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22 筆數
地震後,感覺又有地震?8種人易「假性地震」,4科別醫師詳解!
2022-10-13台灣地震頻繁,且許多規模都不小,讓不少人時常出現「是不是又地震了?!」的感覺,有的甚至感到焦慮恐慌、害怕回家。這般「假性地震」的情況是如何出現的?又該看什麼科別、如何治療?平時又可以如何改善?醫師們一一解惑。
創傷後留意4大症狀早檢查,防急性壓力障礙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2022-10-04楊聰財醫師表示,急性壓力障礙通常會在事件後1個月內出現,過了1個月便會形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其他也可能出現恐慌症、憂鬱症等精神疾病。另外也容易有酒精或藥物依賴及濫用等問題,若持續使用將產生耐受性,但若不使用又會出現嚴重的自律神經失調的戒斷症狀,心理狀態不佳、失眠等睡眠狀態也影響健康,不容小覷。
親友過世走不出傷痛?醫教當事人、陪伴者應對「延續性哀傷障礙」。
2022-08-24楊聰財醫師指出,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失去親友的人約有7-10%的機率罹患延續性悲傷障礙。臨床也發現,若是親友死亡過程太過突然、暴力等;或是倖存者為女性、兒童、老人,且事後處於社會孤立、支持系統薄弱;或是倖存者在兒童時期就曾有負面的生活體驗、過往曾有罹患創傷後壓力障礙者,延續性悲傷障礙的發生率都可能顯著提升。
打呼代表睡得熟?小心睡眠呼吸中止症傷身、傷心、傷伴侶!
2022-08-19打呼相當常見,但也和睡眠呼吸中止症有高度關聯性,其不只容易使睡眠品質不佳、使得心力憔悴,更是容易提升各項疾病風險,同床的伴侶也容易受到波及。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就指出,日前一名婦人長期受失眠所擾,情緒焦躁不安、鬱卒、白天精神恍惚,經詳細問診後發現,原來是因先生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所致。
父母控制狂?什麼都要管?醫教4招用智慧打破惡性循環!
2022-08-15楊聰財醫師表示,每個人都會希望自己的意見、言行能夠被尊重,特別是在青春期、轉大人開始越來越注意到自我意識的階段。依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所言,每個人的腦海中都會有3個「我」,包括趨樂避凶的「本我」、遵守道德規矩的「超我」、以及處理現實狀況的「自我」。
酗酒、酒駕、戒酒改不掉?「酒精使用障礙」自我檢測,應以疾病治療!
2022-08-08每看到這類新聞令人難過又氣憤,酒精使用障礙者累犯害死無辜生命。根據國衛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於2022年1月發布的研究調查顯示,臺灣地區「有害酒精使用」盛行率介於9.85%~12.45%間,比率相當高。
有ADHD怎麼辦?醫:未必要治療,2方向可改善!
2022-04-20楊聰財醫師表示,ADHD約有6成左右的機率會延續至成人,不論是以個人立場看自己,又或是為自己的小孩尋求改善方法,都可從兩大方向思考。醫師表示,改善未必需要治療ADHD,主要應看影響生活程度,若影響到一般生活,例如時常衝動決定而產生損失、時常遺漏事物等,可透過APP訓練注意力、睡眠充足、養成運動習慣等自主改善,降低ADHD症狀。必要時可尋求醫學協助,透過藥物治療及認知行為治療等,有助改善ADHD、提升專注力。
養生也要養心,4情況早檢查!醫:心理疾病普及,且易影響健康。
2022-04-11楊聰財醫師表示,以健保數據資料來看,台灣人於身心科相關科別就診人數約達200萬人,相當普及,而這些還僅是有就醫紀錄者,因各項因素未就診的隱藏人口恐怕更是高出不少。楊聰財醫師指出,從臨床研究數據統計並分析,心理疾病就醫的患者估計僅約20%。
布魯斯威利「失語症」息影!醫:3情況速就醫,中風等6種人更要注意
2022-04-01楊聰財醫師表示,語言表達能力出現問題原因繁多,可能因心理障礙而起,也有可能是因腦部障礙所致,而失語症正是後者。這一詞雖然陌生,但其實並不是罕見疾病,最常見的風險族群就是腦中風者、曾經腦中風者,也包括所謂的小中風,約佔整體30%。
抖腳如何改善?醫指關鍵。未必要改,且還有助健康!
2022-03-24楊聰財醫師表示,抖腳可能原因有很多,除了可能因自小模仿出來的習慣,或無聊所做出的動作以外,原發性顫抖症也會出現抖手或抖腳的症狀,確切原因還有待醫學研究,推測與染色體異常有關,因此抖腳也有可能受到家族遺傳影響,像是常見父子看電視一起抖腳,這或許不單僅是模仿。另外,也有可能受到物理影響,例如酒精、咖啡因等,許多人酒精、咖啡因較大量時,會出現頭暈、顫抖等現象,也包括腿部。
獨立、單身也要留意心理健康!醫教6招防「獨活症候群」!
2021-11-23獨立、單身和與人交往,這兩種情況看似完全相反,但實則可以同時存在。楊聰財醫師表示,不論自己一個人的原因為何,又或者是否是自己願意與否,除了可以養寵物作陪伴、聊天,也以可在以安全考量為前提之下,透過3C設備參與不同的社群,並且在職場或校園等生活場合中多參與不同的課程、社團、活動等,讓自己在獨立之外,也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一直洗手是強迫症嗎?該怎麼辦?楊聰財6招終止惡性循環!
2021-10-27楊聰財醫師表示,強迫症的思考及行為,往往會不斷的加重患者的身心負擔,甚至影響生活、影響到身邊的人的生活,例如前述提到洗手記數到破千、洗到半個小時、洗澡洗到超過一個小時等,造成上班、上課遲到、影響社交、家人的作息也跟著混亂等。
講話常忘詞?8症狀小心腦退化!醫:高壓、慢性病等族群要注意。
2021-06-24楊聰財醫師指出,以往腦退化較常出現於65歲以上族群,但隨生活節奏、文化變遷、生活型態等影響,也不再只是年長者特有的情況,腦退化已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年齡已下修到30、40歲。提醒民眾應時時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及生活型態,並注意自己日常是否有不尋常的跡象。
無法坦率接受讚美、面對成功。醫教6招克服冒牌者症候群免於過勞!
2021-06-04冒牌者症候群在生活上相當辛苦,常常會在受到讚賞時感到暫時的自信和喜悅,接下來開始擔心被識破,然後開始卯足全力的努力試圖證明自己,在表現優越被讚賞之時,又從短暫的喜悅重新進入不安,形成一個過勞的惡性循環,不斷繞著圈子在追著自己。
高壓防疫生活引頭痛、失眠、胃痛 楊聰財5招改善「新冠壓力症候群」!
2021-05-21楊聰才診所院長/精神科楊聰財醫師表示,害怕和恐懼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生存本能,為的是防備周遭可能發生的危險得以生存,這波疫情災難稍有不慎足以致命,對人所帶來的壓力自然也會有別於以往。而這樣的高壓生活往往不僅影響情緒和行為改變,讓人出現焦慮、躁鬱、甚至是出現強迫症等心理疾病,也容易造成荷爾蒙失調、引起頭痛、失眠、食慾不振、免疫力下降等各種健康問題,影響層面非常廣泛,可謂全面性的影響。更讓人擔心的是,許多民眾不善於「坦承」自己的壓力,認為自己沒問題、不該有問題,壓抑的情緒無法得到妥善的處理,往往讓狀況愈加嚴重。
愛買東西也是精神疾病?醫教3招改善強迫性購物症!
2021-03-24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指出,強迫性購物症和焦慮症息息相關,容易產生焦慮,包括了慢性焦慮、廣泛性焦慮等,或是衝動控制障礙。患者常常會因為大腦的額葉沒法辦有效的作出理性控制,在購物時便容易先下手再說,事過才反悔。甚至是明明知道不該買,卻同時有「不買不行」的想法,或是如同賭博常常出現的「買最後一次就好」。
6招改善憂鬱症,楊聰財:9大症狀超過兩週盡早治療。
2021-03-09楊聰財醫師指出,環境因素對於憂鬱症的影響,舉凡如婚姻、家庭、課業、工作、社交、經濟等生活壓力,或是生離死別、天災人禍等造成的影響,在精神上引起相當大的負擔。
不要再說「別想太多」,楊聰財:4不5要陪伴憂鬱症患者!
2021-03-09楊聰財醫師表示,陪伴憂鬱症患者,最重要的並不是「能給對方什麼幫助」,而是「對方需要什麼」,簡單而言就是「同理心」,換做實際的行動,就是傾聽、陪伴、帶動。真誠的站在對方的立場看事情,聽對方說,適度的附和,並做適當的帶動,如鼓勵對方走走。若對方不願意,那就尊重對方的意願。記住,關鍵在「對方現在需要什麼」,而不是「需要對方做什麼」。良好的陪伴,往往勝過一句「別想太多」。
【名家專欄】楊聰財醫師/不讓悲傷往事牽著鼻子走,3步逆轉反芻式思考!
2021-01-22反芻式思考會加重或延長負面情緒或憂鬱症狀,因為它促使個體將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負面感受上,使其將自己孤立起來,並不斷沉溺於對所煩惱的問題進行思索,而不嘗試做任何解決問題的行動;也會沉浸於對憂鬱症狀的成因或者影響結果進行思考,而不做任何建設性的事情以減緩癥狀。
是收藏、節儉還是囤物症?醫指3大指標。改善從設定時間做起!
2020-12-01精神科楊聰財醫師表示,許多人會認為東西堆放雜亂或收集一堆東西才算是囤物症,但其實囤物症未必就是髒亂,東西堆放一堆也未必就是囤物症,臨床上有許多囤物症患者物品是擺放相當整齊的,也有東西擺放相當多卻非為囤物症。是否為囤物症可從3大情況作初步判斷。
【名家專欄】楊聰財醫師/男性也會有更年期 快速自我檢測10中3要小心
2020-09-231. 你的性慾是否降低? 2. 你是否感到缺乏活力? 3. 你是否察覺有體力不足,同時也有耐力不足? 4. 你的身高有否減少? 5. 你是否發現自己「享受生活」的感受不如從前? 6. 你是否感到沮喪,同時(或者)脾氣變壞? 7. 你勃起時的硬度是否無法與過去同日而語? 8. 你是否發現最近運動時,體力變差很多? 9. 你是否在吃完晚餐後就感到昏昏欲睡? 10. 你是否發現最近工作績效每下愈況?
連假後憂鬱、焦慮、覺得煩?名醫楊聰財教5招防範、3招破解收假症候群
2020-01-30楊聰財醫師表示,收假症候群主要常見於上班族、學生兩大族群上,兩者皆會遇上春節,而學生族群另外還會遇上寒假及暑假,常常都會有熬夜、日夜顛倒等作息不正常的情況發生,這也就是最容易引起收假症候群的原因之一。
今健康New新聞

新生兒篩檢防遺傳性疾病!產後48小時內進行,家長要先了解

黃斑部病變5大高危族群!減緩視力退化,眼內注射治療新進展

抗病毒用藥隨意停? 不只病毒失控、小心抗藥性風險!

行逕詭異非中邪!原來是愛滋病發 感染隱球菌腦膜炎

少數能預防癌症的疫苗!男女接種HPV疫苗助遠離頭頸癌與子宮頸癌
今健康嚴選推薦

【名家專欄】郭祐睿中醫師/眼睛痠澀刺痛是青光眼?眼中醫推3茶飲有助護眼!

【名家專欄】招明威教授/全民節水省起來!黃豆粉、小蘇打粉洗碗洗菜誰厲害?

【名家專欄】曾郁文醫師/懷疑有尿失禁?簡單4步驟自我檢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