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新聞
醫療新知
即時新聞
專題報導
今專題
癌症專題
心血管專題
耳鼻喉專題
腸胃道專題
肝膽胰專題
泌尿道專題
慢性病專題
小細胞肺癌專題
今養生
飲食養生
運動養生
姿勢養生
中醫養生
今好瘦
瘦身飲食
瘦身運動
今生活
防癌生活
健康生活
今好看
影音報導
名家專欄
醫療新知-洪素卿
婦產醫學-曾郁文醫師
精神醫學-楊聰財醫師
皮膚醫學-唐豪悅醫師
重症醫學-黃軒醫師
兒科醫學-徐嘉賢醫師
營養醫學-簡鈺樺營養師
毒物科學-招名威教授
家庭醫學-盧泰潤醫師
藥物醫學-甘誼文藥師
營養醫學-陳子恩營養師
皮膚醫學-黃昭瑜醫師
營養醫學-嫚嫚營養師
營養醫學-黃君聖Sunny營養師
心臟醫學-黃建偉醫師
中醫醫學-郭祐睿中醫師
中醫醫學-洪碩宏中醫師
中醫醫學-陳博聖中醫師
功能醫學-王德生醫師
心理諮商-賴惠敏諮商心理師
復健醫學-陳相宏醫師
心臟醫學-蘇彥伯醫師
耳鼻喉科-劉承信醫師
皮膚醫學-曾奕騰醫師
腎臟醫學-洪堯民醫師
心臟醫學-郭志東醫師
心臟醫學-張釗監醫師
暈眩耳鳴-陳建志醫師
營養醫學-覃澤硯營養師
藥物醫學-陳凱威藥師
婦科醫學-黃天爵醫師
疾病衛教室
三陰性乳癌
乾癬性關節炎
腎臟細胞癌
肺纖維化
心臟血管-外科手術
乳房良性腫瘤
認識早期肺癌
搜尋
最多人關注
新冠肺炎
肺炎鏈球菌
疫苗
HPV
膽固醇
過敏性鼻炎根治曙光!「新舌下減敏療法」擴大到5-11歲
據統計,台灣20歲以下族群過敏性鼻炎盛行率高達37.8%,約每5人中就有2人罹病。也有研究顯示,約有40%的病患在6歲前發病,30%於青春期發病,且盛行率仍持續攀升。過敏性鼻炎苦無根治藥物的瓶頸已逾十年,新一代舌下減敏療法帶來曙光。
閱讀更多
腎臟病、年紀大、還要防肌少症?醫教3招,吃好、動好、免煩惱!
醫學發達,現代人普遍可以活得更加長壽。不過隨年齡老化、三高等慢性病出現,腎功能也逐漸下降,如何「健康長壽」很重要。台南新樓醫院腎臟內科王婷翊醫師指出簡單的3個方法,腎臟病友也能吃好、動好、健康免煩惱!
閱讀更多
你沒聽過的心血管風險:Lp(a) 他生活健康卻心梗,醫籲5種人早檢查
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風險,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不過其實有一種危險因子鮮為人知、但卻風險更高:Lp(a)。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 郭志東指出,這更容易在血管形成硬塊、阻塞,提醒5種人盡早檢查。
閱讀更多
乳癌、子宮癌別碰豆漿、豆腐?腫瘤科醫破解「大豆異黃酮」十大迷思!
乳癌、子宮內膜癌、或其他子宮相關、婦科癌症,常常會聽人說:不要喝豆漿、不要吃豆腐等等,因為有「大豆異黃酮」。不過真的是這樣嗎?黃豆不是很有營養?腫瘤科吳教恩醫師在社群媒體分享,破解常見十大迷思,也教大家怎麼吃得更安心!
閱讀更多
SMA積極治療翻轉未來!專家揭黃金期介入關鍵 病友見證「進步有可能」
每年8月是「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關懷月」。SMA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神經肌肉退化疾病,患者因為基因異常導致神經訊號無法正常驅動肌肉,進而造成肌無力、行動受限,嚴重者甚至影響吞嚥與呼吸。
閱讀更多
爽吃!癌症治療就是要吃得爽!腫瘤科醫:簡單1原則,想吃什麼吃什麼
癌症治療期間飲食相當重要,除了聽醫生說,相信癌友們也會自己上網多查查可以吃什麼、不能吃什麼,也會有很多親友建議,但說法眾說紛紜。今健康這次邀請到國泰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楊庭瑋醫師,要來跟癌友們聊聊癌症治療期間的飲食關鍵!
閱讀更多
治療癌症這些真的不能吃?10大飲食迷思,腫瘤科醫師逐一破解!
「很多癌症病患在治療過程中,飲食常常成為家人最焦慮的一部分。不小心吃錯,是不是就會讓病情變得更嚴重?」這話道盡癌友和家屬的苦處。腫瘤科吳教恩醫師在社群媒體分享,診間癌友最常詢問或遇到的「癌友治療常見十大飲食迷思」,讓癌友吃得更健康、更正確、更安心。一起來了解!
閱讀更多
伊科病毒升溫!6嬰身亡 做好防疫、重症前兆速就醫
根據疾管署監測,8/10-16門急診就診人次達7,291人,與前一週6,922人相比,緩升了5.3%。今年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累計13例,7例死亡,為6年同期最高;其中新生兒病例累積達10例,6例死亡,均為感染伊科病毒11型。
閱讀更多
手痛常見媽媽手,不是媽媽也會有。簡單1招自檢,按6穴位助改善!
媽媽手是手痛的常見原因之一,不過因這俗稱常被忽略,例如「我還這麼年輕」、「我又不是媽媽」、「我男的欸」。其實媽媽手的成因在「手部過度使用」,常低頭滑手機、各種過度使用的情況都有可能引起。澄觀中醫王培紋中醫師教大家簡單的方式自我檢查,按按6種穴位、生活調整有助改善!
閱讀更多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健保即戰力新選擇:雙特異性抗體獲三線給付!
『雙特異性抗體』為淋巴癌治療中備受矚目之突破性新免疫治療,被國際權威癌症治療指引列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第三線偏好之推薦選擇。我國健保署為接軌國際治療,自民國114年8月起,正式宣布將雙特異性抗體藥物納入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第三線之給付,符合條件之病友目前健保最多給付12個療程,符合其中2:1結構的雙特異性抗體藥物的療程設計,可望讓病友們最無後顧經濟之憂地接受即時且完整的治療。
閱讀更多
孩子成長「以引導取代遙控」掌握5關鍵,讓孩子化被動為主動!
孩子發育良好、健康成長,是每位為人父母最大的心願。不過現代3C發達隱藏不少阻礙,傳統常見的育兒方式也潛藏地雷。究竟能怎麼做?兒童健康協會鼓勵陪伴孩子了解正確知識,讓孩子自己執行並紀錄,與孩子走對成長路!
閱讀更多
亞東醫院、百靈佳殷格翰藥廠 攜手推動糖心腎創新療法落地
亞東醫院與百靈佳殷格翰藥廠今(1)日正式簽署臨床試驗合作備忘錄,象徵雙方在醫療創新與臨床研究上的深度結盟。此次合作不僅延續過去20多項涵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等領域的國際試驗,累計逾 30 位醫師及 500 位病患參與,更進一步強化新藥研發與在地臨床數據的連結,期望讓全球創新藥物更符合台灣病患需求。
閱讀更多
6大常見「糖陷阱」要會認!他飲食健康,胸悶痛檢查才知糖尿病。
很多人自認沒有吃甜食習慣、飲食健康,但卻還是暴露在糖尿病風險當中。日前就有民眾胸悶痛就醫,檢查發現動脈硬化狹窄,更進一步檢查才確診糖尿病。他驚訝:明明都不吃甜食、都吃原型食物,怎麼會得糖尿病?細問之下才發現飲食真的有問題。腎臟專科營養師 威廉營養師指出常見隱藏地雷,一起來了解!
閱讀更多
三魂七魄有一魄泡水才這樣?異膚「另類療法」大調查!你中哪個?
根據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針對418位病友進行治療調查,發現當中有約三成的人嘗試過「另類療法」,以食療和中草藥為最大宗,另外也包括了捐棺、本命樹整理等民俗信仰,也有透過營養品、益生菌、精油等方式試圖改善。不過據調查,這些嘗試另類療法的病患,約有九成認為「無效」,並且不推薦給其他人。
閱讀更多
Previous
Next
最新文章
孩子成長「以引導取代遙控」掌握5關鍵,讓孩子化被動為主動!
亞東醫院、百靈佳殷格翰藥廠 攜手推動糖心腎創新療法落地
6大常見「糖陷阱」要會認!他飲食健康,胸悶痛檢查才知糖尿病。
三魂七魄有一魄泡水才這樣?異膚「另類療法」大調查!你中哪個?
白內障術後重拾安心「視」界!飛秒雷射+新一代長焦人工水晶體來幫忙
當洗腎變成「只是多一件事」!門診植管、在家透析,省事、安全成趨勢
調好「睡眠時數」能降癌症風險!癌醫:「這樣睡」最養生,4撇步助好眠
阿茲海默症早發現有藥醫!新標靶直接清除病因,留意10警訊早檢查
圖解健康新聞
今健康嚴選
【名家專欄】郭祐睿中醫師/眼睛痠澀刺痛是青光眼?眼中醫推3茶飲有助護眼!
2021-05-25
大部分的患者覺得關於眼睛的問題就會使用「護眼神方」枸杞菊花茶,其實不盡然如此,舉例來說若是眼睛乾澀的人合併結膜紅、眼睛痛、眼屎多而且顏色黃,當然就可以使用枸杞菊花茶,但是枸杞的劑量要少,菊花的劑量要多;若是有以上症狀以外,眼睛還會有灼熱感,眼屎多到會「牽絲」,也就是水樣分泌物增加,這樣就是感染性結膜炎了,這時候就要使用菊花、金銀花來治療;假如單純的眼睛乾澀,結膜沒有紅,眼睛周圍沒有眼屎,這種情況是屬於「陰虛」,就可以使用枸杞、蓮藕、麥門冬、山藥等比較滋潤的藥材,效果就更顯著。
【名家專欄】招明威教授/全民節水省起來!黃豆粉、小蘇打粉洗碗洗菜誰厲害?
2021-05-06
小蘇打屬於弱鹼性粉末,具有侵蝕性,所以用來清洗杯碗瓢盆之類的「硬物」很好用,但如果用於軟性的物質,像是洗菜,就要特別注意用法用量,使用過多或是浸泡太久,容易腐蝕蔬菜的纖維,讓菜軟掉不清脆。
【名家專欄】曾郁文醫師/懷疑有尿失禁?簡單4步驟自我檢測!
2021-05-04
漏尿的狀況,輕則底褲濕濕的;重則影響到生活,排斥性行為、無法出遠門、放棄運動,甚至怕身上有尿騷味,這些都是「尿失禁」的症狀,長期下來不敢與朋友往來,低潮陰霾造成憂鬱症。
【名家專欄】洪素卿/腹痛急診驚見肝癌!注意相關症狀,出現疼痛多晚期!
2020-09-08
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陳彥仰醫師指出,肝臟裡面沒有神經,肝臟的表面才有神經,肝臟的腫瘤如果沒有侵犯到表面是不會有疼痛的症狀,且如果腫瘤不夠大,或是沒有遭到劇烈碰撞等外力影響,多無明顯症狀,一旦患者出現疲勞、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上腹部悶痛、肝功能異常、黃疸、腹部腫大、甚至上腸胃道出血、吐血等肝癌臨床症狀,多數已是晚期。
今健康
SMA積極治療翻轉未來!專家揭黃金期介入關鍵 病友見證「進步有可能」︱feat. 鐘育志教授、黃旭輝理事長
今新聞
閱讀更多
亞東醫院、百靈佳殷格翰藥廠 攜手推動糖心腎創新療法落地
2025-09-15
亞東醫院與百靈佳殷格翰藥廠今(1)日正式簽署臨床試驗合作備忘錄,象徵雙方在醫療創新與臨床研究上的深度結盟。此次合作不僅延續過去20多項涵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等領域的國際試驗,累計逾 30 位醫師及 500 位病患參與,更進一步強化新藥研發與在地臨床數據的連結,期望讓全球創新藥物更符合台灣病患需求。
三魂七魄有一魄泡水才這樣?異膚「另類療法」大調查!你中哪個?
2025-09-10
根據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針對418位病友進行治療調查,發現當中有約三成的人嘗試過「另類療法」,以食療和中草藥為最大宗,另外也包括了捐棺、本命樹整理等民俗信仰,也有透過營養品、益生菌、精油等方式試圖改善。不過據調查,這些嘗試另類療法的病患,約有九成認為「無效」,並且不推薦給其他人。
當洗腎變成「只是多一件事」!門診植管、在家透析,省事、安全成趨勢
2025-09-05
台灣末期腎臟病發生率全球首位,透析盛行率更是居高不下。然而,據健保署統計,目前每年透析約9萬人當中,僅約6千多人選擇腹膜透析,不到1成。其實居家透析不僅效益高又省事。專家們分享透析新趨勢,以及高雄長庚開創「居家透析+腎科經皮植管」新模式成果!
阿茲海默症早發現有藥醫!新標靶直接清除病因,留意10警訊早檢查
2025-09-04
台灣治療阿茲海默症迎來20年來重大突破!今年正式取得新型抗類澱粉蛋白標靶治療(Amyloid-Targeted Therapy, ATT)的藥物許可。
過敏性鼻炎根治曙光!「新舌下減敏療法」擴大到5-11歲
2025-09-02
據統計,台灣20歲以下族群過敏性鼻炎盛行率高達37.8%,約每5人中就有2人罹病。也有研究顯示,約有40%的病患在6歲前發病,30%於青春期發病,且盛行率仍持續攀升。過敏性鼻炎苦無根治藥物的瓶頸已逾十年,新一代舌下減敏療法帶來曙光。
腎臟病、年紀大、還要防肌少症?醫教3招,吃好、動好、免煩惱!
2025-09-01
醫學發達,現代人普遍可以活得更加長壽。不過隨年齡老化、三高等慢性病出現,腎功能也逐漸下降,如何「健康長壽」很重要。台南新樓醫院腎臟內科王婷翊醫師指出簡單的3個方法,腎臟病友也能吃好、動好、健康免煩惱!
伊科病毒升溫!6嬰身亡 做好防疫、重症前兆速就醫
2025-08-21
根據疾管署監測,8/10-16門急診就診人次達7,291人,與前一週6,922人相比,緩升了5.3%。今年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累計13例,7例死亡,為6年同期最高;其中新生兒病例累積達10例,6例死亡,均為感染伊科病毒11型。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健保即戰力新選擇:雙特異性抗體獲三線給付!
2025-08-19
『雙特異性抗體』為淋巴癌治療中備受矚目之突破性新免疫治療,被國際權威癌症治療指引列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第三線偏好之推薦選擇。我國健保署為接軌國際治療,自民國114年8月起,正式宣布將雙特異性抗體藥物納入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第三線之給付,符合條件之病友目前健保最多給付12個療程,符合其中2:1結構的雙特異性抗體藥物的療程設計,可望讓病友們最無後顧經濟之憂地接受即時且完整的治療。
「長效針劑」能穩控思覺失調症 凱旋醫院創新AI機器人陪診,注射率提升!
2025-08-13
凱旋醫院長期推動思覺失調症衛教,今年更創新推出AI智能醫療機器人,結合追蹤與引導功能,陪伴病友從診間到藥局、注射站,確保完成領藥與打針流程。
痘痘結節、流膿、反覆發作?小心化膿性汗腺炎!生物製劑有給付
2025-08-07
皮膚長「痘痘」結節、流膿、反覆發作,別誤以為是痘痘。一名37歲男子從青春期就開始長痘,原以為是青春痘,但發作時如針刺、10多處流膿、出血,嚴重影響生活。經20多年後才確診為家族性「化膿性汗腺炎」。在醫師建議下使用生物製劑下,病灶大幅減少,重獲新生。現生物製劑已於今年7月納健保給付,鼓勵病友主動與醫師討論。
屈公病中國廣東疫情加劇,旅遊警示升級,台灣人怎麼防?
2025-08-06
近日全球屈公病疫情升溫,與台灣往來密切的中國疫情也加劇,根據疾管署5號表示,中國廣東省近一周就新增2,892例病例,並且以佛山市最為嚴峻,今年截至07/31已累計逾6,900病例。疾管署已將中國廣東省的「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即對當地應採取加強防護。
一段有溫度的醫病關係「糖友一站式照護」在地安心變老
2025-08-05
以往糖友若同時罹患糖尿病與慢性疾病,就醫需前往不同院所,耗時費力,照護也容易有資訊落差。現《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一站式照護,整合資源促進醫病緊密合作,更有利治療及照護。
今好看
閱讀更多
白內障術後重拾安心「視」界!飛秒雷射+新一代長焦人工水晶體來幫忙
白內障是影響視力最常見的眼科疾病之一,只要活得夠久就會遇上。然而,現在年紀輕輕也有人罹患白內障,看東西模糊或晚上開車刺眼,早已打破只屬於老年人的刻板印象。更關鍵的是,除了考慮手術時機,如何選擇術後「視力品質」更是決定生活是否能自由自在的關鍵之一。
SMA積極治療翻轉未來!專家揭黃金期介入關鍵 病友見證「進步有可能」
每年8月是「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關懷月」。SMA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神經肌肉退化疾病,患者因為基因異常導致神經訊號無法正常驅動肌肉,進而造成肌無力、行動受限,嚴重者甚至影響吞嚥與呼吸。
術後噁心嘔吐醒不來?醫師籲這些風險族群可考慮做精準麻醉
手術前的麻醉不是單純讓人睡著那麼簡單,神經肌肉鬆弛劑的藥物殘留效應,可能會帶來術後不可預期的風險。就像飛機飛行需要仰賴機師操作;麻醉過程,也需要麻醉科醫師持續監測,優化手術品質。過去評估麻醉深度,主要仰賴麻醉醫師的臨床經驗,而現在已有精準麻醉可由專業儀器監測把關,有機會幫助減少手術相關風險,提昇患者手術滿意度。
發現圓禿該怎麼辦?對抗圓禿應該瞭解的正確治療關鍵
圓禿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在各年齡層族群皆可能會發生,但約66%的圓禿病人的發生年齡小於30歲,尤其是好發於25至29歲的青壯年族群。圓禿不僅影響外觀,更會對心理健康、社交功能和整體生活品質造成顯著影響 。
今養生
閱讀更多
超簡單,散步、逛街就能養生!醫:輕鬆「這樣做」護心、顧腦、更樂活
養生當道,運動是關鍵之一。道理都懂,但平常就已經很累了,要怎麼養成運動習慣?其實散步、逛街就能養生!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指出實際好處,也教大家怎麼做更健康!
手痛常見媽媽手,不是媽媽也會有。簡單1招自檢,按6穴位助改善!
媽媽手是手痛的常見原因之一,不過因這俗稱常被忽略,例如「我還這麼年輕」、「我又不是媽媽」、「我男的欸」。其實媽媽手的成因在「手部過度使用」,常低頭滑手機、各種過度使用的情況都有可能引起。澄觀中醫王培紋中醫師教大家簡單的方式自我檢查,按按6種穴位、生活調整有助改善!
按摩4穴位助緩解咳嗽!咳2週快就醫。中醫:可能和肺、脾、腎有關
咳嗽是相當常見的上呼吸道症狀,許多人會放著讓它自己好,或頂多吃個藥,不過過程期間一直咳也讓人不舒服,臻觀中醫周欣儀中醫師介紹4種穴位有助緩解。也提醒,若超過2週或出現不尋常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以排除重大疾病的可能。
5種食物助防夏季癢!中醫:懂「滋陰補血」為皮膚建起防護罩
夏季皮膚癢是不少人的困擾,澄觀中醫副院長 張文馨中醫師表示,從中醫觀點來看這多和「外來風邪」有關,可在辯證後進行對應的調養及治療;日常也可適度補充5種食物,幫助皮膚建起防護罩!
今好瘦
閱讀更多
喝水就能瘦?營養師教「喝水減重法」健康又穩瘦!
不論是為了健康或是體態,體重管理越來越瘦到重視。網路上的減重方法五花八門,其實有一種非常簡單又經濟實惠的減重方法,那就是「喝水減重法」,台南市立醫院營養師張秀如指出好處,並教大家怎麼喝,喝得健康又能穩穩的瘦下來!
過年不怕胖,年後瘦回來!營養師教前、中、後這樣做控體重。
劉怡里營養師表示,民眾普遍年後體重、體脂肪、腰圍都會增加,意味著胖的是體脂肪而非肌肉。通常體脂肪增加1%、體重約2-3公斤、腰圍約1吋左右。想要控制體重,年前、年中、年後都可以注意些小細節,做得越多,越有助控制體重。
簡單熱門的減肥組合技!168+211+飲食順序,穩瘦又健康!
減肥的方式百百種,但未必有所成果,這總讓人心灰意冷,嫚嫚營養師介紹幾種熱門、簡單、容易執行的減重方式,包括168飲食法、211飲食法、飲食順序等,不僅有利減重也有助健康,且還能組合在一起,讓減重效果更加分!
生酮飲食吃肉、不餓也能瘦?!吃前必知4大優缺點營養師揭露。
生酮飲食減重效果顯著,卻也有不少的疑慮。嫚嫚營養師首先釐清,許多人聽到生酮飲食能吃肉,便會誤以為重點在肉,但其實重點在脂肪,若透過大量吃肉,比例錯誤、吃錯自然不利減重。而若真的嚴格執行生酮飲食,其為一種極為營養不均的飲食方式,營養攝取大多集中在脂肪,水果、全穀雜糧類等各類可能提升或微幅提升血糖、進而影響酮體產生的食物,在生酮飲食階段皆需特別控制。而較少被提到的蔬菜類,嫚嫚營養師表示可吃,但計算約為每餐半碗,也是少量,常見直接被忽略。
今生活
閱讀更多
孩子成長「以引導取代遙控」掌握5關鍵,讓孩子化被動為主動!
孩子發育良好、健康成長,是每位為人父母最大的心願。不過現代3C發達隱藏不少阻礙,傳統常見的育兒方式也潛藏地雷。究竟能怎麼做?兒童健康協會鼓勵陪伴孩子了解正確知識,讓孩子自己執行並紀錄,與孩子走對成長路!
下雨天容易引起憂鬱,燈全開、喝菊花茶6方法助改善!
許多人一遇雨天或天色昏暗,便會開始感到憂鬱、提不起勁、感覺很「阿雜」,這樣的「雨天憂鬱」也有人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太小題大作。事實上,這絕非如此,這是很自然且常見的生理現象。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指出原因,並鼓勵可用有效的方法進行改善。
知足常樂有方法!心理師指3方向練習,讓喜悅由心而發!
郭禺廷心理師表示,是一種「知道滿足」的狀態,也就是說在知足之前會需要先有滿足。這可以是他人提供的、或是自己滿足的。身心層面都會需要滿足,現代人需被滿足的往往是在於心理需求,例如被理解、被傾聽、被接納等等。
工作久坐腿部「浮腳筋」?6症狀早檢查,防深層靜脈栓塞釀危險。
深層靜脈栓塞常見卻容易被忽略,除了容易使患部腫脹、疼痛外,嚴重也可能危及生命。久坐不動、久臥休息都是常見風險之一,了解症狀、及時檢查治療很重要。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病房黃奭毓主任逐一說明,呼籲發現異常盡早檢查。
今專題
癌症專題
心血管專題
耳鼻喉專題
肝膽胰專題
胃腸道專題
泌尿道專題
慢性病專題
Copyright © 今健康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C.J.C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