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基質瘤是什麼?確診多已是晚期?醫:及早治療迎向新「胃」來
2022-01-14一名年僅20多歲就確診胃腸道基質瘤的女孩,與疾病奮戰了十幾年,一直是醫師眼中的模範病人,除了積極治療,也是病友圈中的開心果。而當她與疾病奮戰了十幾年之後,並無經過實證的治療方式可接續三線治療,僅能透過反覆的手術、栓塞,來延長存活期,她在經歷十多次的手術及三線標靶藥物治療,當病況再次惡化時,由於身心過於疲憊,已無力再面對反覆而效果無法持久的治療,最終不幸離世,也讓收治這名女孩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主任葉俊男醫師感嘆道:「若她能再多撐一下,就能等到第四線藥物。」
回溯過去治療方式,2013年第三線標靶問世之後,若疾病惡化便無標靶藥物可銜接在第三線標靶之後,所幸,時隔七年終於出現經實證證實有效的新型第四線標靶藥物,能作為晚期胃腸道基質瘤病友的強力治療備案,讓病友不再面臨無藥可用的狀況!
胃腸道基質瘤是什麼?有哪些治療對策?
胃腸道基質瘤可能發生在胃腸道任何部位,由於無明顯症狀,透過一般癌症篩檢或內視鏡不易察覺,多數病友確診往往已是晚期且併發轉移,隨著腫瘤長大產生阻塞,容易引發部位出血及食慾下降,若伴隨著吐血、解黑便及疼痛等症狀,此時情況就相當棘手。
葉俊男醫師說明,若早期發現,初期治療只要手術切除,再透過病理報告來評估患者復發的風險,大部分都可以痊癒;倘若到了後期發生轉移,就必須藉由標靶藥物治療。尤其晚期胃腸道基質瘤相當刁鑽,發生基因再突變的機率高,造成標靶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出現抗藥性後,便要再接續第二線、第三線的標靶藥物,因此,醫界一直期待有新的標靶治療藥物可當作後線治療使用,以延長病友存活期。
治療新曙光:有效阻斷癌細胞訊號傳遞
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顏厥全醫師表示,胃腸道基質瘤約有70%屬於KIT基因突變,而有5~7%是PDGFRα基因突變,KIT及PDGFRα會激活細胞內的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與ATP結合產生磷酸化以傳遞訊號,在癌細胞惡性進展過程中,訊號會異常活躍以持續增殖,使病況惡化。
顏厥全醫師解釋,細胞有兩道類似「開關」的構造,來調節激酶磷酸化的過程。基質瘤常見的外顯子11(exon 11)基因突變會使第一道「開關」打開。過去標靶藥物的機轉是直接阻斷第二道「開關」的開啟路徑,使ATP無法進入,讓酪氨酸激酶處於不激活狀態。但在經歷前線標靶藥物而產生抗藥性的病人,腫瘤可能會出現外顯子17(exon 17)的基因突變。此突變會使第二道「開關」直接打開,以致於ATP能輕鬆進入細胞與酪氨酸激酶結合。而新型第四線標靶藥物便是通過獨特的機制,將已經打開的第二道「開關」關閉,以阻斷激酶活化造成癌細胞擴散,守住最後一道防線。
根據第三期臨床試驗數據顯示,將使用三線標靶藥物都產生抗藥性的病患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結果顯示服用第四線標靶藥物的實驗組病人,其疾病無惡化存活期(PFS)較對照組多出5.3個月,平均整體存活期(OS)更延長近11.9個月,顯見其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的優秀表現。
臨床試驗「加量用藥再續存活期」 副作用低增加服藥順從性
顏厥全醫師分享,曾收治一名53歲林先生於八年前確診為晚期胃腸道基質瘤,在胃及肝臟皆發現有轉移癌細胞,經過外科手術切除及三線標靶藥物治療,仍然發現腫瘤持續增大。所幸積極治療,一路堅持奮戰至今,經醫師評估採以新型第四線標靶藥物治療,病況控制相當好,不僅肝臟跟胃的腫瘤明顯縮小,腹膜的腫瘤甚至完全消失,治療期間也無太大副作用,得以正常工作,維持原有的生活品質。
此外,過去標靶藥物的副作用大,病友常因藥物造成的手足症候群而嚴重影響生活,在療程上醫師會做藥物減量及停藥休息。但新型第四線標靶藥物副作用小,病友接受度高。在臨床試驗中,當一部分病人在腫瘤惡化後,將藥量加倍,病人的無惡化存活期又可再延長近3.7個月,且副作用與正常劑量無差異。
與醫師一同擬定治療策略 及早治療迎向美好新「胃」來
由於胃腸道基質瘤沒有預防方式,且追蹤較為困難,不像有些癌症可透過相關癌症指數追蹤,因此需定期回診,主要是靠電腦斷層監測。葉俊男醫師提醒,現在胃腸道基質瘤需要標靶藥物治療,強烈建議透過基因檢測提供更精準的診斷與治療選擇,也能為病友挑選適合的標靶藥物,不再出現盲目用藥的情況。
雖然不是每位病友都有機會接續到第四線治療,顏厥全醫師強調,隨著醫療科技進步,新型藥物及治療方式不斷研發問世,提供病友強力的抗戰後援,最重要的是病友應與醫師一同討論,勿因錯誤資訊而延誤治療,配合醫師制定最適宜的治療方針,積極治療及追蹤,才能有效控制腫瘤,得到良好治療成果!
《延伸閱讀》
.胃癌日奪6.5條人命 吃不下消化不良是前兆!醫籲風險族群及早照胃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