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中風率、死亡率驚人,醫:了解風險與防範是保命關鍵。
2020-01-15近來氣候、溫度變化大,腦中風、突發性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日趨上升,其危險族群可不只有長者,年輕人也應當注意,如日前就驚傳身材健壯的健身型網紅「筋肉爸爸」突然意外出現腦中風的消息,更讓我們知道防範腦中風是各年齡層都應當警覺的課題。而這是否也和心房顫動有關?來看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心血管中心副院長李聰明醫師怎麼說。
心房顫動容易引起中風?
李聰明醫師表示,一般正常的心臟包括了上半部的心房和下半部的心室,每當心房跳動一下,心室也會跟著跳動一下;但當心房的跳動的速率急速上升達到每分鐘350到600下時,心室跟不上其速度,造成心房的脈拍無法往下傳,心房就無法再收縮,心房沒有收縮血塊就容易積存。而當血塊一被心跳打出心臟後,打到腦部造成腦部血管阻塞,也就形成腦中風;打到腸子就形成腸中風;打到腳就形成腳中風,是屬於併發症較多的問題。
心房顫動有何症狀?如何治療?
而李聰明醫師也表示,心房顫動在臨床上依持續的時間分成3大類,分別是「偶發性」、「持續性」、「永久性」。偶發性的心房顫動時間為48小時內,持續時間較短,在治療上會以恢復患者正常心跳為主;而持續性的心房顫動時間則為2~7天左右,其後會逐漸消失,這樣的心房顫動則可透過藥物或電擊的方式使其恢復;而若心房顫動持續了一年,則為永久性心房顫動,其常見心臟構造已受改變,若想回到正常的心跳機會可說是微乎其微,在治療上就會以預防血塊產生為主。
中風率、復發率、死亡率高,風險、預防不容忽視
李聰明醫師表示,心房顫動發生中風的機會相當高,且中風後發生第二次中風的機率又比一般人要再更高。心房顫動引起中風的風險是以每年16%在增加,每6位中風的患者就有一位是因心房顫動所致,而因心房顫動所造成的中風死亡率又比一般中風者高上了3倍之多。由此可見心房顫動對身體健康的影響相當巨大,不容忽視。
而防範方法包括如偶發性的心房顫動,就應想辦法使其恢復正常心跳,可靠藥物、手術進行改善,使心律回到正常;但若發現得晚,心房顫動以發生一段時間,若想恢復正常心跳希望渺茫,此時就要預防心臟內的血塊到處亂跑造成中風,最好的方式就是溶掉血塊,就會以抗凝血劑進行治療。而抗凝血劑主要目前分成兩大類,一個是傳統抗凝血劑,其有個較為麻煩的問題,那就是人跟人之間差異性大,且也可能會受到藥物、基因、食物影響,而患者每次進行前都需經過抽血,造成看診、吃藥都不方便;而新型的抗凝血劑則不只副作用低,預防中風的效果也更好,不過其需要終生服用不能自行停藥,以避免如睡覺時發生心房顫動不自知,隔日起床就中風的風險。
而許多民眾或許會擔心使用了抗凝血劑,是否當發生意外時便有因無法凝血而大量出血的風險,對此醫師則表示,在目前4種的抗凝血劑當中,其中有一種有「專一性反轉劑」,其在施打後便能快速的將抗凝血劑的藥效退掉,患者便能安心地進行手術或開刀等。也因此醫師建議民眾在使用抗凝血劑的時候,也要記得了解是否有專一性反轉劑在危急的時候可以使用。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