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硬」如竹竿,僵直性脊椎炎當心6共病找上!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助早回人生不忍痛!
2023-12-06
今健康/陳宇恩
睡了一個好覺後,沒想到起床卻發現背部異常僵硬。奇怪的是,下床活動後又突然緩解了?當心可能不是姿勢不良或運動傷害所導致的腰背疼痛,而是明星病「僵直性脊椎炎」惹的禍!臨床常見病友因輕忽症狀警訊,延誤診斷與治療,導致難以挽回的沾黏僵硬及關節外併發症,嚴重還可能造成失能,讓生活品質大幅降低,增加照護負擔。呼籲民眾,應對其症狀保持警覺,並遵從醫囑積極治療、穩定追蹤,才有機會將威脅降到最低。
男性有這些症狀要注意!當心是僵直性脊椎炎
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陳瑋昇醫師表示,僵直性脊椎炎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症狀和一般腰痠背痛有很明顯的不同,可分為中軸型(具有典型症狀)和周邊型(具有不典型症狀)兩種。
中軸型最典型的症狀是早上睡醒後,出現晨間僵硬超過30分鐘,活動後症狀反而會改善;也會有所謂交替性的臀部疼痛,另外常會在深夜及清晨時痛醒,或是出現(非)對稱性下肢疼痛。
然而,除了關節外,僵直性脊椎炎病友也常見腳跟阿基里斯腱發炎,這類非典型症狀屬於周邊型,因此民眾如果有長期難治的腳跟、腳踝疼痛等問題,不妨可以聯想到與僵直性脊椎炎之關聯,及早至過敏免疫風濕科診治。
陳瑋昇醫師指出,僵直性脊椎炎的比例以男性佔大宗,特別是45歲前的年輕族群。大部分患者具有HLA-B27基因,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罹患。一般來說,到診間會先透過病史詢問做初步確認,若症狀符合僵直性脊椎炎,就會建議進一步抽血檢驗以及相關影像學檢查以利確診。
延誤治療共病多!現有新健保武器助攻
不過,在臨床上常發現,這群年輕男性可能是相對「不乖」的病人,因為忙於工作、學業,甚至自己上網找資料,找尋其他偏方,而把原先的治療放一旁。對此,陳瑋昇醫師說明,僵直性脊椎炎影響除了脊椎持續沾黏硬化,還可能對全身器官造成影響。像是虹彩炎,有很多病患是從眼科轉介,進而發現僵直性脊椎炎;還有併發發炎性腸道、乾癬、骨質疏鬆症、心血管疾病等共病風險都會增加。
因此好好配合醫囑治療,成為面對僵直性脊椎炎的重要關鍵!目前第一線治療,是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加上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來治療。若已使用兩種以上消炎止痛藥仍不見好轉,就會進入第二線治療,選項包含生物製劑及今年四月份健保核准通過的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
適合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族群:
- 怕打針,對注射針劑有恐懼或焦慮
- 追求治療便利性
- 不便經常請假看診
- 因為針劑需要有效保存在低溫4°C冰箱內,對於經常出差、出國的病友,不方便攜帶針劑的病友也可以考慮
- 先前使用生物製劑無效者
- 同時合併其他的過敏免疫病史,如異位性皮膚病、免疫引起的圓禿等
- 有結核病史(盡量不用抗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或腸道病變(盡量不用抗第17 介白質),或對上述二類藥物有副作用或無法忍受者等。
總結來說,由於生物製劑屬於針劑藥型,對於需上學、上班的族群來說,可能相對不方便攜帶;或是已嘗試過生物製劑治療仍無法有效控制,會建議使用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另外,有些共病可能不適合針劑,像是肺結核或發炎性腸道病史。最重要的是,對於害怕打針者,口服藥物也成了另一項新選項。
非典型症狀也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 有問題應及早至過敏免疫風濕科
陳瑋昇醫師分享,先前曾收治一名中年婦女,經常性腳跟、腳踝疼痛,因為症狀不典型,難以聯想與僵直性脊椎炎的關聯,跑了復健科又看了骨科,都不見好轉。輾轉來到陳醫師的診間進行抽血及影像學檢查後,才發現不是正常的退化問題,而是僵直性脊椎炎。
上述婦女確診後,隨即接受治療,不過,換了很多種消炎止痛藥,都沒能有效改善症狀,直到前陣子調整治療方案後,才慢慢見效。
陳瑋昇醫師提醒民眾,無論是典型的中軸型「晨僵」或非典型的周邊型「腳跟腳踝疼痛」症狀,建議民眾若有疑慮,都應該及早前往過敏免疫風濕科檢查,並於確診後及早治療,預防疾病惡化與共病的發生。
《延伸閱讀》
.年紀輕卻下背痛、腳後跟發炎 當心僵直性脊椎炎上身?游泳竟能幫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