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人關注

  • 新冠肺炎
  • 肺炎鏈球菌 
  • 疫苗
  • HPV
  • 膽固醇
  • 搜尋結果 98 筆數

    醫教3招防癌、腦轉移!定期健檢很重要,症狀、治療醫解說。

    2024-09-13

    日前一名60歲男性案例,平時規律運動、無抽菸習慣,家人發現他兩個月來漸漸變得常忘記事情、食慾不振、沉默寡言,體型也明顯變瘦,體重下降了10公斤。原以為是失智症前兆,經檢查發現右前額腦部有個3.5公分的腦瘤,肺部也有顆3公分的腫瘤。在接受開顱腫瘤切除手術後,病理診斷為腦部肺癌轉移性腫瘤。目前規則接受標靶藥物治療中。

    不明頭痛、記性差、情緒改變?留意原發性惡性腦瘤。症狀、治療醫解說!

    2024-09-13

    頭痛、記性變差、情緒改變等等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問題,不過隨著這些問題越多,越得留意是否有腦部惡性腫瘤在作怪,尤其原發性。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謝政達醫師提醒若察覺不對勁盡早檢查,以排除惡性可能或安排相關治療。

    人看起來明明好好的?重症醫籲5種人注意生活,最好定期檢查

    2024-06-17

    許多人平常看起來好好的,但往往門診掛號後就接著住院,甚至住入加護病房。甚至有些人還會認為「沒看醫生沒事,一看就出事。」重症專科黃軒醫師在群分享,自己就常被問、也最擔心病人或家屬問「人明明看起來好好的,怎麼會這樣?」。醫師指出盲點,呼籲5種人更要注意生活,最好定期檢查。

    接受癌症治療後還能懷孕嗎?關於生育議題考量

    2024-06-11

    生育保留經常是被癌症患者們忽略的議題,其實隨科技進步,癌症存活率已經愈來愈高。根據國健署統計,國內癌症的治療成效在五年存活率已經將近六成,但只有約不到五分之一的人能在治療後成功懷孕。

    防癌症療程導致的心臟衰竭,心臟醫指「心臟超音波檢查」4時機!

    2024-04-01

    癌症療程的不良反應降低了罹癌病人的存活率及生活品質。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一般心臟加護病房主治醫師王晨旭分享,心臟超音波應用於接受癌症療程病人的時機,更有助提升癌友的整體存活率。

    攝護腺癌死亡率已到第6名!醫籲:逾50歲定期檢查 降低死亡風險!

    2023-08-25

    歐宴泉醫師表示,攝護腺癌初期大多沒有徵兆,或症狀不具特異性、容易與攝護腺肥大症狀混淆。直到第三、四期,隨著腫瘤增長,出現包括頻尿、排尿困難,排尿疼痛、灼熱、出血,精液中有血或疼痛等。

    為「癌」所苦還得擔心B肝復發?化療前應控制病毒防活化

    2023-08-15

    B型肝炎雖然名列國病多年,不過仍有將近一半的民眾,可能是B肝帶原者而不自知。然而,日後若需要接受癌症之化學治療,可能會讓B肝病毒藉機活化,造成猛爆性肝炎甚至死亡等風險。因此曾感染B肝的患者,建議在化療前到化療結束後,皆需預防性用藥,目前新一代的B肝口服抗病毒藥物不受飲食限制,也不需依腎功能調整劑量,大幅增加服藥的便利性和順從性。

    大腿不是越瘦越好,小心三高!醫教每天抬腿5下,瘦得更健康。

    2023-05-29

    大腿粗細影響外觀,特別是女性普遍更是在意,不過大腿可不是越細越好。具減重代謝專長的敏盛綜合醫院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 陳榮堅醫師指出影響,並建議在意大腿外觀的民眾可用更健康的方式「養腿」,以免大腿瘦出病來。

    各種顏色防癌蔬果大公開!重點觀念:多色多樣最健康養生。

    2023-02-24

    許多蔬果的營養經研究發現,是確實對於防癌相當有幫助的。嫚嫚營養師依顏色介紹蔬果及其中營養,大家可以適量的添加於生活當中,並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更有利防範癌症找上門!

    十大癌症最新報告:50歲族群要注意!政府補助五癌篩檢做就對了!

    2023-01-11

    依據最新衛生福利部109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979人,較108年增加725人,全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11.3人,較108年下降4.6人。109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08年相同,各主要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除了大腸癌、肺癌及子宮頸癌延後1歲,皮膚癌早1歲,其餘與108年相同。部分發生年齡中位數較全癌症早的癌別,口腔癌及子宮頸癌為58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為56歲、甲狀腺癌為50歲。

    6種常見、不起眼的健康警訊!醫籲「一個症狀以上」等3情況早檢查。

    2022-09-06

    日常生活常會出現許多毛病,許多民眾習以為常,確實很多只是個小問題而已,但怕的就是其實身體已經出現嚴重問題、亮起了紅燈。台南市立醫院家庭醫學科盧泰潤醫師就指出6種常見不起眼的健康警訊,提醒民眾多留意,必要時盡早檢查。

    網傳吃香腸利大於弊?心血管醫教真正健康吃法!

    2022-08-22

    近日網路瘋傳「吃香腸利大於弊」的消息,顛覆民眾對香腸的印象,甚至直言「我們誤會香腸了。」、「香腸被汙名化了。」等等。不過也有不少網友對此不予置評,表示「據研究顯示,香腸吃多會很飽。」等嘲諷。

    有效防癌定期篩檢超重要!國健署補助5篩檢不要省

    2022-08-09

    吳昭軍署長呼籲,符合癌症篩檢資格的民眾,可定期到醫療院所接受篩檢,若結果有異常也請遵循醫囑,做進一步的追蹤及確診。由於癌症初期並無明顯症狀,不易覺察,惟有透過癌症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後續花費更龐大的醫療費用。

    精準醫療助癌友延命!盼基因檢測與免疫合併療法納入健保

    2022-05-27

    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新型態治療方式與檢測模式不斷推陳出新,如何應用戰勝疾病為病友關注重點。臺灣病友聯盟於5月17日舉辦「精準健康與創新醫療趨勢座談會」,盼癌症基因檢測與免疫合併療法應儘速納入健保,幫助癌友度過難關。

    眼白長痣是癌症嗎?眼醫:大多是良性,5情況應盡早檢查!

    2022-05-23

    需要注意的惡性黑色素瘤有致盲風險,可能從痣及黑色素沉著惡化而來,也有直接產生惡性細胞的可能,相關原因和關聯性還有待研究。不過惡性黑色素瘤的機率非常低,以統計來看約在1%左右,東方人的機率又會再更低。

    常見10大不良習慣!防癌、中風、心肌梗塞等早改善。

    2022-04-11

    洪暐傑醫師表示,民眾養生常見方式如保養品、保健食品、進補、天然食材等,但卻往往忽略了「不良習慣」,不良習慣有如踩地雷一般,沒踩到沒事,但放越多、放越久也就越危險,對健康越是不利。

    「自費VS健保」癌友面臨生死抉擇!盼啟動多元支持基金補助

    2022-04-08

    自全民健保開辦以來,國人平均餘命增加6年,癌友的5年相對存活率從開辦前的40.7%,增加到59.7%,應歸功於健保優質的照護與新興醫療科技的快速進展。然而,「給付生效等待時間長」、「給付涵蓋範圍限縮」,以致相關支持團體在第一線服務過程發現,許多癌友必須面臨是否自費使用新藥的困難抉擇!

    肥胖不僅是慢性病!更與十大死因有高度關聯!ACT管理刻不容緩

    2022-03-14

    2016-2019年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的比率高達47.9%,有近一半成人有體重的 問題,而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盛行率也高達11.21%,以上數據皆顯示台灣過重與肥胖盛行率仍有改善空間。除了BMI,腰圍也是健康體態重要的一項指標,根據國健署定義,腹部肥胖為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0cm。

    貧血怎麼辦?是什麼問題?醫:注意合併症狀小心癌症!

    2022-02-24

    王威傑醫師表示,貧血的可能性非常多,未必是缺鐵所形成,且即便缺鐵也未必是單純的營養缺乏,亂補鐵不僅可能傷害身體,也可能出現其他不可預期的嚴重後果。

    癌症飲食不能吃糖?專家指1例外,5妙招促進食慾助抗癌!

    2022-02-21

    許多癌症患者易誤信偏方、謠言、迷思,包括「聽說癌細胞喜歡吃糖,那就不要吃糖把癌細胞餓死」,進而變成除了甜點、手搖飲等甜品不吃,白飯、麵條等澱粉不吃,就連水果、全榖雜糧類等也通通不吃。嫚嫚營養師指出,這樣的極端作法反而容易使得癌症病程更不樂觀、更加惡化,並分享有助抗癌的飲食關鍵及促進食慾的妙招!

    巴戈胰臟癌病逝!營養師建議養成「3習慣」降低罹癌率

    2022-02-17

    資深藝人巴戈在昨晚(16日)因胰臟癌擴散病逝於台北長庚醫院,事實上,依據衛福部2019年統計顯示,台灣每一年約有2500位國民因胰臟癌而過世,更讓胰臟癌一舉超越胃癌,成為國人10大癌症死因中的第7名。

    高尿酸也易中風、心肌梗塞!地雷不只海鮮,醫教4招趁早改善。

    2022-02-11

    高尿酸大多無症狀,但日久未改善,便會形成結晶卡在關節,形成所謂的痛風,關節處會出現紅腫熱痛的情況,尤其是手腳末梢的小關節。而這些結晶也容易卡在泌尿系統,若是卡在腎臟就會形成腎結石,出現血尿、腰酸背痛等症狀,久未改善、日積月累便可能更進一步形成尿酸性腎病變,患者的腎臟功能將逐漸下降,甚至到需要洗腎的地步。

    肥胖罹癌風險僅次於抽菸!醫舉肝癌3部曲,趁早調整生活可逆轉。

    2022-02-11

    洪暐傑醫師表示,肥胖者身體容易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引起各種疾病,不單只有常聽到的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糖尿病,也包括這些疾病容易引起的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腦血管疾病,且也可能影響骨骼、皮膚、呼吸道等形成相關疾病,而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也在其中。

    身體出現硬塊、腫塊是什麼?醫指常見3可能,4情況早就醫!

    2022-01-27

    李柏穎醫師表示,身體出現腫塊、硬塊原因繁多,從三大方向來看,與皮膚軟組織有關的例如脂肪瘤、表皮樣囊腫、纖維瘤、皮膚癌等。位置較深的也可能和肌肉、骨關節有關,例如肌肉瘤、骨瘤、軟骨瘤、腱鞘囊腫、腱鞘巨細胞瘤等。神經和血管也有可能出現腫塊,如神經瘤、血管瘤、血栓引起腫塊等。

    十大癌症最新統計!最新癌症人數增加逾五千人!務必定期做四篩檢

    2022-01-20

    依據最新衛生福利部108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人數為12萬1,254人,較107年增加5,123人。因人口老化快速及不健康生活型態,癌症發生人數預計仍將持續上升。

    總是覺得累、疲倦、睡不飽?護理師教3面向改善「慢性疲勞」!

    2022-01-11

    每天都睡不飽是多數上班族心聲,但通常經過1-2天好好休息,原有的疲勞感會在身體恢復後自然消失。但對有些人而言,即使好好睡了一覺,仍感到全身無力、提不起勁,甚至情緒低落什麼事情都不想做,此時正是可以透過功能醫學好好檢視自身狀況的時機。

    快走、競走也助防三高、癌症!醫教簡單走,省時、省力、促健康!

    2021-12-14

    快走雖然只差一點就要跑起來,強度夠,但沒有像慢跑這麼高,對身體負擔較低,一般民眾普遍可執行,也可以藉此通勤妥善運用時間,且一樣也可以達到民眾對於有氧運動所預期的目的,包括有助減肥、提升心肺功能、提升新陳代謝,也有利防範憂鬱症等精神疾病、三高、癌症、失智症、肌少症、退化性關節炎等常見疾病,對於身體的好處非常多。而在培養出長期快走的情況下,也有可能提升身體的耐受力,進階至慢跑也是很好的發展。

    一圖了解指甲健康密碼!醫:留意癌症、腎病變、心臟病。

    2021-12-10

    指甲外觀不僅和指甲的健康狀況有關,身體是一整組的,身體出現疾病也會在各處留下蹤跡,包括指甲。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提醒,平時可多觀察指甲狀況,以利發現異常盡早檢查,有些情況甚至與癌症、腎病變、心臟病有關。

    癌症、三高、糖尿病別亂進補!中醫:「先調後補」免得越補越大洞。

    2021-11-22

    郭祐睿院長特別提醒,若本身就為癌症、三高、糖尿病、自體免疫疾病等疾病患者更不宜隨意進補,這類族群常會有熱盛、口乾、便秘等情況,應「先調後補」為佳,進補前先洩實火再進行進補。而有些患者也常會有牙齦腫大、嘴破、感覺體溫較高的情況,這種就屬於虛火,就得先清虛火再調補。另外也有些病人喜歡冷飲,常有腹瀉、排便不成形等脾胃虛弱問題,就得先健脾暖胃,若貿然進補恐得不償失。

    選對「先發」藥物! 大腸癌復發轉移 也能逆轉勝

    2021-11-17

    藝人余苑綺最近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內,三度因大腸癌復發轉移而動刀,讓不少人心疼也心驚。對此,醫師表示,大腸癌早期發現的治療成效佳,但即便復發轉移,也不代表一定無力阻擋;先前就有一名男性腸癌患者,術後復發甚至面臨腫瘤無法手術切除,結果在精準用藥、精準手術策略下,已超過五年都沒有再出現癌細胞蹤跡!

    大腸癌手術傷口越小越好?腹腔鏡專家:適合患者最重要

    2021-11-17

    近年癌症用藥講究「精準」治療,針對個人體質、選定最適用藥!醫師指出,手術選擇也一樣!「很多人聽到醫師建議開腹手術,便以為自己「狀態一定很糟」。其實,「能不能微創,不代表說患者情況比較差或是比較好!主要是患者要相信,你的醫師會幫你選一個比較好的方式。」

    沒抽菸也會得肺癌!醫指3大風險,油煙、精油等都要注意!

    2021-11-12

    許多民眾生活當中為了增添生活質感,會使用香氛蠟燭、精油等香氣產品,也有可能造成肺部刺激。林美秀院長提醒,這類的產品最好挑選天然成分、少化合物的為主,若在燃燒時會產生芳香胺等化合物,長期也有可能藏有致癌的風險。

    不明變瘦、體重下降盡早檢查!醫:5人就有1人和癌症有關。

    2021-11-04

    若未刻意執行減重計畫,體重卻在6個月內明顯下降5%以上,即可視為病態型的體重下降,可能罹患了某些疾病。據統計,約有6成與慢性疾病有關,約2成與癌症有關,約1成與精神疾病有關,剩下1成原因不明。

    洋蔥助防癌、防三高、防骨鬆。營養師教2吃法更助養生!

    2021-08-31

    槲皮素對於人體有相當多的好處,包括了抗過敏、抗自由基傷害、抗氧化、抗病毒活性、調節免疫等,從長遠來看對於預防疾病傳染、預防癌症、預防三高等慢性疾病、保護心血管等都有很大的幫助,且也有助於輔助改善哮喘、鼻竇炎、過敏性鼻炎等過敏反應。

    全民頭號公敵「大腸直腸癌」!精準醫療再升級!治療前先測RAS

    2021-08-16

    大腸直腸癌是國人十大癌症之首,平均每30分鐘新增1人確診,且約80分鐘就有1人死於此癌症,堪稱全民健康頭號公敵。所幸腸癌治療邁入「精準醫療再升級」時代,即時是轉移性腸癌,也可透過健保,先做RAS基因檢測,再決定標靶藥物種類使用順序,爭取手術與延命機會。

    老覺得累、睡不飽?醫:4情況留意慢性疲勞防癌症上身!

    2021-08-12

    王德生醫師表示,慢性疲勞有別於一般的疲勞,是一種長期處於疲憊的狀態,雖不是疾病,但是為一種症狀,主要和身體慢性發炎有關,引起的原因繁多,舉凡和睡眠品質、年齡、荷爾蒙、疾病、生活壓力、營養缺乏等,關係都相當密切,各項諸如糖尿病等慢性病、癌症、癌症治療、傷口感染等皆可能使身體慢性發炎,進而形成慢性疲勞。

    胰臟癌難發現、進展快、高死亡!醫指癌王6特性:風險族群定期檢查!

    2021-07-29

    陳信佑醫師表示,胰臟癌早期無症狀難察覺,檢查時也不容易發現,症狀出現時大多已進入3~4期。治療上也因體型及位置關係容易受限,使得治療困難、復發率高、死亡率高,即使是三期以下可接受手術者,五年存活率也不到20%,至於無法開刀者僅剩3~5%,僅有少數偶然發現的早期胰臟癌可以存活超過五年。

    疫情不敢就醫?6成頭頸癌發現已晚期!怕染疫延遲治療將增9%死亡風險

    2021-07-26

    全球新冠疫情持續蔓延,降低民眾前往就診意願,也讓台灣十大好發癌症第六名的頭頸癌拉警報,根據研究顯示,已確診病患,因疫情延遲治療,將增加3至9%的死亡風險,務必配合醫囑治療。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提醒,癌症進展快速,多數病患缺乏健康意識、擔心治療副作用而拖延治療,導致近6成患者確診已屬於局部晚期或遠端轉移,使治療更棘手。

    前法務部長羅瑩雪乳癌病逝!乳癌年輕化難預防?醫師點名「危險族群」40歲就要檢查

    2021-04-06

    部份女性對乳癌篩檢意識不足,恐增加乳癌太晚發現,導致預後不佳之風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暨台灣乳房醫學會榮譽理事長沈陳石銘教授曾指出,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約可達9成,而第4期後的晚期乳癌,5年存活率僅約3成左右,存活率相差不只倍蓰。

    婦自認健康卻驚見乳癌 乳房檢查6大風險族群更要做!

    2021-03-15

    乳癌在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當中持續居冠,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年報資料顯示,107年新增診斷乳癌個案為14217人,換言之,每37分鐘就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每12人就有1人一生當中可能罹患乳癌,當中就有許多生活型態良好的婦女隱藏在其中。

    【名家專欄】洪素卿/余苑綺癌症再復發! 醫師:「免疫評分」有助預測復發風險

    2021-03-12

    王照元教授指出,大腸直腸癌的復發風險,可大略以傳統病理分期來區分。以余苑綺發現時的第三期為例,復發風險大約有三到四成。如果是第二期、復發風險約莫兩成到三成,一期大概是一到兩成。

    肥胖不只致癌?研究:腫瘤搶脂肪當燃料、免疫細胞變殘廢

    2021-03-11

    季匡華醫師受訪表示,肥胖確實會增加癌症風險,有幾種癌別與肥胖關係較密切,以女性子宮內膜癌最典型。此外,食道腺癌或稱為賁門癌者,與慢性胃酸逆流有關係,而肥胖是增加胃酸逆流的重要因素。總體而言,肥胖影響肝癌、腎癌、胰臟癌、大腸癌、乳癌的發生率,平均約增加近1.5倍至2倍風險,也會增加癌症死亡率。

    肚子痛竟是肝癌警訊?晚期肝癌難發現!醫師:高風險族群務必定期追蹤

    2021-02-24

    曾政豪醫師受訪表示,國人肝癌最常見原因為「肝癌三部曲」,先從慢性肝臟發炎進展到肝硬化,再由肝硬化進展為肝癌。最大宗的風險因子則是B型肝炎、C型肝炎與飲酒。近年來由於飲食改變、國人營養過剩,脂肪肝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口腔癌5成確診已晚期?醫:傷口2週不癒等症狀盡早就醫!

    2021-01-26

    程稚盛表示,口腔癌的威脅不僅在於疾病對身體的迫害,也包括術後患者生活型態的影響。癌症治療後身體機能難免受損,口腔又是生活上相當重要的器官,即便是治療妥善,患者也常見存在著因治療損傷帶來各種生活障礙,特別是中老年族群更為明顯,如吞嚥困難,飲食不便、營養不良,從而間接影響到身體免疫。

    怕染疫不做篩檢?大腸癌無症狀 當心早期拖成晚期!

    2021-01-11

    蔣鋒帆醫師表示,大腸癌持續蟬聯十大癌症之首,發生率持續居高不下,不過自國內提倡大腸癌篩檢以來,初期確診有增加的趨勢,這表示民眾普遍已對定期篩檢的有一定程度的觀念。惟自疫情期間,有民眾因怕染疫不願前往醫院,甚至出現身體狀況也不願意篩檢的情況,對患者或風險族群而言相當不利。

    癌症新增破11萬人!防癌不可少植化素 賴基銘:蔬果空腹吃最好

    2020-12-30

    植化素(phytochemicals),會透過增加癌細胞標靶、增加良性分化、阻斷癌增生訊號通路傳遞及抑制血管新生等方式,達到抑制癌細胞的作用。讓身體吸收植化素最好的方法,建議在空腹飯前時攝取蔬菜水果,且生吃效益會更佳。

    腸癌居首、肺癌激增 十大癌症最新統計,專家:4篩檢做好做滿

    2020-12-29

    男性十大癌症為大腸癌、肺癌、肝癌、口腔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其中,肺癌超過肝癌,成為男性第二大癌症。另外,攝護腺癌發生率上升,顯示邁入高齡化社會,男性需警覺攝護腺癌風險。

    嘔吐掉髮易感染?肺癌化療今非昔比 醫:化療是肺癌重要治療武器

    2020-12-21

    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醫師表示,肺癌治療藥物在所有癌症當中,是進步最快、效果也最好的,不論是口服標靶藥物、血管標靶藥物,甚至是新一代的口服化學藥物等,即便患者為75歲以上的長者,化療後都不會出現像電視劇中常見落髮等副作用。

    肝癌統計顯示南臺灣最多?醫勸:出現6症狀速就醫

    2020-12-18

    肝癌是國人第二大癌症死因,僅次於肺癌,108年造成7,881人死亡,平均每小時就有一人被肝癌奪走生命。義大癌治療醫院內科部副部長暨胃腸肝膽科主任曾政豪表示,肝癌居國人好發癌症第4名,男性為女性2倍。以各縣市肝癌發生人數來看,高雄市以1640人居全台之冠,其次為新北市1550、台中市1236人、台南市1141人,顯示肝癌對南台灣國人健康威脅之鉅。

    罹癌是因為運氣不好?醫指3大原因,了解自己更有助防癌。

    2020-12-15

    元鼎診所院長曾嶔元醫師表示,罹患癌症主要有三大類原因,除了運氣不好以外,也包括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遺傳因素如日前影星安潔莉娜瓊斯罹患乳癌的案例就屬於遺傳因素,其占約5%~10%。環境因素如長期抽菸形成的肺癌等,其占約30%。至於運氣方面醫師則表示,有些癌症患者它既沒有接觸相關的環境因素,也沒有遺傳的因子,確切的原因也找不到,姑且歸類在運氣不好。

    肺癌只能單用標靶或免疫?組合治療分進合擊 老翁7公分腫瘤消失

    2020-12-04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醫務秘書陳崇裕醫師指出,肺癌不單在十大癌症死因中位居第一,死亡趨勢亦呈現上升,尤其肺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尚未見到明顯改善,顯示肺癌的治療成效仍有一定困境。

    乾癬治不好只能吃類固醇?醫破解五大迷思:及早就醫增加治癒機會

    2020-12-03

    許仲瑤指出,國人常見的乾癬五大迷思為:一、無法根治;二、早治晚治無不同;三、乾癬等於類固醇治療;四、西醫只會開藥膏治療無效;五、生物製劑傷肝腎。其實,乾癬無法根治但仍可穩定控制,且愈早治療,達標的機會越高。若等到共病加重,反而要使用更多藥物,治療也相對棘手。

    房間整潔也會影響健康?!專家6提醒,降罹癌、呼吸道疾病風險。

    2020-12-01

    日常生活繁忙,不少人生活過得比較隨興較少整理家裡或房間,有些人習慣隨處堆放,也有些人則或許是受到囤物症的影響大量囤積物品,有些人甚至打算等到過年大掃除再一次整理。而這樣的習慣即便堆放整齊,也都影響著生活空間及品質以及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

    高風險攝護腺癌的評估標準與治療方式

    2020-11-16

    格里森分數大於8分,多處骨轉移、內臟轉移,3項之中有2項就屬於高風險的轉移性攝護腺癌,治療上建議合併傳統荷爾蒙治療與新型雄性素抑制劑

    三陰性乳癌治療契機!正確面對三陰性乳癌

    2020-11-11

    譚家偉提醒三陰性乳癌要特別注意術後前三年,轉移的速度和發生率較高,也要特別留意轉移的部位與其他乳癌類型不大相同,因此定期追蹤就顯得特別重要,此外,如果發現確診三陰性乳癌的年齡較輕,醫師建議可以進行基因檢測,能更針對不同的特性選擇適當的治療,隨著精密治療越來越蓬勃發展,將來也會有更多不一樣的治療選擇。

    三陰性乳癌術後三年易復發?現今治療趨勢

    2020-11-11

    譚家偉提醒三陰性乳癌要特別注意術後前三年,轉移的速度和發生率較高,也要特別留意轉移的部位與其他乳癌類型不大相同,因此定期追蹤就顯得特別重要,此外,如果發現確診三陰性乳癌的年齡較輕,醫師建議可以進行基因檢測,能更針對不同的特性選擇適當的治療,隨著精密治療越來越蓬勃發展,將來也會有更多不一樣的治療選擇。

    三陰性乳癌有什麼特性?乳房篩檢怎麼選擇?

    2020-11-11

    譚家偉指出三陰性乳癌有三大特徵,第一與其他乳癌類型相比,確診年紀較輕,第二擁有BRCA基因突變的機率較高,第三惡性度較大,尤其在治療後三年內,復發率又比其他乳癌類型更快且更高,復發的部位也有些不同,一般乳癌常轉移的部位為骨頭、肝、肺,只有少部分會轉移到腦部,三陰性乳癌常轉移反而是肺、腦部為先。

    男性隱藏殺手?攝護腺癌確診逾3成已晚期,高低風險治療大不同?

    2020-11-04

    近年來,國內攝護腺癌發生率快速上升,2017年新增約5200位患者,與以往相比發生率大幅提升,儼然成為國人男性癌症中的隱藏殺手。雖然與其他癌症相比沒有那麼可怕,新北市立聯合醫院泌尿科翁竹浩醫師指出攝護腺癌未經妥善治療容易有致命危險,提醒不能因此疏忽。尤其早期攝護腺癌症狀不明顯,台灣民眾約33%確診時已是第4期。若不能及早發現,將大幅提升死亡風險

    【名家專欄】喝牛奶能防骨折?一次看懂乳製品7大迷思!

    2020-10-30

    青少年多喝牛奶,可以存骨本預防老年時骨折嗎?研究顯示,青少年時期多喝牛奶,老年時骨盆骨折的機會反而上升,這跟我們過去的認知恰好相反。不過,不是因為牛奶對骨骼有害,而是青少年多喝牛奶會促進身高發育,而身高較高者骨盆骨折的機會本來就比較高。

    年輕人得大腸癌比較危險?醫師籲及早檢查避免發現就晚期

    2020-10-27

    大腸癌在國內發生的人數近年持續攀升,且連續位居十大癌症之首多年,亞東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曾立銘主任表示大腸癌發生的比例與年齡有關,好發的年齡多在50歲到70歲,不過也有部分年輕族值得關注,尤其是有特定的發病原因,家族性遺傳性息肉症,在10來歲時,大腸就會產生許多息肉,進而罹患大腸癌

    三陰性乳癌晚期先化療再手術?鄭翠芬醫師:增加手術機會及乳房保留機會

    2020-10-22

    晚期的三陰性乳癌,治療大多會先採取化療,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一般外科鄭翠芬主任表示先化療有一個好處,可以先得知腫瘤對該治療有無反應。如果術前接受化療能夠先縮小乳房腫瘤,包括轉移出去的病灶也控制的話,就更能增加手術機會並成功保留乳房,因此不用太擔心晚期發現就是沒希望

    三陰性乳癌早期確診治療存活率高?要注意哪些家族史?鄭翠芬醫師:定期檢查最重要

    2020-10-22

    由於乳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多數人都是摸到乳房腫塊後才驚覺異常,因此養成自我檢查習慣非常重要,鄭翠芬說明乳房的自我檢查在洗澡時就可以進行,只要乳房發育完全,沒有年齡限制。真正需要專業檢查時,建議30歲開始,應定期進行乳房篩檢,了解自己有無囊腫或是纖維瘤等

    三陰性乳癌與其他乳癌有何不同?鄭翠芬醫師:治療選擇少風險高

    2020-10-22

    三陰性乳癌是由病理切片所分類出的一種類型,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一般外科鄭翠芬主任說明四個重要因素,一個是荷爾蒙接受體,ER、PR,另一個是HER2接受體陽性或陰性,還有KI67的高低,所謂三陰性是指前述三個,ER、PR、HER2皆為陰性,鄭翠芬表示三陰性乳癌佔所有乳癌的比例,約13至15%。

    年輕型乳癌難察覺死亡率高?醫師籲遠離風險因子多運動

    2020-10-15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醫師指出,年輕型乳癌發生數持續上升,佔所有乳癌三成以上,多數為停經前狀態。年輕女性可能因為工作、生活忙碌,或不自覺身體症狀異常,導致部份年輕型乳癌不易早期覺察,初診斷即為晚期的比例約近7%,且腫瘤較大、惡性度高。

    三陰性乳癌有哪些治療選擇?晚期治療失敗後還有哪些希望?

    2020-10-07

    臺北榮民總醫院乳房醫學中心曾令民教授說明,所謂早期三陰性乳癌,是指在第四期之前廣泛定義皆稱為早期。針對早期三陰性乳癌,目前常採取的治療模式之一是先給藥再開刀,先測試術後給予的藥物能達到的治療反應如何。目前來說,三陰性乳癌化療的常用藥物包含小紅莓與紫杉醇。

    三陰性乳癌與遺傳有關?轉移和復發風險比較高?

    2020-10-07

    基因與腫瘤的關係,逐漸成為防治癌症的重要課題,乳癌是否會遺傳更攸關女性國人的切身健康。臺北榮民總醫院乳房醫學中心曾令民教授表示,以目前資料統計而言,如果是遺傳性乳癌,被診斷為三陰性乳癌的比例稍高,但家族史及遺傳性乳癌並非畫上等號。

    三陰性乳癌是什麼?好發年齡以及治療預後如何?

    2020-10-07

    乳癌持續為女性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臺北榮民總醫院乳房醫學中心曾令民教授說明,乳癌會依照不同的腫瘤狀況定義出不同族群,其中「三陰性乳癌」逐漸為大眾所知。不過,曾令民教授指出,三陰性乳癌也並非只有一個族群,可能有5至6個不同亞型,每個族群的腫瘤特色皆不同,也會對應不同的治療方向。

    吃柚避免藥物交互作用 藥師:留意4原則,最少間隔2小時

    2020-09-30

    馬尚榮藥師表示,柚子雖然營養相當豐富,但其也具有獨特的「呋喃香豆素」成份,這種成份容易抑制腎臟代謝功能,藥物代謝的進程自然會受到延緩,使得在人體內的藥效延長,進而出現藥效對人體而言過強的情況,也就是所謂的交互作用。因此有使用相關藥物的民眾應多加留意。

    腸癌化療好辛苦?「免疫評分」有助決斷更精準

    2020-09-10

    新的研究發現,一個關於評估大腸癌復發風險的重要指標「免疫評分」,也在2020年為WHO正式建議列入指標當中。免疫評分可透過檢驗分數高低,評估第二期大腸癌患者自身癌細胞的復發機率,進而決定是否需要接受化療。

    黑豹查德威克43歲大腸癌逝世!大腸癌年輕族群少警覺?醫籲:勿拖到有症狀才檢查

    2020-09-02

    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副科主任李克釗醫師表示,以台灣來說,大腸癌10年多來持續居冠,且人口數也持續增加,不僅如此也有年輕化的趨勢。而年輕化的大腸癌之所以危險,通常主要是因為大腸癌常見於50歲以上的族群,這也代表著年輕族群檢查時,往往較少警覺大腸癌的風險,接受大腸癌相關檢查的比例也較低。

    沒抽菸也要小心肺癌 醫:50%患者無抽菸習慣,久咳等症狀速就醫

    2020-08-19

    黃明賢教授提醒,抽菸雖然是和肺癌等癌症關係最密切的風險之一,但其實有50%以上的肺癌患者本身沒有抽菸的習慣,雖目前尚未有確切的原因,不過已經有不少研究顯示肺癌也和室內及室外空氣汙染息息相關,例如PM2.5、廚房的油煙等風險因子。而平時有有抽菸習慣者,更要特別注意。

    慢性發炎是致癌元兇?醫師3招助排毒:睡好覺、吃彩虹蔬果、多運動通淋巴

    2020-08-10

    林曉凌醫師說明,癌細胞其實就是病變的細胞,主要是因人體內有一個正常的生命週期,當細胞壽命已盡或是開始出現老化或病變等現象,這時就應該要從細胞核終止細胞的生命週期,但是由於發炎物質與自由基等對細胞造成傷害,改變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控制細胞週期序列的功能已經出現了變化,出現病變的細胞就會不斷地被複製。

    久咳不癒竟可能是肺癌徵兆?醫:超過2~3週等情況應盡早檢查

    2020-08-10

    咳嗽的表現方式主要分成乾咳、咳痰、咳血三種,一般乾咳常見為慢性鼻咽炎或特發性肺部纖維化等所產生的症狀;咳嗽中帶有痰的除了感冒以外,也有可能是因為氣喘、肺阻塞等所引起;若是咳嗽咳到出血,則有可能是肺部腫瘤或肺栓塞、急性支氣管炎等較為嚴重的問題,此時一定要提高警覺。除此之外,病毒、細菌感染所引起的呼吸道問題,也容易以咳嗽的方式表現,例如新冠肺炎等。

    得舒飲食助減肥、降血壓!好處不只這樣,營養師教這樣吃顧健康。

    2020-07-30

    倪曼婷營養師指出,得舒飲食主要著重在選擇並攝取足夠的全穀類、蔬果類,並搭配乳製品、瘦肉、堅果類,油脂則選擇橄欖油等好油,避免過多的豬油、炸物、餅乾、糕點等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建議民眾可將平常吃的白飯換成糙米、五穀米,並每餐至少搭配0.8-1碗的蔬菜,蛋白質則建議多以魚肉、雞肉等白肉或是豆製品攝取為主,若在餐與餐之間感到肚子餓時,可選擇水果、堅果等取代餅乾、蛋糕、鹹酥雞等高油、高糖的點心。

    缺乏維生素A易眼乾疲憊 6大情況要注意,營養來源報你知

    2020-07-27

    王海玲營養師就表示,維生素A是人體相當重要的營養素之一,保護視力就是其中一項最主要的功能,維生素A長期缺乏,會使得眼睛適應光的能力下降,影響眼部健康,因此常會有眼睛乾澀、疲倦的情況,甚至有夜盲症的情況出現。除此之外,維生素A缺乏者也容易出現皮膚乾燥、發育不良、四肢無力、免疫力下降、頭髮乾燥等,若有上述這些情況的民眾,更要留意維生素A攝取。

    乳癌最怕驗出三陰性?化療易復發難活兩年?劉良智醫師:化療加免疫是新希望

    2020-07-14

    什麼是三陰性乳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劉良智主任指出,依據癌細胞上特定接受體的表現,又可再細分為不同的種類。這些受體分別為動情激素接受體(ER)、黃體素接受體(PR)、人類表皮生長因子第二型(HER2),當這三種受體都呈現陰性時就是「三陰性乳癌」。近期研究發現,三陰性乳癌還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型態,未來可望針對不同的型態來研擬精準的治療效果。

    發現三陰性乳癌可用免疫治療?劉良智醫師:先驗PD-L1陽性效果佳

    2020-07-14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劉良智醫師表示,三陰性乳癌患者在進行免疫治療之前,需先經過PD-L1檢測,病理科醫師會根據檢體進行PD-L1用藥標記,若標記呈現為陽性,患者進行免疫治療對抗三陰性乳癌時,便能得到很大的幫助,目前也有臨床實驗證明化學治療加免疫治療是最好的治療方式。

    三陰性乳癌晚期轉移治療難?劉良智醫師:用對免疫治療助延長存活

    2020-07-14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劉良智主任表示,治療乳癌的方式除了以常見化學治療進行外,免疫治療對於患者的治療也有相當大的幫助,已成新的治療趨勢。其中一個優勢,就是對於癌細胞已轉移到肝、肺、骨頭等其他臟器,已進入到第三期、第四期的晚期患者,免疫治療有更強的適應能力。

    確診三陰性乳癌更要積極治療?劉良智醫師:化療加免疫是目前最好

    2020-07-14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劉良智主任表示,乳癌依據癌細胞上特定接受體的表現,又可再細分不同的種類。這些受體分別為動情激素接受體(ER)、黃體素接受體(PR)、人類表皮生長因子第二型(HER2),當這三種受體呈陰性即為三陰性乳癌。 近年來醫療發達及篩檢的推動,使乳癌存活率已超過九成。但是三陰性乳癌較為棘手,不僅復發性較高,且復發後的存活期平均不到兩年,因此在治療上需更為積極。

    長息肉會罹癌嗎?專家:置之不理可能癌變,高風險族群要注意

    2020-07-10

    王海玲表示,息肉是一種從上黏膜細胞層增生,進而產生向外突出的組織贅肉,其常見表面光滑且呈現粉紅色、深紅色狀態。人體的任何部位都有可能出現息肉,大多數生長於表皮或內腔,例如鼻腔的鼻息肉、子宮頸的子宮頸息肉、大腸的大腸息肉等。

    吃菠菜真能強壯骨骼?營養師:還有助防癌、養眼、保護心血管

    2020-07-03

    健康意識抬頭,很多人都想知道吃什麼有利防癌,菠菜就是其中一種對防癌有利的超級食材。營養師表示,菠菜的主要植化素包括了beta胡蘿蔔素、葉黃素、檞皮素、葡萄糖二酸、麩胱甘肽等,每種營養都對於防癌有相當大的助益,也有研究發現,多吃菠菜有助降低十大癌症之首的大腸癌之發生率。

    吃素、吃肉怎麼吃有利防癌?專家:「懂吃」才是健康關鍵

    2020-07-02

    王海玲營養師表示,肉類中其實有富含相當多有助於防癌的營養素,但若飲食上只吃肉不吃菜,日久恐上健康亮起紅燈。美國飲食協會(ADA)就曾指出,偏愛吃肉的飲食習慣容易增加慢性疾病的風險,如肥胖、冠狀動脈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等。而流行病學研究也發現,經常吃紅肉者,罹患結腸癌、直腸癌、乳癌、前列腺癌等癌症危險性會增高。

    吃對蔬菜部位更有利排毒?醫解常見4大族群養生飲食法

    2020-06-20

    黃鼎殷醫師表示,蔬菜中對人體有利的營養素相當多,不過每種部位的主要營養成分不盡相同,可因應不同的情況、族群,選擇不同的部位攝取營養。例如常見花椰菜、地瓜葉、高麗菜、大白菜等葉部植物,就含有豐富的葉黃素、葉紅素、葉綠素等抗氧化物;而青椒、小黃瓜、茄子、玉米筍等莖部植物的營養,通常粗纖維較多,但植化素則較少;至於地瓜、南瓜、山藥、洋蔥等根部植物,因為根部是植物儲存養分之處,澱粉和蛋白質則較高;而薏仁、黃豆、綠豆、黑豆等種子植物則含有最豐富的全營養。

    癌症如同身體慢性發炎?醫指3關鍵避免身體變成「易癌體質」

    2020-06-03

    台大醫院林曉凌醫師表示,身體的慢性疾病往往和慢性發炎有關,常見包括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等,最嚴重的一種就是人人聞之色變的癌症。一般細胞都會有個生命週期,當生命週期過了就會老化、死去,並代謝出體外。

    衛福部公佈十大癌症最新報告 大腸癌第一肺癌居次

    2020-06-03

    105年增加5,852人。因為人口老化快速及不健康生活型態,癌症發生人數預料仍將持續上升。106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前一年相同為63歲。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依序為:一、大腸癌;二、肺癌;三、女性乳癌;四、肝癌;五、口腔癌;六、攝護腺癌;七、甲狀腺癌;八、皮膚癌;九、胃癌;十、食道癌。

    日常4情境觀察有無癌症,癌症非不可逆,越早發現治療成功率越高

    2020-04-22

    王海玲營養師就表示,雖然大部分的癌症在早期幾乎都是不易發現的,常常會到了中期、晚期才發現,但其實也並非無跡可尋,在癌症初期身體往往也會出現變化,只要留意到這些變化並及早就醫,便有利遏止癌細胞增長甚至擴散的可能。

    生機飲食未必人人可吃,營養師:小心禍從口入,癌友更要留意

    2020-04-22

    現代人的飲食型態常見以高膽固醇、高熱量、低纖維、加工食品等方式進行,這些飲食方式據研究顯示會提高罹癌的風險;但相反的若多從蔬菜、水果、堅果、豆類等攝取膳食纖維、植化素等營養,則有利於遠離癌症,這也是為什麼近年「生機飲食」會如此備受矚目。

    常見10種易增罹癌風險食物,營養師:紅肉攝取建議一週最多3次

    2020-04-13

    孫語霙營養師更進一步指出,像香腸這樣的常見加工肉類,在製造過程中大多會添加「亞硝酸鹽」,一旦在酸性環境中與乳酸菌作用,會產生強烈致癌物「亞硝胺」。不過依據台灣「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亞硝酸鹽、硝酸鹽可用量以NO2殘留量計為0.007g/kg以下,業者若依照規格標準使用硝酸鹽及亞硝酸鹽,含量不足以造成健康危害。而不只是香腸,火腿、熱狗、培根、臘肉等加工肉品也都含有亞硝酸鹽,這些食物都應該減少食用頻率。

    不讓癌症勾勾纏,營養師實用5招避開罹癌風險

    2020-04-10

    孫語霙營養師表示,癌症是基因變異累積的漫長演變,當人體的飲食及環境中前致癌因、自由基造成基因損傷,接著與正常細胞接觸,經細胞內代謝活化成致癌物質,在經過一連串的反應便會代謝成為癌細胞。因此想要避免癌症,建議生活中以「避開致癌因子」以及「提升自我抵抗能力」。

    癌症10大常見早期警訊。專家:中老年是高風險期,6大族群要留意!

    2020-03-30

    防癌營養師王海玲表示,一般正常的細胞大約可進行70次的分裂,並在其後凋零。但若在細胞生長過程當中,出現了致癌的因素例如不良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營養失調、化學物質、輻射影響等,便有可能發生基因突變。

    大腸癌有辦法在初期就發現?醫:有跡可循,出現這些症狀多加留意

    2020-03-26

    陳一毅醫師表示,大腸癌之所以難發現,主要是因為它是一種進展較慢的癌症,前五年在初期階段時,常見頂多是以貧血的方式表現,其他基本上是沒有什麼症狀的,而當發現血便的時候,通常是已經到了二期、三期。

    牙周病易骨鬆、心臟病、中風?醫:機率較高,刷牙方式很重要。

    2020-03-17

    何松穎醫師表示,牙周病主要分成牙齦炎和牙周炎兩種,發炎的牙齦會有容易出血、紅、腫、痛,而許多情況和一般牙齦無顯著的差異,一般民眾難以察覺,因此常被忽略。

    防範子宮頸癌3部曲:預防、篩檢、接種HPV疫苗缺一不可,醫:國一~國三者應盡早施打。

    2020-01-06

    癌症一直都是國人十大死因中未曾缺席的主因之一,如子宮頸癌、卵巢癌等也一直都是榜上有名,且許多癌症因諸多原因都是相當難以發現,等到身體出現症狀再進行檢查時往往以進入了晚期,治療效果自然不如初期時來得理想,因此如何在發現癌前病變時就先搶得先機便是防癌的重要關鍵。該怎麼做?來看臺大醫院婦產部/鄭文芳醫師怎麼說。

    天天吃花椰菜助攻防癌?營養師談吃菜3原則,看「顏色」吃身體更健康

    2019-12-31

    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營養師表示,生活當中有很多常見的食材都含有豐富的植化素等各種營養,其對人體而言就是相當好的抗氧化劑,對防癌也是相當有利的。像是十字花科的花椰菜就含有蘿蔔硫素、海藻中含有的褐藻、咖哩中含有薑黃等。但這不代表天天吃這些就可以防癌,想要身體保持健康,各種的營養都必須均衡攝取,假如都只有吃花椰菜沒有補充其他的營養也是沒用的。

    卵巢癌發生率增加2倍,女性應防排卵過勞與月經倒流,吃避孕藥可防卵巢癌變?

    2019-12-20

    朱堂元醫師指出,近十多年來台灣卵巢癌發生率就升高2倍,死亡率更已超過子宮頸癌,成為女性死因第五大殺手。古代女性在無避孕措施下,女性初經到停經約略僅經歷15次排卵。反之,現代女性在完全沒有懷孕之下,卵巢持續排卵次數將達400次,在不斷排卵刺激和月經倒流之下,卵巢癌的風險恐大大增加。

    四高是尿毒症高危險群?醫:一定要規律用藥及回診,尿毒症影響遍及全身

    2019-12-12

    腎臟病的患者常會有其他的合併症,如心臟病,此為最常見的腎臟病合併症死亡原因;其次是因腎臟不好影響免疫力不佳等原因所造成的感染症,再來是癌症。所以如何降低、避免這些毒素、廢物在腎臟堆積非常重要。

    空污傷身!無痛血尿是膀胱癌前兆?晚期轉移是否適用免疫治療

    2019-12-11

    泌尿道上皮癌患者就診時的主訴多為血尿,尤其以無痛性血尿的風險最高。其他症狀還可能包括頻尿、排尿疼痛、腰痛、疲倦、貧血、體重減輕。泌尿道上皮癌患者的化學治療以鉑金為主,然而鉑具腎毒性,腎功能不佳的患者恐無法接受治療。

    罹癌食慾不振怎麼辦?維持好體重才有體力抗癌,營養師2招增進食慾!

    2019-12-04

    李錦秋營養師 表示,罹癌的患者往往體重下降速度相當快,足夠且良好的營養補充對於癌症的患者來說是格外重要的,飲食上如有出現不想吃東西的時候,應積極和醫師、營養師討論,是否有方法可以改善食慾,而以下營養師也依兩種常見例子給予各別建議。

    今健康New新聞
    DXA不只測骨鬆!還能精準分析身體組成讓減重更有效率!
    當46歲的陳先生決定開始他的減重之旅時,他面對的不僅是體重上的挑戰,更是對於健康和身體組成理解的一次深刻探索。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意識到僅僅關注體重的數字已不足以全面評估他的健康狀況和體重管理進展。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到DXA(雙能X光吸收儀)身體組成分析,一項可以詳細測量身體脂肪、無脂肪質量和骨骼健康的先進技術。
    夜尿變多恐是腎臟拉警報?四低飲食+酮酸胺基酸有機會延緩腎臟病惡化!
    腎臟是沉默的器官,多數民眾無法察覺腎功能異常警報,因此泡、水、高、貧、倦是很重要的自我檢查方法,尤其自身有三高等慢性疾病或高齡族群,將大幅提升罹患腎臟病風險,應更加留心。一旦診斷腎臟病也不用過於緊張,現在透過四低飲食與藥物雙管齊下治療,可以大幅延緩進入洗腎的時間。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執行低蛋白飲食,可能會引發營養不良、肌少症等併發症,造成治療期間的惡性循環,這時可藉由酮酸胺基酸幫忙取得平衡,提升蛋白質的回收與再生,減輕腎臟負擔,同時增加生活品質。
    2025年全球將有一成醫院轉型智慧醫院,台灣不缺席!第三屆未來醫院論壇登場,聚焦智慧與永續醫療。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龐一鳴副署長表示,國內早期HIS系統是因應健保申報和評鑑而設計,缺乏醫院整體考量,衛福部正在推動的次世代醫療平台計畫,期待透過醫療人工智慧生態系、醫院品質管理數位化、智慧化臨床試驗平台、電子病歷資料庫、個人化數位健康管理等5大願景,促進醫院邁向智慧醫療。
    用藥發現5異常不要吃!政府如何把關?成效如何?食藥署說明
    當發現藥品異常許多人就會將藥品直接丟掉,不過其實有通報管道,這能夠讓全民一同監督藥品品質。回到源頭來看,藥品上市後政府如何把關?成效又如何?到了民眾手上通報後又如何?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簡稱食藥署)一一說明。
    早期高風險HER2陽性乳癌預後差?精準導彈ADC藥物拚治癒!
    HER2陽性乳癌因復發及轉移的風險較高,通常被認為是預後較差的乳癌亞型。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現在已有不少治療手段可拚治癒,有效的治療策略就顯得相當重要。義大癌治療醫院內科副院長饒坤銘醫師一一說明,助乳癌病友們力抗HER2陽性乳癌。
    今健康嚴選推薦
    【名家專欄】郭祐睿中醫師/眼睛痠澀刺痛是青光眼?眼中醫推3茶飲有助護眼!
    大部分的患者覺得關於眼睛的問題就會使用「護眼神方」枸杞菊花茶,其實不盡然如此,舉例來說若是眼睛乾澀的人合併結膜紅、眼睛痛、眼屎多而且顏色黃,當然就可以使用枸杞菊花茶,但是枸杞的劑量要少,菊花的劑量要多;若是有以上症狀以外,眼睛還會有灼熱感,眼屎多到會「牽絲」,也就是水樣分泌物增加,這樣就是感染性結膜炎了,這時候就要使用菊花、金銀花來治療;假如單純的眼睛乾澀,結膜沒有紅,眼睛周圍沒有眼屎,這種情況是屬於「陰虛」,就可以使用枸杞、蓮藕、麥門冬、山藥等比較滋潤的藥材,效果就更顯著。
    【名家專欄】招明威教授/全民節水省起來!黃豆粉、小蘇打粉洗碗洗菜誰厲害?
    小蘇打屬於弱鹼性粉末,具有侵蝕性,所以用來清洗杯碗瓢盆之類的「硬物」很好用,但如果用於軟性的物質,像是洗菜,就要特別注意用法用量,使用過多或是浸泡太久,容易腐蝕蔬菜的纖維,讓菜軟掉不清脆。
    【名家專欄】曾郁文醫師/懷疑有尿失禁?簡單4步驟自我檢測!
    漏尿的狀況,輕則底褲濕濕的;重則影響到生活,排斥性行為、無法出遠門、放棄運動,甚至怕身上有尿騷味,這些都是「尿失禁」的症狀,長期下來不敢與朋友往來,低潮陰霾造成憂鬱症。
    【名家專欄】洪素卿/腹痛急診驚見肝癌!注意相關症狀,出現疼痛多晚期!
    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陳彥仰醫師指出,肝臟裡面沒有神經,肝臟的表面才有神經,肝臟的腫瘤如果沒有侵犯到表面是不會有疼痛的症狀,且如果腫瘤不夠大,或是沒有遭到劇烈碰撞等外力影響,多無明顯症狀,一旦患者出現疲勞、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上腹部悶痛、肝功能異常、黃疸、腹部腫大、甚至上腸胃道出血、吐血等肝癌臨床症狀,多數已是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