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人關注

  • 新冠肺炎
  • 肺炎鏈球菌 
  • 疫苗
  • HPV
  • 膽固醇
  • 手抖等10症狀小心帕金森氏症!醫: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第二常見!

    2022-04-12

    今健康/陳宇恩

    本土COVID-19疫情升溫,民眾一旦出現嗅覺異常,不免擔心染疫。其實,嗅覺異常不僅是新冠肺炎的可能症狀,也是帕金森氏症典型症狀之一。先前有病友確診後才恍然大悟,原來過去與家人到漁港遊玩,唯獨自己聞不到「海味」,竟然與睡眠障礙、便祕等「看不見」的症狀一樣,都是帕金森氏症早期警訊!

    10項先期症狀不漏接   早期診斷有機會

    帕金森氏症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近年台灣人口高齡化,帕金森氏症罹患人數也持續升高,從2011年4萬餘人,到2021年健保統計已超過7萬國人罹患帕金森氏症。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指出,帕金森氏症主要因為腦內稱作「黑質」的部位退化,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使得病友身體活動受到影響。

    民眾可利用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列出的帕金森氏症十大症狀自我檢測,包括:手在休息放鬆時出現顫抖、走路時手不會擺動、站立時身體向前彎曲、走路時一隻腳拖在後面、步伐小常跌倒、覺得懶洋洋做事沒動力、頸部後方或肩膀常疼痛、刻意避開和聊不來的人相處、音調變小或沙啞,以及寫字變慢字體變小。如果10項中了3項,可能就要注意。

    非動作症狀也可能是帕金森氏症:嗅覺異常、嚴重便祕、睡覺時拳打腳踢

    不過,除了動作相關症狀之外,葉篤學主任表示,帕金森病友也常出現嗅覺喪失、睡眠障礙、疲倦、憂鬱、姿勢性低血壓、嚴重便祕等非動作症狀。近年多項研究顯示,帕金森氏症患者有嗅覺障礙的比例非常高,從75%至95%不等,而且出現嗅覺障礙的時間可能比動作障礙提早4年以上。

    陸清松教授指出,近年有研究嘗試將帕金森氏症分為兩種亞型,一種是從身體開始(Body first),另一種是從大腦開始(Brain first)。研究人員把「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也就是睡覺會隨著夢境動作的這類患者,作為身體型的前驅表現,進而發現,身體型帕金森氏症病友的自主神經症狀像是便祕、低血壓較嚴重,嗅覺喪失也較常見。

    62歲的Andy,原本從事電腦軟體相關工作,52歲時因長期疲倦、無力、走路走輸高跟鞋女士、幫客戶修電腦轉不動螺絲起子,就醫確診帕金森病。但他回想自己早在40多歲時,就有便祕困擾,三、四天才上一次大號,嚴重時只能灌腸解決;而且,嗅覺和睡眠也早就出狀況,「那個時候跟太太一起去漁港,只有我完全聞不到海鮮發臭的味道!」「睡覺的時候、夢到高興的事,還會哈哈大笑」。

    OFF現象與異動症影響生活!藥效減退、出現波動怎麼辦?

    此外,隨著用藥時間變長,因血中左多巴藥效持續性以及藥物波動併發的「OFF斷電」現象和「異動症」所困擾!

    病友Andy表示,ON代表有藥效、有行動力。OFF顯示無藥效時,全身會痠軟無力,寸步難行,這情況就像是「開車突然沒油,發不動!」

    而「異動症」則是藥效推動力量太大,大到超過身體所能控制,導致身體容易不由自主地亂動。62歲林先生分享,確診與治療帕金森病已有20個年頭,直到去年,「短短幾個月摔了十幾次、吃足苦頭,甚至連膝蓋都發炎了。」

    林先生進一步瞭解才發現是自己原有「比薩斜塔現象」,整個身體明顯向右偏移,再加上藥效銜接的異動現象,造成身體重心偏移,因此一再跌倒。幸好,他接受建議,使用緩釋型藥物減少異動起伏,且持續運動習慣,迄今半年多,未曾再跌倒。

    健保藥減少OFF現象、異動症   關鍵是及早發現正確治療

    陸清松教授表示,以現今治療技術,帕金森病病友要達到「3個Lucky 7」的治療目標,也就是7年生活如常的「蜜月期」、7年維持基本工作能力的「工作期」,以及7年保持基本生活起居的「退休期」,其實很有機會。甚至,進入第四個7年,甚或從777變成999其實也都不無可能!但重點是早期發現和正確治療。

    陸清松教授強調:「藥物在血中濃度的起伏,是造成病患惡化最大的原因」!過去要維持藥物在血中的濃度,曾經有人試驗以打針點滴輸注的方式。後來發展出從肚子上灌注、但所費不貲,台灣也沒有。不過,現在健保給付緩釋型口服藥物,可以讓藥效在體內像馬拉松接力賽般緩慢釋放,維持血中濃度穩定,減少藥效波動現象,讓患者少了off time、多了on time,同時減少異動症困擾,是病友一大福音!

    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林祖功也呼籲病友用正面的態度面對帕金森氏症,畢竟要與這個疾病共處15至20年,心態調整非常重要。「不管是不是帕金森氏症,都要面對生老病死,醫療沒有辦法阻止退化,但可以協助病友跟時間競賽,不能只依靠醫師,病患也要好好地動。什麼運動都好,千萬不要整天關在家裡,以免加速肌肉萎縮與語言退化。」另外,也希望社會大眾了解帕金森氏症,適度給予協助、而不是用異樣眼光看待病友,如此才能讓病友更願意走入人群及社會,找回自在的生活。

    《延伸閱讀》

    .走路手不動、肩膀痛治不好?帕金森氏症十大症狀中3項要注意

    .防範新冠肺炎也要留意新肺炎!專家教EAT-10篩檢避免吸入性肺炎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今健康New新聞
    DXA不只測骨鬆!還能精準分析身體組成讓減重更有效率!
    當46歲的陳先生決定開始他的減重之旅時,他面對的不僅是體重上的挑戰,更是對於健康和身體組成理解的一次深刻探索。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意識到僅僅關注體重的數字已不足以全面評估他的健康狀況和體重管理進展。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到DXA(雙能X光吸收儀)身體組成分析,一項可以詳細測量身體脂肪、無脂肪質量和骨骼健康的先進技術。
    夜尿變多恐是腎臟拉警報?四低飲食+酮酸胺基酸有機會延緩腎臟病惡化!
    腎臟是沉默的器官,多數民眾無法察覺腎功能異常警報,因此泡、水、高、貧、倦是很重要的自我檢查方法,尤其自身有三高等慢性疾病或高齡族群,將大幅提升罹患腎臟病風險,應更加留心。一旦診斷腎臟病也不用過於緊張,現在透過四低飲食與藥物雙管齊下治療,可以大幅延緩進入洗腎的時間。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執行低蛋白飲食,可能會引發營養不良、肌少症等併發症,造成治療期間的惡性循環,這時可藉由酮酸胺基酸幫忙取得平衡,提升蛋白質的回收與再生,減輕腎臟負擔,同時增加生活品質。
    2025年全球將有一成醫院轉型智慧醫院,台灣不缺席!第三屆未來醫院論壇登場,聚焦智慧與永續醫療。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龐一鳴副署長表示,國內早期HIS系統是因應健保申報和評鑑而設計,缺乏醫院整體考量,衛福部正在推動的次世代醫療平台計畫,期待透過醫療人工智慧生態系、醫院品質管理數位化、智慧化臨床試驗平台、電子病歷資料庫、個人化數位健康管理等5大願景,促進醫院邁向智慧醫療。
    用藥發現5異常不要吃!政府如何把關?成效如何?食藥署說明
    當發現藥品異常許多人就會將藥品直接丟掉,不過其實有通報管道,這能夠讓全民一同監督藥品品質。回到源頭來看,藥品上市後政府如何把關?成效又如何?到了民眾手上通報後又如何?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簡稱食藥署)一一說明。
    早期高風險HER2陽性乳癌預後差?精準導彈ADC藥物拚治癒!
    HER2陽性乳癌因復發及轉移的風險較高,通常被認為是預後較差的乳癌亞型。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現在已有不少治療手段可拚治癒,有效的治療策略就顯得相當重要。義大癌治療醫院內科副院長饒坤銘醫師一一說明,助乳癌病友們力抗HER2陽性乳癌。
    今健康嚴選推薦
    【名家專欄】郭祐睿中醫師/眼睛痠澀刺痛是青光眼?眼中醫推3茶飲有助護眼!
    大部分的患者覺得關於眼睛的問題就會使用「護眼神方」枸杞菊花茶,其實不盡然如此,舉例來說若是眼睛乾澀的人合併結膜紅、眼睛痛、眼屎多而且顏色黃,當然就可以使用枸杞菊花茶,但是枸杞的劑量要少,菊花的劑量要多;若是有以上症狀以外,眼睛還會有灼熱感,眼屎多到會「牽絲」,也就是水樣分泌物增加,這樣就是感染性結膜炎了,這時候就要使用菊花、金銀花來治療;假如單純的眼睛乾澀,結膜沒有紅,眼睛周圍沒有眼屎,這種情況是屬於「陰虛」,就可以使用枸杞、蓮藕、麥門冬、山藥等比較滋潤的藥材,效果就更顯著。
    【名家專欄】招明威教授/全民節水省起來!黃豆粉、小蘇打粉洗碗洗菜誰厲害?
    小蘇打屬於弱鹼性粉末,具有侵蝕性,所以用來清洗杯碗瓢盆之類的「硬物」很好用,但如果用於軟性的物質,像是洗菜,就要特別注意用法用量,使用過多或是浸泡太久,容易腐蝕蔬菜的纖維,讓菜軟掉不清脆。
    【名家專欄】曾郁文醫師/懷疑有尿失禁?簡單4步驟自我檢測!
    漏尿的狀況,輕則底褲濕濕的;重則影響到生活,排斥性行為、無法出遠門、放棄運動,甚至怕身上有尿騷味,這些都是「尿失禁」的症狀,長期下來不敢與朋友往來,低潮陰霾造成憂鬱症。
    【名家專欄】洪素卿/腹痛急診驚見肝癌!注意相關症狀,出現疼痛多晚期!
    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陳彥仰醫師指出,肝臟裡面沒有神經,肝臟的表面才有神經,肝臟的腫瘤如果沒有侵犯到表面是不會有疼痛的症狀,且如果腫瘤不夠大,或是沒有遭到劇烈碰撞等外力影響,多無明顯症狀,一旦患者出現疲勞、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上腹部悶痛、肝功能異常、黃疸、腹部腫大、甚至上腸胃道出血、吐血等肝癌臨床症狀,多數已是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