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28 筆數
大腸直腸癌治療精準化!醫師帶你正確認識基因檢測
2022-05-25癌症已蟬聯39年我國十大死因第一名。對抗癌症最好的方法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過,像是胃腸道癌症,包含大腸直腸癌、胃癌等,因為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以致發現時多半是晚期。現在基因檢測能幫助晚期患者獲取最佳的治療指引,針對不同突變基因,給予個人化用藥建議。
便祕、腹瀉、血便是大腸癌?3症狀速就醫,早期存活率達9成!
2022-03-30中華民國大腸直腸癌關懷協會理事長暨臺北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教授說明,大腸直腸癌主要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造成,若能早期發現並予以切除,即可減少癌症的發生。然而,大腸直腸癌罹患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故學會依臨床患者就醫時最常見的症狀,統整出腸癌三大「自覺症狀」
防便祕、大腸癌、護血管!膳食纖維營養師4招簡單吃滿。
2022-03-17明明就都有吃蔬果,便秘問題還是沒改善,除了前述提到可能有腸道相關問題外,簡鈺樺營養師表示也有可能是攝取量不足,有吃蔬果就能未必補足膳食纖維。
30歲男腸阻塞竟大腸癌末期!標靶藥縮小腫瘤救回命
2022-02-23衛生福利部統計歷年台灣10大癌症罹患人數,大腸癌已連續15年第1名,並且有年輕化趨勢!1名30多歲青年,突然腸道阻塞無法如廁,腹部腫脹也很難進食,緊急就醫檢查竟發現大腸癌末期轉移肝臟,醫師使用化療與標靶藥物成功讓腫瘤縮小,再藉由手術去除腫瘤,治療成效相當良好。目前已追蹤2至3年,都沒有發現復發徵兆,原本即將黯淡生命再次點亮光芒。
為什麼常腹瀉、拉肚子?醫:6情況早檢查,未必是腸胃問題。
2021-12-24王威傑醫師指出,腹瀉主要可分成急性和慢性兩種,可依14天作為分界點區分。急性的成因包括了病毒、細菌、原蟲感染等,也就是常聽到的腸胃炎、食物中毒,主要症狀為腹部不適,也可能出現噁心、想吐、發燒。另外,受到等藥物影響的醫源性因素也可能造成,例如化療、使用抗生素等,像是安養院的病人,常會有泌尿道感染而需服用抗生素,長期可能改變腸道菌叢生態,便容易腹瀉,可視為副作用的一種。
精準治療「同病」未必「同治」!智慧好幫手導航腸癌治療不走冤枉路
2021-12-03大腸癌症連續12年蟬聯10大癌症之首,平均每37分鐘就新增1名病人!部分患者因錯誤資訊、延誤治療,甚至有40歲三期腸癌男子,因擔憂開刀風險、拒絕開刀,採用坊間自然排毒療法,每月花費數十萬、最終卻肚破腸流、抱憾離世。
選對「先發」藥物! 大腸癌復發轉移 也能逆轉勝
2021-11-17藝人余苑綺最近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內,三度因大腸癌復發轉移而動刀,讓不少人心疼也心驚。對此,醫師表示,大腸癌早期發現的治療成效佳,但即便復發轉移,也不代表一定無力阻擋;先前就有一名男性腸癌患者,術後復發甚至面臨腫瘤無法手術切除,結果在精準用藥、精準手術策略下,已超過五年都沒有再出現癌細胞蹤跡!
大腸癌手術傷口越小越好?腹腔鏡專家:適合患者最重要
2021-11-17近年癌症用藥講究「精準」治療,針對個人體質、選定最適用藥!醫師指出,手術選擇也一樣!「很多人聽到醫師建議開腹手術,便以為自己「狀態一定很糟」。其實,「能不能微創,不代表說患者情況比較差或是比較好!主要是患者要相信,你的醫師會幫你選一個比較好的方式。」
脹氣怎麼辦?醫教4招助改善!3情況盡早就醫,慎防腸癌等疾病。
2021-10-21腹脹問題較嚴重時,往往也會伴隨著腹痛,一樣可先從位置來看。不過腹痛未必是脹氣,因此也需經由醫師診斷,看是否由脹氣而起,包括可從常見的三大因素了解,過量進氣、排空太慢、產氣過多,民眾也可從此方向初步評估,避開相關風險。
防癌之王:大蒜!橫切生吃更健康。營養師提醒4種人少吃。
2021-08-30嫚嫚營養師表示,被譽為防癌之王的大蒜營養非常多元,包括硫、鋅、磷、鉀、硒,以及維生素B群、C。最備受矚目的就是它含有相當豐富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也就是民眾常常聽到大蒜有利於防癌等好處的關鍵,例如讓大蒜味道重的含硫化合物「大蒜素」,也有黃酮類、黃烷醇等多酚類化合物,以及木犀草素、槲皮素等。
【名家專欄】洪素卿/余苑綺癌症再復發! 醫師:「免疫評分」有助預測復發風險
2021-03-12王照元教授指出,大腸直腸癌的復發風險,可大略以傳統病理分期來區分。以余苑綺發現時的第三期為例,復發風險大約有三到四成。如果是第二期、復發風險約莫兩成到三成,一期大概是一到兩成。
是腸躁症還是大腸癌?醫:合併貧血、頭暈等症狀速就醫
2021-03-10郭明正醫師表示,腸躁症的影響雖然多為身體不適及生活不便,但還是不可大意,因為這些症狀多數也都和其他常見腸道疾病相似。換句話說,患者所發現到、感受到的症狀,未必是腸躁症。
怕染疫不做篩檢?大腸癌無症狀 當心早期拖成晚期!
2021-01-11蔣鋒帆醫師表示,大腸癌持續蟬聯十大癌症之首,發生率持續居高不下,不過自國內提倡大腸癌篩檢以來,初期確診有增加的趨勢,這表示民眾普遍已對定期篩檢的有一定程度的觀念。惟自疫情期間,有民眾因怕染疫不願前往醫院,甚至出現身體狀況也不願意篩檢的情況,對患者或風險族群而言相當不利。
癌症新增破11萬人!防癌不可少植化素 賴基銘:蔬果空腹吃最好
2020-12-30植化素(phytochemicals),會透過增加癌細胞標靶、增加良性分化、阻斷癌增生訊號通路傳遞及抑制血管新生等方式,達到抑制癌細胞的作用。讓身體吸收植化素最好的方法,建議在空腹飯前時攝取蔬菜水果,且生吃效益會更佳。
大腸直腸癌地圖公佈:雲嘉南發生率和第四期最多!醫師點名5種錯誤飲食習慣
2020-12-21王照元指出,大腸直腸癌的成因包括有無基因遺傳史、錯誤的飲食習慣如高糖、高油炸、高脂肪、過多紅肉攝取、纖維攝取不足、運動量不足;此外健檢意識低落,導致部份病人確診時已是第四期,因此死亡率相對高。相較於2014年全台大腸直腸癌人數約9.5萬人,2018年已突破10萬人,顯示大腸直腸癌盛行率仍呈現持續上升,國人應重視大腸直腸癌的預防和治療。
經常便秘、上完還想上?認識大腸癌徵兆與正確篩檢時間點
2020-11-11大腸癌是由大腸粘膜病變或是基因突變開始演化,一開始會產生比較小的息肉,再惡化成分化較差的息肉,也就是原位癌,原位癌不具侵犯性,但未經妥善治療,則有機會變成侵略性的癌症,雙和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張東晟主任表示若能在息肉尚未惡化時切除,則不會進展為大腸癌,一般小的息肉,不會有阻塞、出血的症狀,讓人難以覺察,也因此忽略了大腸癌的警示,醫師建議定期進行大腸鏡、糞便潛血檢查篩檢才有利及早發現治療。
年輕人得大腸癌比較危險?醫師籲及早檢查避免發現就晚期
2020-10-27大腸癌在國內發生的人數近年持續攀升,且連續位居十大癌症之首多年,亞東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曾立銘主任表示大腸癌發生的比例與年齡有關,好發的年齡多在50歲到70歲,不過也有部分年輕族值得關注,尤其是有特定的發病原因,家族性遺傳性息肉症,在10來歲時,大腸就會產生許多息肉,進而罹患大腸癌
大腸癌一定要化療?先認識「免疫評分」
2020-10-15大腸癌為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根據2019年發佈的統計顯示,台灣一年新增1萬6千多例大腸癌。在治療上依照分期不同,而有不同的治療方針,而大腸癌患者是否需要接受化療,目前也有新的評估指標「免疫評分」可作為重要參考。大腸癌治療根據期別,第一期以手術為主;第二期則分為高風險與低風險,高風險族群建議手術後接受化療降低復發機會;第三期則一定要接受化療;第四期則須化療為主加上放療或標靶治療輔助,六成以上患者手術後需再追加化療。
【名家專欄】黃軒醫師/喝咖啡有利降腸癌死亡率?重症醫師:研究指出與5大成份有關
2020-09-28咖啡和大腸癌的關係,可能咖啡因有著「抗炎」、「抗氧化」、「抗血管生成」等多重功效,也正是這些功效讓咖啡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的發病風險。
腸癌化療好辛苦?「免疫評分」有助決斷更精準
2020-09-10新的研究發現,一個關於評估大腸癌復發風險的重要指標「免疫評分」,也在2020年為WHO正式建議列入指標當中。免疫評分可透過檢驗分數高低,評估第二期大腸癌患者自身癌細胞的復發機率,進而決定是否需要接受化療。
黑豹查德威克43歲大腸癌逝世!大腸癌年輕族群少警覺?醫籲:勿拖到有症狀才檢查
2020-09-02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副科主任李克釗醫師表示,以台灣來說,大腸癌10年多來持續居冠,且人口數也持續增加,不僅如此也有年輕化的趨勢。而年輕化的大腸癌之所以危險,通常主要是因為大腸癌常見於50歲以上的族群,這也代表著年輕族群檢查時,往往較少警覺大腸癌的風險,接受大腸癌相關檢查的比例也較低。
腸癌免化療?! 不靠偏方,靠免疫評分!
2020-08-26高雄長庚大腸直腸外科副主任李克釗醫師指出,二期大腸癌需不需要術後輔助化學治療,傳統臨床主要判斷依據「腫瘤特性」,也就是看腫瘤侵犯深度、腫瘤是否分化不良、腫瘤是否阻塞腸胃道或破裂,以及在顯微鏡下是否觀察到腫瘤已有神經、血管、淋巴浸潤等來決定。
十大癌症之首大腸癌可預防,國健署:50歲起定期篩檢降死亡風險
2020-07-02據國健署資料顯示,台灣受到武漢肺炎疫情影響,許多民眾前往醫院的意願降低,就醫接受篩檢的民眾也明顯減少,與108年同期相比,進行大腸鏡檢查率約下降了1成左右,初步估計約有1萬名篩檢為陽性者上未接受大腸鏡檢查。
韭菜是天然的壯陽藥?營養師:不僅如此,還有助防血管阻塞等好處。
2020-03-30韭菜是天然的壯陽藥?營養師:不僅如此,還有助防血管阻塞等好處。
大腸癌有辦法在初期就發現?醫:有跡可循,出現這些症狀多加留意
2020-03-26陳一毅醫師表示,大腸癌之所以難發現,主要是因為它是一種進展較慢的癌症,前五年在初期階段時,常見頂多是以貧血的方式表現,其他基本上是沒有什麼症狀的,而當發現血便的時候,通常是已經到了二期、三期。
腸癌復發非不可逆!維持生存率7招防復發,第一點一定要做到!
2019-12-19較為常見的跡象如從肺臟復發,會容易出現咳嗽等症狀,就如余苑綺就一直出現咳嗽的狀況;而如果是腹部就容易壓迫腸道,可能就會出現腸阻塞的情況、腸沾黏、食慾不振等情況;而復發在肝臟則可能影響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等;而在原地復發則也會出現腸癌的徵兆:血便。而往往在發現徵兆出現時,基本上已進入晚期,應多加留意。
大白菜富含防癌營養,能加速致癌物排出體外!這樣挑選、保存更能守住營養!
2019-12-19營養師表示,大白菜中的異硫氰酸鹽、異硫氰酸苯乙酯這兩種植化素,對於排除體內的致癌物排除相當有利,它們能夠加速排除體內的致癌物、抑制腫瘤細胞分裂、使癌細胞死亡,對於保護消化道、防範癌症相當有幫助。
高麗菜不只潤腸通便,蘿蔔硫素還利抑制大腸癌基因!這樣保存就能存放到兩週!
2019-12-04營養師表示,高麗菜也是屬於我們常聽到的營養蔬菜:十字花科的一種。高麗菜所含有的各種植化素就包括了,beta-胡蘿蔔素、葉黃素、吲哚-3-甲醇、蘿蔔硫素、木犀草素、芹菜素、葡萄糖二酸等,其各個都對於預防癌症相當有利。
今健康New新聞

異位性皮膚炎別放棄治療!中重度病友健保武器選擇多!

骨質疏鬆症迷思大破解!醫籲及早治療防骨鬆、骨折

醫教3大關鍵幫助預防HPV感染!9-14歲接種疫苗效果佳

智慧醫療成為趨勢!認識未來健康生活新日常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觀展攻略

3C玩不停當心夜間多尿!一夜尿2次成年輕男性文明病!
今健康嚴選推薦

【名家專欄】郭祐睿中醫師/眼睛痠澀刺痛是青光眼?眼中醫推3茶飲有助護眼!

【名家專欄】招明威教授/全民節水省起來!黃豆粉、小蘇打粉洗碗洗菜誰厲害?

【名家專欄】曾郁文醫師/懷疑有尿失禁?簡單4步驟自我檢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