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分不清?小心拖久關節變形
2021-01-07
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分不清?小心拖久關節變形
很多人覺得年紀一大,關節一下這裡痛一下那裡痛一定是因為老化或退化,其實不必然,像是類風濕關節炎也好發於40歲以後的女性族群。究竟退化性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兩者之間的差異?來看醫師怎麼說!
是老化還是類風濕關節炎?兩者有何差別?
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劉志偉醫師表示,類風溼關節炎主要好發在近端的指關節,以手作比喻如距離手掌最近的第一節指節;退化性關節炎則好發在遠端指關節,如從手掌算起的第二節指節處。其次,類風濕關節炎較容易有關節腫脹變形,甚至有時會有紅、熱的情況,特別是在早上起床的時候;退化性關節炎則常見在長時間做事情的時候出現關節疼痛。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梁培英主任也指出,類風濕關節炎不一定只會出現在手指關節,許多患者也常見患部出現在手腕、手肘、肩膀等處,甚至出現在膝蓋也屢見不鮮。梁培英主任提醒,平常感覺到的關節疼痛、僵硬若一開始只是感覺緊繃,動一動就舒緩,但其後慢慢發現腫痛的關節逐漸變多,且越來越不舒服,疼痛越來越明顯,此情況就得特別注意可能是類風濕關節炎,特別是高風險族群更要多加留意。例如抽菸、女性族群、40歲以上、牙齒健康不佳,例如有牙周病者,這些都列在風險名單中。
類風濕關節炎確診3大關鍵
醫學上類風濕關節炎確診有3大關鍵,梁培英主任指出包括了計算受影響的關節數量、抽血看是否有類風濕因子,如發炎指數、類風濕關節炎抗體(anti-CCP、ACPA)等,也會觀察患者是否發病達六週以上。這3大關鍵分數總合若超過6分,即分類為類風濕關節炎。
由此可見,即便是抽血檢查有類風濕因子,也未必就是類風濕關節炎。劉志偉醫師也表示,類風濕因子也可能和其他疾病有關,需到風濕免疫科檢查做進一步確認。
類風濕關節炎病情控制目標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方式主要包括消炎止痛藥、類固醇藥物、免疫調節藥物、生物製劑等,會以「DAS28指標」作為指標,小於2.6為緩解期,2.6~3.2為低活動期,以此做為控制目標。
梁培英主任表示,免疫調節藥物作用較為緩慢,期間會讓患者使用消炎止痛藥、類固醇藥物緩解不適,待免疫調節藥物發揮作用後,再降低消炎止痛藥及類固醇藥物使用量,並在一個月後回診檢查DAS28指標是否穩定,若穩定,三個月後再評估一次前述提到的關節腫痛數量,做為調整用藥的依據。
倘若DAS28指標分數超過5.1,其為高活動度期,患者可考慮生物製劑等方式治療。劉志偉醫師表示,生物製劑是幾十年來藥物最大的進展,傳統的免疫製劑在治療6個月以後,患者狀況還是不盡理想,就會考慮以此治療。其可減少關節發炎、減少關節變形、適時減量其它藥物,對於患者而言是有很大的幫助。
把握黃金治療期,有助保持良好生活品質
梁培英主任也提醒,類風濕關節炎發病後的黃金治療時間為兩年,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其預後是相當樂觀,透過良好的治療可避免日後關節變形。在正確的時間尋求專業的專科醫師,即便是有類風濕關節炎,也可以保持良好的生活品質與疾病良好的共存。
《延伸閱讀》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今健康New新聞

甲狀腺結節需要開刀嗎?放著不管會變甲狀腺癌?醫師解答「大脖子」真相

嬌生新冠疫苗發生血栓事件一人死亡 美國CDC緊急宣佈暫停施打

血壓正常竟會喘?當心主動脈瓣膜狹窄?醫師指出高血壓病人最危險

子宮肌瘤「12公分」害她貧血頻尿又眩暈!海扶刀治療助30歲熟女留住子宮

22歲女睡前中風!竟是心臟腫瘤造成全身栓塞 醫籲:黏液瘤無徵兆會喘心悸快就醫
今健康嚴選推薦

早了二十年!他47歲確診攝護腺癌 出現「排尿症狀」快就醫

主動脈剝離症未積極治療,3天死亡率破50%!醫師點名「風險族群」控制血壓、戒菸最重要

鮭魚護眼、護心又護腦 營養師:掌握一周份量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