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症≠社會問題。醫:它其實如同慢性病,不能以偏概全。
2020-06-10思覺失調症相信多數民眾並不陌生,不論是社會新聞或是社群媒體的相關文章都很常看到,知名的台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也以此作為題材作探討,引起很大的共鳴和省思。而很多時候思覺失調症一詞會出現在大家的面前,往往是有大事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事件真的就代表思覺失調症患者都是這樣的人嗎?思覺失調症究竟是什麼樣的疾病?或許你我對此的了解並不如想像中的多。
思覺失調症盛行率:100人就有1人
台大醫院竹東分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建亨醫師,在健康醫療直播節目【直播會客室】中表示,思覺失調症其實並不罕見,盛行率約1%,也就是100人當中可能就有1位思覺失調症患者,其主要就像糖尿病患者身體的血糖、胰島素分泌不正常一樣,思覺失調症是一種腦部內分泌失調的現象。
思覺失調症其實就像糖尿病
如同血糖、胰島素不穩容易出現糖尿病一般,當腦內的多巴胺不穩定、過多時,思緒就容易失去邏輯,也常見會看見別人看不見的東西,或聽見別人聽不見的聲音,而這些對患者而言是非常真實、難以分辨的,且情況也可能隨著病程加劇,例如聲音由遠而近,或聽到有呼喚自己名子的聲音等,也因此常讓人容易產生撞鬼、卡到陰的疑慮,造成患者心理極大的負擔這不會是任何人所願意的。
正因為思覺失調症常讓人覺得像是撞鬼、卡到陰,許多患者常會以宗教的方式解決。林建亨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既然是生理性的疾病,那麼就像治療糖尿病會有相關藥物、治療方式一樣,思覺失調症也會有相關的治療,使多巴胺恢復到原本的正常狀態,讓患者回歸原本正常的生活,因此也建議先尋求醫師的協助,作詳細的檢查及治療。
思覺失調症≠暴力,不能以偏概全
新聞社會版常會見到許多悲劇,後來更爆出施暴者患有思覺失調症,也因此思覺失調和暴力常被劃上等號。對此林建亨醫師表示,其實思覺失調症也有輕重之分,再加上酗酒、毒品等許多本來就容易讓人情緒失控的外在因素,這些都容易讓人有暴力行為出現,特別是安非他命等藥物濫用,更會讓人有近於思覺失調症的狀態,提升社會暴力的風險。
林建亨醫師更進一步表示,思覺失調症的患者未必會有暴力行為的表現,就像一般身體健康狀況良好的人一樣,有行為端正的人,也有行為暴力的人,因此也提醒民眾,不能因此就把兩者劃上等號,面對思覺失調症的患者,避免歧視、貼上標籤等負面行為,應試著同理並了解對方的想法、以正面的角度鼓勵對方尋求醫師協助。而患者也應避免否定自己或覺得羞於見人等,思覺失調症僅是一種生病的情況,人人都有可能發生,重要的是如何讓自己盡早恢復健康。
思覺失調症的前兆:失眠、憂鬱、行為反常
除了前述所提到,思覺失調症患者常會以幻覺、幻聽、思緒邏輯錯亂等情況表現,林建亨醫師也指出,當思覺失調症找上門時,也會有前驅症狀、前兆,雖然相關症狀醫界正努力觀察、研究中,不過患者常見會出現失眠、憂鬱,或行為、談吐有別於以往的異常、退化等情況,例如本來沉著穩重的人,突然間變得容易焦慮緊張,或無法完成原本可自行完成的事情等情況。初期會多以幻聽、幻覺等狀況為主,後期腦內多巴胺消耗程度嚴重時,便容易會有行為異常、退化等情況出現。
這些可能的前兆及症狀有可能是因為外界因素、家庭因素、工作因素等壓力,造成心理沉重的壓力所致,久而久之甚至聽見否定自己的聲音、迫害他人的聲音等,更加重心理負擔。
多觀察自己、周遭親友,有利幫助思覺失調症
然而腦部醫學、精神醫學涵蓋的範圍相當的廣,雖然這些情況很有可能是思覺失調症的前兆及症狀,但也很有可能是其他腦部疾病,因此林建亨醫師叮嚀,平時可以多觀察自己或身邊親友、同學、同事的情況,若有發現自己或周遭的親友,情緒、行為和以往有很大的反差,就建議前往醫院就診為佳,而若越了解對方,便越能及時察覺細微的變化,如此不論是否為思覺失調症,又或是其他疾病,都可以在最好的黃金治療期作最好的治療。
思覺失調症首次發病即就醫,治療效果顯著
就像一般疾病、慢性病一樣,思覺失調症也會有個療程和治療黃金時間,一般情況下治療通常需經過1年半到2年左右的時間,而若患者在第一次發病的時候就察覺到,且立即前往就醫,其治療效果自然顯著,藥物劑量也會相對低很多,幾乎可讓患者回到發病前的原本生活。而若狀況較嚴重,且時間拖得較久的患者,醫師也會想盡辦法在5年之內協助改善患者的情況。因此不論如何,若有發現自己或身旁的人,有疑似思覺失調情況者,都應立即前往或鼓勵對方前往就醫治療,以恢復原本正常的生活。
《延伸閱讀》
思覺失調症如何穩定、安心用藥?醫指3大重點,患者、親友、醫方共同努力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