝於治療的角度來說,多數民眾更需要的是居家飲用的「中醫防疫茶」或「中醫防禦茶」,由於國內疫情正在緊繃狀態,基於中醫師對社會防疫的責任,提出以「可供食品使用中藥材」組成的茶飲供大家參考使用
為何年輕人染疫也容易猝死?重症醫揭4大關鍵!
2021-06-01近日陸續傳出染疫患者猝死在家中,引起民眾所關注的快樂缺氧也是關鍵之一。患者往往在不自覺的情況下血氧濃度越來越低,且下降速度非常快,發現症狀欲就醫為時已晚,甚至根本沒意識到自己即將過世,這棘手的問題不論是無症狀患者、輕症患者都有可能帶來死亡。
防疫期間該就醫不要拖!醫:3狀況速就醫,4招保護好自己!
2021-06-01洪暐傑醫師表示,疫情期間雖應盡量避免出入醫院,但如遇急症、不尋常症狀還是得盡快就醫,原本就有慢性病族群更要按時回診,以避免衍伸出更嚴重的問題。
千萬別戴口罩運動!醫:恐防疫失效、加重負擔,嚴重致死!
2021-05-31胸腔內科/重症醫學黃軒醫師表示,不論是快跑、慢跑、騎車運動、爬山,或是瑜珈、筋骨身展等靜態活動或是有氧運動,都不應戴口罩執行。
傳統市場易成新冠病毒巢穴?!醫籲「買菜筆記」速戰速決勿逗留!
2021-05-31黃軒醫師表示,第三階段警戒的狀態下,要減少病毒在傳統市場的傳播,政府、攤販、民眾都應做好防疫措施,才有助於防止病毒不斷擴散。
防疫期間買菜要注意什麼?醫:留意6大防疫死角,前中後這樣做!
2021-05-28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表示,台灣疫情緊張之際,每個人都應做好個人防疫,避免自己被傳染的可能,病毒是個看不見的威脅,民眾出入任何場所都應提高警覺,可先假設有染疫者也在其中,視周遭的人、物品、環境都可能藏有病毒的存在,包括菜市場、超市。雖此作法壓力較高,但能將個人防疫提升至最高。
上班、通勤防疫全攻略!醫解5大族群,機車族更要注意消毒!
2021-05-28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表示,現在台灣疫情升溫,情況已不像從前在捷運戴著口罩就好,除了室內外都應戴上口罩外,建議民眾將防疫觀念提升到最高,視旁人都可能帶有病毒、身旁的物品、環境都有病毒存在,如此雖然壓力較大,但是更有助於避免各種風險。
【名家專欄】郭祐睿中醫師/薑黃素可抑制病毒複製?中醫:未來是重症潛力藥物!
2021-05-28薑黃,是著名的能抗發炎、抗氧化、抗癌的藥材,在中醫的角度,薑黃性味辛苦溫,歸肝、脾經,具有活血行氣,通經止痛的功效,從藥性上來看,就知道薑黃是屬於「溫性」的藥材,止痛的功效提示了有消炎的效果。
PCR、抗原、抗體快篩差在哪?該普篩、自行快篩嗎?招名威詳解
2021-05-27招名威教授表示,「PCR核酸檢測」主要為檢測檢體有無病毒基因及多寡,病毒量少也能測得。方法會先採集鼻腔黏膜從中萃取出病毒基因,進入機器檢測得知Ct值。所謂的Ct值,簡單而言就是儀器偵測病毒的次數,標準流程為40次,數值越小,代表越早偵測到病毒,意味著病毒量越高。
新冠病毒疫苗有哪幾種?一張圖看懂疫苗保護力與副作用差異
2021-05-27新冠病毒蔓延全球,帶來疫苗生產技術的突破性發展。在過去,針對特定傳染病的疫苗研發,動輒需要耗費數年以上的時間。面對新冠病毒造成大規模感染,國際藥廠運用尖端技術,在最短時間內開發出有效疫苗,與過去蛋白質-佐劑疫苗或減活疫苗不同,新冠病毒疫苗多以m-RNA(信使RNA)和腺病毒技術製造而成。
公廁可能會感染新冠病毒?醫教4點自我保護
2021-05-27胸腔內科/重症醫學黃軒醫師說明,馬桶沖水時,產生的強烈湍流,會將含有病毒的氣溶膠顆粒從糞池中排出。大力沖刷生物物質,將導致霧化現象,因此,產生的生物氣溶膠,就含有病毒在糞池顆粒中。研究顯示,沖水後衝出的糞池顆粒,約40%至60%會超過馬桶蓋,尤其是公共廁所空間相對狹窄,且通風不足,也就成了COVID-19的傳播途徑。
快樂缺氧在家猝死僅需半天?!4族群留意症狀,低血氧非確診者才有!
2021-05-27蘇彥伯醫師提醒,了解低血氧的嚴重性,一般的民眾不必過度恐慌或多準備血氧濃度計,但年長者、慢性病族群、心肺功能不佳者、染疫者就建議最好考慮多做準備,並且時時要留意自己的呼吸狀態是否正常,若有發現自己的呼吸開始逐漸變喘、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等,就應提高警覺,盡早就醫,以免憾事發生。
重症率加死亡率露玄機!實際感染人數恐破萬?醫:檢驗量能最少需10萬
2021-05-26COVID-19疫情延燒,根據中央流行指揮中心公佈,截至5月26日為止,臺灣本土案例已增至4,918例,更在一天內新增超過11例死亡,60歲以上出現重症和死亡的風險更明顯升高。雖然每日確診個案數加上校正回歸約為400至600之間,不過,國內專家提醒,從我國確診個案的重症率回推,社區內實際的感染情形可能比想像中嚴重,國人在疫情趨緩前,應減少外出與群聚活動。
皮膚起紅疹可能是新冠肺炎?醫師:留意5大皮膚症狀
2021-05-26相信很多人,咳了一聲,或是覺得喉嚨癢癢,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被傳染?因為新冠肺炎的疑似症狀包含咳嗽、發燒、嗅覺喪失,仍是目前最主要的指標,不過,咳嗽、上呼吸道症狀與一般感冒真的難以判斷。
為何COVID-19快篩不適用低風險地區?高醫副教授揭「偽陽性」真相
2021-05-25COVID-19疫情延燒,台灣本土個案攀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與地方政府在各感染熱區建置快篩站。但有不少民眾認為,應全面推動快篩,更能找出社區中的無症狀傳染者並減少感染風險。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曾指出,在盛行率偏低區域進行快篩,偽陽性有可能高達70%,將導致醫療資源浪費,因此設置地點須以盛行率為考量。
早上無症狀、晚上心跳停止!醫揭「快樂缺氧」危險真相:2症狀在家發現快就醫
2021-05-25「快樂缺氧」名稱浪漫,實則危險性高,確診者往往不易發覺症狀,身體已在缺氧中而不自知。隱形缺氧時可能意識清楚、情緒平穩甚至能正常應答的情況下突然休克猝死,且病情進展速度不一,有些人是逐步漸進發生,有的個案病情惡化進展飛快,早上沒有症狀,晚上心跳便停止了。
酒精怎麼噴最消毒?要抹開嗎?招名威:注意2重點,直接這樣噴!
2021-05-24酒精雖然能夠消毒,但也並非所有酒精都能夠達到此效果。除了濃度太低無法達到殺死病毒的能力外,像是95%酒精濃度太高的酒精,不但並不具有更強的消毒能力,反而會讓病毒的防護罩形成凝結,無法做進一步地破壞,形成「封存」病毒的效果。這也是為什麼各界專家不斷提醒,酒精消毒需用75%的酒精,此為經研究證實能最有效破壞細菌、病毒的濃度。
悠遊卡別貼著機器刷!醫指捷運、公車易忽略防疫4大地雷!
2021-05-24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表示,現在台灣疫情今非昔比,應將個人防疫提升。假設有一位染疫而不自知的患者一同上車,就算在場的人都有帶口罩,周遭的環境也未必安全,因為即便有戴口罩也未必能確保對方口罩是完全遮好臉部的,在未遮好臉部的狀況下,病毒就有可能在對方咳嗽、打噴嚏、說話時從口罩溢出,這也是為什麼政府不斷宣導,口罩別露出鼻子、別掛下巴、要完全遮好口鼻的原因之一,不單單只是保護好自己,也是為了保護他人。
本土新增321例加400例「校正回歸」 陳時中駁「蓋牌」:有多少狀況說多少事
2021-05-22新增321本土COVID-19確診個案,並且有400例「校正回歸」,合計本土確診數共增加721例,累計已達2701人,篩檢數與確診數校正回歸之後,可初步看出國內篩檢陽性率變化。
洪峰還沒到?本土又新增312例 陳時中:假日多忍耐別出門
2021-05-21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佈,本日(21)新增COVID-19本土個案312例,新北市144例,板橋區37例最多。臺北市127例,萬華區60例。桃園市13例、基隆市9例、臺中市及彰化縣各5例,高雄市4例,宜蘭縣2例,屏東縣、南投縣、雲林縣各1例。
如何照護家中Covid-19確診者?遵守6大事項,隨時監測自身健康
2021-05-21提供病患生活所需,提醒多休息與喝水,可視醫囑服用藥物,或於發燒時服用退燒藥劑。大多數病患為輕症,休息數天後症狀可自行恢復,請等候衛生單位通知,惟需注意症狀是否惡化。若出現以下症狀時,請立即聯繫119、衛生局或撥打1922。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指甲床發青。
高壓防疫生活引頭痛、失眠、胃痛 楊聰財5招改善「新冠壓力症候群」!
2021-05-21楊聰才診所院長/精神科楊聰財醫師表示,害怕和恐懼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生存本能,為的是防備周遭可能發生的危險得以生存,這波疫情災難稍有不慎足以致命,對人所帶來的壓力自然也會有別於以往。而這樣的高壓生活往往不僅影響情緒和行為改變,讓人出現焦慮、躁鬱、甚至是出現強迫症等心理疾病,也容易造成荷爾蒙失調、引起頭痛、失眠、食慾不振、免疫力下降等各種健康問題,影響層面非常廣泛,可謂全面性的影響。更讓人擔心的是,許多民眾不善於「坦承」自己的壓力,認為自己沒問題、不該有問題,壓抑的情緒無法得到妥善的處理,往往讓狀況愈加嚴重。
疫情爆發壓力山大?中醫:泡腳、4穴位緩解「新冠壓力症候群」
2021-05-21澄明中醫診所院長郭祐睿中醫師表示,壓力等負面情緒在中醫而言指得就是火氣,主要和肝、脾、膽有關,特別是憤怒、緊張等較為高漲的負面情緒,又與肝經息息相關。因此若要解除壓力,建議民眾日常可透過按摩等方式疏通氣血,氣血順暢有助於改善緊張焦慮的情緒。
中藥「清冠一號」獲緊急授權,幫助「採陰速度」加快?哪些病人最對症
2021-05-21新冠疫情升溫,國內確診本土案例持續增加。衛福部公佈,同意已取得「清冠一號」藥證之藥廠可申請專案製造。衛福部新聞稿指出,清冠一號處方組成包括黃芩、魚腥草、北板藍根、栝蔞實、荊芥、薄荷、桑葉、厚朴、炙甘草及防風等10種中藥材,可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無症狀帶原與初發作症狀者,須由中醫師處方使用。
防疫不出門!700萬慢性病人快斷藥?健保署:即日開放「通訊診療」
2021-05-21我國領取慢性病連續處方箋人數約707萬,隨防疫升為三級警戒,慢性病患與年長者如需回診與領藥,又不敢出門怎麼辦?健保署指出,慢性病人及長者是新冠病毒感染和重症高危險群,最好應避免外出,特別是前往醫療院所或藥局,恐增加暴露風險。
為什麼不是全部縣市都快篩?羅一鈞:低風險區域偽陽性恐達70%
2021-05-20全國防疫升至三級警戒,各地方將設置社區篩檢站,輔大醫院也宣布成為新北市第5處篩檢站。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原本的COVID-19篩檢機構都在各級醫院。現在各地方社區篩檢站設置,將以個案數最多或確診者足跡最集中頻繁的區域為考量。
本土新增286例 茶藝館3天破221人!曾去萬華有「3症狀」應就醫採檢
2021-05-20新冠肺炎本土個案已連續6天超過百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出,今(20)日本土COVID-19確診個案增加286人,其中,新北市157例以中和區40例最多,臺北市87例以萬華區40例最多。桃園市17例、宜蘭縣8例,彰化縣6例,基隆市5例,高雄市及臺中市各2例。
防疫期間網購、收件安全嗎?重症醫:有風險,可先噴酒精或閒置。
2021-05-20黃軒醫師指出,在寄件人、送貨人染疫而不自知的情況下,從貨品、到貨品包裝、到運送外盒、包裝等,這些都是有可能藏匿病毒的角落。除此之外,在簽收、取件的同時也可能因接觸沾染病毒。
防疫期間外送員要注意什麼?重症醫:注意3件事,風險如機師!
2021-05-20黃軒醫師指出,在假設店家、用戶皆染疫而不自知的情況下,店家餐點的置物架、門把、自動門按鈕等任何角落皆有可能藏有病毒,同樣的用戶住處也是。除此之外,外送員多以機車為主要的交通工具,容易增加眼睛乾癢的問題。
防疫叫外送安全嗎?要注意什麼?重症醫:留意4風險,慎防接觸傳染!
2021-05-20黃軒醫師指出,叫外送時防疫風險主要可從兩大面向來看,一是使用信用卡、無接觸取餐,二是當面取餐、付現。兩者領取餐點時都會碰觸到包裝袋、餐具、食物包裝盒等,而當面取餐、付現更會與外送人員近距離接觸,此時若外送人員或店家已有人染疫,恐已讓自己暴露在風險之中。
【名家專欄】黃軒醫師/大賣場是病毒傳播熱區?員工感染風險高達5.1倍!逛完勤洗手
2021-05-20只要一公布任何疫情擴散,人潮擁擠會出現在大賣場!各國都會如此,而不只是臺灣而已!就是所謂「海潮效應」。當一個人,在疫情大流行公布後,會出現類似「海潮效應」或「巴納姆效應」或「齊加尼克效應」或「霍布森效應」的偏見。
日增267例全國升三級警戒!40萬劑疫苗來了 陳時中:醫護勿遲疑盡快施打
2021-05-19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9)公佈,新增267例本土COVID-19確診個案,本土病例累計達1,386起。今日新增確診最多縣市為新北市129例,以中和區26例最多;臺北市70例以萬華區31例最多,其他縣市依序為:彰化縣28例、桃園市16例、高雄市8例、臺中市5例、基隆市4例、宜蘭縣3例、臺南市及新竹市各2例,臺南市更是首度有確診列案。
防疫在家動一動,防椎間盤突出!醫教簡單3伸展有助防範
2021-05-19原力復健診所院長侯鐘堡醫師指出,長期久坐、不動、沒運動,將容易出現關節退化、肌肉退化、血液循環變差等情況,對身體最顯而易見的影響就是筋膜問題,容易導致身體各處筋膜僵硬。
台大醫院員工確診36人驗出10陽性!王亭貴:恐辦公室內用餐傳染 已啟動全院普篩
2021-05-19日前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方發表公開信,表示目前急診篩檢陽性率為10%,而台大先前篩檢1000多名住院病人都沒有陽性,希望各界勿謠傳疫情相關訊息。然而,今日(19)上午台大醫院緊急發佈新聞稿,院內一名工務室同仁驗出COVID-19陽性,台大醫院立刻啟動隔離與篩檢作業,發現該員工相關接觸者一共36人驗出10人陽性。第一波親密接觸者的篩檢陽性率,竟接近高達27%。
蔡英文視訊高端、聯亞 國產疫苗預計7月底供應 陳時中:晚開始要打得快
2021-05-18臺灣新冠肺炎疫情升溫,連續4日單日新增人數破百人,本土病例已達1,121例,國人關注國產疫苗是否能盡快問世。上午總統蔡英文與行政院長蘇貞昌視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後表示,近日國內公費疫苗施打踴躍,也已暫停自費疫苗預約,從各管道向國外購買的疫苗將陸續到位,呼籲民眾不必過度擔心。
【名家專欄】黃軒醫師/疫情升溫關閉學校是減災!醫:個人防疫措施仍重要
2021-05-182019冠狀病毒大流行,影響了世界各地的教育系統,大多數的政府都決定暫時關閉學校,以此來減少COVID-19的傳播。這次COVID-19大流行,使得目前全球約有8.25億學生受到了教育影響。
再增240本土案例!啟動廣設社區篩檢站 陳時中:輕症者勿直接到大醫院
2021-05-18新冠肺炎本土病例人數連續4天突破單日百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8)日公佈,新增240起COVID-19確診各案。包括新北市106例,以中和區33例最多。台北市102例,以萬華區48例最多。其他縣市部份為桃園市12例,彰化縣10例,基隆市與高雄市3例,新竹縣2例,新竹市及雲林線各1例。
疫情升溫6件事不要做!重症醫:恐讓自己暴露風險當中。
2021-05-18黃軒醫師建議,民眾雖不必過度恐慌,但可以在保有禮節、沒有惡意的前提下,自己設定一個情境,假設現在身旁的人、物品、場所都是有病毒存在可能的,自己會如何躲病毒?以此將個人防疫提升到最高,更有利保住健康。
本土個案增333例!「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收治輕症 明日禁止無居留證入境
2021-05-17台灣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攀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7)日發佈,本日新增本土個案333例,其中臺北市158例最多,確診人數集中於萬華地區,高達89例。新北市單日新增148例,以板橋區41例最多。其他縣市部份,基隆市6例,桃園市10例,彰化縣5例,宜蘭縣及臺中市各2例,新竹縣及苗栗縣各1例,國內總確診人數來到2017人,其中883例為本土案例。
再創新高!新增206本土案例!比機師還早?有人4/6就有症狀
2021-05-17疫情持續升溫,台灣今天(16)一口氣新增206例本土案例。新增確診者仍以雙北居多,分別為臺北市89例、新北市97例、彰化縣9例、宜蘭縣及新竹縣各3例、桃園市及基隆市各2例、臺中市1例。
停止訕笑 面對「坦白」回以「感激」 對防疫更有利!
2021-05-14臺灣今天一天新增29起本土案例,其中7例尚未掌握感染途徑。指揮官陳時中言談中隱約透露疫調不是那麼順利。有人「遺忘」了自己部分足跡?也有人選擇性隱匿家人接觸史!要將疫調查清楚,未來可能需要警政協助努力。
本土單日新增29例創新高!陳時中:目前沒有準備升級3級警戒
2021-05-14台灣COVID-19疫情持續升溫!今日新增29例本土個案,其中,5例與獅子會相關、16例萬華相關,1例與宜蘭遊藝場相關,7例目前尚未掌握感染來源。對此,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7例本土案例的流病相關性仍在持續疫調當中、「指揮中心目前並沒有準備要升級到三級警戒」。
防肺炎先自保!6招幫助清除肺部黏液分泌物
2021-05-14肺炎傳染來襲,身體「衰弱」的族群面臨更高風險。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生理儲備量下降,在面臨外界壓力時無法維持身體恆定,甚至身體平衡被打亂後恢復變慢或不完全就是「衰弱」。根據統計,衰弱的老年人死亡率更高,比起身體狀況強健的老人,死亡率高出3-5倍。
3大族群易感染新冠病毒?中醫師教3關鍵提升免疫力
2021-05-14陳博聖指出,中醫治病需要辯證論治,用邏輯推論顯現的主、客觀症狀,才能處方用藥預防疾病進展(不是只靠把脈診斷)。從中醫免疫科學性的觀點來看,此次疫情防疫困難,是因為covid-19病毒出現了許多無症狀的宿主,具有感染性卻又可能完全無症狀而且不會像SARS一樣發高燒,甚至有些是不發燒的病人。
人與人連結!又增13起新冠肺炎本土個案,獅子會相關已達20例、萬華茶藝館共7人
2021-05-13今(13)新增13例COVID-19本土病例,其中9例與個案1203獅子會活動群聚有關,另3例與臺北市萬區茶藝館群聚有相關活動史,尚有1例感染源待釐清。
【名家專欄】黃軒醫師/社區傳播期間務必佩戴口罩!室內場所梅花座、社交距離不可少
2021-05-13為什麼唱歌需要戴口罩?重症醫學黃軒醫師表示,正常的唱歌比正常的講話,產生更多的飛沫顆粒。而大聲唱歌,又比正常唱歌產生更多的飛沫顆粒。如果我們使用口罩,又大聲唱歌時,其每秒產生的飛沫顆粒為410(200-1150)顆,因此,佩戴口罩能將唱歌時,產生的飛沫顆粒數量減少到與正常說話相似的水平。
新增本土16例確診!維持第2級警戒!啟動防疫6大方向
2021-05-12臺灣今天新增16起新冠肺炎本土案例及1起調查中。16起個案中,3起為宜蘭遊藝場群聚個案之相關接觸者(案1216、案1231、案1232),10例為案1203接觸者(案1208、案1219,案1223至案1230),其中,3起感染源待釐清(案1217、案1220、案1221);1起調查中個案為案1187接觸者(案1222)。
疫情升溫沒出國卻發燒怎麼辦?公車、捷運安全嗎?中國網購有風險嗎?
2021-05-121922專員表示,在疫情升溫之際雖然確實還是會有些風險,但相對較低,民眾若在沒有相關風險的情況下出現咳嗽、發燒等疑似症狀,在戴好口罩做好防疫措施的情況下自行就診即可,經檢查醫師發現有疑慮,會再通報篩檢。
新冠肺炎本土案例破新高!疫苗公費對象、接種醫院一次詳解
2021-05-11亞東醫院感染科蔡欣諺醫師受訪表示,以中央主管機關能夠施打疫苗的對象,可分為公費與自費。目前公費接種對象開放至第7及第8類,考量維持國家安全正常運作,包括軍人、軍事機關及國安單位文職人員,以及65歲以上長者,自5月10日起,開放接種公費疫苗。
暴增7名來源不明本土新冠肺炎 創疫情以來新高 陳時中:已是社區感染
2021-05-11台灣今天新增兩起、共七名感染者的社區不明感染源新冠肺炎事件!其中,一起為宜蘭羅東的遊藝場發生的群聚感染事件,共五人確診。另一起則是發生在新北五股的單人感染事件。由於兩起案例目前皆無法找到確定的感染源,也就是感染源不明的社區感染事件,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不再是社區感染邊緣,已經是社區感染。」
新冠肺炎沒完沒了 中醫師三招提升肺部防護力
2021-05-04新冠肺炎大流行仍未止息,肺病議題成為國人關注重點。新光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黃奎祐表示,肺病常見原因之一是「外感寒熱」,繼而出現氣虛、陰虛。當外感風寒包覆在體表,陽氣受到抑制,身體易感覺寒冷且無法排汗。這類病人常常有咳嗽、發熱、鼻塞、鼻涕清澈、無法流汗的狀況。
盡量別久坐!研究:長時間不運動 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率增149%
2021-04-20新冠肺炎雖然已有疫苗,但近期各國皆有疫情「死灰復燃」的態勢。科學家認為,病毒大流行期間人們減少運動時間,反而可能造成重症與死亡率上升。一項4月份發表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的研究表示,同樣感染新冠病毒,長時間不運動比起每周運動150分鐘的人,住院率高出2.2倍,重症加護率增加1.7倍,死亡率升高1.49倍。
嬌生新冠疫苗發生血栓事件一人死亡 美國CDC緊急宣佈暫停施打
2021-04-14嬌生(J&J)疫苗,傳出有嚴重不良反應事件,美國食品管制署(FDA)與疾病管制中心(CDC),緊急宣佈暫停施打。根據美國CDC最新數據,該疫苗已施打680萬劑,其中有6例出現罕見血栓與血小板異常低下,其中一名女性死亡,另一名女性仍處於危險之中。
今起施打AZ新冠疫苗,有血栓風險能打嗎?接種後出現「異常症狀」速就醫
2021-03-22中原大學生科系教授、毒理專家招名威發文表示,出現血栓與凝血功能問題相關病變,除了有瀰漫性血管性凝固病變的人一定不建議施打之外,如服用抗凝血藥、避孕藥、荷爾蒙治療,現階段都建議暫時不要接種。
打新冠疫苗會疲倦、發燒、疼痛?是副作用還是不良反應?
2021-03-04疫苗的「不良事件」與「副作用」不是同一件事。副作用是指可預期出現的反應,如打針後的紅腫熱痛。打疫苗所產生的嚴重副作用極為少見,否則任何國家的主管機關都不會允許上市。而不良反應是指不可預期的過度反應,雖然通常數量多,但與疫苗真正相關者其實很少。
台灣醫學高品質!國泰醫院助巴拉圭建系統 獲外交之友貢獻獎
2021-03-02國泰綜合醫院從民國96年起,就與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合作,多次至巴拉圭醫療服務,更於民國105年起攜手國合會,與巴拉圭簽訂各為期4年的第一、二期「巴拉圭醫療資訊管理效能提升計畫」,派遣資訊專家赴巴國進行醫療資訊系統開發,並在台灣訓練14位巴國種子教師。協助巴國建置與開發完成「醫療資訊整合系統」,幫助巴國就醫流程資訊化。
新冠病毒變種害疫苗無效?重症醫師:疫苗2.0可解決
2021-02-19黃軒醫師指出,病毒出現變種原是意料之中,病毒必須在複製過程中變異,以利本身的傳播和繁殖。當前COVID-19病毒變種版本多達數千甚至數萬個,大多數變異多為無關緊要,但有些變異使病毒更具傳染性與威脅力,而英國變種、南非變種、巴西變種堪稱其中的「三大惡魔」。
戴口罩照染新冠肺炎?重症醫:候診區比病房危險
2021-02-03黃軒醫師表示,第908例新冠肺炎確診者,因陪同母親看診時,與第889例於同一候診室共處26分鐘而被傳染,此處的風險確實相對較高。
新冠肺炎出院卻多重器官衰竭?重症醫:微血管豐富部位成重災區
2021-01-26重症醫療醫師黃軒受訪指出,迄今不少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有所謂「新冠肺炎症候群」,如疲憊、睡眠障礙、呼吸道症狀與神經症狀,且並非只出現在重症患者身上,輕症病患也可能發生。如果患者免疫力無法恢復正常,就可能面臨再度感染,甚至多重器官衰竭等嚴重後果。
【名家專欄】黃軒醫師/疫情肆虐國外為何不戴口罩?專家:「心理防禦機制」可能害慘人類
2021-01-25一開始,當一個人處於危險,可能會給人很多強烈的感覺。人們都想來救他。尤其如果這個人是親人。但如果後來又有兩個人處於危險之中,那你就可能不會感到擔心了?或您可能會感到只是有點擔心?或者您可能會因為擔心分散了,也不會再關注同樣的問題上,如果後來持續增加無數個,從冷漠就會變成大爆炸悲劇。
肺炎來了!你在危險排行榜上嗎?這些人當心感染風險多3倍!
2021-01-21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提醒,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的高風險族群,包含高齡者、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慢性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慢性呼吸道疾病、高血壓以及體重過重的患者。其中慢性病會影響正常器官運作,因此更要注意肺炎感染風險。
彩色口罩會致癌?招名威:除非拿來吃,這2情況才會釋放致癌物
2021-01-19會有致癌疑慮傳出,主要是因為彩色口罩上的染劑「偶氮」,被拿出來討論是否有「苯胺化合物」,其被認為可能有致癌的風險。對此招名威教授指出,偶氮這樣的染劑其實平常本來就普遍用於日常生活的紡織品,在新冠肺炎爆發後,因應大眾需求開始用於製作彩色口罩上。不過即便如此,口罩上的使用在整體的產業比例還是偏低。
怕染疫不做篩檢?大腸癌無症狀 當心早期拖成晚期!
2021-01-11蔣鋒帆醫師表示,大腸癌持續蟬聯十大癌症之首,發生率持續居高不下,不過自國內提倡大腸癌篩檢以來,初期確診有增加的趨勢,這表示民眾普遍已對定期篩檢的有一定程度的觀念。惟自疫情期間,有民眾因怕染疫不願前往醫院,甚至出現身體狀況也不願意篩檢的情況,對患者或風險族群而言相當不利。
流感季肺炎風險增!街訪實測疫苗迷思百百款 醫籲慢性病患盡速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完整保護
2021-01-04肺炎感染有許多致病菌,肺炎鏈球菌則是肺炎常見的致病菌,如果有慢性疾病的民眾,如糖尿病、慢性心臟病、慢性腎臟病、慢性呼吸道疾病,感染肺炎鏈球菌肺炎的風險更高,且感染後症狀更嚴重。
發燒咳嗽喘不過氣:自體免疫疾病族群當心肺纖維化!
2020-11-16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溼科主任蔡長祐醫師指出,所謂自體免疫疾病,是指原先用來外在病原菌的抗體或細胞激素,因為身體協調或不明原因的自發產生,攻擊自己的器官組織。一般而言,免疫疾病症狀包括疲勞、低度發燒、身體不適、肌肉痠痛、關節痛、不同部位出疹等,初期往往不易發現。
【名家專欄】唐豪悅醫師/戴口罩狂長痘痘?醫教5招預防口罩痘作祟!
2020-10-29如果在戶外長時間戴口罩,摘口罩時可以用清水或溫和洗面乳稍微清潔臉部。但乾性皮膚跟敏弱肌膚的朋友,切勿過渡洗臉喔。如果洗臉後有明顯的緊繃感還有脫屑,表示你的洗臉太over,或是你的洗面乳不ok。可以stop
【名家專欄】黃軒醫師/川普染疫肺受損機率高?重症醫指6症候群,老、胖、慢性病是危險關鍵
2020-10-05依白宮新聞秘書麥肯內尼稱他症狀輕微,醫生說他難掩疲態,也有報導指他呼吸困難、咳嗽、發燒、疲勞、呼吸窘迫...這些都是屬於組別6的三級嚴重(腹腔和呼吸道),這組別6幾乎50%的患者都得住院,所以川普
【名家專欄】黃軒醫師/新冠肺炎易釀共同感染 醫:不單只有流感病毒而已
2020-09-25由於COVID19主要攻擊呼吸道,導致大量的肺泡損壊、引發更多的ACE2的出現,更是使更多的COVID19感染,易造成嚴重災情。 黏膜組織纖毛運動受損,使得病人痰或發炎反應留下的碎片、分泌物,不容易清除咳出、這些戰爭中的產品同時也含有大量的其他病菌,容易繼發次波,更嚴重感染。
中年面臨「代謝懸崖」體內脂肪大遷徙,三大關鍵要注意!
2020-08-1845歲後男性代謝症候群盛行率從21.8%增長至39.7%,漲幅為1.8倍;女性的盛行率則從9%飆升至32.7%,漲幅為3.6倍中看出,增長率足足是男性的2倍。但無論男、女性,中年後都猶如面臨「代謝懸崖」,因隱藏在代謝症候群背後的潛在威脅就是環環相扣的三高慢性病,若不及時回頭,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便高出正常人2倍、高血壓4倍、糖尿病6倍。
久咳不癒竟可能是肺癌徵兆?醫:超過2~3週等情況應盡早檢查
2020-08-10咳嗽的表現方式主要分成乾咳、咳痰、咳血三種,一般乾咳常見為慢性鼻咽炎或特發性肺部纖維化等所產生的症狀;咳嗽中帶有痰的除了感冒以外,也有可能是因為氣喘、肺阻塞等所引起;若是咳嗽咳到出血,則有可能是肺部腫瘤或肺栓塞、急性支氣管炎等較為嚴重的問題,此時一定要提高警覺。除此之外,病毒、細菌感染所引起的呼吸道問題,也容易以咳嗽的方式表現,例如新冠肺炎等。
找到治療武肺新方法?北榮創新療法抑制併發症,救起重症阿嬤
2020-06-30新冠肺炎尚無疫苗問世,選擇有效治療方式成為病人存活關鍵。臺北榮總日前成功搶救一名武漢肺炎重症女性患者,轉診至北榮時情況相當不樂觀,X光片中肺部已呈一片全白,幾乎沒有空氣流通空間,因而出現呼吸衰竭,需使用葉克膜維生。經過北榮醫師團隊評估後,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IL-6予以治療,患者治療後情況相當良好,目前已痊癒返家。醫師指出,新冠肺炎感染會引發肺部發炎反應,日後有可能會面臨肺部纖維化風險,所幸成功達到治療目標,為婦人保住寶貴性命。
【健康藥知道】全球瘋搶奎寧治病有神效?連康熙皇帝都曾用過?藥師籲亂吃奎寧恐增心臟眼睛副作用
2020-06-30甘誼文藥師提醒, 奎寧針對新冠肺炎是否有準確療效尚未經過研究實證, 提醒國人切勿自行搶購服用, 事實上,作為免疫調節劑的使用已有相當歷史, 起初的發現與傳染病有關, 如今則為風溼免疫相關疾病的常見藥物。
光觸媒加紫外線消毒殺菌 攜帶式口罩殺菌包防疫更有力
2020-05-06小兒科醫師黃心平指出,光觸媒能有效分解有機物,廣泛應用於醫療環境的消毒殺菌,而且只要有光的環境就會持續作用,效益更長更方便,黃心平表示,自己的診所也使用光觸媒來清潔環境,還能同步達到除臭功能。
薑、薑黃利抗氧化、抗發炎、防病毒,專家:部分營養為脂溶性,吃對方法更加分
2020-04-24孫語霙營養師表示,薑和薑黃確實對身體都有非常大的好處,薑含有400多種化合物,而某些特定的植化素,像是薑辣素、薑油酮、薑烯酚,以及B胡蘿蔔素、維生素A、E等營養素,具有抗氧化、抗發炎、預防癌症、改善消化道不適的症狀,也有研究指出生薑對於可以對抗呼吸道病毒的活性。而薑黃中最具活性的成分就屬薑黃素類化合物(Curcuminoids)具抗發炎、抗氧化功能、預防癌症、阿茲罕默症。不論是薑還是薑黃都有抗氧化、抗發炎、防禦病毒的效果,因此適量攝取,對於外來病毒的攻擊,都有保護作用。
中醫簡單氣功,通肺氣護全身 武漢肺炎期間在家防疫也能顧健康
2020-04-24中醫有道說肺主一身之氣,郭祐睿中醫師就表示,在各種的氣功當中,有一種氣是保護身體用的叫做「衛氣」,衛氣走在脈外,分布全身,沿經絡循行,保護人體免於被外邪侵襲;而衛氣就通於肺,所謂「肺氣不足則衛陽不固」,要增強「衛氣」,就得從肺氣著手。
糖尿病友防疫期間如何維持血糖穩定?葉峻榳醫師:按時用藥、適當運動5招提升保護力
2020-04-22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傳染力強且症狀變異性大,已在全球造成嚴重疫情,慢性病患在大流行病中往往首當其衝,感染重症及死亡率較一般人更高。據國民健康署指出,從中國發佈的研究數據顯示,糖尿病患罹患新冠肺炎的死亡率,比一般患者高出8倍,而國內6名死亡個案有3人具糖尿病史,提醒糖尿病患者應注意防疫期間的血糖控制,以維持身體正常免疫力。
回家勿直接躺床,武漢病毒恐殘留衣物?黃軒醫師:洗衣溫度很重要,6招徹底消毒
2020-04-15記得如果是綿製衣物,可以用至少40度C的溫度水溫,同時在洗衣機內,又加上漂白劑或其他消毐水,才會殺死了大部分病箘,如果是麻製或其他質料,水溫可以調低一點(小於60度C),以免破壞衣服的結構。記得不管哪個溫度,洗衣機要設定至少60分鐘循環的清洗。
COVID-19感染病程快10天就見生死?重症醫師籲:及早就醫避免「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2020-04-06似乎告訴同時我們那些死亡族群,可能免疫系統很會「抵死奮抗」,一直撐到10天左右(比存活者慢了24小時)才敗血症發作,又繼續硬是多擋了2天,才變成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接下來就是多重器官衰竭兵敗如山倒了,一直到死為止。
酒精噴這邊!營養師提醒家中藏毒細節:門把、鑰匙、現金、外出衣物易躲病毒
2020-04-06手部最常接觸到的物品表面包括:門把、鑰匙、地墊、現金、包包、口罩、搖控器、各式按鍵、鍵盤滑鼠、太陽眼鏡、手機、外出鞋、外出水瓶、外衣、以及悠遊卡信用卡證件等。宋明樺提醒,如果家裡酒精還夠用,可適量噴灑在這些物品表現,還能減少雙手的酒精消毒次數,並建議勤用肥皂洗手。
武漢肺炎年輕人不用怕?重症科醫師黃軒舉3點:「一樣危險」
2020-03-31武漢肺炎相當詭變多端,為了求生存,不斷突變並改變傳播模式,讓自己能更適應人體,可能已進化成不再是最一開始大家普遍認知的,主要對老年人、有慢性疾病者有影響。
英國「佛系防疫」發燒自行在家隔離,拖延戰術換取群體免疫?胸腔重症醫:病毒反覆感染恐拖全球下水
2020-03-16英國政府認為,新冠病毒在疫苗開發前,蔓延勢態難以抵擋,已宣佈非確診重症患者應在家自行隔離,以保障染病風險最高的族群能受健保保障。估計英國本土最終感染率可能達60%至70%,同時產生所謂「群體免疫」的功效,多數人終將獲得病毒抗體,又可讓醫療資源免於在當前短時間內,如義大利等國一樣面臨崩潰。
武漢肺炎增2例達47人 17名解除隔離 一張圖看懂確診個案關係
2020-03-10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再新增兩名確診案例,人數增至47人。國人經常往返的日本、韓國、義大利疫情仍持續擴大,截至3月10日已有9,172名確診案例,其中463人死亡。原先封城範圍緊急擴至全國,義大利各級學校也延長停課至4月3日。
防疫買不到口罩?那就用吃的!營養師:顧好健康3力很重要
2020-02-26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但在口罩大缺貨、成人每日每週限購2片的情況下,國人該如何強化自保能力呢?營養學專家指出,除了基本的戴口罩和勤洗手等個人衛生管理之道不可偏廢之外,正確且優質的飲食習慣有助維持「健康3力」,發揮「吃的口罩」效果,讓自身的防疫能力更完善!
開學擔心孩子得新冠肺炎?4大疑慮抗SARS醫師黃軒一次詳解。
2020-02-25新冠病毒造成的小孩症狀,有98.2% 其實無症狀及輕微的症狀。這些輕微的症狀類似感冒症狀:發燒、咳嗽、無力、肌肉酸痛、流鼻水、喉嚨痛等,也不會像流感病毒在小孩身上易有神經症表現。發生極重症的症狀,在小孩只只有1.4%機率而已。
國內第一例返台武漢肺炎確診 疾管署提醒4步降感染風險
2020-01-21一名55歲女性台商在返台班機的檢疫中,經通報後送確診是新型冠狀病毒陽性,疾管署已針對包含機組人員的機上46名乘客進行後續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