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原因不明?當心發炎性腸道疾病來攪局
2020-06-15武漢肺炎防疫期間,若有拉肚子、腹瀉的情況,多數民眾就會開始緊張,或許會心想這陣子的腹瀉是吃壞了肚子?還是腸胃型感冒?還是真的得了武漢肺炎?其實很多人都有腹瀉的困擾,但卻不知道腹瀉可能潛藏許多嚴重的疾病,究竟要如何知道腹瀉是因為吃壞肚子所起?還是感染所致?又或是有其他的慢性疾病?來看李柏賢醫師怎麼說。
腸胃道不適,是感染還是慢性疾病?
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李柏賢醫師表示,在各種腹瀉原因當中,最常見的是感染型腹瀉,其主要是因為細菌、病毒、黴菌等感染所起,使腸道開始出現發炎、拉肚子等情況,這類型的腹瀉,除了會有腹瀉症狀之外,最重要的是還會有原本的主要症狀,如武漢肺炎會有腹瀉症狀,但主要的症狀還是肺炎、上呼吸道症狀為主。而感染型腹瀉通常屬於急性腹瀉,過了之後就好轉了。
相較之下,自體免疫造成的發炎性腸道疾病就有所不同了。發炎性腸道疾病是屬於慢性的腹瀉,其主要是因為免疫系統攻擊腸道所致,造成腸道發炎,出現無法吸收水分、潰瘍、甚至出血等情況,這種病程通常就會比較久,除了腹瀉以外,也常見出現血便、貧血等情況,且病患會因為腸道無法吸收養分,體重會有不明原因持續下降的情況。
如何警覺可能是發炎性腸道疾病?
如前述所提到的,發炎性腸道疾病也常會有血便的情況出現,這個症狀也和痔瘡相似,究竟要如何警覺?李柏賢醫師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主要會有五大症狀,包括前述所提到的腹痛、腹瀉、血便、貧血、體重減輕,如果這五個症狀陸續出現,且長達4周以上就需要特別小心有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可能。
李柏賢醫師更進一步指出,這樣的疾病相當特殊,常會使得免疫系統出現攻擊錯誤,讓患者遲遲找不出身體不適的主因,例如患者常見會先出現關節痛、皮膚出現結節性紅斑、眼睛出現結膜炎或鞏膜炎等,看過各科找不到原因,最後和醫師討論到有腹瀉情況,在腸胃科才發現是發炎性腸道疾病。
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生原因是什麼?
李柏賢醫師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最有可能的因素就是飲食西化,美國研究期刊就發現,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飲食上的共通點,常見多為油炸、起司、可樂、汽水、能量飲料等,且蔬菜水果的攝取相對較少。
發炎性腸道疾病也並非單指有一種,李柏賢醫師就表示,其最常見的就是「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常見腹瀉和血便的症狀,且只侵犯大腸,因此也常見不得已的情況下切除大腸便解決問題。而克隆氏症則主要常見出現腹痛的情況,侵略範圍則是從嘴巴到肛門,手術切除對病人的影響過大,因此治療會傾向以藥物治療為主。
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策略?
李柏賢醫師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以「黏膜癒合」為主要目標。診間常見不少患者雖然症狀改善,但根本問題沒有解決,以致於後來仍得到癌症。因此黏膜癒合治療重點會放在癒合程度,達到內視鏡進入腸道中檢查與正常狀態一致,才有辦法真正扭轉病人的預後。
發炎性腸道疾病在傳統治療上,多以類固醇為主,其機轉是壓制免疫系統而改善發炎,但需要外科手術的比例還是很高,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為25%,克隆氏症手術率則達到50%。如今在生物製劑的幫忙下,可使潰瘍性結腸炎手術率大幅下降至10%,克隆氏症的機率則從50%下降至30%。
生物製劑有哪些選擇?
李柏賢醫師表示,目前台灣健保給付的五種生物製劑中可分成兩大類,一種就是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能把免疫系統調降下來,進一步改善腸道問題,但同時也會增加肺部與其他器官的感染機率。另一種是近年甫通過健保給付的「腸道專一型」生物製劑,主要作用是讓白血球不要跑進腸道造成發炎,但其他身體器官都還是可以自由進出,達到保護腸道免受攻擊,同時兼顧保護其他器官,降低感染的可能性。
如何避免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
李柏賢醫師提醒,想要遠離發炎性腸道疾病,最好的作法就是維持均衡飲食,避免高油、高糖的飲食習慣,並且多吃蔬菜水果。一旦發現發炎性腸道疾病,也不必過度擔心,現有的生物製劑與其他治療愈來愈多元,只要盡早就醫仍有機會回歸正常生活。最重要的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密切追蹤,才是面對發炎性腸道疾病最正確的觀念。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