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人體生物資料庫跨界合作演譯基金會 陳建仁:助國人預測疾病風險
2021-02-03今健康/郭家和
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 陳建仁:幫助預測疾病風險
「預防勝於治療」有望不再是口號。我國最高研究機構中央研究院將與演譯基金會合作人體生物資料庫,藉由擴大收案量納入更多的社區健康數據,加速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前的「超前部署」,助國人及早揪出疾病發生軌跡。
前副總統、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陳建仁今(2/3)出席揭碑儀式表示,人體生物資料庫是達成「精準健康」的基礎,最主要的功能是在疾病發生前提出精準預測,幫助減少社會醫療負擔,也讓國人更能「健康老」。
陳建仁以自身抗癌成功為例,就是透過電腦斷層掃描的精準篩檢,早期診斷接受微創治療,讓他脫離重大傷病行列。陳建仁表示,中研院自2012年起推動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的數據收集,累積16萬筆資料,運用於超過180個研究案,產出高達200篇以上的國際論文,超過1億人次的資料使用量。
陳建仁表示,疾病發生不外乎基因與環境的互動,健康資料庫的收集因此變得非常重要。1991年起他主持7個鄉鎮B肝、C肝的追蹤研究,也是在多年後開花結果,計畫中的許多發現,如高病毒量與罹患肝癌的風險,帶動全世界後續相關研究。
陳建仁說明精準健康有四大重點:個人化醫學、預測醫學、預防醫學、參與醫學,而生物資料庫能夠分析基因特質、飲食習慣等風險,結合專家學者的研究,及早在疾病發生前正確預防,甚至能避免心臟病、腦中風等重大疾病發生。
中研院與演譯基金會組國家隊 人體生物資料庫跨界合作
生物資料庫建立不易,以往多是研究機構與醫學中心合作。今年中研院決定與產業界跨界共組「國家隊」,納入更多社區內健康族群的資料庫。演譯基金會董事長石曜堂表示,美兆人體生物資料庫已累積超過14萬筆的台灣本土資料,可幫助預測國人生活習慣、基因型、環境差異與疾病的發生關係,及早找出國人需要注意的健康風險做到「超前部署」。
石曜堂指出,負責收案的美兆診所每年受檢人數突破6萬人,數據累積相當快,顯示自動化健檢技術的效能。也在資訊安全與個資保護上取得國際標準,務求每一筆資料受到匿名保護。
石曜堂也對每一位接受建檢的民眾表示感謝,每一份健檢資料都是完善台灣人體資料庫的珍貴點滴,讓未來國人更有機會活得久、活得好、老得慢。
《延伸閱讀》
.十大癌症之首大腸癌可預防,國健署:50歲起定期篩檢降死亡風險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