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藥知道】臺灣一年吃掉20億顆,4大類胃藥怎麼吃才不傷胃?
2020-06-02臺灣一年申報20億顆 每人平均服用一百顆胃藥
國人工作步調繁忙,生活壓力相對緊湊,再加上三餐不定時,容易不時發生胃痛、胃炎症狀,且國人對西藥傷胃的觀念根深蒂固,自行服用胃藥的現象非常普遍。初步統計,健保署每年收到的制酸劑申報超過20億顆,經藥局販售的胃藥市場也有近4億元規模,換算成每人每年使用的胃藥量,高達100顆以上。
許多人就醫時都會要求醫師另外開立胃藥,很大一部份原因是擔心西藥傷胃。藥師甘誼文說明,人體的胃會分泌胃酸,主要作用是消化和殺菌,也是體內對抗外在感染的第一道防線。如果長期服用胃藥,可能會引起胃酸過低、細菌過度生長,影響胃部平衡。相對的,胃酸分泌過量時,易有胃脹氣、胃痛、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火燒心、灼熱感等症狀。
常見四大類胃藥用法大不同 制酸劑應與其他藥間隔2小時
藥師提醒,胃藥的種類、用途大不相同,並非每一種都能與其他藥物共同服用。甘誼文指出,常見的胃藥可以分為4大類,第一種就是所謂的「制酸劑」,也就是中和胃酸的藥物,包括強胃散、胃腸藥等等。這類胃藥無須特定服用時間,飯前、飯後、睡前都可,大多建議在飯後使用,緩衝持續2-3小時。惟要注意可能有金屬離子,最好與其他藥物間隔2小時以上再服用。甘誼文說明,制酸劑服用過量的副作用,主要影響血液中金屬離子的平衡,例如鈉影響血壓,鋁可能造成便秘,鎂則有引發腹瀉的機率。
第2類胃藥是胃酸分泌抑制劑,其作用是抑制或調節胃酸分泌。當胃酸過多導致胃食道逆流,或罹患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醫師就可能開立這類胃藥。甘誼文表示,胃酸分泌抑制劑的功能主要在減少腸胃道表面的灼傷,不能在疼痛症狀時出現馬上服用。藥師說明,胃酸分泌抑制劑應在固定時間,一天一次在飯前服用,而且必須吃完整個療程才能達到保護效果。
胃黏膜保護劑勿與其他胃藥合用 具麻醉型胃藥須經醫師開立使用
甘誼文表示,第3種常見胃藥是胃黏膜保護劑,這類藥物能在胃壁上形成保護膜,改善胃部不適,常聽到的胃乳即為此類。藥師解釋,胃黏膜保護劑的乳狀成份會包覆在胃潰瘍的滲出物上,防止潰瘍的部位受到胃酸二度刺激。建議在飯前空腹時服用。與其他藥品也應間隔2小時以上比較安全,同時也要避免與制酸劑合併服用。
第4種常見胃藥種類,是含有局部麻醉劑的胃藥,對於胃炎引起的胃痛、胃灼熱、火燒心等有更好的效用。甘誼文解釋,這類藥物大多是制酸劑加上麻醉性藥品,必須經由醫師處方開立才能使用,也要與其他藥品間隔2小時以上。惟在醫師開立非固醇類止痛藥或阿斯匹靈等藥物時,可以合併使用。
甘誼文提醒,國人對於胃藥的正確觀念仍不夠明確,其實多數的西藥不需與胃藥搭配服用。會對胃部造成傷害的藥物種類更不到兩成,有些藥物如果與胃藥同時服用,還可能會降低應有的治療效果。唯獨如果是患有消化道潰瘍,或是有使用特殊藥品的病人,醫師會針對個別情形開立不同種類的胃藥。藥師強調,有任何服用胃藥的疑慮,應先與醫師或藥師討論後再行服用,讓藥物對身體發揮最適當的效果。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