胯下、私密處痘痘腫痛?化膿性汗腺炎易誤判,治療指引曝!
2024-02-01「化膿性汗腺炎」常讓患者痛不欲生卻又難以發現,臺灣皮膚科醫學會集結多位皮膚專科醫師學者的意見,領先亞洲各國,編纂出《化膿性汗腺炎臨床診療共識建議》手冊,幫助民眾與醫護人員瞭解疾病,及早正確診療與照護。
以為是痘痘,竟是化膿性汗腺!
兩者病況大不同,一次了解。
常被誤以為是痘痘等疾病: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教授表示,化膿性汗腺炎是一種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發炎性毛囊疾病,早期的結節症狀,與一般青春痘或毛囊炎及發炎性表皮囊腫一樣都會出現化膿或疼痛,常讓民眾誤以為是痘痘或其他一般皮膚疾病。
好發在這些特定部位:
病灶通常發生於腋下、頭皮、臀部、腹股溝、肛門周圍、生殖會陰部、女性乳房間和乳下等特定部位,且通常6個月內會有2次以上反覆發作的疼痛結節,嚴重者病灶處會不斷滲出膿血而產生異味,甚至形成皮膚瘻管。這些瘻管就像下水道一樣互相連通,輕輕擠壓單顆膿皰就會引爆周邊膿皰破裂膿液滲出,一般引流手術無法根治。
連坐下都困難,還有其他共病:
嚴重者超過8成會有疼痛、膿瘍發炎、近7成坐姿疼痛等症狀。長期反覆發作不僅容易影響生活品質,也會增加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風濕性關節炎、心血管疾病、憂鬱症、焦慮症等共病風險。且可能持續終生,甚至可能轉化為鱗狀細胞癌,是皮膚科門診治療最棘手的疾病之一。
化膿性汗腺炎的2大困境,
確診時間平均延誤7.2年!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臺灣大學醫學院皮膚科、《化膿性汗腺炎臨床診療共識建議》的總編輯廖怡華教授表示,「病識感低」與「不易確診」是目前化膿性汗腺炎的兩大困境,除了早期病灶容易與青春痘混淆,病友也常因發病部位較私密,不好意思就醫、向醫師完整說明,導致無法及早正確診斷。研究顯示,化膿性汗腺炎病友從發病到正確診斷的時間,平均延誤7.2年。
他化膿性汗腺炎痛到懷疑人生,
歷經波折終於找到治療方式!
與會現場也邀請到化膿性汗腺炎患者翁先生分享,他是一位工程師,卻因為化膿性汗腺炎在鼠蹊部、股溝大面積痘痘腫痛坐如針氈,索性忍痛並包尿布上班。日常也怕褲子膿印、弄髒別人的車椅、流膿異味等引人側目,過得相當辛苦。
他四處求醫,也耗盡心思在網站上透過皮膚腫痛、毛囊炎、皮膚囊腫等關鍵字搜尋,哪怕能再找到一點此病線索都好,更曾被誤診為「肛門瘻管」白開一刀,痛苦回憶還是會怕,慘的是病情沒好轉,2個月後就復發,讓他身心俱疲。
慶幸的是他沒有放棄,最後終於找到線索,在經過相關檢查下確定就是化膿性汗腺炎,轉診台大醫院,經醫師評估在生物製劑與手術後穩控病情,重拾生活與工作樂趣。
化膿性汗腺炎治療&照護,
助患者早日恢復正常生活!
廖怡華教授表示,化膿性汗腺炎無法根治,但依照疾病嚴重程度,給予一般照護、局部治療、全身性治療與外科治療,都有助治療達標,減少病灶疼痛,避免疾病惡化、復發與進展,進而改善生活品質。
「一般照護」包括傷口照護、疼痛管理、視共病需求轉介其他專科,以及體重管理和飲食習慣調整。「局部治療」以抗生素藥膏與抗菌洗劑為主。「全身性治療」則有抗生素、A酸、荷爾蒙治療藥物、免疫抑制劑或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與小分子抑制劑等藥物選擇。
其中,針對結節伴隨皮膚瘻管與疤痕形成,甚至多條瘻相連融合形成大面積的膿瘍與嚴重疤痕的中重度化膿性汗腺炎,國內化膿性汗腺炎臨床診療共識建議,治療時應同時評估內科用藥與外科手術。內科用藥是指接受全身系統性抗生素等治療12週後,如果改善效果未達預期,即應考慮使用生物製劑。外科手術則需視個人病況,予以病灶切除或全面性切除等手術。
防範、控制化膿性汗腺炎,
特定部位長痘腫痛早檢查!
專家呼籲民眾若在腋下、胯下或臀部等皮膚特定部位,出現數個反覆化膿、豆狀大小的紅色結節或合併痛癢感的痘痘,都要小心可能是化膿性汗腺炎的早期徵兆,應盡快至皮膚科檢查,並於確診後及早正確治療,以控制發炎,避免疾病惡化。
《延伸閱讀》
.私密處痘痘別亂擠或不管!醫指8原因未必是痘痘,4情況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