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癌地圖公佈:雲嘉南發生率和第四期最多!醫師點名5種錯誤飲食習慣
2020-12-21
今健康/郭家和
大腸癌蟬聯癌症第一名 7大症狀要注意
大腸直腸癌連續12年為國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一名,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王照元教授表示,過去確診即為第四期大腸癌的比例高達24至25%,近年推行大腸癌篩檢後,降低至17%至18%。王照元指出,當出現大便有血、大便變細小、排便習慣改變、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摸到腫塊等等,都可能是大腸直腸癌症狀,惟其早期症狀並不明顯,當民眾缺少早期篩檢意識,就會增加早期發現難度。
防大腸癌應注意錯誤飲食 提高篩檢觀念
王照元指出,大腸直腸癌的成因包括有無基因遺傳史、錯誤的飲食習慣如高糖、高油炸、高脂肪、過多紅肉攝取、纖維攝取不足、運動量不足;此外健檢意識低落,導致部份病人確診時已是第四期,因此死亡率相對高。相較於2014年全台大腸直腸癌人數約9.5萬人,2018年已突破10萬人,顯示大腸直腸癌盛行率仍呈現持續上升,國人應重視大腸直腸癌的預防和治療。
大腸直腸癌地圖公佈 雲嘉南晚期人口最多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也首次公佈國內大腸癌治療地圖,據2018台灣大腸直腸癌盛行率排名,南區雲嘉南地區每10萬人口有497人居冠,其次為台北區467人、高屏區420人、中彰投369人、桃竹苗365人、東區354人。而確診時已是大腸直腸癌第四期的人數,則以雲嘉南地區最高達17.38%,高屏區也高達17.19%。表示南區約6個大腸癌患者中就有一名發現時已是晚期,民眾應提高健檢意識。
大腸直腸癌晚期治療 先測基因再決定標靶藥物
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副秘書長張琮琨指出,大腸直腸癌患者一旦進入到第四期,治療上相對棘手,必須採取化學治療加上標靶治療,並針對不同腫瘤位置、數量去擬定治療策略,且根據病人基因檢測決定使用抗表皮生長標靶或是抗血管新生標靶。張琮琨說明,第四期的大腸癌治療在只用化療的狀況下,存活中位數約為10.3個月,而若能第一線開始合計使用3個標靶治療,存活中位數能多出1年半,惟第二線的標靶尚未有健保給付,患者需自費負擔,期待未來能放寬給付條件,照顧更多患者與家庭。
大腸癌暴露標靶藥物愈多 存活機會有望延長
王照元表示,臨床上仍有部份大腸直腸癌患者在確診後,不願意接受化療與標靶治療,表示對於大腸癌篩檢與治療觀念,仍有待政府與醫學會持續推動,同時也呈現出地區差異。以北區而言,雖然大腸癌第四期人數比例不低,但暴露標靶治療的機會高,存活時間也相對延長。提醒民眾,診斷出疾病務必要妥善接受治療,才能獲得良好預後。
減少大腸癌發生 及早篩檢最重要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指出,每年經由大腸癌篩檢可發現35,000例癌前病變,只要能在篩檢時將癌前病變的息肉切除,癌症就不會發生。及早篩檢是降低大腸直腸癌發生的重要方式。王英偉提醒,只要符合建議年齡,50歲以上民眾應定期接受2年一次大腸直腸癌篩檢,呼籲每一位國人都能定期篩檢,減少大腸癌的發生機率。
《延伸閱讀》
.十大癌症之首大腸癌可預防,國健署:50歲起定期篩檢降死亡風險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