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收藏、節儉還是囤物症?醫指3大指標。改善從設定時間做起!
2020-12-01不論是為了節儉或是為了收藏,生活中總是會有許多物品因為擺設或暫時用不到而閒置著,有時往往一放就是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精神科醫師指出,這種情況很有可能就是囤物症的表現,可從3大情況確認,如有疑慮應盡早改善,以免影響生活甚至健康。
是收藏、節儉還是囤物症?3大指標多留意
精神科楊聰財醫師表示,許多人會認為東西堆放雜亂或收集一堆東西才算是囤物症,但其實囤物症未必就是髒亂,東西堆放一堆也未必就是囤物症,臨床上有許多囤物症患者物品是擺放相當整齊的,也有東西擺放相當多卻非為囤物症。是否為囤物症可從3大情況作初步判斷。
首先第一點,檢視自己是否會大量收藏或囤放某些物品,例如石頭、衣物、書本等,範圍有時也會相當廣泛,如生活用品,但其實常常擺放到過期。其次,不論是否擺放整齊或是髒亂,這樣的大量收藏或囤放已造成原本生活環境的干擾,如生活空間逐漸變小,甚至到沒有辦法順利活動地步。第三,這樣的行為妨礙到生活、造成負面影響,或甚至造成經濟壓力,但不這麼做卻也會引起焦慮等負面情緒。若三者同時存在,應適當懷疑自己是否有囤物症,盡早改善為佳。
囤物症是一種強迫症,背後可能和憂鬱症有關?
楊聰財醫師表示,囤物症是強迫症的一種,形成的因素繁多,包括了原生家庭的影響、對未來生活的不安,甚至相當常見有分離焦慮的情況,也可能是不自覺中以購物的方式安撫自己憂鬱、焦慮情緒的出口,或是本身就有憂鬱症或焦慮症等精神障礙而未察覺。這些原因也可能環環相扣彼此影響著,也可能在各年齡層出現。例如常見父母認為不用的衣物或家具丟掉是一種浪費,因此不斷存放著,年復一年沒再用上,但卻讓生活空間不斷縮小形成阻礙。又或者沒有閱讀需求,但會不斷收藏各種書籍,卻也是好幾年都沒有用上,甚至根本沒有拆封,同時影響著生活形成壓力等,這些往往都可能有囤物症的情況。
囤物症影響廣泛,包括情緒、健康、安全
節儉是一種美德,收藏是一種良好的嗜好,未雨綢繆也是一種有備無患的生活習慣,其背後最主要的目的都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但倘若這樣的行為已經變成無意義的舉動,甚至影響到生活、形成壓力,或是造成身旁其他人的困擾,適得其反,應盡早改善為佳。
楊聰財醫師指出,囤物症不僅可能加重自己生活壓力,診間也不乏常有囤物症患者,因為家中堆放的物品已經超出一般人能接受的範圍,導致家庭失和甚至是離婚。另外,東西不當囤放往往也容易造成電器線路擺放不妥,提升電線走火的風險。更不用說不當的囤放物品造成環境難以清潔,堆積灰塵,孳生塵螨、細菌、發霉,影響健康。
斷、捨、離改善囤物症,從設定時間開始做起。
相信不少人都聽過「斷、捨、離」,這也是改善囤物症的方法之一,但不代表需要把所有東西一次全部丟掉,楊聰財醫師表示,這樣的行為很有可能對患者而言會太過刺激,為了平復心中的不安,反而造成「報復性囤積」的反效果。
醫師建議,可以先丟棄確定不需要的物品,並對其他各項物品設定一定的時間,例如一年,若一年的時間內都沒有再使用到,那麼可以思考這物品是否也代表著自己已經完全不會再使用到了,畢竟都已經一整年未使用。若不會再用到,便可以整理出來丟棄、回收或捐贈。
親友也應尊重或可試著去理解囤物者的心情及想法,已鼓勵的方式取代負面或偏激的言詞或行為,例如嚴厲的糾正或試圖強制丟棄物品等。而如有需要也可以至精神科門診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更有利改善此情況。
《延伸閱讀》
.平時打掃如何避免揚起灰塵?毒物專家譚敦慈:牢記「乾濕乾」原則。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