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詳解NGS檢測健保給付!精準對抗消化道癌/肺癌一次看!
2024-11-06隨著醫療科技持續進步,癌症治療已邁入個人化精準治療。醫師在擬定治療策略前,若能透過全方位基因檢查,掌握腫瘤的基因型態,有機會能為病患客製化打造最合適自身的治療方式。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相較於傳統的單一基因檢測,能夠更迅速且有效地完成大規模基因定序,提高效率同時降低成本,讓患者免受以身試藥之苦,確保獲得最完善的治療照護,也同步掌握參與新藥試驗機會。
晚期肝癌也有機會逆轉勝!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突破低反應率困境!
2024-10-21樊修龍主任指出,晚期肝癌已突破以往治療困境!有些過去無法開刀的晚期肝癌患者,能夠在接受免疫治療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後,獲得良好的治療成效。現在此組合療法更已納入健保給付,期望能夠幫助更多的晚期肝癌病友!
肝癌晚期治療趨勢: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健保第一線已給付!名醫詳解 機轉/反應率/健保規定
2024-10-09肝癌因為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多數病患發現已是晚期,加上以往治療選項有限,導致預後不盡理想。不過,近年隨著免疫治療崛起,讓肝癌晚期治療有了不同的樣貌。接受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不僅能提高腫瘤縮小率,進而增加手術機會,更有望降低死亡及惡化風險,追求治癒機會。健保署自2023年8月1日起,已正式將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納入肝癌晚期第一線治療給付,即使確診肝癌晚期也不要氣餒,應主動與醫師討論,確認是否符合申請條件,並且積極配合醫囑治療,邁向更好的彩色人生。
免疫系統叛變恐釀肺纖維化! 防範內憂外患應做「這檢查」
2024-09-30一名年約40歲的女性,因眼周及身上皮膚出現明顯紫紅色皮疹而就醫,起初肌肉狀況尚未受到影響,治療選擇以類固醇為主。經治療後再次回診,卻出現呼吸急促、喘的症狀,檢查後才發現肺部已經整片白化,是典型的肺纖維化表現。然而,當時因缺乏有效治療武器,只能讓肺功能日漸受損;所幸,現階段已有抗肺纖維化藥物並在去(2023)年底起擴大健保給付對象,未來這群病友經風免科或胸腔科醫師評估後,便有機會申請健保用藥,減緩肺纖維化病程,有望延長存活期且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乳癌別怕掉頭髮!口服化療助攻兼顧生活品質與療效!
2024-09-18乳癌一向是台灣女性的健康頭號公敵,每年有超過1萬多名新診斷乳癌案例,面對乳癌來勢洶洶,所幸現在的治療武器也有越來越多可以選擇。其中化療更是有長足的進步,口服劑型不僅打破以往副作用的刻板印象,同時兼具療效,保有一定的生活品質及工作能力,讓確診晚期或轉移型的乳癌患者,也不用害怕面對化療。
晚期頭頸癌治療新時代!健保給付條件傻傻分不清?臨床醫師來解答
2024-08-29頭頸癌的治療傳來好消息!自去年12月起,健保有條件開放晚期頭頸癌可於第一線使用免疫治療,不僅為頭頸癌治療帶來新選擇,更是睽違數年來的創新藥物,為癌友、為醫師治療增添助力!
大小眼、呼吸困難,小心是肌無力警訊!治療+病友團體齊力幫助穩控症狀防3失
2024-08-20您有聽過肌無力症嗎?這可不是簡單的肌肉無力或是肌少症,而是與自體免疫有關的疾病,因為初期症狀主要影響眼部肌肉,其他肌肉也容易越用越無力,常讓人跑錯科別就診,延誤正確診斷與治療時機。肌無力症的症狀除了可能干擾生活起居,病友也容易伴隨憂鬱、焦慮等心理問題,因此如何給予正確治療以及心靈支持成為面對肌無力的重要關鍵。
現代3C族必看!忽視乾眼症當心三大併發症找上!
2024-08-19對於乾眼症病識感不足,當心帶來嚴重併發症影響視力。雖然平常可能會感到乾澀不適,但經過休息或眨眼恢復正常後,就不以為意。一旦輕忽乾眼症威脅,放任持續惡化,極有可能出現絲狀角膜炎、反覆性角膜糜爛,甚至神經失養性角膜病變等併發症,使生活品質大幅降低,增加治療困難度。及早瞭解自身乾眼症類型,與醫師溝通治療策略,並持續配合加以控制,才能有效保持良好的雙眼視力。
粉瘤?青春痘?化膿性汗腺炎分不清?九宮格連線快就醫!
2024-05-31青春期過後,不少人的臉部、身體偶爾還是會冒出痘痘。這些皮膚上的不速之客,雖然看起來都像是痘痘,但困擾程度及治療對策可能大不相同。有些不僅疼痛,讓人坐立難安,甚至會發出異味,嚴重時還需要住院手術治療。該如何瞭解自己的痘痘不是青春痘?可以透過「連線醫點通」九宮格,只要任意連成一線,就有可能不是單純的青春痘或粉瘤,而是其他皮膚疾病,例如難纏的「化膿性汗腺炎」。因此,如果有類似症狀,建議經由專業醫師評估,才能正確找出病因,避免病程持續惡化。
反覆腹痛腹瀉好「炎」重!醫揭密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關鍵
2024-05-31眾多腸道疾病中,除了大腸癌令人聞之色變,還有一種叫做「發炎性腸道疾病」,從年輕時便會跟著病人,除了惱人的症狀,更會讓生活大受影響,還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嚴重併發症。為避免病情反覆發作,增加未來反覆住院及手術比例,需要正確診斷及多專科團隊協助,依照患者病況挑選合適治療策略,現在也有機會申請生物製劑或小分子藥物治療,希望達到症狀緩解,以及黏膜完全癒合,真正改善預後。
乾眼症不只又乾又累,造成角膜反覆破皮不能等!正確治療才有機會遠離失明危機!
2024-05-28現代人越來越難與3C產品分離,長時間的用眼習慣,加上眨眼頻率降低,就有可能讓乾眼症找上門,嚴重的話,還會陷入角膜破皮、潰瘍的惡性循環,威脅視力品質。一旦發現有疑似風險及症狀,應盡早就醫接受專業評估,並按醫師建議適合的治療方式介入,才不會讓乾眼症持續惡化,影響預後。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治療現曙光!今年有望放寬給付逆轉人生!
2024-05-17過去,大眾對SMA缺乏正確認識,在治療與照護上,面臨種種考驗。直到近年,陸續出現新興的治療藥物,能夠有效減緩惡化,讓患者的運動功能、生活品質有機會進步。而政策方面,也有望於今年全面給付使用於各項治療,呼籲病友們,應配合醫囑積極治療,為自己的人生帶來更美好的未來!
中風後預防失能的關鍵?關於肢體痙攣:醫師與病友的真心話
2024-05-03中風是造成國人失能的主要原因,不僅會造成照護者沉重負擔,也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尤其現在臨床上,病友常將中風後的肢體疼痛及無力,誤以為是正常現象,實際上,積極配合醫囑治療,及早接受肢體痙攣的治療與復健,才能避免後續產生不可逆的關節受損,讓生活重回正常軌道。
家人中風後照護者有苦說不清,1治療成緩解關鍵!
2024-02-15中風急性期過後的復健治療是一場長期抗戰,其中肢體痙攣照護更是避免失能的關鍵,若沒有及時接受妥善藥物及非藥物治療,除了影響患者復原進度、加重照護者負擔,對兩者的身心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若有觀察到疑似肢體痙攣症狀出現時,應及早與醫師討論評估是否可接受肉毒桿菌素治療,讓肢體盡早恢復軟Q狀態,有助於減輕照護者的壓力,患者的復健也會更有成效!
青光眼如何早期積極降壓?三大青光眼手術必看!
2024-02-05平穩的眼壓控制是減緩青光眼患者視神經功能持續惡化的首要方法,當點眼藥水控制不夠穩定,或因為藥物副作用難以規律用藥,還可以透過雷射或手術,達到更低或更穩定的眼壓控制。近年國際趨勢也轉向早期積極降壓,在輕、中度階段,即可考慮以非藥物治療,針對病患個人狀況與需求而有不同的治療模式。
泌尿道上皮癌易被忽略又愛復發?化療+免疫接力組合成治療趨勢
2024-01-26當你發現最近有腰痛,甚至合併無痛性血尿問題,要當心是泌尿道上皮癌找上門。一旦輕忽相關風險警訊,等到出現全身不適症狀才就醫,可能大多都已是晚期。以往,因為治療選項有限,晚期泌尿道上皮癌病友經常面臨復發、轉移等狀況,預後相當不樂觀。所幸,近年隨著免疫治療的發展,能趁化學治療有反應時接續使用免疫治療,有機會達到良好預後,延長存活期,醫師呼籲病友即使確診是晚期也別放棄希望!
白內障提早來報到怎麼辦?遵循「這撇步」挑人工水晶體!
2024-01-25近年臺灣因為人口老化,加上高度近視的盛行,造就白內障發生率大幅增加,且有年輕化趨勢。過去大家印象中,白內障是銀髮族的專利,但現在聽到30歲、40歲就得白內障好像也不稀奇。尤其當發覺視力開始模糊、色覺異常,務必及早就醫,避免水晶體過熟,增加後續手術風險。建議治療前,依照自身習慣與醫師討論合適的人工水晶體,並遵守「睛選撇步」達到最好的生活品質。
高齡=不孕?忽略「這」更棘手!醫詳解找「孕」氣關鍵
2024-01-19現代人普遍晚婚,希望等到事業有成,再開始計劃生育,但真正要開始「做人」時,才發現原來這麼難!其實,不只是年齡會影響「孕」氣,忙碌的生活型態、各種環境荷爾蒙,以及免疫不孕等因素,都會造成難孕危機!在準備懷孕前,不妨先做詳細的全身檢查,一旦出現不明原因,醫師也能盡早協助排除,把握備孕準則、找出最合適自己的個人化治療,才有機會找到好孕氣。
中風後不失能更要積極治療!防肢體痙攣成關鍵!
2023-12-22臺灣每年至少新增三萬名中風患者,是造成我國成人殘障的主因之一,不僅造成病患與照護者沉重的負擔,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據統計,有將近半數的患者,可能在中風後發生肢體痙攣,讓關節漸漸攣縮僵硬,大幅增加失能風險。因此為避免失能,務必積極介入治療肢體痙攣,透過復健及藥物治療雙管齊下,讓生活及早重回正軌!
孩子出現中樞性早熟恐不利身心!專家教你「登大人」沒煩惱
2023-12-21近年因為營養狀況進步和生活環境的改變,學童進入青春期的年齡已有提前趨勢。家中的孩子如果有「登大人」跡象,可不要高興得太早,特別是開始發育的年紀愈小就必須更加注意,不但可能阻礙未來發育,外觀改變也會造成與同儕相處的困擾。
不乖乖點藥難逃失明風險?醫師詳解青光眼藥水治療
2023-12-20青光眼和三高一樣,是需要穩定用藥、持續追蹤的慢性疾病,積極降低眼壓成為目前改善青光眼惡化的重要關鍵。然而,根據統計發現,臺灣每四位青光眼患者當中,只有不到一位可以持續規律用藥兩年,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對疾病與治療認知不足;或是使用眼藥水後眼睛不舒服,導致順從性降低。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I)」常見迷思破解!專家帶你正確認識主動脈瓣膜狹窄治療
2023-12-13主動脈瓣膜狹窄是老年族群常見的退化性心血管疾病,嚴重時可能需要手術治療。不過,傳統開胸手術對於這群患者來說,較無法負荷,因此,現在新穎的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TAVI)成為另一種有效的治療選擇。然而,這樣的微創手術一定是最好的嗎?本集將專訪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副主任陳紹緯教授,為民眾破解TAVI手術的常見迷思,並正確認識主動脈瓣膜狹窄治療。
背「硬」如竹竿,僵直性脊椎炎當心6共病找上!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助早回人生不忍痛!
2023-12-06睡了一個好覺後,沒想到起床卻發現背部異常僵硬。奇怪的是,下床活動後又突然緩解了?當心可能不是姿勢不良或運動傷害所導致的腰背疼痛,而是明星病「僵直性脊椎炎」惹的禍!臨床常見病友因輕忽症狀警訊,延誤診斷與治療,導致難以挽回的沾黏僵硬及關節外併發症,嚴重還可能造成失能,讓生活品質大幅降低,增加照護負擔。呼籲民眾,應對其症狀保持警覺,並遵從醫囑積極治療、穩定追蹤,才有機會將威脅降到最低。
眼壓正常就不用擔心青光眼?常壓型青光眼已成亞洲人趨勢!
2023-11-27正常眼壓也可能會有青光眼風險!常壓型青光眼因為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被疏忽,以致發現時多半已有視野缺損問題。由於眼壓趨近正常,這一類的病患往往更需積極控制眼壓,才能將其控制到治療標準,可別以為眼藥水「點不點,好像無所謂」,正確規律用藥並定期回診,才有機會遠離失明危機。
視力正常不必擔心青光眼?七大篩檢項目35歲起不可少
2023-10-03青光眼是視力的隱形殺手,不僅早期症狀不明顯,有些人以為視力變化只是單純老化或者是眼睛疲勞所造成,以致於診斷時多半視神經已受損,醫師建議從35歲開始,可每年進行一次包含眼壓、眼底、隅角鏡等七項完整的眼科篩檢,才有機會提早發現青光眼,透過眼藥水、雷射、微創手術等積極治療、控制眼壓,將失明風險降到最低。
心跳怦怦亂跳沒感覺?心房顫動中風機率恐飆升5倍!
2023-09-26年老毛病多,心臟跳快或跳慢只是正常的老化現象嗎?心房顫動因為症狀不明顯,時有時無,讓人不以為意,影響診斷及治療意願。但是,這可能讓自己身處不定時的炸彈中,尤其是不規律的心臟跳動,導致血液凝滯形成血栓,便有可能引起腦中風,甚或是其他器官栓塞,大大提升死亡率及失能風險。因此出現心悸、頭暈、疲倦等症狀,加上自身是高風險族群,應提高警覺,及早診斷並積極治療,慎防心房顫動帶來的威脅。
三陰性乳癌都一樣?3名醫詳解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
2023-09-22乳癌一直是我國女性健康的頭號威脅,其中的三陰性乳癌更是加深不少女性對於乳癌的恐懼感。不過,並非所有的三陰性乳癌治療都一樣,研究顯示,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藉由術前給予8次的化學治療加上免疫治療,術後繼續接受9次免疫治療,也有機會達到不復發、幾乎看不見腫瘤的治療目標。
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術前術後搭配免疫治療 鍾奇峰主任:作用各有不同
2023-09-19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腫瘤內科部鍾奇峰主任說明,這幾年免疫治療運用於高風險的早期三陰性乳癌,獲得很多的突破。術前以化學治療搭配免疫治療,有助縮小腫瘤、提升病理的完全緩解率、增加乳房保留的機會。
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如何治?鍾奇峰主任:術前術前搭配免疫治療新趨勢
2023-09-19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腫瘤內科部鍾奇峰主任說明,過去治療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會直接手術再化療,但這幾年醫界已經了解手術前的化學治療可以讓腫瘤縮小、增加病理的完全緩解率,也能增加乳房保留的機會。
什麼是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鍾奇峰主任解釋2種情況
2023-09-19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的病友預後通常較不好,未妥善治療的五年內復發率約3-4成。因此,鍾奇峰主任鼓勵乳癌病友積極治療,追求更好的預後,預防復發。
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能用免疫治療?陳訓徹教授:提高完全緩解率
2023-09-18長庚紀念醫院乳房外科顧問級主治醫師陳訓徹教授說明,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手術前,先給予化療合併免疫治療藥物的好處很多,比如有助縮小腫瘤、可以做部分切除。若病友有腋下淋巴轉移,也有機會消掉淋巴腫瘤後做前哨淋巴,降低復發風險;也不用做淋巴腺廓清手術,有助降低淋巴水腫的風險。
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別怕!陳訓徹教授:搭配輔助性治療降低復發
2023-09-18許多癌友聽到「三陰性乳癌」就驚慌失措,但長庚紀念醫院乳房外科顧問級主治醫師陳訓徹教授說明,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並沒有想像中可怕,最重要是需接受完整的輔助性治療。
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難治療?陳訓徹教授:積極治療效果好
2023-09-18三陰性乳癌有「好者很好,壞者很壞」的兩極化特性,「好者很好」指的是它不會再復發,而且治療效果會很好;「壞者很壞」指的是治療效果不好的人,在預後就會非常不好。
掌握晚期肺癌治療關鍵 力抗癌王
2023-09-08肺癌連霸43年十大死因癌症之首,是奪走最多國人性命的「癌王」。目前已進入精準醫療時代,治療前須先確認是哪一種肺癌,再擬定治療策略。以常見肺腺癌來說,EGFR基因突變使用最新的第三代標靶藥物,無疾病存活期可達18個月之久。出現抗藥性後,還可以繼續尋找其他藥物,一棒接一棒治療。肺癌病人只要掌握治療關鍵就可力抗「癌王」。
術前術後輔助免疫治療 黃俊升教授:6成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病人腫瘤幾乎全消
2023-09-07臺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教授表示,目前三陰性乳癌都採取術前化學治療,包括小紅莓跟紫杉醇,如果腫瘤完全消失,後續就不用再接受其他治療,但如果還有殘餘的腫瘤,就要再加上一個口服的化療藥。
突破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困境 黃俊升教授分享手術前後秘訣
2023-09-07臺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教授表示,過去很多婦女知道罹患乳癌時都非常驚慌,擔心以後會不會復發,甚至死於乳癌,尤其是聽到三陰性乳癌的時候更是不知道怎麼辦,不過現在除了化學治療,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也多了免疫治療可以選擇!
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是什麼?黃俊升教授:腫瘤超過兩公分或淋巴有轉移
2023-09-07臺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教授說明,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指的是腫瘤超過兩公分以上,或是腫瘤只有一公分但淋巴已經有轉移,這類型病人比其他三陰性乳癌病友的復發風險更高。
PSA偏高怎麼辦?當心併發症不敢切片?攝護腺健康指數(PHI)精準揪出癌
2023-08-30隨著國人平均餘命延長,加上飲食西化,有長壽癌之稱的攝護腺癌發生率已連續多年持續上升(109年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第5名)。由於初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以往需仰賴抽血檢驗PSA及肛門指診等檢查,才有機會診斷。然而,這些檢查可能導致不必要的切片及併發症,也是許多人不願意接受檢查的原因,因此如何增加切片精準性,成為現今男性健康刻不容緩的議題。
三成青光眼患者不到五十歲!青光眼失明危機 七大族群要留意
2023-08-28青光眼是全球致盲的第二大主因,是僅次白內障的視力殺手。近年因為高度近視人口比例增加等因素,青光眼在年輕族群的發生率正逐漸上升,台灣約3成是49歲以下的年輕型患者。且因初期症狀不明顯,往往驚覺視力模糊或視野缺損時才就醫,此時可能已嚴重影響視力並導致失明危機。建議35歲以上民眾,應每年定期檢查,透過完整的青光眼篩檢,早期發現積極治療,預防它悄悄偷走視力!
認識抗血癌新利器,專家詳解CAR-T細胞治療
2023-08-22長年以來,血液癌症治療是仰賴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和標靶治療等,但是當治療遇上瓶頸時該怎麼辦?隨著精準醫療發達,現在有了個人化的免疫治療「CAR-T細胞治療」讓治癒機會大幅增加,也為血液癌症治療帶來新曙光。期望透過本次直播,幫助更多讀者瞭解CAR-T細胞治療,因此特別邀請臺大癌醫分院血液腫瘤部主任柯博升醫師及臺大醫院小兒部周書緯醫師。
為「癌」所苦還得擔心B肝復發?化療前應控制病毒防活化
2023-08-15B型肝炎雖然名列國病多年,不過仍有將近一半的民眾,可能是B肝帶原者而不自知。然而,日後若需要接受癌症之化學治療,可能會讓B肝病毒藉機活化,造成猛爆性肝炎甚至死亡等風險。因此曾感染B肝的患者,建議在化療前到化療結束後,皆需預防性用藥,目前新一代的B肝口服抗病毒藥物不受飲食限制,也不需依腎功能調整劑量,大幅增加服藥的便利性和順從性。
罹多囊腎恐早別人15年洗腎,打敗多囊腎關鍵報你知!
2023-08-08台灣被稱為洗腎王國,據統計,約有超過9萬人口正接受俗稱洗腎的透析治療。許多民眾對於洗腎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年長者。但事實上,年紀輕輕就洗腎的患者比例也不容小覷。仔細觀察洗腎患者,可以發現有5%至10%,是因為帶有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簡稱多囊腎)而提前15年邁入洗腎療程。
沒有吃火龍果卻解出粉紅尿?!小心是膀胱癌拉警報!
2023-07-13在台灣,每年約2,400人罹患膀胱癌,雖然不在十大癌症排名之列,卻造成1,000多人喪命,是國人的健康殺手之一。膀胱癌最常見的症狀是無痛血尿,沒有吃紅色火龍果卻解出像西瓜汁的粉紅尿,可能是膀胱發出的警訊,應盡速就醫檢查!
認識自體免疫疾病!風濕免疫大師來解答
2023-06-07自體免疫疾病表現複雜多變,常被誤認是壓力或年紀大所引起,因此忽略而錯失治療良機,加上可能在人體不同器官或系統發生,若沒有及時診治,將大大影響患者預後。為了讓民眾更加瞭解自體免疫疾病,本集名醫會客室特別邀請我國風濕免疫大師/大林慈濟醫院賴寧生院長為各位解答!
HER2乳癌惡性高怎麼治?預防復發「強化輔助治療」新利器︱feat. 周旭桓醫師
2023-05-17隨著乳癌篩檢意識與技術普及,許多患者初診斷屬於早期乳癌,但也有部分確診已是晚期或因治療失敗而轉移復發。據統計,約有2成乳癌患者屬於HER2陽性,此分型不僅腫瘤生長速度快,容易復發,也較可能發生腦轉移,通常預後較差。所幸現在有了不同的治療策略,能有效降低復發及轉移風險,打破以往HER2陽性乳癌治療瓶頸!
甲狀腺結節是良性就沒關係?醫:定期追蹤是關鍵!認識無創治療新選項!
2023-05-03你有仔細觀察過自己的脖子嗎?因為甲狀腺長結節沒有特別症狀,部分民眾可能是在健檢時偶然發現甲狀腺結節。一旦檢查出結節,就需要定期追蹤或評估是否需積極治療。若是結節已經造成生活困擾、擔心進展成惡性風險,近年來也有機器手臂無創手術能精準將結節破壞,且不傷害皮膚、保留甲狀腺組織,同時維持良好生活品質。透過定期檢查、及早介入治療,能讓甲狀腺結節有更多治療選項,避免演變更大的健康問題!
台灣感染管制陷危機!缺醫師、缺新藥如何對抗隱形疫情?
2023-04-26台灣感染管制出現危機!新冠疫情期間,台灣區域醫院抗藥性菌株比率明顯上升,其原因和管理抗藥性的感染科專業人力編制有關。加上近年感染專科醫師報考人數下降,且有不少執業的感染科醫師屆齡退休。若不正視人力短缺危機,可能提早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
罕見卻非罕病?你我都要關心的疾病!名醫教你攻略成人特發性多中心卡斯特曼病!
2023-04-10血液疾病因為症狀多元、容易與自身老化或過勞混淆,很難被早期發現或診斷。其中一種相對罕見的「卡斯特曼病」,若是沒有及早診斷,一旦進展成全身性的炎症反應,很可能會啟動細胞風暴,短時間內就會對生命造成威脅。所幸近年精準治療發達,已經有針對疾病引起的細胞激素過多的抗體藥物,突破以往困境,遵照醫囑積極治療、一樣能擁有精彩人生!
擊退晚期大腸直腸癌攻略!精準治療突破最惡基因
2023-03-21台灣一年新增超過1萬7千名的大腸癌患者,近年因為政府推動糞便潛血篩檢以及民眾健康意識抬頭,讓許多人有機會早期發現大腸直腸癌。不過,仍有約二到三成的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在過去治療選項有限的情況,預後相對不理想。近年因為基因檢測技術進步,即便是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也有機會透過精準治療追求良好預後!
保護長者、小朋友必看!成人預防疫苗你打了幾種?專家詳解接種建議
2023-03-03接種疫苗是對抗傳染病最有效的預防措施。然而,成人疫苗卻常因不清楚施打目的和時機而被忽略。事實上,不只在疾病流行高峰期,隨著年紀漸長,生理器官與免疫功能逐漸衰退,也需要在適當時機與醫師討論,主動預防接種。
肝臟移植後B肝就痊癒了嗎?當心病毒伺機而動!醫教守護心「肝」關鍵
2023-03-01B型肝炎目前雖然無法根治,但是在新生代的新台灣人(民國73年7月後)大多有注射B型肝炎疫苗,因此感染風險大為降低。不過仍有疫苗斷層世代,可能是B型肝炎帶原者而不自知。一旦錯失治療時機,恐需面臨肝病三部曲,只能以肝臟移植進行治療!那麼換肝之後,就代表B肝痊癒了嗎?該如何避免B肝病毒再次活化?本集名醫會客室邀請台北榮民總醫院移植外科劉君恕主任詳解守護心「肝」的關鍵。
麻醉風險知多少?手術前必看!精準麻醉攻略一次看
2023-02-20目前根治癌症的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手術切除,尤其在肺癌更是如此。然而,除了手術執行的過程中,手術前的麻醉也可能會有風險!進行手術前通常需要全身麻醉,對病患來說,可能只是簡單睡一覺,但事實上,對醫師是極大的挑戰。因為麻醉藥殘留的藥效對術後非常危險,可能會帶來不可預期的副作用。因此,今天要帶各位一起正確認識手術的麻醉知識,瞭解現在的精準麻醉與傳統麻醉已大不同!
心腎是一體?透析病友必看!當心成為心腎症候群目標!
2023-02-20心臟與腎臟看似毫不相干、距離遙遠,實際上卻關係密切,且會互相影響,也就是所謂的「心腎症候群」。在確診為慢性腎臟病,特別是正接受透析的腎友來說更是極大的威脅。根據台灣腎病年報指出,2018年台灣透析病友近3成確診心臟衰竭,五年存活率將大幅下降。
如何擊退難纏的多發性骨髓瘤?專家詳解照護攻略
2023-01-13臺大癌醫中心血液腫瘤部林耘曲醫師說明,多發性骨髓瘤是人體免疫細胞中的漿細胞所形成血液腫瘤疾病,因為生長在骨髓裡,容易侵犯身體各處,包括骨頭、腎臟等。因此出現CRAB症狀務必提高警覺。
腹膜透析結合雲端更升級!找回「腎」利人生攻略
2023-01-12高雄長庚醫院腎臟科鄭本忠醫師表示,在過去腹膜透析還是手洗的年代,需要 醫護人員逐一電訪、家訪,或是病患定期回診,才能獲取透析治療數據,且病患還可能沒有照實紀錄,造成治療成效落差。現在腹膜透析的雲端監測,能讓醫護人員立即取得數據,保障腎友更即時、安心地治療。等於是睡一覺起來,所有的治療都完成,白天可以接續工作,回歸正常的生活模式。
停經前乳癌患者無法懷孕!?停經針保留卵巢及生育能力成關鍵!
2023-01-11乳癌一直是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根據10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新診斷乳癌個案為14,856人,等於每36分鐘就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雖然台灣乳癌發生高峰約集中在45至64歲,但近年出現年齡層降低趨勢,成為年輕女性一大威脅。對於有生育計畫的停經前乳癌患者來說,更需同時考量疾病、生育及外觀等問題來與醫師溝通。
直腸癌擔心肛門不保拒絕治療?如何安心切癌又保肛?
2023-01-09大腸直腸癌一直是台灣癌症頭號話題,由於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以致許多患者發現多已是晚期、增加治療困難。以往直腸癌即使經過完整治療,復發機率仍較高,加上可能需要做永久性人工肛門,使得許多患者拒絕治療。近年因為藥物及微創手術的發展,直腸癌已有很好的預後。重要的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透過定期篩檢來遠離大腸直腸癌的威脅!
「痔」療新利器,解決你我的難言之隱!
2022-12-06你有聽過十人九痣的說法嗎?痔瘡在台灣可說是非常盛行的疾病,現代人久坐辦公室、回到家就躺在沙發上看電視,這些壞習慣不僅容易發福、便秘,痔瘡也會跟著來報到!然而,該如何辨別痔瘡症狀,何時該就醫治療?對於有難言之隱的民眾,現在又有哪些新型治療選擇呢?本集健康藥知道邀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腹膜腫瘤溫熱治療中心張伸吉主任為大家解答!
脊椎壓迫性骨折翻身都痛好難受! 駝矮痛別再忍耐,揪出骨鬆是防範關鍵!
2022-11-21現代人絕對不能只重視「三高」問題,也要留意「一低」可能帶來的健康威脅!骨密度太低不只會增加髖部骨折風險,同時也是脊椎壓迫性骨折的風險因子。為避免簡單日常動作(如搬重物、抱孫子)就可能造成骨折,提醒民眾,務必及早瞭解自己是否有骨質疏鬆症問題,需要治療時應配合醫囑,加上阻力運動以及均衡營養改善,能離一低越來越遠、還能預防骨折發生!
眼睛糊到蛤仔肉?翼狀贅肉恐影響視力!治療及預防一次看懂
2022-10-17隨著年紀增長,皮膚經過風吹又日曬,會發現開始長一顆一顆違章建築,也就是小肉疣。不過,不只皮膚會出現討人厭的顆粒,眼睛也有可能會長薄薄一層違章建築,叫做眼翳。很多人第一次聽到眼翳這個名詞,可能是在胡適《母親的教誨》,胡適的媽媽將他的眼翳舔掉,真的用舌頭舔就能治癒嗎?究竟該如何正確對抗眼翳?如何治療能夠預防復發風險?今天要帶大家認識眼翳的小知識!
兩次心肌梗塞才發現!?知、驗、治防骨髓增生性腫瘤!
2022-10-05根據我國癌症登記資料顯示,骨髓增生性腫瘤病患從2015年一年新增264例,到2019年一年新增559人,五年間成長了一倍。若沒有獲得良好控制和追蹤,不僅容易發生血管栓塞併發症,還可能進展成續發性骨髓纖維化與急性血癌!
糖尿病病友陷病毒危機!專家教你疫情期間可以怎麼做
2022-09-15近期新冠肺炎(COVID-19)感染增加,雖然個案以無症狀或輕症者居多,但糖尿病病人仍需提高警覺。事實上,糖友不只需要面對新冠病毒,在其他病毒的威脅下,也常是被點名的高風險族群,因此呼籲,日常生活應注意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接種疫苗等防疫措施外,更應重視血糖控制,透過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按時用藥及定期測量血糖、血壓等,做好個人健康管理。
身上不明腫塊是惡性腫瘤?軟組織肉瘤復發怎麼辦?接續標靶治療新希望
2022-09-05你身上有出現過違章建築嗎?發現皮膚上突然長出異樣突起,以為只是脂肪瘤不以為意,沒想到越來越大,就醫才發現是罕見癌症「惡性軟組織肉瘤」在作祟。以往治療選項受限時,可能需要面臨截肢或是轉移風險,導致存活率不佳。現在不僅手術治療有了很大的進展,藥物方面也有標靶治療問世,即使是面對惡性肉瘤,也有很好的生活品質及存活機會!
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先期性治療成關鍵!擺脫高復發、死亡率困境!
2022-08-12乳癌近年來始終是國內女性健康的頭號威脅。但隨著乳癌篩檢的推動及治療方式持續進展,存活率比起其他癌症都來得高。不過,許多癌友聽到自己確診的類型是三陰性乳癌,就覺得相對容易復發,甚至死亡風險較高,因此決定消極治療。其實,這樣的觀念已經隨著醫療進步而改變,現在即使是高風險的早期三陰性乳癌,仍有機會追求不復發、治癒的機會,是什麼樣的治療策略改變了以往的困境呢?
三陰性乳癌別驚慌!免疫治療助攻,高風險早期也有機會治癒、不復發
2022-08-09台灣每年新增1萬5000多名乳癌患者,其中10-15%屬於三陰性乳癌,因為治療選擇少,容易復發、轉移,以往被認為最難治療。不過,近年隨著醫藥進步,三陰性乳癌也有機會追求治癒、不復發。研究發現,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透過手術前導入先期性治療(免疫藥物+化療組合),術後接續免疫輔助治療,能有效突破三陰性乳癌的治療困境!
腎細胞癌確診多是晚期?治療困境有哪些新突破?
2022-08-05腎細胞癌在台灣一年有超過1400多人罹患,其中部分患者因為發現時已是晚期,必須接受藥物治療。不過,早期晚期腎細胞癌因為沒有良好治療對策、存活相當有限!台中榮民總醫院泌尿外科楊晨洸醫師表示,一旦確診晚期腎細胞癌時,容易轉移的器官有肺部、骨頭、肝臟等,以致病人就醫時,已經相當痛苦,尤其在早年沒有太多好的治療對策。
腎臟超音波照出腫瘤一定要切?腎細胞癌手術治療會好嗎?
2022-08-03「腰子」(腎臟的俗稱)長瘤一定要動刀?在台灣,每年有超過1400人罹患腎臟癌,其中以「腎細胞癌」居多,許多病友確診後擔心手術切除腎臟會影響健康,在診間又不好意思問醫師,只能胡思亂想甚至誤信謠言,錯失正確治療的良機。究竟腎細胞癌該不該動手術?快看看醫師怎麼說!
腎細胞癌吃藥有副作用怎麼辦?多吃補品保健品當心反效果?
2022-08-03腎臟癌的藥物副作用愈大,代表療效愈好嗎?罹患腎細胞癌容易營養不良,多喝雞湯和補品,抗癌更給力?腎癌在台灣雖然沒有排入十大癌症,但每年仍有超過1400人罹患腎癌,其中以腎細胞癌最常見,而針對抗癌過程中,癌友常見的治療副作用處理與營養照護迷思,醫師有專業的建議。
腎細胞癌難發現?出現症狀多已母湯!典型三徵兆必知
2022-08-02腎細胞癌雖然尚未被列入台灣十大癌症,但卻因為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導致確診時多是晚期,甚至轉移到其他器官,治療預後相對不佳!台大醫院泌尿部陳忠信醫師表示,因為腎細胞癌是生長在腎臟內的腫瘤,往往需要一定體積或是轉移至其他器官,才會有明顯症狀。依據臨床經驗,高達九成以上病患是因為健檢或是超音波檢查發現,但仍有部分是出現腰痛、骨頭痛才就醫,這些可能已屬於晚期。
液態切片是檢測腫瘤突變趨勢?血液基因檢測助肺癌患者用對標靶藥物!
2022-07-25晚期肺癌在標靶藥物問世後,突破以往治療困境,不僅讓醫師有更多策略選擇、病人的存活也大幅延長。不過,在選擇標靶藥物時,首先需先瞭解腫瘤的基因突變為何。以往檢測基因突變大多是使用組織切片,據說現在,只要抽血就能做基因檢查,稱為「液態切片」。究竟液態切片對晚期肺癌患者有什麼幫助呢?
不怕肺癌高死亡率!跨專科肺癌團隊爭取最長存活期
2022-07-20根據衛福部公佈之國人十大死亡原因,惡性腫瘤已蟬連十大死因之首多年,每年將近有九千人死於肺癌,且發生率逐年上升,特別是肺腺癌。因為早期沒有明顯症狀,確診多已是晚期,導致許多家屬及病友有放棄治療的念頭。然而,隨著醫療不斷進展,現在晚期肺癌已有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新突破,創造更好預後及生活品質,因此即便是確診晚期的肺癌病友,也不要輕易放棄治療!
異位性皮膚炎解析!如何揮別爆癢日常?醫教治療觀念及保養
2022-07-11炎炎夏日一流汗就覺得皮膚開始癢?其中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一旦沒有控制良好 ,癢感可說是癢到骨子裡!以往缺乏治療選項時,聽到異位性皮膚炎都會直覺 跟類固醇連結在一起。然而,隨著藥物不斷進展,現在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 者已有生物製劑,能夠針對發炎反應提供很好的治療成效,擺脫搔抓惡性循環 ,甚至預防其他共病產生。
疫情少運動恐傷骨本!銀髮族必認識的一低「骨質疏鬆」!
2022-06-21疫情期間減少外出,不僅會導致肌力流失,還可能傷骨本!一旦骨密度流失太快,就可能出現一低危機「骨質疏鬆症」。雖然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多數人發現骨質疏鬆,是發生意外脆弱性骨折就醫後,才發現自己有骨鬆。提醒民眾,務必要特別注意保「密」防跌,關心自身骨密度,避免後續骨折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增加死亡風險。
今天治療達標了嗎?類風濕性關節炎一分鐘微笑量表,幫助遠離關節變形
2022-06-16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且會不斷進展的發炎性關節疾病,患者需要與該疾病和平共處。但是,以往缺乏友善且有效的評估工具情況下,診間醫病常常無法溝通完全。因此,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推出在地且評估方便的一分鐘微笑量表,期許病友都能達到開心的疾病緩解治療目標!
晚期子宮內膜癌別放棄治療!醫曝正確教戰守則
2022-06-13近年子宮內膜癌因為確診人數快速攀升,短短七年間新增了1.7倍之多,成為女性三大常見癌症之一。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治癒率仍相當高,不過一旦進展到晚期才發現、無法手術時,在傳統治療中只有化療能夠選擇,大大降低存活率,近年因為免疫療法問世,即便是確診晚期的子宮內膜癌仍有良好存活及生活品質,千萬不要放棄治療。
眼睛角膜受損好痛怎麼辦?角膜癒合新科技遠離惡視力
2022-06-13角膜是身體最敏感的部位之一,即使是輕微的擦挫傷,也有可能引發嚴重的角膜傷害甚至潰瘍,一旦傷口癒合不佳,留下疤痕,還可能影響視力。面對身體的傷口,可以使用OK繃或是人工皮促進傷口癒合。那麼眼睛如果受傷,也有類似的治療選項?如何讓眼睛獲得最好的照護、不留下後遺症?
大腸直腸癌治療精準化!醫師帶你正確認識基因檢測
2022-05-25癌症已蟬聯39年我國十大死因第一名。對抗癌症最好的方法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過,像是胃腸道癌症,包含大腸直腸癌、胃癌等,因為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以致發現時多半是晚期。現在基因檢測能幫助晚期患者獲取最佳的治療指引,針對不同突變基因,給予個人化用藥建議。
莫名變瘦別開心太早!小心快又猛的淋巴癌找上門
2022-05-20嘉義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志丞醫師表示,淋巴癌就是淋巴瘤,均屬於惡性腫瘤的一種。在我國又以「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為最多數、約佔九成。且根據109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居於男性與女性癌症死亡排名第九名,可見其對於生命的衝擊劇烈。
思覺失調症治療要趁早!長效針劑穩定控制防惡化成優先選項
2022-05-11思覺失調症是一種與思考、知覺失調有關的精神科疾病,很多人因為對疾病認知不足,充滿許多錯誤的刻板印象,像是確診就一輩子治不好。其實,近年來思覺失調症有愈來愈多治療選項,健保署在今年也編列超過27億預算,鼓勵臨床優先使用長效針劑藥物,期待幫助病友達成長期穩定病情的目標,降低再住院率,共創病友與家屬、醫療院所和健保三贏!
出現二紅一黃多是晚期肝癌?免疫組合療法帶來新曙光!
2022-05-09肝癌長年為國人癌症主要死因,因為肝臟是沉默的器官,逾6成患者確診已是中晚期、存活大幅降低。在過去,晚期肝癌治療效果有限,不過隨著藥物不斷發展,現在已有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甚至免疫組合療法等利器可選擇,突破以往晚期肝癌治療困境,為病友帶來一線曙光!
腎臟長水泡別輕忽!醫師專業說明多囊腎攻略:擺脫年輕洗腎命運
2022-05-09據健保署統計,我國洗腎人口已超過9.2萬,被冠上「洗腎王國」的稱號,民眾普遍認為洗腎的元兇是飲食習慣不良或糖尿病,但事實上,卻有2至3%的洗腎原因源於「多囊腎」這種遺傳疾病。
心房顫動染疫重症、死亡風險高!心臟科專家教正確護心關鍵!
2022-03-30林柏霖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是心律不整的一種,尤其當心房因為疾病或心臟肌肉出現異常,甚至是新冠病毒造成免疫問題時,將導致心房搏動出現不規則。值得注意的是,心房顫動在臨床上通常沒有症狀,很多民眾無法分辨,因此確診心房顫動需藉由心電圖,特別提醒高齡、三高等慢性病患,應定期做健康篩檢、及早揪出心臟威脅。
晚期肝癌如何制定合適治療策略?免疫組合療法助腫瘤反應率提升!
2022-03-28肝癌一直是台灣的國病,到目前為止仍是十大癌症死因的第2位、發生率也高居第4名,很可惜的是有超過6成的肝癌患者在發現時已不是早期,使得治療成效不佳。現在已可依照不同期別,制定合適的治療策略,更有免疫組合療法為晚期肝癌帶來重大突破,帶來新的治療可能性!
台灣面臨超高齡社會!如何全方位照護失智症、建立友善共照?
2022-03-25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屆時平均每5位國人就有1位是超過65歲以上的長者,失智症的盛行率也將隨之升高。究竟該如何區分正常老化與失智症,出現哪些症狀可能是失智症警訊呢?
肝癌確診多晚期 免疫組合治療搶先機助延命
2022-03-16肝癌居國人好發癌症第4名,更是十大癌症死因的第2名。在台灣,每年約有一萬名新診斷的肝癌個案,其中約6成初確診就已經是中晚期,不但治療相對困難,存活也相對較低。不過,隨著醫療與時俱進,近年研究發現免疫組合治療有助突破晚期肝癌治療困境,一線使用有機會提升腫瘤反應率、延長整體存活時間,且保持較佳的生活品質 。
老年族群必看!主動脈瓣膜狹窄比癌症更危險!如何選擇治療策略?
2022-03-10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再過幾年,平均每五個人就有一位是65歲以上老年族群,就像汽車開久零件會損壞一樣,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開始不斷下滑,當你出現走路愈來愈喘,甚至無法輕鬆爬樓梯,可別以為只是正常的老化現象,可能是一種心臟疾病「主動脈瓣膜狹窄」。
皮膚與指甲出現紅腫脫屑恐是免疫系統作祟!醫:生物製劑選擇有策略
2022-03-01身上突然長出紅色脫屑斑塊,一般民眾會以為只是單純皮膚疾病而疏忽,沒想到卻愈長愈多、甚至搔癢難耐;指甲也相繼出現點狀凹陷、甲片增厚泛黃等症狀,可別以為是黴菌感染造成的灰指甲,其實是「乾癬」在作祟!
關節變形不可逆!336口訣揪出乾癬性關節炎!醫:確診更要及早治療
2022-02-10乾癬不只是會出現皮膚症狀的疾病,它其實是一種全身性的免疫疾病,根據國外統計發現,正在皮膚科接受治療的患者,將近3成合併乾癬性關節炎卻沒有被診斷!
骨鬆已是常見慢性病!如何正確保密防跌?醫籲出現駝矮痛及早就醫!
2021-12-29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有一種疾病正在急速增加,成為老年族群常見的慢性疾病,就是骨質疏鬆症。因為沒有明顯症狀,多數患者不會察覺,今天直播會客室要教大家如何正確保密防跌,以及認識三高一低的新知識!
心跳過慢有猝死風險?心臟節律器怎麼選?醫籲出現症狀及早就醫!
2021-12-27家中的長輩隨著年紀增長,會開始覺得累、頭昏、沒有力氣,很多人以為這只是老化的正常現象,其實,可能是「心臟沒電」、心跳太慢!由於心跳太慢不僅可能有猝死風險,甚至可能提升中風危機。
怕染疫不回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3個月後竟關節變形
2021-12-24COVID-19病毒不斷變異,人人惶恐不安,也影響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規律回診的意願。但是,今年5月疫情爆發後,就有一名病友無藥可用又害怕回診,8月疫情趨緩後就醫,檢查關節竟已變形,若再不及時治療,關節恐怕很快就會變成「雙筒望遠鏡」,完全失去功能!醫師呼籲,即使疫情再嚴峻,都建議病友做好防疫措施後,規律回診和藥物治療,以維持長時間治療達標。如果無法適度控制,「發炎之火」慢慢侵蝕軟骨和關節,嚴重者半年間就可能導致關節變形呈鷹爪狀,更可怕甚至可能完全變形!
沒感染肺炎也會出現肺纖維化?醫指風險族群出現咳喘累要當心
2021-12-21許多民眾擔心感染新冠肺炎將造成重症、死亡,甚至留下肺纖維化等後遺症,但其實不只是新冠病毒會造成肺纖維化,其中自體免疫疾病也有可能會發生漸進式肺纖維化。亞東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醫師說明,當遇到外在感染或是特定因素使肺部產生損傷進而結疤,就會出現肺纖維化。
老年族群失明主因?黃斑部病變是什麼?醫教正確守護靈魂之窗
2021-12-21眼睛是人體重要的感官之一,它幫助我們認識世界、與人溝通交流。但是,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加上現代人三高盛行,有可能年長後即會面臨嚴重的眼科疾病「黃斑部病變」。
累喘腫是心臟衰竭徵兆?如何趨吉避凶讓心臟遠離衰竭?
2021-12-08心血管疾病長年踞居台灣十大死因第二位,其中心臟衰竭又被稱為心臟的癌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導管室主任黃國書醫師說明,心臟衰竭是心臟共同疾病最後的一個路徑,又可分為收縮型及舒張型,常見於老年族群。不過,不只是老化會造成心衰竭,疾病的進展也可能影響到心臟功能。
早期肺癌能以手術切除治癒?輔助口服化療降低復發風險、提升存活!
2021-12-06肺癌令人聞之色變,但若能早期發現、加上手術後的輔助治療、以及定期追蹤,讓患者有機會跟難纏的肺癌共存。「我自己的父親就是相關的病患」,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肺腫瘤及內視鏡科主治醫師郭志熙醫師說,雖然父親追蹤第六年復發,幸好治療後狀況良好。他提醒,早期肺癌中屬於一期(B)到二期,若能在術後搭配輔助治療,可以大幅降低復發風險、提升五年存活率。
下半身癱瘓竟是攝護腺癌轉移 醫:有家族史45歲開始檢測
2021-11-29攝護腺癌是男性第五大好發癌症,同時也是男性第五大死亡癌症。台大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黃昭淵醫師表示,與西方不同,在台灣平均每100位攝護腺癌患者,將近30位已發生轉移,曾遇到有病患下半身癱瘓緊急送醫後,發現是高度惡性化的攝護腺癌發生轉移。提醒當出現排尿異常甚至腰痠背痛、骨頭疼痛時,就要留意可能是攝護腺癌!
C肝治療不能等!慢性肝病三部曲好危險!醫籲每年腹部超音波檢查一次
2021-11-26肝癌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二名,造成台灣肝癌盛行的主因是病毒性肝炎,一旦感染演變成為慢性肝炎患者,肝臟會因反覆發炎,導致肝硬化及肝癌的慢性肝病三部曲。與B型肝炎不同的是,C型肝炎尚未有疫苗可預防,因此對相關症狀提高警覺成了關鍵。
乾癬症狀多?背部不適易輕忽!醫:治療兼顧皮膚關節缺一不可
2021-11-25現在上班族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回到家就開始全身痠痛,一開始不以為意,以為只是單純使用過度,沒想到隔天早上起床,竟然腰部僵硬、動彈不得,甚至痛到無法下床。要當心可能不只是單純疲勞、使用過度,可能是乾癬性關節炎正在作祟。
當兵害的?確診就該隔離?破解2大思覺失調症迷思!
2021-11-22思覺失調症是一種神經受損性疾病,過去常見病友在當兵或考大學時發作,因此被認為「當兵當到瘋了、讀書讀到瘋了」,而且為了避免失控、傷及旁人,最好「關起來!」不過,這都是早年的錯誤觀念,醫師表示只要及早且規律治療,思覺失調症病友也有機會回歸社會,生活與正常人無異。
長期骨頭痠痛、貧血可別以為只是「宅」太久!出現CRAB當心是多發性骨髓瘤!
2021-11-22疫情打亂許多人的日常生活,宅久了,因活動量減少、肌肉流失等,許多長輩出現腰痠背痛、頭昏等症狀,小心可能不是「宅在家症候群」,而是「多發性骨髓瘤」的血液疾病。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內科主任蕭惠樺醫師說明,多發性骨髓瘤可由四大症狀初步判別(螃蟹CRAB)。
遇到新冠疫情,思覺失調就控不住?醫:長效針劑穩控新趨勢!
2021-11-19社會輿論常有偏見,認為思覺失調症病友是社會的隱形炸彈,經常莫名傷害別人,因此心生畏懼。廖尹鐸醫師強調,思覺失調症病友若能提升病識感,透過及早且穩定的治療,大多數不會有攻擊行為。醫師也呼籲民眾多關心生活周遭親友,若發現出現與空氣對話,或有一些不合乎邏輯的妄想內容時,應鼓勵其就醫檢查與評估,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
選對「先發」藥物! 大腸癌復發轉移 也能逆轉勝
2021-11-17藝人余苑綺最近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內,三度因大腸癌復發轉移而動刀,讓不少人心疼也心驚。對此,醫師表示,大腸癌早期發現的治療成效佳,但即便復發轉移,也不代表一定無力阻擋;先前就有一名男性腸癌患者,術後復發甚至面臨腫瘤無法手術切除,結果在精準用藥、精準手術策略下,已超過五年都沒有再出現癌細胞蹤跡!
大腸癌手術傷口越小越好?腹腔鏡專家:適合患者最重要
2021-11-17近年癌症用藥講究「精準」治療,針對個人體質、選定最適用藥!醫師指出,手術選擇也一樣!「很多人聽到醫師建議開腹手術,便以為自己「狀態一定很糟」。其實,「能不能微創,不代表說患者情況比較差或是比較好!主要是患者要相信,你的醫師會幫你選一個比較好的方式。」
乾癬不只是乾癬?出現四大警訊當心是關節炎!醫:且容易合併其他共病
2021-11-16乾癬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除了在頭皮、臉部、四肢、軀幹,可能會出現紅色斑塊、脫屑外,還可能會合併關節炎發生。振興醫院一般內科主任、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林孝義醫師說明,乾癬屬於自體免疫疾病,就像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乾癬症狀表現大多出現在皮膚,且不會有傳染風險。
當新冠疫情成持久戰!乳癌患者如何自保?節拍式口服化療來助攻!
2021-11-01疫情期間,不僅回診治療人數減少、接受癌症篩檢的人數也減少許多,戴明燊主任提醒,目前國健署提供45歲以上女性,每兩年可接受一次免費乳房篩檢,若有乳癌家族史,則建議提前到40歲開始定期檢查。
腦中風來的又猛又快!FAST把握黃金治療期!醫師:持續治療防復發
2021-10-29台灣新冠疫苗開打後,覆蓋率已超過單劑5成以上,不過,部分國人因擔心疫苗副作用,像是血栓、心肌炎等風險而未接種,其實,真正可怕的血栓風險是「中風」。
癌症發生骨轉移等於沒得治?放棄治療當心「骨骼併發症」連吃飯都困難!
2021-10-20現代人常常腰痠背痛,起初以為只是單純姿勢不良、少運動造成,癌友一旦發現這些不明疼痛感持續發生且愈來愈嚴重時,就要小心可能是癌症發生骨轉移。義大癌治療醫院洪朝明院長說明,癌細胞進展到疾病晚期,細胞內的基因可能會發生突變,有些癌細胞就會從原本所在位置,移民到身體各處的骨骼,造成骨骼的嚴重破壞,就是「癌症骨轉移」。
癌患擔心出門染疫?醫師:在家也能化療
2021-10-06洪仁宇醫師指出,使用針劑化學治療,為了保護病人的血管,化療前醫師會建議病人住院接受一個小型手術、植入「人工血管」。但在疫情期間,尤其前一陣子有醫院傳出院內感染,真的就有病人不願住院、甚至排斥到院來接受人工血管的注射。最後經過溝通,選擇使用口服化療藥物。
一家三兄弟全得攝護腺癌 醫師:有家族史別輕忽!長效型荷爾蒙控制病情 減少就醫奔波
2021-09-29李經家主任指出,隨著高齡化社會到來,很多年長者有頻尿、急尿、夜尿、尿不乾淨、小便變細,甚至產生血尿等排尿異常症狀。部分人自覺這是「老化」自然現象,並沒有特別在意,但這些症狀卻也是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癌共同可能出現的症狀。
預防心血管疾病,持「脂」以恆是關鍵!醫籲6大族群定期檢測
2021-09-29高血脂如同沉默殺手,一旦出現症狀就可能有致命危險,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莊文博醫師建議,40歲以上民眾可多加利用健保提供之免費健檢服務,特別是家族中已出現早發性心血管疾病或是膽固醇過高者,應提早檢測,避免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乳癌病人想要安心防疫?這四件事不可不知!
2021-09-13乳癌是台灣女性好發癌症第一位、最新癌症登記年報資料顯示,乳癌一年新增14,217人,相當於每37分鐘有1人罹患乳癌。有鑒於部分病人因為疫情嚴峻、不敢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不敢就醫,醫師提醒,乳癌病人可與醫師溝通治療選項,切莫因為防疫,延後回診或中斷治療。
手術後吐不停?麻醉風險人人不同?醫師籲「風險族群」應做精準麻醉
2021-08-23呂忠和主任指出,過去評估麻醉深度,主要仰賴麻醉專科醫師的經驗及病患在手術中的心跳、血壓等生命跡象決定。一旦病患年齡偏高,或共病嚴重、生命跡象不穩定者,此時就可能會考慮調降麻醉用量,造成麻醉深度不足,產生疼痛、躁動,甚至術中甦醒,造成病人恐懼,將大幅影響手術進行與安全。
腎臟長泡泡面臨提早洗腎?多囊腎突破治療困境!
2021-08-06董淳武醫師說,「泡泡腎」正確名稱是「多囊腎」。患者腎臟發生病變,異常增生大量囊腫或水泡。這些囊腫或水泡會隨著疾病進展慢慢變大,平均每年會以5%的速度變大。患者腎臟可能膨脹到正常腎臟的20倍,像橄欖球一樣大,如果沒有及早治療,10至20年後可能就需要洗腎。
淋病症狀男女不同?感染淋病怎麼辦?出現這些症狀速就醫!
2021-06-23淋病是一種常見的泌尿道感染疾病,主要是由細菌感染,而非病毒或黴菌造成,國泰綜合醫院泌尿科王世鋒醫師指出,一般日常生活中,較少淋菌存在,一般多經由特殊途徑傳染,包含接觸性伴侶,或是接觸到沾有淋菌的毛巾、馬桶、浴缸等。王世鋒醫師說明,淋病常見症狀大多出現在泌尿道或生殖道,包含小便會痛、灼熱、頻尿、血尿等。女性可能會出現分泌物,常被誤認是白帶而疏忽治療。
皮蛇長一圈會有生命危險?醫:帶狀皰疹長在眼睛、肛門要注意!
2021-06-08很多人都聽過皮蛇長一圈,可能會有生命危險的迷思,究竟什麼是皮蛇?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羅陽說明,大家常聽到的「皮蛇」,指的是帶狀皰疹,根據統計,50歲以上族群高達95%都曾得過。感染病毒後,第一次發作稱為水痘,當身體沒有清除完全時,殘留部分可能躲藏在背根神經裡,等到免疫力下降時,將發作成為皮蛇。
手大腳大是福相?肢端肥大症恐成心腹「肢」患!
2021-06-08只是年紀增長體態改變?當手指腳趾甚至臉龐出現變化時,可能不是單純的中年「福態」,而是與身體疾病有關,台灣腦下垂體學會秘書長暨台中榮民總醫院微創性神經外科主任鄭文郁醫師表示,又稱為「巨人症」的肢端肥大症,是生長激素分泌過多的一種罕見疾病,盛行率每百萬人口約40至70人,是一個疾病進程非常緩慢的疾病,發病後5至7年,才會警覺身體出現異狀。
年奪千萬條人命?比新冠肺炎更可怕!頭號殺手竟是敗血症
2021-06-03今年新冠疫情在國內爆發,除了持續防止病毒擴散感染,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會引發各種併發症,其中最危險的併發症之一就是「敗血症」。根據WHO統計,2020年就有超過1千萬人死於敗血症,而在臺灣每年有超過15萬起案例,如果沒有妥善治療,死亡風險可能超過5成以上,究竟什麼是敗血症?
手指痛肩膀硬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一張九宮格看懂危險因子
2021-05-24有時候早上起床覺得手指僵硬難以活動?明明沒有打籃球,手指怎麼會突然吃蘿蔔乾?莫名出現關節腫痛是老化造成、還是有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童綜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邱瑩明主任說明,當手部關節出現明顯症狀,或是早上起床身體僵硬超過1小時以上,都需要特別小心!
阿斯匹靈吃多出血風險多10倍?抗血小板藥物怎麼吃才安全?
2021-04-27高雄長庚心臟內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方志元在《健康藥知道》表示,阿斯匹靈發展超過一百年,可抑制血小板功能不讓血液凝固。由於造成血栓的血塊是由血小板活化、凝聚而來,建議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應使用抗血小板藥物以預防再次發生。
PM2.5吸多不只心血管疾病?專家:口罩擋不住!多運動蔬果助對抗自由基
2021-04-23毒物專家、中原大學教授招名威指出,空氣污染是影響健康的主要環境風險之一,懸浮微粒的健康影響大於其他任何污染物,其中PM2.5因體積小,只有2.5微米以下,吸入後可深入肺泡,並傳導到血管,造成中風、血管硬化、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發生。
找不到便意怎麼辦?瀉藥可以吃幾天?什麼幫助腸胃蠕動最有效?
2021-04-21今天又找不到便意黏在馬桶上了嗎?如果到藥局尋求協助,你會挑選甘油球、緩瀉藥劑,來應對當下的便秘問題。還是會選擇日常保養腸胃的保健食品呢?
無機棉花含毒傷身?毒物專家:買新衣前用3招避開有毒棉花
2021-04-12招名威教授說明,全球有機紡織品標章(Global Organic Textile Standard, GOTS),是目前具公信力的認證,標準內容包含產品環保性與企業社會責任兩大部分,是針對紡織品供應鏈進行獨立且完整之驗證。不僅確保棉花生長無農藥或任何化學物質添加,工作者也必須符合人權,不能有任何非法形式。因此經過認證的棉花相關產品通常價格不斐。
摔車「犁田」傷口不會好?醫師:變白色應速就醫
2021-03-10,擦挫傷照護有三大要點:第一,注意是否有紅熱腫痛等蜂窩性組織炎症狀;第二,避免使用刺激的藥水如雙氧水等若傷口呈現白色,表示真皮層血液已經不足,最長可達1個月以上不會痊癒,
搞定自律神經的關鍵!醫病也需要醫心!
2021-01-29今健康直播主持人洪素卿分享,自己曾發現腿部有顆硬塊,擔憂可能是骨肉癌。在經過一系列檢查後,醫生告知持續觀察,讓她一顆心懸著,更覺得腫塊似乎有逐漸變大的趨向,越來越緊張。
皮膚出現白斑、偏頭痛吃藥沒效 有這些狀況當心自律神經出問題!
2021-01-29民生承安診所王健宇醫師指出,胸悶、胸痛、心悸和自律神經失調常互為因果,彼此互相影響著。例如原本有輕微的心律不整,又遇上了自律神經失調,情況便可能加重,若又再加上其他容易加重負擔的風險因子,如喝咖啡,狀況便可能再加劇。另外,自律神經失調往往也和「思緒」有關。
肺炎來了!你在危險排行榜上嗎?這些人當心感染風險多3倍!
2021-01-21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提醒,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的高風險族群,包含高齡者、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慢性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慢性呼吸道疾病、高血壓以及體重過重的患者。其中慢性病會影響正常器官運作,因此更要注意肺炎感染風險。
糖尿病控糖失敗是飲食出問題?民眾易忽略用藥影響
2021-01-20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表示,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飲食和作息確實相當重要,不過一旦確診糖尿病橫,大多數的患者都會需要藥物治療,透過適當的血糖藥物加以控制,是讓病人的血糖可達到安全標準的重要因素,切勿以偏方食療取代正規藥物治療,以免耽誤病情,甚至影響併發症風險。
年輕乳癌增加!超音波與乳房攝影哪個準?乳癌權威教正確觀念
2021-01-20沈陳石銘教授表示,乳房X光攝影能找出早期乳癌的微小鈣化點,有機會偵測到0期乳癌,及早發現無症狀或症狀前期的腫瘤。建議50歲以上婦女,每1-3年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而有乳癌家族史的女性,可提早至40歲起定期篩檢。
糖尿病可怕在併發症?糖友如何保護心血管?
2021-01-19杜思德醫師說明,糖尿病治療發展至今,已有相當多種藥物。一般情形下,會先給予單一種血糖藥物,當達到最大劑量仍無法控制血糖時,再使用第二種藥物。杜思德提醒,現在的治療觀念與以往不同,只要患者糖化血色素大於7.5,就會使用合併藥物進行治療,及早讓血糖控制在標準值內。
治肺癌不只有標靶一條路!楊宗穎醫師:化療甚至不用天天吃
2021-01-19國內肺癌情形與國外不同,超過一半的肺癌病人沒有抽菸習慣,更不是所有患者皆可對標靶治療產生良好反應,一旦發現標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是腫瘤對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導致標靶失效,接受化學治療反而有機會幫助病情控制。
糖尿病獨居遇低血糖更危險!醫:意外發生恐醒不過來
2021-01-18松山班廷建興診所李建興院長指出,穩定控制血糖是糖尿病人最重要的目標,不少併發症都與高血糖關係密切。但是血糖也非越低就越好,血糖過低時很有可能引發低血糖事件,甚至導致昏迷、死亡,也可能在搶救之後成為植物人,尤其是患者獨自一人、無人照顧時更危險。李建興院長表示,就曾遇過患者半夜低血糖,但患者不自知窒息的情況,隔天早上就沒再醒過來。
糖尿病多少才達標?血糖控制的正確觀念
2021-01-15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糖化血色素的控制目標,會因應不同的族群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目標為7%;老年人、容易低血糖的族群可放寬為7.5%~8%之間。至於剛確診的糖尿病人,希望在短時間內得到最好的血糖控制,會以6%~6.5%為目標。黃建寧指出,無論糖化血色素的標準為何,最重要的前提是避免病人在生活中產生低血糖事件。
無來由耳鳴、胸悶、胸痛?當心自律神經失調找上門!
2021-01-15民生承安診所王健宇醫師指出,現代人一天當中從起床睜開眼到晚上睡眠,所有的活動都是靠自律神經進行調節,包括呼吸、心挑、饑餓、排泄都有相關,一旦打亂作息節奏,就可能出現各種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若未妥善控制,有可能引發紅斑性狼瘡、大腸急躁症、慢性蕁麻疹、甲狀腺機能亢進者等疾病。
胖讓你糖尿病,還是得了糖尿病才胖?糖尿病體重危機大解密!
2021-01-14國泰醫院內科部林慶齡醫師表示,研究顯示台灣約有6成以上的糖尿病病患有肥胖的問題。國內外皆有研究指出,現代人普遍都有「抗飢荒基因」,讓人類能在進食最少的情況下囤積最多的脂肪,是古時候人類在大自然間得以生存的關鍵機制,使人類在各種惡劣的環境當中得以存活下來。
低血糖更危險?糖尿病控制如何避免血糖過低
2021-01-13松山班廷建興建興診所李建興院長指出,一般情況下空腹血糖標準值為80至120之間,惟此標準適用40至50歲間的年輕糖尿病族群。倘若為高齡糖尿病人,空腹血糖低於80以下,容易發生明顯低血糖症狀,因此年長患者的控制標準可以放寬為90至130。
手麻腳麻像針在刺?注意維生素B12缺乏警訊!掌握3-6周黃金治療期
2021-01-13維生素B12是人體神經傳導所需物質,當維生素B12不足時可能會產生「脫髓鞘」,出現觸覺反應變慢、手指有發麻、刺痛感等症狀。
治療後比治療前更胖?糖尿病如何兼顧血糖跟體重?
2021-01-12國泰醫院內科部林慶齡醫師表示,糖尿病人容易在治療後,發現體重持續上升,這是因為過去無論以針劑或是口服胰島素治療,較易附帶變胖、體重上升等副作用。
糖尿病得心血管疾病致命風險高?血糖監測藥物選擇有玄機!
2021-01-11杜思德理事長表示,心血管疾病更是糖尿病最大死因,不容小覷。因此糖尿病患者在預防心血管疾病方面,標準要比一般民眾來得更高,在治療上多會以「超前佈署」的模式進行,包括三高達標、戒菸、體重管理。
乳癌化療擔心越打越虛?節拍式化療副作用低 兼顧生活品質
2021-01-06台中榮民總醫院乳房腫瘤外科洪志強醫師表示,做乳癌篩檢的女性,確診乳癌時為零期或一期的比例較高,約三到四成。但許多女性因為怕乳房X光攝影帶來的疼痛而未做篩檢,在確診時往往已進入第二期或第三期以上。其實現代醫療進步,設備也跟著進步,在乳房攝影檢查時若有感到不適,可以和護理人員討論調整,呼籲女性民眾別害怕檢查時的疼痛,盡早做檢查,有利於後續治療。
流感季肺炎風險增!街訪實測疫苗迷思百百款 醫籲慢性病患盡速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完整保護
2021-01-04肺炎感染有許多致病菌,肺炎鏈球菌則是肺炎常見的致病菌,如果有慢性疾病的民眾,如糖尿病、慢性心臟病、慢性腎臟病、慢性呼吸道疾病,感染肺炎鏈球菌肺炎的風險更高,且感染後症狀更嚴重。
腹痛腹瀉看不好是腸躁症?認識發炎性腸道疾病!周仁偉醫師
2020-12-28腸躁症常見症狀如腹痛、腹瀉、便秘、大便型態改變,屬於較良性的病程,長期而言較不會有過度不佳的預後。而發炎性腸道疾病是消化道、腸胃道的潰瘍發炎,雖然症狀與腸躁症相似,長期會有合併併發症,病程隨時間惡化之虞。
嘔吐掉髮易感染?肺癌化療今非昔比 醫:化療是肺癌重要治療武器
2020-12-21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醫師表示,肺癌治療藥物在所有癌症當中,是進步最快、效果也最好的,不論是口服標靶藥物、血管標靶藥物,甚至是新一代的口服化學藥物等,即便患者為75歲以上的長者,化療後都不會出現像電視劇中常見落髮等副作用。
不用再吃類固醇?異位性皮膚炎有機會根治?朱家瑜:生物製劑是希望
2020-12-18朱家瑜表示,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有先天與後天因素,當接觸到過敏源如塵螨、黴菌、動物毛髮等,就有機會影響到後天的過敏狀況。異位性皮膚炎的原因是身體的「過敏」,因此也可能合併出現氣喘、過敏性鼻炎,俗稱「過敏三兄弟」。
咳嗽胸痛胃口差,熟女驗出晚期肺癌!醫籲先驗基因找出最佳治療
2020-12-16過去ALK基因突變的肺癌,往往有腫瘤抗藥性的問題,所幸目前已有第二代的ALK抑制劑可用,第二代的藥物也已通過健保給付,有望讓疾病無惡化存活期達到一年半左右,整體存活時間可達約三年
壞膽固醇是秋冬爆血管元兇?醫籲:曾發生心血管疾病要比正常人降更低
2020-12-10馬階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俊偉指出,氣溫產生劇烈變化時,血管會劇烈收縮與放鬆,血壓就會發生變化,此時若血管不通暢,易增加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控制壞膽固醇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關鍵,控制標準會因為不同的族群、年紀、風險因子而有所改變
長期腹痛、腹瀉?醫指5大警訊,小心「克隆氏症」!
2020-12-07腹痛、腹瀉一般而言最常直接聯想到的就是腸胃炎,時間較為長期的也會想到腸躁症,但若合併出現了血便、貧血、體重減輕3大症狀,並且持續了3個月時,就應特別留意可能是自體免疫失常造成發炎的發炎性腸道疾病。
轉移性乳癌等於末期?是否應該繼續化療?乳癌化療跟你想的不一樣
2020-11-25所謂轉移性乳癌是指癌症離開原發部位,跑到乳房以外的遠處器官,以骨頭、肺部、肝臟、肋膜、腦部等遠處轉移最為常見。曾令民表示,若患者為早期乳癌治療失敗,將考量從診斷至復發、轉移的時間,並檢視前次治療成效,若是接受完整療程結果卻不盡理想,或許代表預後比較不好,轉移的部位也是重要考量依據,一般而言,臟器轉移會比軟組織骨頭不理想。
下背痛一照核磁共振,竟是高風險攝護腺癌!醫籲及早用合併治療助救命
2020-11-17男性隨年紀增長易出現排尿困難,若合併出現持續的下背疼痛,甚至就醫後反覆發作,皆應警覺是否為攝護腺癌的徵兆。 一名因下背痛至骨科就診的男性,經電腦斷層發現疑似腫瘤骨轉移,一檢測PSA(攝護腺特異抗原)竟飆升超過600,高於正常標準值150倍
老毛病反覆發作治不好?出現這十大症狀當心「神經內分泌腫瘤」作怪
2020-11-13許多民眾年過40歲,開始察覺自身毛病不斷出現,長期臉潮紅、盜汗、皮膚癢,以為只是老化造成的病灶,但其實要小心其中可能潛藏罕見疾病「神經內分泌腫瘤」,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腸胃內科教授郭昭宏院長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是由內分泌顆粒分化成表皮的惡性腫瘤,能夠分泌許多不同的分泌物,在全身各個器官皆有可能生長。
未來肉是什麼?營養成分跟傳統肉有何不同?營養師:差在膳食纖維跟維生素C
2020-11-11黃君聖營養師說明,一般肉類是以蛋白質與胺基酸為主,而未來肉則是以素食原料為主,提取植物性的蛋白質製成的肉品,除此之外還有標榜無抗生素、無基因改造,在食品安全方面也不馬虎。反而目前市場上常見的傳統素肉,很多為散裝或袋裝,並未標示成分來源,添加物成份也偏高。營養師表示,未來肉品除成份以外,口感上也添加甜菜汁製造「血水」效果,增加更多營養素,對葷食者、素食者來說都不失為一種選擇。
【健康藥知道】抗生素小知識:發霉竟是細菌殺手?抗生素副作用和服用禁忌有哪些
2020-11-04微生物雖然是病菌傳播媒介,也是現代醫藥進展最重要的基石之一,抗生素的發現便與黴菌有關。藥師甘誼文說明,過去傳染病蔓行時代,抗生素是公共衛生一大利器,不但使細菌無法繼續傳播,也使得人類的死亡率下降。最早被發現的抗生素來自盤尼西林(Penicillin)也就是青黴素,它可藉由破壞細菌的細胞壁,達到抑制細菌繁殖,不僅有效對抗疾病,甚至在戰爭中起到重要作用。
山竹果殼隱藏版營養金礦?山酮素抗發炎、抗氧化營養價值高
2020-11-04台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謝榮鴻副院長說明山竹果殼含有多種植化素,相較於果肉,果殼的植化素含量也較高,從中萃取出的「山酮素」,是能夠同時具有不同功能的植化素,山酮素之所以稱作酮,是因化學結構有酮基的存在,加上大部分的成分都是三個環以上的結構,也因此讓它擁有許多對人體有幫助的特性,像是抗氧化、抗發炎、抗菌、抗病毒等。
流感重症高風險群:孕婦、幼兒、老年人、慢性病族群 打完疫苗3時間點注意身體變化
2020-10-28防範流感除了施打流感疫苗很重要,日常生活也需要特別注意,陳映庄表示要養成勤洗手習慣,尤其家裡有長輩或是嬰幼兒,能有效避免病毒傳播,還要戴口罩,減少出入人多的密閉空間,也要注意飲食均衡,另外充足睡眠,培養良好運動習慣,也是防範流感很重要的關鍵。
眼壓高引發急性青光眼 偏頭痛眼紅噁心要注意
2020-10-27當隅角閉鎖使房水完全無法排出,眼壓急速升高,就可能引起急性青光眼,同時伴隨噁心、嘔吐、頭痛等現象。陳賢立指出,閉鎖性青光眼發生前會有蛛絲馬跡,像是偏頭痛、眼睛紅、視力模糊但適度休息後緩解。由於眼壓上升可能導致角膜水腫,這類病人也可能出現夜間觀看霓虹燈或燈泡時,出現七彩光暈等現象。
168間歇性斷食真能瘦?營養師籲吃飯順序更重要!特定族群勿亂試
2020-10-22間歇性斷食法愈趨熱門,許多女星名人都宣稱運用間歇斷食瘦身成功。然而間歇性斷食的原理為何,是否真的能幫助減重?黃君聖營養師說明,近年常見的「168斷食法」是將一日24小時區隔為不能進食的16個小時與可以進食的8小時,當攝取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後,人體血糖上升,胰島細胞會分泌胰島素使血糖下降至趨於平穩。
過馬路走輸小綠人?小心肺動脈高壓,煞肺又苦心
2020-10-16許多人以為行走能力變差,走不遠、走路容易喘或是走路速度變慢,只是單純老化造成的衰退,然而,若本身為自體免疫疾病相關患者,就該留心潛在疾病「肺動脈高壓」。
性侵後擔心HIV?聽聽急診醫師怎麼說
2020-10-08急診科經常面對各式各樣的緊急狀況,其中包括突發的性侵害事件,以及可能要面對的HIV感染風險。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黃建華主任表示,急診在協助性侵個案時,會根據當前的處置流程,從穩定個案情緒、進行蒐證驗傷保障權益,並視情形進行HIV相關疾病檢測。由於性侵事件的加害者往往感染狀態不明,為避免HIV感染,預防性用藥相對重要。
小病變大病藏HIV風險!醫師籲及早篩檢加正確用藥助減害
2020-10-07病毒感染的徵兆可大可小,如何及時針對HIV進行診斷治療?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及內科部主治醫師方震中指出,HIV的可能症狀,包括感冒、發燒、皮疹、腹瀉等,與各種病毒感染情形類似,另外還會引起不常見、和免疫相關的併發症,例如沙門氏菌感染的菌血症或是肺結核等。有不尋常的感染併發症時,急診醫師會建議患者檢查免疫相關問題,包括HIV檢測。
糖尿病罹新冠肺炎重症率更高?胰島素愈早打愈好?
2020-09-25陳煥文診所陳煥文醫師表示,糖尿病主要併發症包括眼睛、腎臟或者是心臟相關疾病,免疫功能的風險較常被忽略。國外相關研究證實,糖尿病患者在確診新冠肺炎後,惡化速度快、死亡率較高,根據統計因新冠肺炎感染而死亡的案例中,約有一半是糖尿病患。陳煥文形容,糖尿病就有如身體器官長期泡在糖水中,身體的防禦能力因而失效,一旦感染病毒就容易快速惡化。
抽菸50年驗出小細胞肺癌!過去難活一年,化療加免疫突破小細胞肺癌治療難關
2020-09-21近20年間,肺腺癌的治療已有長足進展,小細胞肺癌的治療卻沒有太大突破,而小細胞肺癌分化較差、生長速度快,過去以化學治療為主。黃明賢說明,一旦診斷屬於小細胞肺癌,因為惡性度高,多要考量是否有轉移頭部、骨頭等部位的現象。義大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魏裕峰說明,化學治療對於小細胞肺癌的效果非常好,臨床證實有七成的病人在治療後,腫瘤消得很不錯,但是一旦復發,再治療的效果就可能不太好。
胃食道逆流人口成長多5倍!吃火鍋配汽水更易火燒心?營養師提醒吃飯要正確
2020-09-18現代人因生活、飲食、壓力與作息習慣,發生胃食道逆流的比例越來越高。陳嫚羚營養師指出,根據衛福部調查顯示胃食道逆流人數,在這二十年,成長了五倍,在台灣每四位就有一位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而胃食道逆流是因胃部壓力太大或胃酸產生過多,導致賁門括約肌變得鬆弛。
飲食搭配好多禁忌?哪些食物不能一起吃?營養師:注意份量及間隔時間
2020-09-18營養師陳嫚羚說明,食物進入胃中會依照型態、份量或種類,影響在胃裡的排空速度。以食物的種類來說,醣類速度消化快過蛋白質,脂肪速度居末;以型態來說則液體排空速度大於固體。從吃進食物約三小時後,胃中的食物殘餘量會小於8%,因此如果擔心不能一起吃的疑慮,可以考慮間隔兩個小時再吃較妥當。
腸癌化療好辛苦?「免疫評分」有助決斷更精準
2020-09-10新的研究發現,一個關於評估大腸癌復發風險的重要指標「免疫評分」,也在2020年為WHO正式建議列入指標當中。免疫評分可透過檢驗分數高低,評估第二期大腸癌患者自身癌細胞的復發機率,進而決定是否需要接受化療。
長期腹部不適當心卵巢癌!晚期卵巢癌化療合併標靶效果佳
2020-09-10鄭文芳醫師指出,不論早期或晚期的卵巢癌,都必須開刀切除腫瘤,尤其癌細胞可能跑到腹腔的任何地方,所以手術時除了切除卵巢,還會切除子宮、雙側輸卵管、淋巴結、大網膜,甚至是腸道、肝臟或肺臟等可能遭癌細胞侵犯部位,手術切除的越乾淨,就越不會復發。
守護「性」健康!醫師強調:預防用藥有9成效果!別怕HIV篩檢
2020-09-04預防優於治療,鳳山李嘉文泌尿診所李嘉文院長表示,愛滋感染者平均一天藥費約400多元,還必須吃一輩子,一年就吃掉14萬6千多元,但是現在透過預防用藥,一年只要5萬元,甚至是一次只要不到600元,就可以避免新增一位愛滋病感染者。
骨質疏鬆跟你想的不一樣!專科醫師想告訴你的事
2020-08-31一般民眾普遍以為,骨質疏鬆並非重大疾病,或只會引發駝背等小問題。事實上,國內50歲以上每5個人就有一個骨質疏鬆症。骨鬆症大多沒有明顯的症狀,一旦發生併發症最嚴重者可能致命。
疫情期間HIV感染風險增?醫師籲:篩檢與預防性投藥並重
2020-08-28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感染內科盧柏樑主任表示,HIV防治仍是性傳染病的重中之重,而首要第一步就是提高篩檢,若篩檢確認後為陽性,應接受治療控制病毒量,避免繼續傳播。至於篩檢為陰性者,也應採取PrEP愛滋病毒暴露前預防性投藥相關保護措施,讓自己及他人的健康多一層保障。
防癌該吃哪些食物?營養師點名7大「抗癌營養素」
2020-08-20網路經常盛傳哪些食物能抗癌,被指名到的食物就會成為熱門話題,像是常聽到的花椰菜、洋蔥等,營養師指出,日常食物中確實有各類營養素具有防癌的效益。高敏敏營養師受訪表示,日常飲食中可以多攝取7大類食物。
【健康藥知道】阿斯匹靈前身竟是柳樹做成?亂吃恐致胃出血?認識乙醯水楊酸的服用禁忌與副作用
2020-08-17阿斯匹靈是現代常見的止痛退燒藥,主要成份為乙醯水楊酸,阿斯匹靈的藥物發明要從柳樹開始, 隨著科技發明與藥物科學進展,十九世紀時在德國的藥廠,成功研究出目前大眾所悉知的乙醯水楊酸,小編專訪甘誼文藥師來為大家講解關於阿斯匹靈的故事!
什麼方法最好瘦?營養師:改變用餐順序補充水分才是關鍵
2020-08-13網路經常瘋傳,女明星為保持早餐,只吃水果就達到明顯瘦身效果,各種「水果減肥法」甚囂塵上,是否真能幫助體重控制?陳嫚羚營養師受訪指出,水果減肥法之所以可能減重,最主要的可能因素這種早餐飲食整體熱量攝取不高。
致癌物質也有分級?食物這樣吃真的會致癌?營養師:三種類型食物少吃
2020-08-13網路流傳各種食物致癌傳言,然而大多為片面資訊,且未經過科學證實,民眾該如何在食物選擇上「趨吉避凶」,減少致癌物質的攝取?高敏敏營養師受訪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所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依照物質致癌的可能性高低可分為四級。
慢性發炎是致癌元兇?醫師3招助排毒:睡好覺、吃彩虹蔬果、多運動通淋巴
2020-08-10林曉凌醫師說明,癌細胞其實就是病變的細胞,主要是因人體內有一個正常的生命週期,當細胞壽命已盡或是開始出現老化或病變等現象,這時就應該要從細胞核終止細胞的生命週期,但是由於發炎物質與自由基等對細胞造成傷害,改變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控制細胞週期序列的功能已經出現了變化,出現病變的細胞就會不斷地被複製。
骨頭要好只吃鈣不夠,認識營養素「協同作用」:缺乏維生素D當心免疫、代謝出問題?
2020-08-10林曉凌表示,民眾普遍缺乏維生素D與作息方式有關,工作型態導致長期待在室內、假日喜歡待在家中以致缺乏吸收太陽光。近年來,維生素D3的作用越來越被重視,研究發現每一種細胞的細胞膜上都有維生素D的受體,因此與細胞健康具有重要關聯,包括免疫力、代謝功能、維持細胞週期穩定還有荷爾蒙分泌,都與維生素D有相當關係。
吃對油不發胖更健康?Omega3與Omega6該怎麼吃?醫師揭正確比例助身體抗慢性發炎
2020-08-06林曉凌說明,坊間多有植物性油脂較健康的觀念,常見的油脂種類如大豆油、花生油為主,多以Omega6為主的必需脂肪酸,如果長期單一攝取,容易造成Omega3攝取量相對不足。
經常這也痛那也痛,是筋膜還是神經出問題?注意時間長短和感覺異常
2020-07-28現代人因長期姿勢不良還有缺乏運動,身體就會開始出現慢性疼痛,原力復健科診所侯鍾堡醫師表示疼痛還沒發作前,就是所謂的潛伏激痛點,侯鍾堡說明真激痛點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按壓患部確實感到疼痛,二、按壓患部會產生轉移痛,三、醫師以針觸碰疼痛點,肌肉會跳動,由於潛伏激痛點與真激痛點會相互轉換,因此找出真激痛點並加以治療是最重要的!
攝護腺癌也有惡性高低之分?不治療可能失明腦轉移?黃一勝醫師:癌細胞會自給自足
2020-07-22年齡的老化加上飲食西化,攝護腺癌已成為男性國人第五大癌症,很多人認為攝護腺癌是發展緩慢、不一定要積極治療,相比其他癌症是較為溫和的,所以即使得到了也能再存活個十幾年沒問題,然而,攝護腺癌有惡性高低的差別,不可一概視之,臨床上也有患者確診後不治療,而轉移至腦部甚至失明的案例。
高血糖是全身亮紅燈元兇?醫師教超前達標解方
2020-07-01根據台大公衛所發佈的統計, 國人死亡因子中高血糖排名第一, 尤其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 許多人因為高血糖無症狀而不以為意, 李建興醫師指出很多併發症的發生風險都是血糖控制好壞有關, 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法, 並調整飲食和日常作息才能擁有更健康的未來。
思覺失調症會有哪些症狀?好發族群多是年輕人?醫師籲掌握兩年黃金期穩定治療
2020-07-01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仍多有害怕與不解,易使思覺失調症被旁人標籤化。林建亨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只要治療上配合醫師指示,確實能夠控制症狀,甚至與正常人一樣生活,而社會大眾須對思覺失調懷抱正確認識,不要被既定的印象所限制,才能真正接納患者共同建構更友善的社區。
【健康藥知道】全球瘋搶奎寧治病有神效?連康熙皇帝都曾用過?藥師籲亂吃奎寧恐增心臟眼睛副作用
2020-06-30甘誼文藥師提醒, 奎寧針對新冠肺炎是否有準確療效尚未經過研究實證, 提醒國人切勿自行搶購服用, 事實上,作為免疫調節劑的使用已有相當歷史, 起初的發現與傳染病有關, 如今則為風溼免疫相關疾病的常見藥物。
明明拉傷腰隔天卻胸痛?坐骨神經痛是腰痛害的?醫師:筋膜轉移痛才是根源
2020-06-24不少民眾就診時會有迷思,既然知道疼痛點在哪裡,醫師為什麼還要檢查其他地方?侯鐘堡解釋,很多常見疼痛都是由筋膜轉移痛而來。
免疫力不是愈強愈好?過度反應致細胞激素風暴?醫師教正確飲食維持恆定
2020-06-23有些病患特別會引起細胞激素造成嚴重的免疫反應,比如:細胞通透性、血管通透性改變,如果以肺部舉例就會造成肺泡充滿水分、分泌物,讓氣體交換功能喪失,在治療上也會相對棘手。林曉凌指出六大營養素,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水分,都是日常身體所需,在維生素方面也要注意「維生素P」也就是植物化學物質的攝取。
攝護腺癌骨轉移「像被老鼠啃過」!及早使用合併療法改善存活
2020-06-23高雄榮民總醫院泌尿科科主任林仁泰醫師表示,一般民眾所認知的「溫和型的攝護腺癌」是屬於沒有轉移情況的攝護腺癌,正常的情況下可以不用治療,國際醫療趨勢以密切追蹤為主。
腹瀉原因不明?當心發炎性腸道疾病來攪局
2020-06-15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李柏賢醫師表示,在各種腹瀉原因當中,最常見的是感染型腹瀉,其主要是因為細菌、病毒、黴菌等感染所起,使腸道開始出現發炎、拉肚子等情況,這類型的腹瀉,除了會有腹瀉症狀之外,最重要的是還會有原本的主要症狀,如武漢肺炎會有腹瀉症狀,但主要的症狀還是肺炎、上呼吸道症狀為主。而感染型腹瀉通常屬於急性腹瀉,過了之後就好轉了。
【健康藥知道】臺灣一年吃掉20億顆,4大類胃藥怎麼吃才不傷胃?
2020-06-02人體的胃會分泌胃酸,主要作用是消化和殺菌,也是體內對抗外在感染的第一道防線。如果長期服用胃藥,可能會引起胃酸過低、細菌過度生長,影響胃部平衡。相對的,胃酸分泌過量時,易有胃脹氣、胃痛、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火燒心、灼熱感等症狀。
骨頭痛排尿困難當心「高惡性」攝護腺癌!治攝護腺癌也要「超前部署」健保給付新福音
2020-05-26攝護腺的風險固然與年齡有關,外界多視之為溫和、惡性度低,攝護腺癌一旦進展為晚期轉移,會出現解尿困難、骨頭疼痛等嚴重症狀。這種高風險的轉移性攝護腺癌,過去平均治療7.4月就會對荷爾蒙治療產生抗藥性
腋下多汗異味,少吃辣多喝水可改善?黃耀立醫師:「微波加熱」破壞汗腺免開刀更安全
2020-05-20長庚紀念醫院桃園分院皮膚科主任暨長庚診所美容醫學科主任黃耀立指出,最新民調發現,95%民眾認同狐臭會影響第一印象。如果天生汗腺濃度高,就易形成狐臭等嚴重氣味。黃耀立舉例,就曾有17歲少女因腋下狐臭,在長輩鼓勵下前來門診求助,順利解決腋下多汗異味的根源。
腋下多汗異味難搞定 小可揪阿Ben上皮膚科「一個下午茶解決」
2020-05-2095%的民眾會因為味道影響看對方的第一印象,甚至夫妻、伴侶間面對異味困擾,都可能不敢開口告訴另一半懷孕後荷爾蒙改變,只要睡眠不足、飲食口味過重、偏甜,腋下就會有味道產生。工作和自信心都受到影響。
流感和一般感冒症狀怎麼分?出現全身倦怠是警訊?吃飯前洗手勤戴口罩最重要
2020-04-16感與感冒最大差別之一在於嚴重程度,流感會有發高燒、頭痛、肌肉痠痛、鼻涕、咳嗽,以及最明洗的「全身倦怠」。流感時就算沒有發燒,也會覺得非常疲累。無論是冬季或是夏季流感,每年都會造成小兒或老人的重症病例,陳映庄指出就曾有流感小朋友,引發急性腦炎直接昏迷,再加上流感具有傳染性,家中或是學校同學得到流感,應該在家好好休息,做好隔離的動作。
尿毒症怎麼造成的?哪些人最容易走上洗腎?飲食控制可保護腎臟功能?郭克林醫師
2020-04-16性腎臟病第三期之後,病人腎絲球過濾率小於60以下就開始要注意,而所謂的慢腎腎臟病末期,就是指腎絲球過濾率已小於15。一旦腎功能不佳,這些含氮廢物就會攻擊器官,更可能引發心臟病、感染、癌症等合併症,最終必須藉由透析(洗腎)的替代療法延續生命。郭克林指出,心臟疾病、感染風險、癌症是洗腎病人最常面臨到的狀況,且病人免疫力也會下降,必須藉由飲食與各項控制,降低這些代謝廢物在體內生成。
頭痛是老毛病還是大地雷?中醫如何助調理?
2020-03-17頭痛是不少人都經歷過的問題,要找出頭痛的原因。胡心瀕中醫師表示,首先要先區別是否為偏頭痛,也就是在頭痛之前是否會有些前兆,例如閃光、複視、噁心、嘔吐等固定症狀,且頭痛通常都是發生在固定的位置,發生的過程也都是一樣的,這就很有可能是屬於偏頭痛的類型。
亂吃草藥會搞壞腎臟?危害腎臟的錯誤服藥觀念
2020-03-12泌尿道上皮癌主要因素除了自行胡亂服用來路不明的偏方以外,郭克林醫師也表示,飲用水的來源也是個關鍵,其中是否有如砷等重金屬也相當重要,是否長期發炎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28歲後膚質一落千丈?如何調整體質維持膚齡?
2020-03-10胡心瀕中醫師表示,影響皮膚加速老化的主要因素中,最明顯最直接的就是年紀因素,從15歲~45歲膚況會有一定程度上的差距。不過若在這之間一直都是保持著正常的生活作息、注重防曬、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如少吃烤物、炸物、巧克力、洋芋片等零食等,即便年齡不斷增長,膚況還是可以維持在襄對年輕的狀態。
天天吃花椰菜就能預防癌症?營養師:懂得均衡飲食才是王道
2020-01-14吳映蓉營養師表示,苦瓜和秋葵中確實含有利於調控血糖的植化素,但若要喝苦瓜水或秋葵水來控制血糖,還不如直接吃苦瓜或秋葵來得好。特別是綠色的山苦瓜,裡頭所含有的苦瓜苷已被證實對於降血糖相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