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愛滋病毒,醫病也醫心!
2023-01-31文/今健康 洪素卿
近年台灣愛滋防治成績斐然,2021年已達「90-94-95」,亦即90%的感染者知道自身愛滋感染狀態、94%的感染者已服藥、95%服藥的感染者達到病毒量測不到,優於全球的85-88-92。不過, 2021年愛滋感染者生活品質指數調查卻顯示,台灣感染者生活品質平均分數僅有68分:其中,又以心理健康(62分)與社會關係(64分)兩個項目得分最低。
當病毒逐漸獲得控制、當感染者壽命與常人無異時,究竟感染者正面對什麼樣的心理健康問題?
感染者最常見:憂鬱、焦慮、物質濫用與睡眠困擾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盧柏樑醫師指出,感染者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根據過去相關研究,第一名是憂鬱約占35%,也就是說,約莫每三個感染者、有一個有憂鬱問題。第二名是「物質濫用」包括酗酒、使用新興藥物,佔了將近30%
另外,不少個案有睡眠干擾,「有睡眠問題的比例不低,根據台灣自己的調查,大約30%、甚至到60%可能有程度不等的睡眠問題。」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楊家瑞醫師這麼說。
問題在於如何發掘這些問題?
「畢竟這些不是抽血檢查可以看到!」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暨感染科主治醫師杜漢祥指出,雖然有些量表可評估,但患者未必如實回答;所以,另一個方面就得從聊天、討論與觀察來發掘問題。
以現有資源來說,要讓患者開口,「一是要建立友善環境,二是要主動關心。」盧柏樑說,「如果病人相信你,他應該會願意告訴你,跟你聊或是跟你求助,」「有時候你問他好不好?以為不過是噓寒問暖,但他有可能真的說“不好”,進而說媽媽住院了、或是跟男朋友分手之類的。」
感染者聰明就醫、看診環境友善 找出抽血看不到的健康問題
問題是,台灣的看診環境是否允許每個醫師都能做到?
杜漢祥說,「同科別外國醫師,一個早上看六個病人!不只跟病人聊天、還要做理學檢查,幾乎一個人就要三十分鐘。」但是,在台灣除了有些患者不說話,有時醫療現場可以給的時間不多,無法討論很細緻的細節,這時候就有了病人自主報告(PRO)的介入時機。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副院長鄭舒倖醫師指出,這其實也就是所謂「聰明就醫」,讓個案先想好接下來要跟醫師討論什麼,所以預先給病人一個表單:看看他最近用藥有沒有副作用?睡眠、情緒有沒有困擾? 有無身體病痛?林林總總有二十幾個項目。
高雄市立民生醫院醫療副院長林俊祐指出「因為是病人自己填,理論上會有一致性。如果量表分數出現很大偏差,或許就可以早一點探知是否有狀況需要介入處理。」
把關心理健康。跨科別、團隊攜手協助解決問題
但當患者存活越久、累積的病人越多,每個醫師可能要照護的患者可能越來越多。當要看顧的範圍越大……,醫師們是否還有足夠量能把關患者心理健康?
「這部分真的相對比較缺乏!畢竟,感染科已經沒有辦法再專業到去處理這些問題。」楊家瑞指出,所以現在才會希望醫師們是不是可以先用一些簡單的問題去察覺。像是指引裡面建議問「最近這兩週有沒有什麼心情低落?或是自殺的意念?等等」「如果個案回答:常常、一整天,或是半天都有這樣的問題。對於醫師來說這就是一個警訊,接下來就看有沒有機會協助他面對精神科去面談。」
發掘問題之後,如何協助轉診、解決問題也非常重要!鄭舒倖說,例如,很多個案都有睡眠干擾的問題,不管是因為病毒藥物或是本身本來就睡不好的問題。
「對我們來講,換藥是所有裡面最簡單的事情,」盧柏樑說,一般來說,患者如果沒有其他事情正困擾著他、通常醫師提及換個藥試看看時,多半都會願意。但如果不是,包括重度憂鬱症、甚至思覺失調症,或是安眠藥需要用到一顆以上時,就會考慮將患者轉介到身心科。
鄭舒倖說,另外,不少個案有娛樂性用藥的習慣、成癮困擾,也因此,桃園醫院由精神科醫師在感染科診區設立成癮門診,一但患者有戒癮意願,只要去到隔壁診就好,「個案不需要因為要去找不熟悉的精神科而卻步,」非常方便。
全人照護品質提升下一步。有賴充足醫療量能
「但即便如此,仍然有些個案對身心科看病很排斥,」鄭舒倖說,可能是不敢、不願,或不覺得自己有生病需要看醫師,但這些人一樣需要支持、協助,這時候就只好透過團體。個管師每年幫個案做帶狀團體活動,透過心靈探索、自我認知,在同儕間獲得支持,希望能減檢一些娛樂性用藥使用。個案只要願意跨進來,就會為病患找到需要的協助。」
「除了其他科的協助,我們自己科能夠給感染者越多支持越好。那就需要有好的醫師、好的護理師、好的個管師、好的藥師」盧柏樑說,國家如果可以給我們支持團隊越強,我們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更重要的是,「當醫護團隊狀況好的時候、我們其實是更有能力去支持他的家庭的!」
當未來面對感染者老齡化!有沒有家庭照顧、家人有沒有能力照顧,生活品質差異將會非常大。「所以,面對感染者心理層面的需求,除了幫助病人以外,如果他的家人也可以被強化、賦能,我相信將對感染者更有幫助。」
《延伸閱讀》
.台灣愛滋戰「疫」不再是世紀黑死病!當HIV感染成為慢性病。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