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人關注

  • 新冠肺炎
  • 肺炎鏈球菌 
  • 疫苗
  • HPV
  • 膽固醇
  • 【搶救少子化危機系列】每個孩子都是未來社會生力軍,營造安全感!讓更多人樂於擁抱家庭

    2022-01-10

    文/洪素卿

    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日前委託網路溫度計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各大社群平台、討論區裡,「買不起房、給不起孩子一個家」是網民們不想「做」人的首要原因。

    其實,台灣潛在父母親們要面對的社會經濟問題不只是高房價,低薪,所費不貲的養育、教育支出,也常影響生育意願。

    當人們對自己的經濟未來感到恐懼時,他們不太可能冒險生孩子。如何改善「未來爸媽」的社會經濟安全感?

    如何協助「未來爸媽」為台灣養育下一代,而不是讓這群年輕人在成家、立業、生兒育女之間抉擇,成為台灣解決少子化的重要課題。

    社會經濟因素,影響成家育兒意願

    首先,「無房產、無生產」這個現象不僅呈現在網路調查上,從我國各縣市生育率分析也可見端倪!

    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雖然整體國人生育率持續下滑,但包括桃園市以及新竹縣市,不僅生育率持續維持在全國平均值以上;今年10月份最新統計,這三個地方的六歲以下幼兒占比亦分居全台前三名。

    進一步對比房價可以發現,今年第2季新竹縣市的房價所得比為8.26、7.42倍,桃園則是7.58倍,不僅遠低於雙北市的15.79倍與12.13倍,也低於全國平均值9.07倍。換句話說,這幾個地區年輕人的收入相對買得起當地的房子,也相對有較高的生育率!

    對此,前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認為,這個問題同時得要解決「消費主義」!他指出,從近年的薪資整體報導可以發現,年輕人無法如同他們的父母一代能把七成的薪資變成存款,原因包括消費主義盛行,「生活開銷很大,手機幾年就要換一次,生個孩子、坐個月子都花錢,因為同儕壓力,大家都這麼花。」「存錢困難的情況下,房價就相對顯得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未來爸媽們」要面對的社會經濟問題不只是高房價!另外還有低薪、以及所費不貲的養育、教育支出。

    行政院主計總處105年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報告顯示,0歲至未滿3歲幼兒送托保母及私立幼托機構,平均每月費用約新臺幣1.6萬元至1.7萬元,占家庭可支配所得19%至20%!

    雖然近年政府推出一系列措施,幫助年輕家庭包括育兒津貼、托育補助、幼兒園就學補助,但「津貼太低」、「找不到好的保姆、幼兒園」仍然是網民討論區中影響生育意願的前十大熱話題。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黃喬鈴指出,目前我國雙薪家庭非常多,對我們來說,第一步就是希望政府建置更多的公共托育服務。「托育以及育嬰假兩件事情,對於目前低生育率的現況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有足夠的托育服務,才能支持媽媽出來工作。」她強調,而且是「平價、普及、優質,非營利的公共托育。」

    「平價」、「普及」、「優質」的公共托育是重點!

    特別是近年因為高度競爭性的「教育熱」,導致家長必須花更多時間與精力於教養,甚至為了讓孩子在昂貴、高度競爭性的教育體系下成功,往往只選擇生一胎。

    黃喬鈴指出,教育熱讓家長會覺得「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要從小開始培養、灌輸未來用得到的知識。但對於學齡前的小孩來說,「這段時間更重要的是習得社交能力、情緒管理能力以及認知能力,而不是會算數學、會講英文。」

    真正的不輸在起跑點上,是每個孩子都能擁有優質、平價的托育服務。「大家是互助、共榮、社區大家庭的概念。而不是相互競爭。」

    要有一個觀念,也就是—對社會來說「孩子是公共財」,優質照顧是不可或缺的公共財。

    「你的員工也是某個家庭的孩子,妳工作的同事也是別人的孩子!」當家長能夠好好養育出一個快樂、健康、成功的孩子,受益的會是身邊的各種人,對社會整體有效益。

    五寶媽:生孩子是自然而然,養孩子是順其自然

    雖說台灣生育率下滑,但還是有年輕夫妻、願意擁抱家庭,甚至有人孩子一個接著一個生。究竟這些多寶爸媽們,又是在什麼樣的動力驅使、擁抱甜蜜的負擔?

    外表看起來就像個大學生的五寶媽moin說,「說實話,那時候真的沒多想教養成本的問題!」就像她部落格首頁寫的,「生孩子是自然而然,養育孩子的歷程是順其自然。」她的五個孩子都不是計劃生育。

    「本來以為多個小孩不過多個人吃飯。但直到孩子陸續上幼稚園、唸小學,帶著孩子參加活動才驚覺,當初想的太簡單。」「別人的孩子學各種才藝、英文講得嚇嚇叫,我們家孩子小一才開始學ABC。」「但是想想每個才藝班,其實都不便宜!」

    不過,其實總會找到解決的方法,不管是從網路找素材,或是自己動手做。更重要的是,她在當了全職媽媽之後,反而找出自己的更多可能性。從個性上的改變,到自己的成長。「如果我還在職場,大概也就一直只會是一個基層行政工作人員。」

    但全職在家後,不僅參與孩子成長,也成為一個部落客,從文字影像紀錄、到學習剪輯製作影片,甚至拿到健康管理師證照。從媽媽這個角色開始,反而讓她發掘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而就像她的手機裡永遠只來得及紀錄孩子們打鬧後言歸於好的笑顏、整理乾淨的肇事現場,「在所有的辛苦之後,孩子們永遠是最甜蜜的那個責任。」與孩子相處的點滴,金錢永遠換不到。

    《延伸閱讀》

    .【搶救少子化危機系列】打造台灣成為更適合成家的國度!從生育政策、職場環境及觀念改變開始

    .【搶救少子化危機系列】精準醫療年代!不孕療程也要量身定制、試管嬰兒治療個人化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今健康New新聞
    自認飲食、身體健康?要確定!掌握「飲食4關鍵」真正養生
    調查發現,約有三成民眾早餐僅以麵包、吐司為主,並搭配奶油、果醬等。午餐、晚餐則約有四成五以便當為主,例如雞腿便當、排骨便當,超過兩成選擇滷肉飯等傳統小吃,蔬菜常是有吃到就好。一天下來不僅營養不足,還攝取高油、鹽、糖。
    你知道嗎?發現「藥品不良品」可以通報唷!簡單3步驟,手機就能通報超方便
    用藥安全很重要,政府層層把關並有完整機制。不過你知道嗎?發現藥品不良品時,民眾也可以通報!究竟政府如何把關?發現不良品時又可以如何通報?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藥署)為你逐一說明。
    顧好腎、免洗腎!醫推「綠色護腎運動」前中後把腎顧好好
    台灣洗腎人口長年居高不下,多數患者第4期前未確診,而傳統血液透析又相當消耗資源。為協助病人、降低資源及環境衝擊,臺北醫學大學醫療體系積極推動「綠色腎臟照護」,幫助病人延緩甚至擺脫洗腎命運,更省下逾千萬元健保支出。
    一邊治療一邊玩!耕莘醫院「治療+訓練」助阿茲海默症健腦
    台灣全國失智人口突破35萬人,其中六成為阿茲海默症。天主教耕莘醫院神經內科劉議謙主任指出,過去阿茲海默症長期缺乏能改變病程的治療,直到近年能清除「類澱粉蛋白」的單株抗體藥物問世,並於今年3月獲衛福部核准,才真正迎來改變的契機。
    妊娠糖尿病與極早產挑戰 醫病對話開啟更安全的安胎新篇章
    台灣高危險妊娠比例逐年上升[1],除了妊娠糖尿病外,孕期24至28週的極度早產高風險孕婦的安胎治療更是臨床棘手的挑戰。面對「如何安全延遲分娩」的共同難題,專家呼籲醫病應透過良好溝通,結合新一代安胎藥物的臨床證據與健保給付政策,攜手打造更安全的孕程。
    今健康嚴選推薦
    【名家專欄】郭祐睿中醫師/眼睛痠澀刺痛是青光眼?眼中醫推3茶飲有助護眼!
    大部分的患者覺得關於眼睛的問題就會使用「護眼神方」枸杞菊花茶,其實不盡然如此,舉例來說若是眼睛乾澀的人合併結膜紅、眼睛痛、眼屎多而且顏色黃,當然就可以使用枸杞菊花茶,但是枸杞的劑量要少,菊花的劑量要多;若是有以上症狀以外,眼睛還會有灼熱感,眼屎多到會「牽絲」,也就是水樣分泌物增加,這樣就是感染性結膜炎了,這時候就要使用菊花、金銀花來治療;假如單純的眼睛乾澀,結膜沒有紅,眼睛周圍沒有眼屎,這種情況是屬於「陰虛」,就可以使用枸杞、蓮藕、麥門冬、山藥等比較滋潤的藥材,效果就更顯著。
    【名家專欄】招明威教授/全民節水省起來!黃豆粉、小蘇打粉洗碗洗菜誰厲害?
    小蘇打屬於弱鹼性粉末,具有侵蝕性,所以用來清洗杯碗瓢盆之類的「硬物」很好用,但如果用於軟性的物質,像是洗菜,就要特別注意用法用量,使用過多或是浸泡太久,容易腐蝕蔬菜的纖維,讓菜軟掉不清脆。
    【名家專欄】曾郁文醫師/懷疑有尿失禁?簡單4步驟自我檢測!
    漏尿的狀況,輕則底褲濕濕的;重則影響到生活,排斥性行為、無法出遠門、放棄運動,甚至怕身上有尿騷味,這些都是「尿失禁」的症狀,長期下來不敢與朋友往來,低潮陰霾造成憂鬱症。
    【名家專欄】洪素卿/腹痛急診驚見肝癌!注意相關症狀,出現疼痛多晚期!
    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陳彥仰醫師指出,肝臟裡面沒有神經,肝臟的表面才有神經,肝臟的腫瘤如果沒有侵犯到表面是不會有疼痛的症狀,且如果腫瘤不夠大,或是沒有遭到劇烈碰撞等外力影響,多無明顯症狀,一旦患者出現疲勞、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上腹部悶痛、肝功能異常、黃疸、腹部腫大、甚至上腸胃道出血、吐血等肝癌臨床症狀,多數已是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