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有嘿咻、就是不受孕?醫師:超過1年應尋求醫療協助
2021-09-11文/洪素卿
不知精蟲出狀況、夫妻白努力兩年險誤「生」機!台中一對李姓夫妻原以為太太做了子宮肌瘤手術就能正常懷孕,沒想到手術完後、嘗試兩年仍舊沒有好消息;再度就醫才發現其實是先生精蟲品質有狀況,根本難以自然受孕,所幸積極接受人工生殖技術、試了三次,終於在36歲這年成功懷孕。
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陳明哲醫師指出,小於35歲夫妻有規律性生活超過一年、或是35歲以上規律性生活超過半年而無法懷孕或是有子宮內膜異位症、骨盆腔發炎病史等不孕症危險因子者,已符合不孕症標準,建議盡早尋求人工生殖技術協助。
我國有10%-15%夫妻無法自然生育,有賴人工生殖技術助孕。但部分不孕夫妻因人工生殖技術費用而卻步,對此,政府推出「催生」利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指出,過去我國人工生殖技術補助方案對象僅限於中低收入家庭,今年七月一日起、政府擴大補助,凡是未滿45歲的不孕夫妻,都能夠透過人工生殖機構代為申請該項補助。
36歲的李太太就是這一波受惠對象。她說,自己在31歲那年結婚,沒有避孕、但半年都沒有消息,剛好周邊友人提及因子宮肌瘤影響受孕,所以她便興起檢查的念頭、沒想到一檢查就發現真的有一個8公分大的子宮肌瘤,進而接受腹腔鏡手術、除去子宮肌瘤。
原以為這樣一來就可以懷孕,但沒想到努力了兩年,卻仍然沒有消息,這時候她與先生尋求不孕生殖中心協助,醫師判定先生的精蟲數量與品質都不是很好,建議接受人工生殖技術輔助受孕。試了兩次都沒有成功。
今年五月時、她透過新聞知道政府要擴大補助人工生殖,就已經準備再試一次,七月到台中榮總時剛好身體狀況也適合展開新的療程,結果成功獲得補助、也順利懷孕。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我國女性結婚年齡越來越長、不少夫妻又希望先打好經濟基礎再生育,導致生育年齡一年比一年往後延!醫師提醒,影響人工生殖成功率的除了人工受精技術、子宮環境等因素之外,卵子品質、年齡也是關鍵。
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張帆指出,器官機能隨著年齡逐漸衰退,生育機能也一樣,女性的生育年齡從31、32歲開始退步,過了35歲後急劇下滑!雖然說近年隨著人工生殖技術不斷提升、40歲以後透過人工生殖技術協助下、成功生育的越來越多,但還是越早做越好!
統計資料顯示,不到35歲的夫妻、平均接受2.1次人工生殖技術就能成功懷孕生下寶寶,但超過38歲平均要3.3次,42歲以上平均則要13.3次!
符合不孕標準的民眾、若有意尋求人工生殖技術協助,目前台灣生殖醫學會與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一起打造「好孕地圖」(https://infertilitymap.org/),上面集結了全台93家符合人工生殖技術補助方案的生殖醫學機構相關資料,民眾不妨可利用來搜尋方便就醫的院所。
《延伸閱讀》
.子宮肌瘤「12公分」害她貧血頻尿又眩暈!海伏刀治療助30歲熟女留住子宮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