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21 筆數
更年期女性需提防心血管疾病找上!醫教護心5招遠離威脅
2023-03-16心血管疾病並非肥胖或男性專屬,更年期後的女性,更不可忽視!據衛福部110年死因統計調查,心臟疾病是女性國人第二號殺手,而女性十大死因排名中,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分別為第2、5、6位,佔當年度女性死亡總人數約23.6%,由此可見女性的護心行動刻不容緩。
煩死了,要補班!吃爆?來吃這些「真正開心食物」恢復好心情!
2023-02-17賴秀怡營養師首先建議,心情不好時,飲食要特別注意顧好腸胃道健康。人在情緒不好的時後腸胃道功能其實也會下降,而腸胃道功能不佳也會影響整體身體和心理的狀態,像是許多人壓力一大就會大吃大喝,但心情未必會真的有所改善,甚至在這樣不良的紓壓方式、心情和飲食都不佳的狀態下,形成「壓力性飲食」的惡性循環,這也是肥胖門診常見的問題。
補班症候群來襲好心煩?心理師教前中後這樣做,維持好心情!
2023-02-16補班對勞資雙方的影響,恐怕未必只有補班當天。薛媛云心理師表示,補班從當週的週一開始民眾往往就會有些心理不適、特別重的藍色星期一,補班的前一天到補班當天會更明顯,接下來休假一天後又得再繼續工作五天才能休假,這往往會讓人覺得休息不夠,兩個禮拜都處於壓力狀態。
治療HIV,憂鬱症卻惡化?醫:可能交互作用,有困擾應主動告知
2023-02-06由於感染者合併有憂鬱症的比例並不低,在使用抗病毒藥物時、是否需要避免可能的藥物交互作用?楊承勳醫師表示,確實有部分抗病毒藥物可能精神科藥物交互作用,主要的影響可能是加重或是減輕藥物效果,就像新冠抗病毒藥物一樣。所以如果已知患者正在服藥、開立藥品的時候就會多留心。
失戀、心情差、壓力大吃什麼?營養師推12種好心情食物,包括巧克力!
2022-09-27失戀、情緒低落、抑鬱、憂鬱、焦慮、壓力大,常會讓人想透過食物緩解,常見如巧克力、洋芋片、糕點、甜食、炸物、酒精等。嫚嫚營養師表示要大吃可以,但也得注意健康及常見相關影響,並呼籲其實有很多天然食物可幫助心情愉悅,也對身體健康,建議適度放縱後以這類食物為主。
打呼代表睡得熟?小心睡眠呼吸中止症傷身、傷心、傷伴侶!
2022-08-19打呼相當常見,但也和睡眠呼吸中止症有高度關聯性,其不只容易使睡眠品質不佳、使得心力憔悴,更是容易提升各項疾病風險,同床的伴侶也容易受到波及。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就指出,日前一名婦人長期受失眠所擾,情緒焦躁不安、鬱卒、白天精神恍惚,經詳細問診後發現,原來是因先生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所致。
家人變得憂鬱、焦慮、易怒?醫:留意失智症不明顯精神症狀。
2022-05-09失智症普遍被認為是認知功能退化的疾病,事實上除了認知退化,會伴隨精神行為症狀。對於許多家屬來說,往往令人不知如何面對,甚至造成生活中很大的困擾跟家人間的衝突。這些精神行為症狀容易被忽略跟失智症的相關性,也延誤了就醫的時機。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廖品雯指出常見情況及觸發情境,也提供應對方式參考。
空間限縮!防疫期的「家庭壓力」諮商心理師6招改善!
2021-06-17以前價值觀不合的家人,就是少談少接觸少聽為妙,但是現在很難了,通通要待在家裡了,若家裡不夠大只有一台電視就很麻煩。彼此之間緊密生活而緊張、衝突,像現在孩子停課不停學,光要監督孩子是否認真聽視訊課程、每天寫完功課就快要吵翻天了。
防疫防到焦慮、憂鬱?醫教6招破解新冠壓力症候群!
2021-06-10由於疫情,全球都在推行留在家裡「stay home」,因為家是疫情期間最安全的避風港,但家卻不一定是抗疫的快樂天堂。COVID-19肆虐全球,各國專家曾提出警告,因疫情無法外出或工作,將使家庭暴力發生風險增加。不久後,家暴數據隨著疫情爆發,包含巴西、西班牙、希臘等國,家暴專線通報數,出現2成以上的增長。
得心臟病發生憂鬱症風險高3倍!恐升高皮質醇增加血栓風險 醫籲3招解「憂」護「心」
2021-04-19憂鬱、沮喪、煩悶、無精打采通常是短暫的情緒反應,但是當身體健康狀況亮起紅燈,負面情緒可能持續影響身體並引發憂鬱症。哈佛大學醫學院表示,美國成人約有五分之一在一生中受到憂鬱症影響,其中患有心臟疾病者的憂鬱症風險,是一般人的三倍之高。
男兒有淚不輕彈?忍住不哭恐免疫力下降、增加心血管風險
2021-04-15不過,傳統男性形象及社會標準,使東西方男人可能從小就被灌輸「真正的男人不會哭泣」、「男兒有淚不輕彈」等觀念,導致男性長大後更容易將情緒壓抑在內心深處,因而與親人、朋友產生疏離感,或者產生飲酒等成癮行為,自殺的風險因而提升。Newhouse認為,為了男性身心健康著想,應該教導男性正確面對哭泣,且從家庭及學校開始。
台灣人「地表最不適合喝酒」!酒癮戒不掉可能是維他命B群不足?
2021-03-29酒精因為是額外的碳水化合物,需消耗B1來進行代謝,故會導致維生素B1缺乏,造成疲倦、虛弱、嗜睡、頭痛、憂鬱。酒癮的兩大問題來源,即是生化上個別化之缺陷,以及營養不良之惡性循環導致持續酗酒。補充維生素B群可能透過足夠營養改善,讓有家族飲酒史的酒癮者減少氨累積而減酒,
6招改善憂鬱症,楊聰財:9大症狀超過兩週盡早治療。
2021-03-09楊聰財醫師指出,環境因素對於憂鬱症的影響,舉凡如婚姻、家庭、課業、工作、社交、經濟等生活壓力,或是生離死別、天災人禍等造成的影響,在精神上引起相當大的負擔。
不要再說「別想太多」,楊聰財:4不5要陪伴憂鬱症患者!
2021-03-09楊聰財醫師表示,陪伴憂鬱症患者,最重要的並不是「能給對方什麼幫助」,而是「對方需要什麼」,簡單而言就是「同理心」,換做實際的行動,就是傾聽、陪伴、帶動。真誠的站在對方的立場看事情,聽對方說,適度的附和,並做適當的帶動,如鼓勵對方走走。若對方不願意,那就尊重對方的意願。記住,關鍵在「對方現在需要什麼」,而不是「需要對方做什麼」。良好的陪伴,往往勝過一句「別想太多」。
【名家專欄】楊聰財醫師/不讓悲傷往事牽著鼻子走,3步逆轉反芻式思考!
2021-01-22反芻式思考會加重或延長負面情緒或憂鬱症狀,因為它促使個體將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負面感受上,使其將自己孤立起來,並不斷沉溺於對所煩惱的問題進行思索,而不嘗試做任何解決問題的行動;也會沉浸於對憂鬱症狀的成因或者影響結果進行思考,而不做任何建設性的事情以減緩癥狀。
面對思覺失調症患者,親友可以如何面對?如何提供幫助?
2020-06-12台大醫院竹東分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建亨醫師,在健康醫療直播節目【直播會客室】中表示,面對思覺失調症的患者,不論是親友或是陌生人,都鼓勵先了解思覺失調症是一個什麼樣的疾病,有正確的認知,自然也就不會因為未知的恐懼為對方貼上社會問題的標籤。
思覺失調症如何穩定、安心用藥?醫指3大重點,患者、親友、醫方共同努力
2020-06-12台大醫院竹東分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建亨醫師,在健康醫療直播節目【直播會客室】中表示,刻板印象加上社會新聞的報導,常讓思覺失調症患者被貼上標籤,甚至患者會有不必要的自卑感、自責、怕就醫或吃藥會被人知道等負面情緒,因而延誤就醫,不論是何者,都不利於患者的病情,更對社會和諧沒有絲毫幫助。
思覺失調症=社會問題?醫:不能以偏概全,它其實如同糖尿病
2020-06-10台大醫院竹東分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建亨醫師,在健康醫療直播節目【直播會客室】中表示,思覺失調症其實並不罕見,盛行率約1%,也就是100人當中可能就有1位思覺失調症患者,其主要就像糖尿病患者身體的血糖、胰島素分泌不正常一樣,思覺失調症是一種腦部內分泌失調的現象。
連假後憂鬱、焦慮、覺得煩?名醫楊聰財教5招防範、3招破解收假症候群
2020-01-30楊聰財醫師表示,收假症候群主要常見於上班族、學生兩大族群上,兩者皆會遇上春節,而學生族群另外還會遇上寒假及暑假,常常都會有熬夜、日夜顛倒等作息不正常的情況發生,這也就是最容易引起收假症候群的原因之一。
常疲倦、憂鬱、沒理由的變瘦?防範胰臟癌,出現這些症狀早檢查。
2019-12-26胃腸肝膽科/朱光恩醫師 就表示,據統計罹患胰臟癌五年的存活率恐低於5%,其治癒的成功率是非常的低。而因為胰臟的位在腹腔很後面的位置、藏的很裡面,所以胰臟的疾病往往很難被發現、被診斷出來,不論是發炎、癌症等。
常腰酸背痛?頭痛?心情差?要盡早檢查,長期會引起大腦退化。
2019-12-25腦科學博士暨腦神經科臨床醫師/鄭淳予醫師 表示,大家可能很難想像平常我們東痛西痛、腰酸背痛等會影響到腦神經,但現在確實科學研究已經證實這是息息相關的。
今健康New新聞

新生兒篩檢防遺傳性疾病!產後48小時內進行,家長要先了解

黃斑部病變5大高危族群!減緩視力退化,眼內注射治療新進展

抗病毒用藥隨意停? 不只病毒失控、小心抗藥性風險!

行逕詭異非中邪!原來是愛滋病發 感染隱球菌腦膜炎

少數能預防癌症的疫苗!男女接種HPV疫苗助遠離頭頸癌與子宮頸癌
今健康嚴選推薦

【名家專欄】郭祐睿中醫師/眼睛痠澀刺痛是青光眼?眼中醫推3茶飲有助護眼!

【名家專欄】招明威教授/全民節水省起來!黃豆粉、小蘇打粉洗碗洗菜誰厲害?

【名家專欄】曾郁文醫師/懷疑有尿失禁?簡單4步驟自我檢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