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12 筆數
乾癬治不好只能吃類固醇?醫破解五大迷思:及早就醫增加治癒機會
2020-12-03許仲瑤指出,國人常見的乾癬五大迷思為:一、無法根治;二、早治晚治無不同;三、乾癬等於類固醇治療;四、西醫只會開藥膏治療無效;五、生物製劑傷肝腎。其實,乾癬無法根治但仍可穩定控制,且愈早治療,達標的機會越高。若等到共病加重,反而要使用更多藥物,治療也相對棘手。
哪些人要打疫苗防肺炎?醫籲:肥胖、抽菸、多重慢性病最危險
2020-11-16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醫師指出,容易被忽略的肺炎高風險族群包括肥胖、高血壓、抽菸三大因子。BMI──身體質量指數在30-34.9之間,罹患肺炎的風險將升高1.4倍;BMI值大於35則肺炎風險增加兩倍,尤以男性為甚。黃信彰表示,一項美國追蹤超過10萬人的研究發現,抽菸者比起一般人,肺炎風險上升1.5倍,且菸齡超過25年者,肺炎風險更上升至2.54倍。
中風不可拖!每分鐘腦細胞多死190萬個 注意「微笑舉手說你好」三大徵兆
2020-10-26腦中風發生與慢性病關係非常密切,鄭建興說明,一旦高血壓發生將會增加2.8倍中風風險;糖尿病則增加2.9倍中風風險;高血脂則增加2.4倍中風風險。台灣心臟學會名譽理事黃瑞仁醫師表示,血管問題引發腦中風的主因是三高,另一項重要因素是抽菸。
洗腎是生病吃太多藥?哪一種止痛藥會傷腎?醫師籲風險族群勿亂吃
2020-10-08楊孟儒醫師指出,絕大多數腎臟病而造成洗腎皆非用藥引起。國人之所以服藥種類多,原因在於身體患有不同共病,如三高、心臟病,多共病導致可能用藥超過10種。楊孟儒強調,針對各種共病開立的藥物,不但不會傷腎,更可以控制三高、疾病,進而達到保護腎臟的效果。因此依照醫囑、規律服藥才是真正免於洗腎的良好觀念。
空污吸太多容易失明?三高、老年人、心血管族群當心眼中風
2020-09-30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主任劉瑞玲表示,空氣污染會對身體造成多方面傷害,在眼表皮部份會引起乾眼症,而空污中的微粒子經由呼吸進入體內血液中,如果是心血管健康本就不理想的族群,就可能在某個時間點造成血栓,一旦血栓發生在重要位置,就可能引起心血管堵塞、腦中風等等,而發生在中心視網膜動脈阻塞就會引發「眼中風」。劉瑞玲強調,心血管疾病大多沒有預警,控制三高仍是首要防範方法。
武肺期間生病該不該去醫院?醫指2情況一定要去,回家後做好3件事。
2020-05-06何松穎醫師表示,疫情當下能減少出入醫院降低風險自然是比較好的,不論是幼童、成年人、老人,是否前往醫院,主要可看是否會影響生命安全作為考量來評估風險,除了緊急事件如急性心臟病等應立即就醫,其他情況若不確定,都應先和醫師討論及確認為佳。
三高如何維持免疫力?專家:三高易同時有兩種,「3少1多」很重要
2020-04-14孫語霙營養師表示,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經常同時出現兩項或三項,或是單一項目沒有控制好而導致其他症狀,例如血脂肪控制不佳也會導致高血壓,因此要預防三高,建議維持「少糖、少油、少鹽和多纖維」的飲食原則。
天冷、溫差大易中風、心肌梗塞,何松穎醫師教防範及保命
2020-02-12何松穎醫師表示,對於腦血管病變如中風而言,太冷或太熱都容易使其風險上升;對於心血管病變如心肌梗塞,則是容易發生在太冷的溫度環境之下。而溫差較大的情況通常身體就會經歷到「相對太熱」或「相對太冷」,例如剛從冷凍庫走出到室內溫度並不會太熱的空間,但溫度對身體而言相對較熱,就有可能引起中風。也因此不論是太冷、太熱、溫差較大的情況下都需留意心、腦血管病變風險上升的可能。
從眼睛抓出三高問題。醫:自覺眼睛異常盡早檢查,抓出三高等中風危險因子。
2019-12-25高齡醫學科/吳芝穎醫師 表示,眼睛可以反應很多身體的問題,最常見的就是在眼底檢查時發現視網膜的視神經異常、黃斑部、神經血管硬化等。而通常有硬化的話就很有可能有糖尿病、三高等問題存在。
預防心肌梗塞該裝支架?控制三高、抽煙更重要/洪惠風
2019-12-17七成以上的心肌梗塞屬於第一型,與血管壁有關,而跟血管狹窄程度無關。反覆的研究都告訴我們,預防心肌梗塞,主要靠的是控制三高、抽煙這些危險因素,而不是靠放支架。
外食族吃便當也能很健康?有肉、有菜、有澱粉,醫教這樣吃照樣防3高!
2019-12-04心臟內科/林俊忠醫師 表示,如果是以一般的雞腿便當來看,有肉、有菜、也有澱粉,基本上吃一半就已經符合人體營養所需,所以為了身體健康,可以考慮只吃一半就好了。而所謂的吃一半其實也不用怕營養不足、吃不夠,醫師建議,可以就把白飯的量減少一半,菜和肉一樣照吃,肉類可避免炸物,如此也可以符合人體需求。
8大禦寒撇步保護心血管!防心肌梗塞、心臟病發、中風,出現這些症狀速就醫!
2019-12-03研究發現,低溫容易引發腦中風等各種致命危機,若發現臉部不對稱、雙手一邊較為無力、講話卡卡的等中風前兆時,應立即撥打119,把握黃金搶救時間切勿因症狀緩解而輕忽。
今健康New新聞

顏面神經麻痺跟中風怎麼分?三大徵兆看分明!醫師:及早治療助恢復

新冠病毒變種害疫苗無效?重症醫師:疫苗2.0可解決

低頭族更容易有雙下巴肥肉!醫師分析4種雙下巴原因

中研院人體生物資料庫跨界合作演譯基金會 陳建仁:助國人預測疾病風險

戴口罩照染新冠肺炎?重症醫:候診區比病房危險
今健康嚴選推薦

盜汗、皮癢、虛累累?骨髓纖維化十大症狀 醫:拖久恐急性白血病

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分不清?小心拖久關節變形

傢俱上會動的白點是什麼?!招名威:粉螨常見難根除,3招有助消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