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怎麼造成的?哪些人最容易走上洗腎?飲食控制可保護腎臟功能?郭克林醫師
2020-04-16
今健康/郭家和 採訪報導
何為尿毒症?慢性腎臟病分期定期?
台灣為洗腎大國,關於尿毒症應有更深入的認識。台北慈濟醫院腎臟透析中心主任郭克林醫師指出,「尿毒症」是通俗說法,正確名稱是「慢性腎臟病」,病情程度可分為第一期至第五期。慢性腎臟病人會面臨尿毒問題,病程期數則由腎絲球過濾率的殘存功能來定義。郭克林指出,慢性腎臟病第三期,腎絲球過濾率小於60以下,就開始要注意控制。至於慢性腎臟病末期,即是指腎絲球過濾率已到小於15的狀況。
尿毒症的原因為何?洗腎後併發症風險?
郭克林說明,腎臟是身體排除毒素的重要器官,當腎臟功能不佳,身體毒素無法正常排出體外,所產生的代謝廢物就會攻擊全身,造成各式各樣的尿毒症狀。比如人體攝取蛋白質在體內消化後變成胺基酸,同時也會產生含氮廢物,一旦腎功能不佳,這些含氮廢物就會攻擊器官,更可能引發心臟病、感染、癌症等合併症,最終必須藉由透析(洗腎)的替代療法延續生命。郭克林指出,心臟疾病、感染風險、癌症是洗腎病人最常面臨到的狀況,且病人免疫力也會下降,必須藉由飲食與各項控制,降低這些代謝廢物在體內生成。
尿毒症的飲食攝取限制?洗腎前後有差異?
在飲食上,進入透析前和透析後的飲食建議並不相同。郭克林解釋,慢性腎臟病第三期前建議採取低蛋白飲食。然後進入透析後則相反,會鼓勵病人多攝取蛋白質,醫師解釋,慢性腎臟病人進入透析治療後,營養不良的考量風險更先於腎臟功能,病人務必要與營養師配合,把攝取到的蛋白質用在刀口上。很多人誤以為洗腎後應完全不吃蛋白質,實際上飲食控制一旦做得不好,病人有可能會營養不良,對於病情和存活率更不利。
郭克林舉例,曾有病人來就診時已是尿毒症第五期,腎絲球過濾率僅剩下6%、7%之間,病人平日採取素食,後來在醫師建議下採取低蛋白飲食控制,最初判定半年至一年後需要介入洗腎,結果直到3、4年後才開始透析治療。由於飲食控制、醫囑遵從得宜,延長了慢性腎臟病的病情進程,也延後了必須面對洗腎的時間。
哪些風險因子與生活習慣,易增加尿毒症機率?
郭克林指出,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傳統三高,再加上第四高「高尿酸」,如果長期沒有適當控制,尤其是糖尿病族群最需要注意洗腎風險。醫師描述,在台灣一百個洗腎病人中,約有四成多的病人都有糖尿病,如果自身或家人罹患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務必在病情前端好好控制。
郭克林表示,控制三高、不吃來路不明的偏方,養成良好運動習慣和飲食習慣,都能減少腎臟受到傷害。不少國人勤於看診吃藥,卻未注重生活習慣與飲食控制,其實控制飲食與作息,減少藥物用量,也是保護腎臟的重要觀念。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