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擬設醫材自費差額上限 價差43倍好黑心?醫駁:功能、品質差很大
2020-06-17醫材自費價格落差大健保署擬設限 是無良剝削還是張冠李戴?
健保署提出將針對包括人工水晶體、心臟支架等八大類醫材設定自費差額門檻,引發醫界爭議聲浪不斷。外界認為,健保署此舉將對民眾健康和台灣醫療品質造成重大隱憂,如當年原廠藥撤離台灣引起漣漪效應。然而時有醫院採購醫材價格落差過大,或是同樣手術材料在不同醫院出現懸殊價碼的新聞,也令民眾對於醫療行為背後是否有醫院與廠商勾結懷抱疑慮。對此,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洪惠風發文指出,以過去心律調節器曾爆出的價格差異新聞為例,醫材價差新聞的真實性與片面性,值得大眾省思。
洪惠風發文表示,翻查當初新聞以心律調整器「黑心醫界價差43倍」為標題,指控2013年時A醫院心律調整器自費價差1450元,B醫院心律調整器自費價差高達65,000元,引發輿論熱議,紛紛將矛頭指向「剝削病患」的無良醫院。洪惠風認為,民眾接收這樣的訊息時必須理性思考。若以該狀況為真來設想,如此嚴重的採購價差,連採購到均價的行政人員都會受到嚴重關切。但若每一家的醫院採購都有問題,政府機關也在睡覺,豈不是結構性的犯罪「爛到骨子裡去了」!
心律調整器價差43倍坑民眾?名稱都叫節律器品質作用差很大
洪惠風指出,醫院採購流程是由醫院採購人員(非醫師)與高層跟廠商議價,即便用一般公司採購程序設想,如果公司買電腦比別人貴43倍,或是只需要1450元就能買到別人65,000買到的東西,買到的有沒有可能是贓物?假設該事件為真,採購到最高價的人員是否已被移送法辦?而1450元的採購人員年終獎金該收到大紅包,採購到均價28360的醫院人員,恐怕難脫高層的嚴重關切:為什麼採購價格比不上別人?
洪惠風指出,僅以相同品名作為醫材比價的基準是否合理、金額品項是否有張冠李戴,都值得閱聽大眾思考。單就「心藏節律器」來看,就有單腔、雙腔、運動型、適用核磁共振(MRI)、中風時可經受MRI時不受影響(健保支付的節律器不可以做MRI)等各式各樣的節律器種類。洪惠風解釋,心臟節律器「就像手機一樣,每多一個功能價錢就不一樣,如果想買最新的三鏡頭apple高容量手機,價錢就會比最陽春的高上不只43倍」,錯誤訊息的新聞操作,是否有意引導民眾往醫院利用資訊落差坑殺病友的方向思考?
洪惠風提醒,這類新聞是否對現況誤解或混為一談,甚至新聞消息來源是錯誤或惡意,國人都應該深入思考。洪惠風指出,民眾看新聞時可以對照真實生活狀況,看看合不合理。「如果真的有同一個手機,有人賣1450,有人賣65000,43倍的價差,我會推論1450是贓物,至於平均28360.......就真的想不懂了」,唯有通過理性思考,才能避免受訊息誤導而得出錯誤結論。
三大心臟醫學會聯合聲明 齊頭式收費恐傷害國人醫療選擇
針對醫材自付額上限政策爭議,衛福部緊急邀集醫界代表召開會議,然而爭議尚未告一段落,包括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國內三大心臟學會理事共同發表聲明表示,包括冠狀動脈支架、人工心律調節器等醫材與國人健康至關重要,而主管機關在訂定醫材自付差額上限的過程中,並未充份與各領域醫學會、專家、業者交流,恐未能反映實際醫療情形與需求。
三大醫學會聲明強調,不同廠商製造的冠狀動脈支架等醫材品質不同,對於支架的醫療效益、病人安全、手術成功率都有莫大影響,若採取齊頭式收費方式設定上限,易造成劣幣驅逐良幣,國人的醫療選擇性也無法世界同步,建議主管機關宜廣徵各界專家意見再審慎研擬。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