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痛常見媽媽手,不是媽媽也會有。簡單1招自檢,按6穴位助改善!
2025-08-20
媽媽手是手痛的常見原因之一,不過因這俗稱常被忽略,例如「我還這麼年輕」、「我又不是媽媽」、「我男的欸」。其實媽媽手的成因在「手部過度使用」,常低頭滑手機、各種過度使用的情況都有可能引起。雲品中醫王培紋中醫師教大家簡單的方式自我檢查,按按6種穴位、生活調整有助改善!
手痛常見媽媽手,非媽也會有
中醫教簡單1招自我檢測
什麼是媽媽手?為什麼會有?
王培紋中醫師表示,被稱為媽媽手的「狹窄性肌腱滑膜炎」又稱狄奎凡氏症,是一種拇指側手腕的肌腱發炎,主要因過度使用引起。例如常常抱小孩、做家事等等,也因此傳統有媽媽手之稱。而近年來爸爸照顧小孩、做家事也日漸常見,「爸爸手」也隨之出現。
當然,肌腱發炎不是只有在照顧小孩、做家事才會發生,像是需要反覆使用手部的攝影師、美髮師、3C工作者,長期過度使用也會引起肌腱發炎。王培紋中醫師建議可用一個簡單的方法自我檢查,看看自己的手痛是不是「媽媽手」。
簡單1招自我檢測:
自我檢查方法很簡單,首先用將拇指包起來的方式握拳,接著將手腕向小指的方向彎曲,觀察拇指側的手腕處是否疼痛。若有明顯的疼痛或不適,就很有可能是媽媽手;若只有輕微緊繃、沒有明顯的不適,則可能是有疲勞或肌腱緊張的情況,尚未到發炎。
按摩6穴位助改善媽媽手!
中醫辨證多元治療助康復。
中醫治療媽媽手,治療方法多元,除了辯證了解個人體質予以治療,在治療上可包含中藥治療、按摩、針灸、推拿、拔罐等。
同樣是媽媽手,視類型提供對應治療:
王培紋中醫師指出,中藥治療可採用活血化瘀類的藥物,有利改善瘀血阻絡。祛風濕、通經絡類的藥物,則幫助改善風濕痺阻型的媽媽手。清熱利濕消腫類的藥物,則可用於明顯腫脹熱痛時。同樣是媽媽手,也能因應不同類型予以不同的藥物。
推拿和拔罐,改善根源也減緩症狀:
推拿則會針對手腕、前臂肌肉,進行放鬆、舒筋活絡。拔罐則會在手臂、前臂部位使用,幫助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腫脹。不僅改善問題的根源也減緩症狀。
6穴位針灸治療,日常按按助改善:
穴位針灸或按摩的穴位,則可包括合谷、列缺、陽谿、陽池、曲池、手三里。民眾日常也可按摩這些穴位幫助改善媽媽手。
媽媽手更要盡量減少用手。
中醫教4保養助康復防復發!
減少使用或分散力量:
治療之外,日常保養也相當重要。王培紋中醫師建議,平常盡量避免重複用力、減少手腕處力量,像是盡可能五指並攏的抱小孩,分散手腕力量;少用同個姿勢打字、滑手機、做菜、做家事等等,並適時適度的休息。
配戴護具、多做伸展:
也建議日常可佩戴護具,將大拇指固定、限制部分拇指和手腕的活動範圍及時間。並且可多熱敷手腕、手臂,如此有利促進循環。也可多做手腕的伸展運動,幫助增加手腕柔軟度。
適時就醫,防反覆發作:
王培紋中醫師也提醒,媽媽手麻煩之處不僅在於疼痛不適,保養後日常仍多會有使用患部的時候,因此也常會在快好的時候反覆發作,因此可適時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以利早日康復、減少復發情況。
《延伸閱讀》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今健康New新聞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健保即戰力新選擇:雙特異性抗體獲三線給付!

「長效針劑」能穩控思覺失調症 凱旋醫院創新AI機器人陪診,注射率提升!

痘痘結節、流膿、反覆發作?小心化膿性汗腺炎!生物製劑有給付

屈公病中國廣東疫情加劇,旅遊警示升級,台灣人怎麼防?

一段有溫度的醫病關係「糖友一站式照護」在地安心變老
今健康嚴選推薦

【名家專欄】郭祐睿中醫師/眼睛痠澀刺痛是青光眼?眼中醫推3茶飲有助護眼!

【名家專欄】招明威教授/全民節水省起來!黃豆粉、小蘇打粉洗碗洗菜誰厲害?

【名家專欄】曾郁文醫師/懷疑有尿失禁?簡單4步驟自我檢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