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洪素卿/余苑綺癌症再復發! 醫師:「免疫評分」有助預測復發風險
2021-03-12文/洪素卿
為了孩子努力抗癌多年,余苑綺不久前卻傳出腸癌二度復發,因肝轉移就醫治療。究竟什麼樣的癌症特別容易復發轉移?有沒有哪些指標可以參考?醫師表示,除了傳統病理分期之外,近年「免疫評分」等診斷輔助指標,不僅可以更準確評估復發風險高低,還可藉此規劃精準化療策略。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王照元教授指出,大腸直腸癌的復發風險,可大略以傳統病理分期來區分。以余苑綺發現時的第三期為例,復發風險大約有三到四成。如果是第二期、復發風險約莫兩成到三成,一期大概是一到兩成。
不過,期別相同、復發風險也會因為是否存在相對不好的因子,而有高低差別!以第二期為例;若患者腫瘤細胞分化比較差、腫瘤侵犯到周邊組織,或有神經、淋巴血管的侵犯,或治療前有腸道阻塞、腸道穿孔,手術時取得的淋巴結數量低於十二個,其復發風險也就相對高。
同樣的道理,即便都是第三期患者,也會因為淋巴結轉移與侵犯深度的程度不同,影響其復發風險。
王照元教授指出,目前針對高復發風險的第二期患者、或是第三期患者,在手術之後會施以輔助性化學治療,以期降低復發機率。
一般來說,第二期患者以口服化學治療為主。至於第三期患者則以注射式化學治療為標準療法,但療程究竟是三個月還是六個月?過去未有共識。
但近年新的診斷輔助工作「免疫評分」問世後,屬於高免疫評分的第三期腸癌患者,建議應該要化療滿六個月。
「免疫評分」是什麼?王照元教授指出,免疫評分就是取腫瘤核心跟侵犯端組織,看看腫瘤內部跟其邊緣免疫細胞的免疫反應,透過公式計算、得出免疫評分高低。此一評分不僅可預測復發風險、也可以用來作為病人是否接受化學治療,或是化療療程長短的依據
他表示,基本上,如果二期患者免疫評分高、尤其是低風險除群,可以不用化學治療;三期病人如果免疫評分高、則建議應該要接受完整六個月化學治療。因為臨床研究顯示,免疫評分高的第三期大腸癌患者接受完整六個月化療確實可以有效降低復發風險。
「這對還在工作的中壯年患者真的很重要!畢竟這群患者除了治療疾病的時間外,還需要工作維持家計。若是需要常常接受化療,可能對其平常工作會有很大影響。而透過免疫評分,醫師可以告訴病人,你的免疫評分這麼高、真的要做滿六個月化療!」
為什麼免疫評分與治療有效性相關?王照元教授指出,患者接受化療時,不僅要靠化療藥物殺死腫瘤細胞,患者自我的免疫細胞也是非常重要的;近年興起的癌症免疫治療藥物,就是透過患者本身的免疫系統一起協同殺死癌細胞。而免疫評分也相當於為此提供一個客觀的標準。
ESMO歐洲腫瘤醫學會建議將免疫評分列為第二期與三期腸癌患者的風險評估工具後,高醫也成為國內首先將免疫評分作為癌症患者標準醫療檢測選項的醫院。
王照元教授表示,免疫評分有助於大腸癌第二、三期患者決定是否化療、以及化療療程長短。「雖然大腸癌的化療副作用已不像其他癌症那麼強,但是難免還是遇到民眾會害怕。甚至寧可一個月花幾十萬接受另類治療、也不敢到醫院正規醫療。」若能以傳統病理分期輔以免疫評分這類指標,醫病充分溝通,不僅民眾可以減少不需要的化療、不傷身體,對健保來說也可以節省支出。
他強調,「the right drug for the right patient at the right time」「適當的藥、適當的時間、給適當的病人!」近年,癌症治療已經走向精準醫療,不只是免疫評分, 醫院也陸續引進各類工具, 希望可以為患者更精準、更精緻地擬定不同期別不同癌別的抗癌策略。
《延伸閱讀》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