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難纏又難發現!?晚期標靶合併化療縮腫瘤救命!
2022-09-26根據衛福部10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癌無論是發生率或死亡率皆位居前三名,且因為早期無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一旦出現血便、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才就醫,大多已是中、晚期。現在國健署大力推廣50-74歲民眾每兩年一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期望能幫助國人早期發現、掌握黃金治療期。
值得關注的還有,現在臨床已有多元藥物可幫助控制大腸癌,其中RAS基因檢測也已納入健保給付,適用於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可讓治療藥物選擇及預後評估更加精準,像是RAS基因未突變使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單株抗體標靶治療合併化療,能有效縮減腫瘤、提升手術切除機會,不僅改善存活率,更為晚期轉移患者帶來治療曙光!
如何發現息肉演變的壞蛋?認識大腸癌症狀
為什麼會有大腸癌?大腸癌的致病機轉是什麼?目前有九成的大腸癌都是由息肉(腺瘤)演變,當然有1成左右屬於新生成,但仍以息肉為大宗。既然是從息肉發展,就有機會利用大腸鏡做息肉切除,能有效減少後續進展成腫瘤風險,因此早期發現相當重要!
至於大腸癌早期有什麼症狀能警覺?新光醫院大腸直腸肛門科主任洪宗義醫師表示,大腸癌的症狀取決於腫瘤生長位置,越靠近遠端位置會越明顯,通常以血便、解便習慣改變等症狀為主,特別是左側靠近肛門,症狀會較右側明顯;而右側發現時大多都已有明顯腫瘤,或是出現嚴重貧血才會就醫。總結來說,出現相關症狀多是步入中、晚期;這也是大腸癌確診普遍屬於晚期的原因。
洪宗義醫師也分享,解血便是民眾最容易警覺的症狀之一,其中最麻煩的是肛門流血經常被誤解是痔瘡所致而延誤就醫,或是肚子不適、悶脹感容易被忽略。提醒出現下列症狀,務必盡速就醫:
・大便中有血
・大便中有黏液
・排便習慣改變(一下子腹瀉,一下子便秘)
・大便變細小
・經常性腹瀉或便秘
・體重減輕
・貧血
・腫瘤較大,可觸摸到腫塊
大腸癌來勢洶洶如何防?45歲開始定期關心大腸健康
近年因為國人飲食西化以及生活習慣改變,特別是飲食精緻化,愛吃加工食品、高糖飲食佔了很大的原因,其他像是運動、活動量減少,都是讓大腸癌有機可趁、且有年輕化趨勢的關鍵!
到了一定年齡,就算沒有症狀,也要開始關心大腸的健康,定期做篩檢!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是從50歲開始補助,但因為國人飲食及生活習慣改變;也有專家建議提早至45歲開始做相關檢查。此外,家族性遺傳需要更加小心,務必與醫師討論篩檢時間。
大腸癌不再聞之色變!標靶合併化療突破瓶頸
大腸癌在早年缺乏有效藥物及手術方式限制,導致晚期存活率僅剩1-2%,直到近年有良好的化療及標靶藥物問世,再加上手術方式改良,突破傳統治療瓶頸。目前國內大腸癌存活率已有顯著改善,第一期的五年存活率是92%;第二期83%;第三期68%;第四期則增加至15%。
目前各期數治療仍以手術切除為第一考量,一旦進展至無法手術切除,則需接受化療輔助,甚至搭配標靶藥物等合併治療;約有10-20%的患者原先是無法接受手術,透過合適藥物治療,能有效縮小腫瘤,進而接受手術,大大提升預後。
治療前先基因檢測!更能達到個人精準化治療
大腸癌在治療前需先檢測RAS基因突變,針對RAS突變或原生型進行治療策略制定;RAS屬於原生型使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單株抗體標靶治療合併化療,可顯著降低疾病惡化,有機會讓無法手術切除的患者,增加手術可能性。
洪宗義醫師說明,與其他標靶藥物不同的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單株標靶藥物不僅能有效控制病情,甚至有機會讓腫瘤縮小,除了讓無法手術者有機會切除;腫瘤縮小也可讓期數往前推移、惡化機會降低。和以往第四期10-12個月的存活期相比,透過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合併化療已能突破兩年以上,甚至達到三年的存活。希望健保能增加給付時間,為更多晚期大腸癌病患帶來更多福音!
定期篩檢是「腸」識!及早接受正規治療擊退大腸癌
此外,洪宗義醫師也感嘆,近兩年受疫情影響,導致許多民眾不敢就醫,讓疾病更加進展,以大腸癌為例,第四期就多了約10-20%的患者。國健署數據也顯示,今年大腸癌確診人數雖然比去年還少,但代表有許多未揪出的黑數。呼籲民眾,有必要篩檢或是有症狀時,還是要及早就醫!
當然,除了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接受正規治療也相當重要!現在坊間流傳的傳統醫療或偏方皆沒有明確療效證據,洪宗義醫師提醒,在不影響身體健康狀況,另外一邊能當做心靈慰藉,但正規治療是不能放棄的。最後呼籲民眾,現在治療選項已進展相當多元,確診即是晚期的大腸癌患者千萬不要灰心,現在RAS基因檢測也有納入健保給付,可讓治療藥物的選擇與預後評估更準確,遵循醫囑積極治療,擊退大腸癌不再困難!
本衛教資訊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
TW-03493-VBX-2022-Sep
《延伸閱讀》
.經常腹痛、血便狂拉!?當心腸炎變腸癌!一次看懂潰瘍性結腸炎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