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17 筆數
減肥失敗?肥胖停不下進食?關鍵也可能在「心理疾病」。
2022-04-13蔡岳融心理師表示,現代生活節奏快、壓力大,不少人受生活影響,心理疾病其實相當普遍,不少人會透過飲食進行紓壓、尋求心靈的慰藉。一般而言這並不是壞事,生活中確實也會需要透過實際的行為及獲得滿足心情,但若是這些壓力是會不斷存在於生活中,甚至是已經形成心理障礙而長期存在,有這樣的飲食習慣就會不斷持續,進而引起肥胖,甚至過度肥胖、影響健康。
養生也要養心,4情況早檢查!醫:心理疾病普及,且易影響健康。
2022-04-11楊聰財醫師表示,以健保數據資料來看,台灣人於身心科相關科別就診人數約達200萬人,相當普及,而這些還僅是有就醫紀錄者,因各項因素未就診的隱藏人口恐怕更是高出不少。楊聰財醫師指出,從臨床研究數據統計並分析,心理疾病就醫的患者估計僅約20%。
防「異」大作戰!如何擺脫搔抓循環?醫教正確認識異位性皮膚炎
2021-12-10異位性皮膚炎可說是世界上最癢的疾病之一,不分晝夜的嚴重搔癢如同身上有萬隻螞蟻攢動,持續搔抓導致皮膚破損、流湯流血,皮屑散落就像麵粉人,洗澡、睡覺、穿衣服都疼痛不已,像是皮膚貼著荊棘或仙人掌尖刺。除嚴重失眠,明顯外觀變化也會影響人際、生活與工作學業。
簡單防範天冷6疾病風險!醫:睡覺放件外套助防心肌梗塞。
2021-11-11洪暐傑醫師表示,天氣冷血管收縮,容易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問題,例如腦中風、心肌梗塞。且不單僅限於寒冷,也包括溫度變化過大,例如太冷或太熱,像是在較冷的浴室洗熱水澡,又或者是洗完澡後從溫暖的浴室回到較冷的房間等。這些情況年長、三高等慢性疾病者、有心、腦血管疾病史者等風險族群更要注意。
芹菜素助防癌、防阿茲海默症!營養師指常見食材,不只芹菜才有。
2021-09-28嫚嫚營養師指出,芹菜素可抑制α-葡萄糖苷酶,有助於預防、改善糖尿病。且可增加胰島素分泌,達控制血糖的目的。除此之外也可促使內皮細胞分泌一氧化氮,降低發炎反應,有助降低因高血糖促成的發炎反應。
「像戴著灰白濾鏡看世界」憂鬱症為何發生?身邊親友如何避免「踩雷」加重病情?
2021-08-03憂鬱症為所有心理疾患中盛行率最高的疾病,憂鬱症終生盛行率為百分之5至17,也就是說一百人中有5至17人在一生中會罹患一次憂鬱症。讀者們通常會對憂鬱症有許多疑問,讓我們透過以下四點來認識憂鬱症,並學習如何幫助罹患憂鬱症的親友吧。
憂鬱症普遍性比想像還要高!不只心情低落,任何徵兆都應警覺!
2021-07-15有的人說憂鬱症如同「心靈的感冒」,巧妙比喻著憂鬱症的普遍常見,彷彿像感冒病毒一般,當我們先天脆弱性高、後天抵抗力不足,此時再加上吹風受凍時則很有可能患病。而憂鬱症確實也是受到生理、心理、環境社會等多重因素下相互影響的結果,當個人的心理功能失調,無法面對生活壓力時,所產生的情感型疾病。
空間限縮!防疫期的「家庭壓力」諮商心理師6招改善!
2021-06-17以前價值觀不合的家人,就是少談少接觸少聽為妙,但是現在很難了,通通要待在家裡了,若家裡不夠大只有一台電視就很麻煩。彼此之間緊密生活而緊張、衝突,像現在孩子停課不停學,光要監督孩子是否認真聽視訊課程、每天寫完功課就快要吵翻天了。
得心臟病發生憂鬱症風險高3倍!恐升高皮質醇增加血栓風險 醫籲3招解「憂」護「心」
2021-04-19憂鬱、沮喪、煩悶、無精打采通常是短暫的情緒反應,但是當身體健康狀況亮起紅燈,負面情緒可能持續影響身體並引發憂鬱症。哈佛大學醫學院表示,美國成人約有五分之一在一生中受到憂鬱症影響,其中患有心臟疾病者的憂鬱症風險,是一般人的三倍之高。
愛買東西也是精神疾病?醫教3招改善強迫性購物症!
2021-03-24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指出,強迫性購物症和焦慮症息息相關,容易產生焦慮,包括了慢性焦慮、廣泛性焦慮等,或是衝動控制障礙。患者常常會因為大腦的額葉沒法辦有效的作出理性控制,在購物時便容易先下手再說,事過才反悔。甚至是明明知道不該買,卻同時有「不買不行」的想法,或是如同賭博常常出現的「買最後一次就好」。
含糖飲料傷身、傷心又傷腦?毒物專家:過量恐降智力、記憶力。
2021-03-18招名威教授表示,攝取適量未必是壞事。當人體攝取到糖,舌頭的味覺接收器接收到甜味的訊息,就會觸發大腦神經細胞釋出荷爾蒙「多巴胺」,會讓我們感到滿足、愉悅,像吸了尼古丁一樣,會有如「迷上甜食」般成癮的現象。但若食用「過量」的含糖食品,歡愉的功能會被屏蔽掉,特別是負責降低焦慮、恐懼、壓力反應的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會大幅減少,憂鬱症和躁鬱症的發生率雙雙都會提升不少。
6招改善憂鬱症,楊聰財:9大症狀超過兩週盡早治療。
2021-03-09楊聰財醫師指出,環境因素對於憂鬱症的影響,舉凡如婚姻、家庭、課業、工作、社交、經濟等生活壓力,或是生離死別、天災人禍等造成的影響,在精神上引起相當大的負擔。
不要再說「別想太多」,楊聰財:4不5要陪伴憂鬱症患者!
2021-03-09楊聰財醫師表示,陪伴憂鬱症患者,最重要的並不是「能給對方什麼幫助」,而是「對方需要什麼」,簡單而言就是「同理心」,換做實際的行動,就是傾聽、陪伴、帶動。真誠的站在對方的立場看事情,聽對方說,適度的附和,並做適當的帶動,如鼓勵對方走走。若對方不願意,那就尊重對方的意願。記住,關鍵在「對方現在需要什麼」,而不是「需要對方做什麼」。良好的陪伴,往往勝過一句「別想太多」。
【名家專欄】楊聰財醫師/不讓悲傷往事牽著鼻子走,3步逆轉反芻式思考!
2021-01-22反芻式思考會加重或延長負面情緒或憂鬱症狀,因為它促使個體將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負面感受上,使其將自己孤立起來,並不斷沉溺於對所煩惱的問題進行思索,而不嘗試做任何解決問題的行動;也會沉浸於對憂鬱症狀的成因或者影響結果進行思考,而不做任何建設性的事情以減緩癥狀。
乾癬治不好只能吃類固醇?醫破解五大迷思:及早就醫增加治癒機會
2020-12-03許仲瑤指出,國人常見的乾癬五大迷思為:一、無法根治;二、早治晚治無不同;三、乾癬等於類固醇治療;四、西醫只會開藥膏治療無效;五、生物製劑傷肝腎。其實,乾癬無法根治但仍可穩定控制,且愈早治療,達標的機會越高。若等到共病加重,反而要使用更多藥物,治療也相對棘手。
是收藏、節儉還是囤物症?醫指3大指標。改善從設定時間做起!
2020-12-01精神科楊聰財醫師表示,許多人會認為東西堆放雜亂或收集一堆東西才算是囤物症,但其實囤物症未必就是髒亂,東西堆放一堆也未必就是囤物症,臨床上有許多囤物症患者物品是擺放相當整齊的,也有東西擺放相當多卻非為囤物症。是否為囤物症可從3大情況作初步判斷。
【名家專欄】楊聰財醫師/情緒障礙自殺風險多4倍 精神科醫師鼓勵多做簡單3件事助改善!
2020-10-08我們人群中也不乏有此種性格特質的人,罹患情緒障礙(憂鬱症、焦慮症、暴怒症等)的機率是一般人至少4倍以上,也因此是自殺的高危險族群之一。
今健康New新聞

「就像是被小黑蚊叮了一千個包!」 異位性皮膚炎大發作、男子癢到進急診!

異位性皮膚炎別放棄治療!中重度病友健保武器選擇多!

骨質疏鬆症迷思大破解!醫籲及早治療防骨鬆、骨折

醫教3大關鍵幫助預防HPV感染!9-14歲接種疫苗效果佳

智慧醫療成為趨勢!認識未來健康生活新日常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觀展攻略
今健康嚴選推薦

【名家專欄】郭祐睿中醫師/眼睛痠澀刺痛是青光眼?眼中醫推3茶飲有助護眼!

【名家專欄】招明威教授/全民節水省起來!黃豆粉、小蘇打粉洗碗洗菜誰厲害?

【名家專欄】曾郁文醫師/懷疑有尿失禁?簡單4步驟自我檢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