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新聞
醫療新知
即時新聞
專題報導
今專題
癌症專題
心血管專題
耳鼻喉專題
腸胃道專題
肝膽胰專題
泌尿道專題
慢性病專題
小細胞肺癌專題
今養生
飲食養生
運動養生
姿勢養生
中醫養生
今好瘦
瘦身飲食
瘦身運動
今生活
防癌生活
健康生活
今好看
影音報導
名家專欄
醫療新知-洪素卿
婦產醫學-曾郁文醫師
精神醫學-楊聰財醫師
皮膚醫學-唐豪悅醫師
重症醫學-黃軒醫師
兒科醫學-徐嘉賢醫師
營養醫學-簡鈺樺營養師
毒物科學-招名威教授
家庭醫學-盧泰潤醫師
藥物醫學-甘誼文藥師
營養醫學-陳子恩營養師
皮膚醫學-黃昭瑜醫師
營養醫學-嫚嫚營養師
營養醫學-黃君聖Sunny營養師
心臟醫學-黃建偉醫師
中醫醫學-郭祐睿中醫師
中醫醫學-洪碩宏中醫師
中醫醫學-陳博聖中醫師
功能醫學-王德生醫師
心理諮商-賴惠敏諮商心理師
復健醫學-陳相宏醫師
心臟醫學-蘇彥伯醫師
耳鼻喉科-劉承信醫師
皮膚醫學-曾奕騰醫師
腎臟醫學-洪堯民醫師
心臟醫學-郭志東醫師
心臟醫學-張釗監醫師
暈眩耳鳴-陳建志醫師
營養醫學-覃澤硯營養師
疾病衛教室
三陰性乳癌
乾癬性關節炎
腎臟細胞癌
搜尋
最多人關注
新冠肺炎
肺炎鏈球菌
疫苗
HPV
膽固醇
近6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就有1人肺纖維化 持續咳喘半年後檢查肺部整片白掉
類風濕性關節炎從病名會直覺聯想是關節方面的疾病,但其實病友經常會合併關節外的併發症,其中又以間質性肺病為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根據研究指出,有超過15%的患者會在20年內發展成肺纖維化,不僅提高死亡風險,也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一名66歲退休三鐵教練自半年前頻繁乾咳,日常活動也常感到喘不過氣,原先以為是年紀關係導致體力大不如前,不料卻在胸腔內科診斷出肺纖維化,肺部整片白掉,醫師問診時還發現他有皮膚潰傷、肌肉無力的症狀,轉介到風濕免疫科後才進一步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併發肺纖維化。
閱讀更多
突然劇烈頭痛趕快檢查腦!顱內動脈瘤破裂1/3會當場死亡。
頭痛是日常相當常見的症狀,但若是突然出現劇烈頭痛應盡速就醫檢查,因為顱內動脈瘤破裂的症狀之一就是突發性劇烈性頭痛。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方耀榮指出相關症狀,也提醒高風險族群健檢時最好可以同時檢查腦部血管狀況,以提早發現動脈瘤這未爆彈。
閱讀更多
趴睡也會對身體帶來影響?物理治療師教4撇步,睡得更健康!
上班族或學生等族群,中午飯後休息最常見的睡姿就是趴睡,國泰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趴睡其實也講究姿勢,不良的趴睡姿勢可能就容易對身體帶來負面影響,提醒民眾日常可多留意。
閱讀更多
吃藥時機大不同!藥師教掌握正確服藥原則!
各藥物服用的時機大不同,有的是飯前;有的是飯中、飯後。容易霧煞煞、忘記吃,又擔心補服會吃過多劑量?為幫助民眾建立正確的服藥觀念,食藥署邀請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吳柏翰藥師來為民眾加以說明。
閱讀更多
感冒好了卻還一直咳嗽?醫指常見原因,4招有助改善!
許多人感冒好了以後卻還是一直咳嗽,這在診間相當常見,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黃軒醫師就在個人社群分享,常會遇到民眾詢問這樣的問題,醫師指出常見原因,並提供4種方式有助改善。
閱讀更多
常口渴也可能是疾病引起?醫指4大疾病,6方式改善不了早檢查!
許多人常常會出現口乾舌燥,這除了缺水而口渴以外,也有可能是疾病纏身。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黃軒醫師在個人社群分享,包括可能原因以及改善方式,更有助身體健康。
閱讀更多
學會辨識情緒、感受、原因!助心情穩定、防範規劃、避免悲劇!
張雅詒心理師表示,隨年齡增長,人們自我要求處理情緒,但處理情緒不代表壓抑情緒。沒有處理的情緒、壓抑情緒其實都不好,前者容易魯莽行事、後者容易壓抑情緒,兩者都有可能使得無法辨識情緒。
閱讀更多
走出傷痛,時間能帶走一切?心理師教3重點真正走出陰霾!
面對悲傷,常會聽到「時間會帶走一切」,不過有時未必看到時間在悲傷中帶來任何變化。心煦心理治療所陳鈺弦心理師建議可將有效的方法放進時間當中,用更好的方式面對悲傷,更有助走出傷痛。
閱讀更多
尿毒素過多恐延燒全身!慢性腎臟病護腎三關鍵!
台灣高居全球洗腎率冠軍,有著洗腎王國之稱。那麼造成腎功能惡化的元兇是什麼?答案就是尿毒素的累積。當腎臟功能衰退時,身體無法維持正常新陳代謝,導致尿毒素堆積體內。長久下來,就像將全身浸泡在毒素中,影響全身器官,除了增加心血管風險外,也同時加速進入透析時間。
閱讀更多
又暈眩又頭痛?醫指3種人易出現,改善不能只吃藥!
在暈眩門診中,約半數患者也苦於偏頭痛,其中20%,一來診,主訴「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會一陣暈,沒多久,開始視力模糊,頭悶脹,噁心想吐」、「睡前上床,都得慢慢地躺下,不然會頭暈,接著頭痛一邊,好像撕裂一樣」、「我的偏頭痛是不是眩暈引起的?」…,都是在描述一種先眩暈再頭痛之疾病,似乎偏頭痛就是眩暈所引起的,稱之為「眩暈性偏頭痛 」,那麼,眩暈為何會引起偏頭痛呢?
閱讀更多
「人生好難」是出自原生家庭?如何探索?找到了,然後呢?
找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了,然後呢?許多人在找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試圖在心裡與它們同處,常見的想法是「都是原生家庭害的。」、「沒辦法,我原生家庭就是這樣。」等,這的確也是一種試著共存的思考方式。
閱讀更多
喉嚨痛勿輕忽,6症狀速就醫!美國國父就是因「急性會厭炎」病逝。
歷史上知名的急性厭會炎案例,就包括了美國的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據文獻記載,華盛頓病逝的主要原因,正是當年因感冒而引起急性會厭炎,不到一天的時間,出現了喉嚨異常漲痛、高燒不退、聲音嘶啞等症狀,無奈後續的治療效果無效而驟然病逝。
閱讀更多
為什麼會腋下痛?醫指6大原因,4種情況盡早檢查!
腋下疼痛日常並不少見,不過除了肌肉拉傷或皮膚疾病以外,其實也有不少較嚴重的疾病需要提防。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指出主要原因,並提醒出現不尋常症狀應盡早檢查。
閱讀更多
睡覺突然抖一下,正常嗎?醫提醒4情況早檢查,可能疾病所致。
洪暐傑醫師表示,入睡抽動相當常見,原因主要和「下墜感受」有關,是一種人體在睡眠狀態中出現下墜感時會出現的防衛機制,許多研究認為是出自於人類演化所遺留下來。
閱讀更多
Previous
Next
最新文章
「人生好難」是出自原生家庭?如何探索?找到了,然後呢?
喉嚨痛勿輕忽,6症狀速就醫!美國國父就是因「急性會厭炎」病逝。
為什麼會腋下痛?醫指6大原因,4種情況盡早檢查!
睡覺突然抖一下,正常嗎?醫提醒4情況早檢查,可能疾病所致。
產後性愛疼痛其實高達35%。不用忍,早治療恢復性生活、維護感情!
大腿不是越瘦越好,小心三高!醫教每天抬腿5下,瘦得更健康。
放血治療有助降低「多血症」患者血栓風險?血液學專家提供不同見解
「新型長效型干擾素」可望成骨髓增生性腫瘤潛力治療選項,不只治療紅血球增生症!
圖解健康新聞
今健康嚴選
【名家專欄】郭祐睿中醫師/眼睛痠澀刺痛是青光眼?眼中醫推3茶飲有助護眼!
2021-05-25
大部分的患者覺得關於眼睛的問題就會使用「護眼神方」枸杞菊花茶,其實不盡然如此,舉例來說若是眼睛乾澀的人合併結膜紅、眼睛痛、眼屎多而且顏色黃,當然就可以使用枸杞菊花茶,但是枸杞的劑量要少,菊花的劑量要多;若是有以上症狀以外,眼睛還會有灼熱感,眼屎多到會「牽絲」,也就是水樣分泌物增加,這樣就是感染性結膜炎了,這時候就要使用菊花、金銀花來治療;假如單純的眼睛乾澀,結膜沒有紅,眼睛周圍沒有眼屎,這種情況是屬於「陰虛」,就可以使用枸杞、蓮藕、麥門冬、山藥等比較滋潤的藥材,效果就更顯著。
【名家專欄】招明威教授/全民節水省起來!黃豆粉、小蘇打粉洗碗洗菜誰厲害?
2021-05-06
小蘇打屬於弱鹼性粉末,具有侵蝕性,所以用來清洗杯碗瓢盆之類的「硬物」很好用,但如果用於軟性的物質,像是洗菜,就要特別注意用法用量,使用過多或是浸泡太久,容易腐蝕蔬菜的纖維,讓菜軟掉不清脆。
【名家專欄】曾郁文醫師/懷疑有尿失禁?簡單4步驟自我檢測!
2021-05-04
漏尿的狀況,輕則底褲濕濕的;重則影響到生活,排斥性行為、無法出遠門、放棄運動,甚至怕身上有尿騷味,這些都是「尿失禁」的症狀,長期下來不敢與朋友往來,低潮陰霾造成憂鬱症。
【名家專欄】洪素卿/腹痛急診驚見肝癌!注意相關症狀,出現疼痛多晚期!
2020-09-08
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陳彥仰醫師指出,肝臟裡面沒有神經,肝臟的表面才有神經,肝臟的腫瘤如果沒有侵犯到表面是不會有疼痛的症狀,且如果腫瘤不夠大,或是沒有遭到劇烈碰撞等外力影響,多無明顯症狀,一旦患者出現疲勞、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上腹部悶痛、肝功能異常、黃疸、腹部腫大、甚至上腸胃道出血、吐血等肝癌臨床症狀,多數已是晚期。
今健康
HER2乳癌惡性高怎麼治?預防復發「強化輔助治療」新利器︱feat. 周旭桓醫師
今新聞
閱讀更多
放血治療有助降低「多血症」患者血栓風險?血液學專家提供不同見解
2023-05-26
沒有三高卻中風?俗稱多血症的「真性紅血球增生症(PV)」,不少患者是因為突如其來的心肌梗塞、中風等血栓事件才發現罹病。血栓事件也是這類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早年多認為,患者因為紅血球異常增生、血液過於濃稠、血流速度減緩,導致血栓形成。因此,除了藥物,放血治療也是臨床常見治療選項。
「新型長效型干擾素」可望成骨髓增生性腫瘤潛力治療選項,不只治療紅血球增生症!
2023-05-26
不只治療紅血球增生症(PV)!研究顯示,新型長效型干擾素也有潛力用於治療早期骨髓纖維化。來自香港大學的Dr. Harry Gill(喬夏利)日前受邀來台參與由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與嘉義長庚紀念醫院骨髓增生性腫瘤治療中心合作舉辦的「2023 TAIWAN MPN WORKSHOP(台灣多發性骨髓瘤工作坊)」,於會中分享使用目前治療真性紅血球增生症的新型長效型干擾素(Ropeginterferon alfa-2b),用於早期骨髓纖維化患者的相關研究成果。
近6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就有1人肺纖維化 持續咳喘半年後檢查肺部整片白掉
2023-05-22
類風濕性關節炎從病名會直覺聯想是關節方面的疾病,但其實病友經常會合併關節外的併發症,其中又以間質性肺病為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根據研究指出,有超過15%的患者會在20年內發展成肺纖維化,不僅提高死亡風險,也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一名66歲退休三鐵教練自半年前頻繁乾咳,日常活動也常感到喘不過氣,原先以為是年紀關係導致體力大不如前,不料卻在胸腔內科診斷出肺纖維化,肺部整片白掉,醫師問診時還發現他有皮膚潰傷、肌肉無力的症狀,轉介到風濕免疫科後才進一步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併發肺纖維化。
不孕症治療每天打排卵針好恐慌!醫教龍年迎好孕4關鍵
2023-05-15
我國生育率直直落,內政部統計月報顯示,2022年新生兒僅13.89萬人,與2021年相比,出生人口減少了1.49萬人、銳減1成,再創歷史新低,而造成出生率持續下降的主因之一就在於「晚婚晚孕」的趨勢。特別是生殖能力會隨著年齡退化,許多夫妻穩定事業、開始規劃生育計畫後,才發現求子之路道長且阻。
「茲卡病毒」現蹤台灣!小兒感染醫提醒:孕婦更要特別留意。
2023-05-12
茲卡病毒雖是蟲媒病毒,但傳染途徑不單單只有蚊子叮咬,其他也包括了性行為傳染,研究就曾發現於人類的精液當中發現茲卡病毒,這點也需留意。另也包含母嬰垂直傳染、輸血傳染。
尿毒素過多恐延燒全身!慢性腎臟病護腎三關鍵!
2023-05-11
台灣高居全球洗腎率冠軍,有著洗腎王國之稱。那麼造成腎功能惡化的元兇是什麼?答案就是尿毒素的累積。當腎臟功能衰退時,身體無法維持正常新陳代謝,導致尿毒素堆積體內。長久下來,就像將全身浸泡在毒素中,影響全身器官,除了增加心血管風險外,也同時加速進入透析時間。
美式賣場爆A肝毒莓果!懶人包解析,醫籲這些食物都要小心。
2023-05-10
近日知名美式賣場爆發「A肝毒莓果」的消息,人心惶惶,大賣場湧入大量退貨民眾,不免也擔心自己是否中鏢。腎臟學、毒理學、食品安全專長的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解析並提醒,不必緊張,但如有疑慮仍應檢查。
過馬路總是比小綠人慢?小心是量不出的高血壓「肺動脈高壓」!
2023-05-05
肺動脈高壓不自知,女子30歲心衰竭!4年前的小瑩正好30歲,在結束日本蜜月行回台不久後昏倒送醫,經醫師診斷為「心臟衰竭」;進一步檢查發現,引發心臟衰竭的元兇是「肺動脈高壓」。這才知道,她先前食慾不振、雙腳水腫像「麵龜」、異常喘等症狀,並非工作太累、腎臟出狀況,而是肺動脈高壓的警訊!
中重度異膚能一日止癢?!異膚新藥+醫病共享決策,助回歸正常生活!
2023-05-05
近年隨著生物製劑與三款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登台,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用於治療12歲以上異位性皮膚炎中重度患者,每天只需要服藥一次,隔天就能立即止癢,經一定時間穩定治療多數病患能達到預期目標。2至6成病患能達到病灶幾乎清零,尤其對患者在乎的頭頸部症狀亦有良好改善。為中重度異膚病患帶來更精準、快速、有效且長期穩定控制的治療新選擇,有助於增加病友持續就醫,接受正規治療意願。
皮膚疾病也可能致命?!全身型膿疱性乾癬6症狀,速至皮膚專科!
2023-05-04
皮膚疾病往往被視為小毛病,幾乎沒人能想像皮膚疾病也可能致命。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趙曉秋表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影響遍及全身內外,嚴重恐危害性命安全,若有發現症狀應盡早至皮膚專科就醫。
「那話兒」反覆感染發炎 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是元兇!
2023-05-03
HIV感染者,不只要控制病毒量、慢病監控也不能少!一名不到四十歲的HIV感染者,穩定服藥治療下,病毒量降低至測不到、CD4免疫細胞球數量也回升至正常,卻仍然反覆出現龜頭炎、口腔念珠菌感染,甚至合併勃起功能障礙。進一步檢查發現,他的糖化血色素高達12.2%,幾乎是正常值的兩倍,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是造成他反覆感染的元兇。
認識HER2弱陽性乳癌!容易轉移復發該怎麼治?
2023-04-28
在過去,這類患者只能依據是否荷爾蒙陽性、PD-L1表現量是否夠高、有沒有BRCA基因變異等,選擇使用抗荷爾蒙治療、免疫治療或是單純使用化療等。近年,這些不適用抗HER2標靶藥物的HER2弱陽性乳癌患者,都可望適用抗體藥物複合體藥物精準治療。估計除了真正檢測不到HER2的3成乳癌,以及原本2成HER2陽性患者之外,約有5成左右的乳癌患者屬於HER2弱陽性乳癌,可望多一種精準治療選擇。
今好看
閱讀更多
HER2乳癌惡性高怎麼治?預防復發「強化輔助治療」新利器︱feat. 周旭桓醫師
隨著乳癌篩檢意識與技術普及,許多患者初診斷屬於早期乳癌,但也有部分確診已是晚期或因治療失敗而轉移復發。據統計,約有2成乳癌患者屬於HER2陽性,此分型不僅腫瘤生長速度快,容易復發,也較可能發生腦轉移,通常預後較差。所幸現在有了不同的治療策略,能有效降低復發及轉移風險,打破以往HER2陽性乳癌治療瓶頸!
甲狀腺結節是良性就沒關係?醫:定期追蹤是關鍵!認識無創治療新選項!
你有仔細觀察過自己的脖子嗎?因為甲狀腺長結節沒有特別症狀,部分民眾可能是在健檢時偶然發現甲狀腺結節。一旦檢查出結節,就需要定期追蹤或評估是否需積極治療。若是結節已經造成生活困擾、擔心進展成惡性風險,近年來也有機器手臂無創手術能精準將結節破壞,且不傷害皮膚、保留甲狀腺組織,同時維持良好生活品質。透過定期檢查、及早介入治療,能讓甲狀腺結節有更多治療選項,避免演變更大的健康問題!
台灣感染管制陷危機!缺醫師、缺新藥如何對抗隱形疫情?
台灣感染管制出現危機!新冠疫情期間,台灣區域醫院抗藥性菌株比率明顯上升,其原因和管理抗藥性的感染科專業人力編制有關。加上近年感染專科醫師報考人數下降,且有不少執業的感染科醫師屆齡退休。若不正視人力短缺危機,可能提早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
罕見卻非罕病?你我都要關心的疾病!名醫教你攻略成人特發性多中心卡斯特曼病!
血液疾病因為症狀多元、容易與自身老化或過勞混淆,很難被早期發現或診斷。其中一種相對罕見的「卡斯特曼病」,若是沒有及早診斷,一旦進展成全身性的炎症反應,很可能會啟動細胞風暴,短時間內就會對生命造成威脅。所幸近年精準治療發達,已經有針對疾病引起的細胞激素過多的抗體藥物,突破以往困境,遵照醫囑積極治療、一樣能擁有精彩人生!
今養生
閱讀更多
趴睡也會對身體帶來影響?物理治療師教4撇步,睡得更健康!
上班族或學生等族群,中午飯後休息最常見的睡姿就是趴睡,國泰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趴睡其實也講究姿勢,不良的趴睡姿勢可能就容易對身體帶來負面影響,提醒民眾日常可多留意。
外送員防範椎間盤突出,醫教3招助防職業傷害!
外送員長時間工作下來,身體也容易出現不適或疾病,需要多加留意。原力復健診所院長侯鐘堡醫師提醒,外送員為了生活打拼、為民眾服務,也要注意時間及保養,以避免身體退化。
碳酸飲料喝多傷腦傷骨骼?!改喝氣泡水,4觀念保持口感又健康!
汽水等碳酸飲料一般被認為沒營養,但其實不只沒營養還恐怕更進一步影響健康。劉怡里營養師指出碳酸飲料對人體的影響,並建議若喜愛這類氣泡刺激性的飲料,可以變換其他喝法。
番茄炒蛋也有助護眼?!營養師指關鍵,這些料理都顧目揪!
現代人不論是手機或電腦,普遍依賴3C產品,長期下來容易增加眼睛負擔及眼部疾病風險,日常保養就顯得格外重要,其中飲食方面劉怡里營養師建議,可多從各種天然食物攝取營養,避免單一營養,更有助眼部健康。
今好瘦
閱讀更多
過年不怕胖,年後瘦回來!營養師教前、中、後這樣做控體重。
劉怡里營養師表示,民眾普遍年後體重、體脂肪、腰圍都會增加,意味著胖的是體脂肪而非肌肉。通常體脂肪增加1%、體重約2-3公斤、腰圍約1吋左右。想要控制體重,年前、年中、年後都可以注意些小細節,做得越多,越有助控制體重。
簡單熱門的減肥組合技!168+211+飲食順序,穩瘦又健康!
減肥的方式百百種,但未必有所成果,這總讓人心灰意冷,嫚嫚營養師介紹幾種熱門、簡單、容易執行的減重方式,包括168飲食法、211飲食法、飲食順序等,不僅有利減重也有助健康,且還能組合在一起,讓減重效果更加分!
生酮飲食吃肉、不餓也能瘦?!吃前必知4大優缺點營養師揭露。
生酮飲食減重效果顯著,卻也有不少的疑慮。嫚嫚營養師首先釐清,許多人聽到生酮飲食能吃肉,便會誤以為重點在肉,但其實重點在脂肪,若透過大量吃肉,比例錯誤、吃錯自然不利減重。而若真的嚴格執行生酮飲食,其為一種極為營養不均的飲食方式,營養攝取大多集中在脂肪,水果、全穀雜糧類等各類可能提升或微幅提升血糖、進而影響酮體產生的食物,在生酮飲食階段皆需特別控制。而較少被提到的蔬菜類,嫚嫚營養師表示可吃,但計算約為每餐半碗,也是少量,常見直接被忽略。
最佳減重飲食法:彈性素食!營養師:穩降體重,還助防三高、癌症!
彈性素食不僅有助於減肥,也會間接對身體產生正面的影響,如有助防範三高、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痛風等,且因為彈性素食是以蛋奶素進行,可提供人體足夠需求的非植物性營養,因此在確實執行下,即便沒吃肉也不會有營養失衡或缺乏的問題。
今生活
閱讀更多
「人生好難」是出自原生家庭?如何探索?找到了,然後呢?
找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了,然後呢?許多人在找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試圖在心裡與它們同處,常見的想法是「都是原生家庭害的。」、「沒辦法,我原生家庭就是這樣。」等,這的確也是一種試著共存的思考方式。
為什麼會腋下痛?醫指6大原因,4種情況盡早檢查!
腋下疼痛日常並不少見,不過除了肌肉拉傷或皮膚疾病以外,其實也有不少較嚴重的疾病需要提防。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指出主要原因,並提醒出現不尋常症狀應盡早檢查。
睡覺突然抖一下,正常嗎?醫提醒4情況早檢查,可能疾病所致。
洪暐傑醫師表示,入睡抽動相當常見,原因主要和「下墜感受」有關,是一種人體在睡眠狀態中出現下墜感時會出現的防衛機制,許多研究認為是出自於人類演化所遺留下來。
產後性愛疼痛其實高達35%。不用忍,早治療恢復性生活、維護感情!
女性的性生活疼痛相當常見,不過多的是女性因感覺害羞、尷尬而未尋求改善,長久下來影響床事,甚至更進一步影響夫妻關係。星幸福美學診所洪若霓醫師指出常見原因,並建議盡早檢查治療,有助恢復美滿性生活、也助維持夫妻感情。
今專題
癌症專題
心血管專題
耳鼻喉專題
肝膽胰專題
胃腸道專題
泌尿道專題
慢性病專題
Copyright © 今健康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C.J.C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