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人關注

  • 新冠肺炎
  • 肺炎鏈球菌 
  • 疫苗
  • HPV
  • 膽固醇
  • 搜尋結果 45 筆數

    大腸息肉腺瘤型易癌化。4觀念防腸癌,定期大腸鏡抓息肉!

    2024-09-05

    鄭乃源總院長表示,大腸息肉可分為增生型、發炎型、腺瘤型三大類型,其中腺瘤型息肉易有癌變的機會,據研究超過8成的大腸癌與腺瘤型息肉有關。聯安統計資訊也發現,腺瘤型息肉檢出率男性約有21%,女性則約有14%。換句話說,平均約5名男性受試者當中就有1位是易癌化的腺瘤型息肉,不容小覷。

    腸躁症少吃這些「地雷食物」!醫教6招改善,先檢查排除腸癌可能。

    2024-06-26

    腸躁症常常一有情緒起伏就想上廁所,雖說不會引起腸道損傷或嚴重健康問題,但確實影響生活品質。國泰綜合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蔡翔霖指出治療方式及改善建議,幫助腸躁症朋友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26歲貧血竟確診腸癌晚期!標靶藥合併化療助他找回新希望!

    2024-05-29

    隨著精準醫療不斷進步,現今大腸直腸癌治療漸漸走向個人化的多元標靶藥物或免疫等治療,可供無法接受手術切除患者多項治療選擇。以國人最常檢驗的RAS基因來說,舉例可以針對未突變者,使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單株抗體標靶治療合併化療,能有效幫助患者延長存活,還有機會縮小腫瘤進而手術,為晚期轉移患者帶來治癒的希望。

    癌症治療NGS不可少!11種癌症有望明年納健保

    2023-12-21

    近年來,癌友對於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的接受度愈來愈高,只要經濟情況許可,或有私人醫療保險給付,幾乎都會接受此檢測,找到變異基因後,對症下藥,達成個人精準治療。

    一緊張就肚子痛、想大便?6招改善腸躁症,4症狀早就醫防腸癌!

    2023-06-14

    腸躁症的患者是在情緒上來、腸道受到交感神經刺激時,就會出現腹痛、腹脹等問題,腹痛是必要的診斷症狀,排便模式則可能出現型態改變,包括腹瀉或乾硬糞便呈現,也可能次數增加,並也有可能放屁不斷。這樣的情況持續達三個月即為腸躁症,若僅是如考試、面試等壓力較大時出現一兩個禮拜,這樣的情況則未達診斷標準。

    長期便秘竟是大腸無力症?醫教飲食調整等3招治療改善!

    2023-06-07

    陳威智醫師指出,一般人排便的次數可為1天至3天一次不等,超過3天沒有排便就可以視為便秘,而大腸無力症則可能達到5-7天或是更久,且需相當用力或以藥物輔助,而結果往往也差強人意。

    擊退晚期大腸直腸癌攻略!精準治療突破最惡基因

    2023-03-21

    台灣一年新增超過1萬7千名的大腸癌患者,近年因為政府推動糞便潛血篩檢以及民眾健康意識抬頭,讓許多人有機會早期發現大腸直腸癌。不過,仍有約二到三成的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在過去治療選項有限的情況,預後相對不理想。近年因為基因檢測技術進步,即便是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也有機會透過精準治療追求良好預後!

    吃素卻還是得大腸癌?營養師指6原因,3原則這樣吃更健康!

    2023-02-23

    現今健康飲食當道,不少民眾飲食習慣會多以素食為主,甚至是全素。不過也有許多民眾不解,為何都吃素了還罹患與飲食高度相關的大腸癌?嫚嫚營養師建議,素食者可檢視自己所吃的素食是否真的為「健康的素食」,而若真的罹患大腸癌,除了治癒率高之外,也可視情況調整飲食以利改善。

    地中海貧血補2營養,別補鐵!輕度卻有症狀應找出原因防腸癌。

    2023-02-02

    貧血的日常保養、養生之道,先清楚了解是哪一種貧血非常重要。嫚嫚營養師舉例,像是缺鐵性貧血的重點自然就是需要補鐵,但地中海型貧血並非缺鐵所致,且中、重度患者還容易因紅血球破裂,使得紅血球內部的鐵沉積於體內,過度補鐵不僅沒有改善效果,反而容易讓鐵沉積更多、過多,加速身體氧化、傷害各個器官。因此建議地中海貧血患者最好避免高鐵質的鴨血、豬血等,而豬、牛、羊等也鐵質較豐富的紅肉也建議酌量,約一周吃二至四次。

    防範15年冠軍癌:大腸癌,營養師推這粥!簡單美味又健康。

    2023-01-03

    簡鈺樺營養師指出,燕麥片、美白菇、鴻禧菇三者都含有非常豐富的水溶性膳食纖維,有助軟化腸道內的糞便,不僅有利避免便秘、長期排便不順,也可預防腸癌等腸道疾病風險。而牛番茄富含知名的抗癌營養素-茄紅素,可提供體內出色的抗氧化力,也可以補充每日所需的蔬菜量。至於雞蛋和蛤蠣兩者皆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有助腸內細胞更新,且蛤蠣當中含有礦物質鋅也有助提升免疫力。

    便便見血竟是腸癌第四期!?標靶接力治療有機會剷除腫瘤!

    2022-12-30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三年,台灣所有醫療院所都曾面臨群聚感染恐懼,讓許多民眾減少出入醫院頻率,即便身體發生異常,也不願意檢查,不自覺讓疾病逐漸惡化。根據2016至201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近四年大腸直腸癌確診人數都呈現上升趨勢,但疫情肆虐的2020年,數字卻呈現下滑。推測可能和篩檢人數減少有關,預計疫情趨緩與政策放寬後,大腸直腸癌新確診人數可能在2023年出現彈跳式大幅成長!

    大腸癌檢查大躍進!結合AI偵測率近達96%,降死亡率、發生率!

    2022-09-28

    不少民眾認為,大腸癌是隨老化等各項因素難以避免的癌症,其實不然,醫界常呼籲有大腸癌風險、上了年紀等族群應定期作的大腸鏡檢查,原因就在於兩大目標,一是偵測並切除癌前病變,減少大腸癌發生;二是偵測早期癌,減少大腸癌造成的死亡。偵測率就會是其中關鍵。

    大腸癌難纏又難發現!?晚期標靶合併化療縮腫瘤救命!

    2022-09-26

    根據衛福部10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癌無論是發生率或死亡率皆位居前三名,且因為早期無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一旦出現血便、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才就醫,大多已是中、晚期。現在國健署大力推廣50-74歲民眾每兩年一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期望能幫助國人早期發現、掌握黃金治療期。

    全民抓腸癌2檢查超重要!醫:血紅素濃度高更要提高警覺。

    2022-09-19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持續居高不下,可說是「最平易近人」的癌症之一,每年有超過一萬七千人罹患、逾六千人死於大腸癌。奇美醫學中心提醒民眾,有風險、到了一定年紀應定期檢查,檢查前也作好前置準備,以利準確檢查。

    經常腹痛、血便狂拉!?當心腸炎變腸癌!一次看懂潰瘍性結腸炎

    2022-09-19

    腸腸出狀況、治療不能輕忽!小芸(化名)從20歲時開始嚴重腹瀉,有便祕宿疾的她,原本心想「趁機把大腸清一清」也沒什麼不好;沒想到從腹瀉演變成一天多次血便,吃完東西就拉血。直到發燒昏倒送醫、血色素不到正常值的一半,住院一個多月期間經詳細檢查才確診為「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若未治療,不只影響生活品質,更會增加腸穿孔、狹窄,甚至是大腸癌的風險。

    有效防癌定期篩檢超重要!國健署補助5篩檢不要省

    2022-08-09

    吳昭軍署長呼籲,符合癌症篩檢資格的民眾,可定期到醫療院所接受篩檢,若結果有異常也請遵循醫囑,做進一步的追蹤及確診。由於癌症初期並無明顯症狀,不易覺察,惟有透過癌症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後續花費更龐大的醫療費用。

    宿便竟可達3公斤或更多?!醫:人人都有,6招改善降腸癌風險。

    2022-07-08

    江技坤醫師表示,宿便每個人都會有,不論是1-3天一次正常排便、便秘、腹瀉,糞便經大腸到直腸然後排出,直腸排的會較乾淨,大腸過程較多曲折且有皺褶,時間較長或甚至到便秘的會更多些,差異在量的多寡,視個人情況較多的也可能約有3公斤左右甚至更多。

    大腸直腸癌治療精準化!醫師帶你正確認識基因檢測

    2022-05-25

    癌症已蟬聯39年我國十大死因第一名。對抗癌症最好的方法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過,像是胃腸道癌症,包含大腸直腸癌、胃癌等,因為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以致發現時多半是晚期。現在基因檢測能幫助晚期患者獲取最佳的治療指引,針對不同突變基因,給予個人化用藥建議。

    便祕、腹瀉、血便是大腸癌?3症狀速就醫,早期存活率達9成!

    2022-03-30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癌關懷協會理事長暨臺北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教授說明,大腸直腸癌主要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造成,若能早期發現並予以切除,即可減少癌症的發生。然而,大腸直腸癌罹患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故學會依臨床患者就醫時最常見的症狀,統整出腸癌三大「自覺症狀」

    防便祕、大腸癌、護血管!膳食纖維營養師4招簡單吃滿。

    2022-03-17

    明明就都有吃蔬果,便秘問題還是沒改善,除了前述提到可能有腸道相關問題外,簡鈺樺營養師表示也有可能是攝取量不足,有吃蔬果就能未必補足膳食纖維。

    30歲男腸阻塞竟大腸癌末期!標靶藥縮小腫瘤救回命

    2022-02-23

    衛生福利部統計歷年台灣10大癌症罹患人數,大腸癌已連續15年第1名,並且有年輕化趨勢!1名30多歲青年,突然腸道阻塞無法如廁,腹部腫脹也很難進食,緊急就醫檢查竟發現大腸癌末期轉移肝臟,醫師使用化療與標靶藥物成功讓腫瘤縮小,再藉由手術去除腫瘤,治療成效相當良好。目前已追蹤2至3年,都沒有發現復發徵兆,原本即將黯淡生命再次點亮光芒。

    為什麼常腹瀉、拉肚子?醫:6情況早檢查,未必是腸胃問題。

    2021-12-24

    王威傑醫師指出,腹瀉主要可分成急性和慢性兩種,可依14天作為分界點區分。急性的成因包括了病毒、細菌、原蟲感染等,也就是常聽到的腸胃炎、食物中毒,主要症狀為腹部不適,也可能出現噁心、想吐、發燒。另外,受到等藥物影響的醫源性因素也可能造成,例如化療、使用抗生素等,像是安養院的病人,常會有泌尿道感染而需服用抗生素,長期可能改變腸道菌叢生態,便容易腹瀉,可視為副作用的一種。

    精準治療「同病」未必「同治」!智慧好幫手導航腸癌治療不走冤枉路

    2021-12-03

    大腸癌症連續12年蟬聯10大癌症之首,平均每37分鐘就新增1名病人!部分患者因錯誤資訊、延誤治療,甚至有40歲三期腸癌男子,因擔憂開刀風險、拒絕開刀,採用坊間自然排毒療法,每月花費數十萬、最終卻肚破腸流、抱憾離世。

    選對「先發」藥物! 大腸癌復發轉移 也能逆轉勝

    2021-11-17

    藝人余苑綺最近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內,三度因大腸癌復發轉移而動刀,讓不少人心疼也心驚。對此,醫師表示,大腸癌早期發現的治療成效佳,但即便復發轉移,也不代表一定無力阻擋;先前就有一名男性腸癌患者,術後復發甚至面臨腫瘤無法手術切除,結果在精準用藥、精準手術策略下,已超過五年都沒有再出現癌細胞蹤跡!

    大腸癌手術傷口越小越好?腹腔鏡專家:適合患者最重要

    2021-11-17

    近年癌症用藥講究「精準」治療,針對個人體質、選定最適用藥!醫師指出,手術選擇也一樣!「很多人聽到醫師建議開腹手術,便以為自己「狀態一定很糟」。其實,「能不能微創,不代表說患者情況比較差或是比較好!主要是患者要相信,你的醫師會幫你選一個比較好的方式。」

    脹氣怎麼辦?醫教4招助改善!3情況盡早就醫,慎防腸癌等疾病。

    2021-10-21

    腹脹問題較嚴重時,往往也會伴隨著腹痛,一樣可先從位置來看。不過腹痛未必是脹氣,因此也需經由醫師診斷,看是否由脹氣而起,包括可從常見的三大因素了解,過量進氣、排空太慢、產氣過多,民眾也可從此方向初步評估,避開相關風險。

    防癌之王:大蒜!橫切生吃更健康。營養師提醒4種人少吃。

    2021-08-30

    嫚嫚營養師表示,被譽為防癌之王的大蒜營養非常多元,包括硫、鋅、磷、鉀、硒,以及維生素B群、C。最備受矚目的就是它含有相當豐富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也就是民眾常常聽到大蒜有利於防癌等好處的關鍵,例如讓大蒜味道重的含硫化合物「大蒜素」,也有黃酮類、黃烷醇等多酚類化合物,以及木犀草素、槲皮素等。

    【名家專欄】洪素卿/余苑綺癌症再復發! 醫師:「免疫評分」有助預測復發風險

    2021-03-12

    王照元教授指出,大腸直腸癌的復發風險,可大略以傳統病理分期來區分。以余苑綺發現時的第三期為例,復發風險大約有三到四成。如果是第二期、復發風險約莫兩成到三成,一期大概是一到兩成。

    是腸躁症還是大腸癌?醫:合併貧血、頭暈等症狀速就醫

    2021-03-10

    郭明正醫師表示,腸躁症的影響雖然多為身體不適及生活不便,但還是不可大意,因為這些症狀多數也都和其他常見腸道疾病相似。換句話說,患者所發現到、感受到的症狀,未必是腸躁症。

    怕染疫不做篩檢?大腸癌無症狀 當心早期拖成晚期!

    2021-01-11

    蔣鋒帆醫師表示,大腸癌持續蟬聯十大癌症之首,發生率持續居高不下,不過自國內提倡大腸癌篩檢以來,初期確診有增加的趨勢,這表示民眾普遍已對定期篩檢的有一定程度的觀念。惟自疫情期間,有民眾因怕染疫不願前往醫院,甚至出現身體狀況也不願意篩檢的情況,對患者或風險族群而言相當不利。

    癌症新增破11萬人!防癌不可少植化素 賴基銘:蔬果空腹吃最好

    2020-12-30

    植化素(phytochemicals),會透過增加癌細胞標靶、增加良性分化、阻斷癌增生訊號通路傳遞及抑制血管新生等方式,達到抑制癌細胞的作用。讓身體吸收植化素最好的方法,建議在空腹飯前時攝取蔬菜水果,且生吃效益會更佳。

    大腸直腸癌地圖公佈:雲嘉南發生率和第四期最多!醫師點名5種錯誤飲食習慣

    2020-12-21

    王照元指出,大腸直腸癌的成因包括有無基因遺傳史、錯誤的飲食習慣如高糖、高油炸、高脂肪、過多紅肉攝取、纖維攝取不足、運動量不足;此外健檢意識低落,導致部份病人確診時已是第四期,因此死亡率相對高。相較於2014年全台大腸直腸癌人數約9.5萬人,2018年已突破10萬人,顯示大腸直腸癌盛行率仍呈現持續上升,國人應重視大腸直腸癌的預防和治療。

    經常便秘、上完還想上?認識大腸癌徵兆與正確篩檢時間點

    2020-11-11

    大腸癌是由大腸粘膜病變或是基因突變開始演化,一開始會產生比較小的息肉,再惡化成分化較差的息肉,也就是原位癌,原位癌不具侵犯性,但未經妥善治療,則有機會變成侵略性的癌症,雙和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張東晟主任表示若能在息肉尚未惡化時切除,則不會進展為大腸癌,一般小的息肉,不會有阻塞、出血的症狀,讓人難以覺察,也因此忽略了大腸癌的警示,醫師建議定期進行大腸鏡、糞便潛血檢查篩檢才有利及早發現治療。

    年輕人得大腸癌比較危險?醫師籲及早檢查避免發現就晚期

    2020-10-27

    大腸癌在國內發生的人數近年持續攀升,且連續位居十大癌症之首多年,亞東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曾立銘主任表示大腸癌發生的比例與年齡有關,好發的年齡多在50歲到70歲,不過也有部分年輕族值得關注,尤其是有特定的發病原因,家族性遺傳性息肉症,在10來歲時,大腸就會產生許多息肉,進而罹患大腸癌

    大腸癌一定要化療?先認識「免疫評分」

    2020-10-15

    大腸癌為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根據2019年發佈的統計顯示,台灣一年新增1萬6千多例大腸癌。在治療上依照分期不同,而有不同的治療方針,而大腸癌患者是否需要接受化療,目前也有新的評估指標「免疫評分」可作為重要參考。大腸癌治療根據期別,第一期以手術為主;第二期則分為高風險與低風險,高風險族群建議手術後接受化療降低復發機會;第三期則一定要接受化療;第四期則須化療為主加上放療或標靶治療輔助,六成以上患者手術後需再追加化療。

    【名家專欄】黃軒醫師/喝咖啡有利降腸癌死亡率?重症醫師:研究指出與5大成份有關

    2020-09-28

    咖啡和大腸癌的關係,可能咖啡因有著「抗炎」、「抗氧化」、「抗血管生成」等多重功效,也正是這些功效讓咖啡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的發病風險。

    腸癌化療好辛苦?「免疫評分」有助決斷更精準

    2020-09-10

    新的研究發現,一個關於評估大腸癌復發風險的重要指標「免疫評分」,也在2020年為WHO正式建議列入指標當中。免疫評分可透過檢驗分數高低,評估第二期大腸癌患者自身癌細胞的復發機率,進而決定是否需要接受化療。

    黑豹查德威克43歲大腸癌逝世!大腸癌年輕族群少警覺?醫籲:勿拖到有症狀才檢查

    2020-09-02

    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副科主任李克釗醫師表示,以台灣來說,大腸癌10年多來持續居冠,且人口數也持續增加,不僅如此也有年輕化的趨勢。而年輕化的大腸癌之所以危險,通常主要是因為大腸癌常見於50歲以上的族群,這也代表著年輕族群檢查時,往往較少警覺大腸癌的風險,接受大腸癌相關檢查的比例也較低。

    腸癌免化療?! 不靠偏方,靠免疫評分!

    2020-08-26

    高雄長庚大腸直腸外科副主任李克釗醫師指出,二期大腸癌需不需要術後輔助化學治療,傳統臨床主要判斷依據「腫瘤特性」,也就是看腫瘤侵犯深度、腫瘤是否分化不良、腫瘤是否阻塞腸胃道或破裂,以及在顯微鏡下是否觀察到腫瘤已有神經、血管、淋巴浸潤等來決定。

    十大癌症之首大腸癌可預防,國健署:50歲起定期篩檢降死亡風險

    2020-07-02

    據國健署資料顯示,台灣受到武漢肺炎疫情影響,許多民眾前往醫院的意願降低,就醫接受篩檢的民眾也明顯減少,與108年同期相比,進行大腸鏡檢查率約下降了1成左右,初步估計約有1萬名篩檢為陽性者上未接受大腸鏡檢查。

    韭菜是天然的壯陽藥?營養師:不僅如此,還有助防血管阻塞等好處。

    2020-03-30

    韭菜是天然的壯陽藥?營養師:不僅如此,還有助防血管阻塞等好處。

    大腸癌有辦法在初期就發現?醫:有跡可循,出現這些症狀多加留意

    2020-03-26

    陳一毅醫師表示,大腸癌之所以難發現,主要是因為它是一種進展較慢的癌症,前五年在初期階段時,常見頂多是以貧血的方式表現,其他基本上是沒有什麼症狀的,而當發現血便的時候,通常是已經到了二期、三期。

    腸癌復發非不可逆!維持生存率7招防復發,第一點一定要做到!

    2019-12-19

    較為常見的跡象如從肺臟復發,會容易出現咳嗽等症狀,就如余苑綺就一直出現咳嗽的狀況;而如果是腹部就容易壓迫腸道,可能就會出現腸阻塞的情況、腸沾黏、食慾不振等情況;而復發在肝臟則可能影響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等;而在原地復發則也會出現腸癌的徵兆:血便。而往往在發現徵兆出現時,基本上已進入晚期,應多加留意。

    大白菜富含防癌營養,能加速致癌物排出體外!這樣挑選、保存更能守住營養!

    2019-12-19

    營養師表示,大白菜中的異硫氰酸鹽、異硫氰酸苯乙酯這兩種植化素,對於排除體內的致癌物排除相當有利,它們能夠加速排除體內的致癌物、抑制腫瘤細胞分裂、使癌細胞死亡,對於保護消化道、防範癌症相當有幫助。

    高麗菜不只潤腸通便,蘿蔔硫素還利抑制大腸癌基因!這樣保存就能存放到兩週!

    2019-12-04

    營養師表示,高麗菜也是屬於我們常聽到的營養蔬菜:十字花科的一種。高麗菜所含有的各種植化素就包括了,beta-胡蘿蔔素、葉黃素、吲哚-3-甲醇、蘿蔔硫素、木犀草素、芹菜素、葡萄糖二酸等,其各個都對於預防癌症相當有利。

    今健康New新聞
    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很溫和?醫解迷思,正確治療觀念拚完賽!
    台灣的新發現的乳癌約9成為早期乳癌,其中7成屬於荷爾蒙陽性乳癌,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可謂是「眾中之眾」。不過民眾的認知卻常見許多迷思,例如「很溫和」、「幾年了,不用擔心復發了」等等,不過實際情況卻超乎想像。
    她健檢紅字以為是太常熬夜,原來是「骨髓增生性腫瘤」!醫:控制不佳增中風、心肌梗塞風險。
    一名37歲女性上班族,因卵巢巧克力囊腫破裂出血、引發劇烈腹痛就醫,意外發現多種血球數量超標、部分甚至超出正常值3倍,脾臟也腫到1.5倍大。轉診至血液腫瘤科,經骨髓切片檢查後確診罹患少見的「真性紅血球增生症」。
    肺癌防治戰,台日韓比拚!台灣5戰3勝,差在2關鍵,台灣要跟上!
    肺癌死亡占全部癌症死亡人數近五分之一,全球防治肺癌各國祭出策略。據「台日韓肺癌防治評比」報告,結果顯示台灣5戰3勝,智庫專家指出2大不足關鍵,呼籲台灣防癌正朝正向發展,盡早改善有望突破!
    抗癌如大考!選對策略,擺脫荷爾蒙陽性乳癌高復發風險!
    乳癌是台灣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更蟬聯近六年死亡率的前三名,其中荷爾蒙陽性(HR+/HER2-)為最大宗,若又為高風險族群術後有三成復發機率。如何降低復發、邁向治癒是年輕早期乳癌患者的一大難纏課題!馬偕紀念醫院乳房中心張源清主任點出抗癌應考關鍵:術後輔助治療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如同找到補教名師,抗癌成績更進步,再創人生高分成就!
    郭子乾岳母黃斑部病變憂失明。醫指4症狀快就醫,新藥給付3族群受惠!
    郭子乾表示,想當時岳母曾經向家人幾次提到過視力感覺越來越惡化,大家原以為是老花眼等等一般的年老現象,好一陣子後才察覺不對勁前往眼科檢查,才發現是黃斑部病變,岳母視力已受影響。
    今健康嚴選推薦
    【名家專欄】郭祐睿中醫師/眼睛痠澀刺痛是青光眼?眼中醫推3茶飲有助護眼!
    大部分的患者覺得關於眼睛的問題就會使用「護眼神方」枸杞菊花茶,其實不盡然如此,舉例來說若是眼睛乾澀的人合併結膜紅、眼睛痛、眼屎多而且顏色黃,當然就可以使用枸杞菊花茶,但是枸杞的劑量要少,菊花的劑量要多;若是有以上症狀以外,眼睛還會有灼熱感,眼屎多到會「牽絲」,也就是水樣分泌物增加,這樣就是感染性結膜炎了,這時候就要使用菊花、金銀花來治療;假如單純的眼睛乾澀,結膜沒有紅,眼睛周圍沒有眼屎,這種情況是屬於「陰虛」,就可以使用枸杞、蓮藕、麥門冬、山藥等比較滋潤的藥材,效果就更顯著。
    【名家專欄】招明威教授/全民節水省起來!黃豆粉、小蘇打粉洗碗洗菜誰厲害?
    小蘇打屬於弱鹼性粉末,具有侵蝕性,所以用來清洗杯碗瓢盆之類的「硬物」很好用,但如果用於軟性的物質,像是洗菜,就要特別注意用法用量,使用過多或是浸泡太久,容易腐蝕蔬菜的纖維,讓菜軟掉不清脆。
    【名家專欄】曾郁文醫師/懷疑有尿失禁?簡單4步驟自我檢測!
    漏尿的狀況,輕則底褲濕濕的;重則影響到生活,排斥性行為、無法出遠門、放棄運動,甚至怕身上有尿騷味,這些都是「尿失禁」的症狀,長期下來不敢與朋友往來,低潮陰霾造成憂鬱症。
    【名家專欄】洪素卿/腹痛急診驚見肝癌!注意相關症狀,出現疼痛多晚期!
    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陳彥仰醫師指出,肝臟裡面沒有神經,肝臟的表面才有神經,肝臟的腫瘤如果沒有侵犯到表面是不會有疼痛的症狀,且如果腫瘤不夠大,或是沒有遭到劇烈碰撞等外力影響,多無明顯症狀,一旦患者出現疲勞、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上腹部悶痛、肝功能異常、黃疸、腹部腫大、甚至上腸胃道出血、吐血等肝癌臨床症狀,多數已是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