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人關注

  • 新冠肺炎
  • 肺炎鏈球菌 
  • 疫苗
  • HPV
  • 膽固醇
  • 搜尋結果 31 筆數

    人看起來明明好好的?重症醫籲5種人注意生活,最好定期檢查

    2024-06-17

    許多人平常看起來好好的,但往往門診掛號後就接著住院,甚至住入加護病房。甚至有些人還會認為「沒看醫生沒事,一看就出事。」重症專科黃軒醫師在群分享,自己就常被問、也最擔心病人或家屬問「人明明看起來好好的,怎麼會這樣?」。醫師指出盲點,呼籲5種人更要注意生活,最好定期檢查。

    心房顫動染疫重症、死亡風險高!心臟科專家教正確護心關鍵!

    2022-03-30

    林柏霖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是心律不整的一種,尤其當心房因為疾病或心臟肌肉出現異常,甚至是新冠病毒造成免疫問題時,將導致心房搏動出現不規則。值得注意的是,心房顫動在臨床上通常沒有症狀,很多民眾無法分辨,因此確診心房顫動需藉由心電圖,特別提醒高齡、三高等慢性病患,應定期做健康篩檢、及早揪出心臟威脅。

    肥胖不僅是慢性病!更與十大死因有高度關聯!ACT管理刻不容緩

    2022-03-14

    2016-2019年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的比率高達47.9%,有近一半成人有體重的 問題,而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盛行率也高達11.21%,以上數據皆顯示台灣過重與肥胖盛行率仍有改善空間。除了BMI,腰圍也是健康體態重要的一項指標,根據國健署定義,腹部肥胖為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0cm。

    不明變瘦、體重下降盡早檢查!醫:5人就有1人和癌症有關。

    2021-11-04

    若未刻意執行減重計畫,體重卻在6個月內明顯下降5%以上,即可視為病態型的體重下降,可能罹患了某些疾病。據統計,約有6成與慢性疾病有關,約2成與癌症有關,約1成與精神疾病有關,剩下1成原因不明。

    高血糖不只「3多1少」!醫:防範9風險,中2個盡早定期檢查。

    2021-11-01

    高血糖、糖尿病可說是現代常見的文明病,對於這兩種血糖疾病民眾普遍知道「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少」3多1少症狀,不過大多就了解到這。對此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提醒風險族群可多留意其他相關症狀,特別是風險族群更是建議每年做一次血糖檢查,以利及時治療。

    預防心血管疾病,持「脂」以恆是關鍵!醫籲6大族群定期檢測

    2021-09-29

    高血脂如同沉默殺手,一旦出現症狀就可能有致命危險,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莊文博醫師建議,40歲以上民眾可多加利用健保提供之免費健檢服務,特別是家族中已出現早發性心血管疾病或是膽固醇過高者,應提早檢測,避免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糖友、三高、痛風留意烤肉醬!營養師4招避開隱藏地雷。

    2021-09-17

    烤肉醬普遍吃起來滋味鹹甜,最主要就是因為當中糖含量相當高,常見如砂糖、果糖、玉米糖漿、高果糖玉米糖漿,也有一些會將營養標示為「蔗糖轉化液糖」民眾比較不易辨識的名稱,但其實就是人工果糖的一種。因此,烤肉醬自然是對糖尿病、高血糖、高血脂患者不利,而果糖也是痛風常見相當重要的風險因子。

    洋蔥助防癌、防三高、防骨鬆。營養師教2吃法更助養生!

    2021-08-31

    槲皮素對於人體有相當多的好處,包括了抗過敏、抗自由基傷害、抗氧化、抗病毒活性、調節免疫等,從長遠來看對於預防疾病傳染、預防癌症、預防三高等慢性疾病、保護心血管等都有很大的幫助,且也有助於輔助改善哮喘、鼻竇炎、過敏性鼻炎等過敏反應。

    內臟脂肪過高將降低疫苗效果?積極瘦腰、控制三高,防疫更加分!

    2021-08-16

    肥胖者不但罹患新冠肺炎風險高,重症和不良預後風險也大幅提升。在肥胖人口較多的國家,疫情嚴重性和死亡率比起其他國家高,顯示肥胖為疫情傳染的關鍵。相較BMI身體質量指數,內臟脂肪囤積之腰圍大小與新冠肺炎嚴重程度更具相關,腰圍超標者其肺部組織受損程度顯著高於腰圍正常者,表示內臟脂肪囤積過多,新冠肺炎預後更不佳。

    老覺得累、睡不飽?醫:4情況留意慢性疲勞防癌症上身!

    2021-08-12

    王德生醫師表示,慢性疲勞有別於一般的疲勞,是一種長期處於疲憊的狀態,雖不是疾病,但是為一種症狀,主要和身體慢性發炎有關,引起的原因繁多,舉凡和睡眠品質、年齡、荷爾蒙、疾病、生活壓力、營養缺乏等,關係都相當密切,各項諸如糖尿病等慢性病、癌症、癌症治療、傷口感染等皆可能使身體慢性發炎,進而形成慢性疲勞。

    台灣愛滋戰「疫」不再是世紀黑死病!當HIV感染成為慢性病!當前的課題—去除歧視、翻轉污名。讓感染者安老

    2021-08-10

    不管是感染者篩檢,抑或是治療、用藥,台灣皆已超前聯合國愛滋規劃署目標。但臨床醫師們坦言,要將現有的成績再往上提升,光從醫療體系內著力可能不夠!畢竟,社會對疾病的歧視與污名化仍未消失。

    愛滋戰「疫」愛滋病是「世紀絕症」?感染後骨瘦如柴? 回歸正常生活。HIV感染今昔大不同

    2021-08-10

    究竟感染了HIV還能夠活多久?答案是:跟一般國人平均壽命幾乎沒有差異。 三軍總醫院感染及熱帶醫學科王甯祺主任說,若碰到青少年確診,「我都還開玩笑跟病人父母說,你放心,你的孩子會活得比我還久!畢竟台灣醫療人員平均壽命比大家短十年,所以這孩子未來會活得比我久。」

    講話常忘詞8症狀小心腦退化!醫:高壓、慢性病等族群注意保養。

    2021-06-24

    楊聰財醫師指出,以往腦退化較常出現於65歲以上族群,但隨生活節奏、文化變遷、生活型態等影響,也不再只是年長者特有的情況,腦退化已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年齡已下修到30、40歲。提醒民眾應時時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及生活型態,並注意自己日常是否有不尋常的跡象。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反覆發作難以入睡?專家教治療3大關鍵

    2021-06-23

    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教授表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症狀表現是皮膚會有許多發紅鼓起的膨疹,症狀往往持續6週以上,經常反覆發生於不同部位並帶來搔癢感,甚至癢到難以入睡。根據台大醫院研究顯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失眠比例極高,甚至高達7成以上,長期處於心理壓力大的狀態,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也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猝死頻傳疫苗打不打?醫:避開真正猝死4風險才是重點。

    2021-06-23

    黃軒醫師表示,目前台灣施打疫苗後猝死的案例多為年長者,猝死的可能性確實相對年輕人來得高。但是,這樣的邏輯是建立在年長者猝死的機率本來就比年輕族群高,如同走在路上突然猝死一般,並不代表猝死的原因就是因為疫苗所致,若要防範猝死應留意真正原因,如同防範走在路上猝死一樣。

    皮蛇長一圈會有生命危險?醫:帶狀皰疹長在眼睛、肛門要注意!

    2021-06-08

    很多人都聽過皮蛇長一圈,可能會有生命危險的迷思,究竟什麼是皮蛇?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羅陽說明,大家常聽到的「皮蛇」,指的是帶狀皰疹,根據統計,50歲以上族群高達95%都曾得過。感染病毒後,第一次發作稱為水痘,當身體沒有清除完全時,殘留部分可能躲藏在背根神經裡,等到免疫力下降時,將發作成為皮蛇。

    高血壓與心臟病疫情如何自保?醫:出現這些症狀速就醫!

    2021-06-07

    新冠肺炎在國內造成嚴重影響,慢性病患在流行病中往往首當其衝,根據國內外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目前已經知道年紀,男性,肥胖,抽菸,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與癌症患者,都是增加新冠肺炎重症機率與死亡率的危險因子。

    防疫期間該就醫不要拖!醫:3狀況速就醫,4招保護好自己!

    2021-06-01

    洪暐傑醫師表示,疫情期間雖應盡量避免出入醫院,但如遇急症、不尋常症狀還是得盡快就醫,原本就有慢性病族群更要按時回診,以避免衍伸出更嚴重的問題。

    防疫不出門!700萬慢性病人快斷藥?健保署:即日開放「通訊診療」

    2021-05-21

    我國領取慢性病連續處方箋人數約707萬,隨防疫升為三級警戒,慢性病患與年長者如需回診與領藥,又不敢出門怎麼辦?健保署指出,慢性病人及長者是新冠病毒感染和重症高危險群,最好應避免外出,特別是前往醫療院所或藥局,恐增加暴露風險。

    膽結石多在檢查才發現!醫指16個風險族群多留意。

    2021-05-07

    很多人是做檢查才意外發現自己有膽結石,為什麼會有膽結石出現?通常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我先將可能的原因整理出來,讓大家回憶看看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有這些NG行為,以免石頭越長越大。

    眼痠、脹是高眼壓?青光眼?6招防範!慢性病、近視500度注意。

    2021-03-30

    王孟祺醫師表示,許多人常常有眼睛痠、脹、痛等症狀,認為自己有高眼壓,不過其實這些並不代表就是高眼壓,高眼壓需經過儀器測量才有辦法確認,也有不少高眼壓患者從未感受過症狀,但經測量才確診。

    流感季肺炎風險增!街訪實測疫苗迷思百百款 醫籲慢性病患盡速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完整保護

    2021-01-04

    肺炎感染有許多致病菌,肺炎鏈球菌則是肺炎常見的致病菌,如果有慢性疾病的民眾,如糖尿病、慢性心臟病、慢性腎臟病、慢性呼吸道疾病,感染肺炎鏈球菌肺炎的風險更高,且感染後症狀更嚴重。

    【名家專欄】陳子恩營養師/地中海飲食防三高、慢性病 專家:白肉取代紅肉更有助健康!

    2021-01-04

    地中海飲食為預防慢性疾病之關鍵。飲食模式遵從度最高的族群,與遵從度低者相比可顯著降低13~23% 罹患糖尿病風險及下降19-27% 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故本飲食模式對慢性疾病具保護作用。

    新冠疫情關鍵時刻,慢病病友冬季如何自保?肺炎預防一定要知道的三件事

    2020-12-16

    慢性病患者免疫力較一般人差,感染肺炎鏈球菌的風險更大,一旦發病有可能造成原有疾病惡化,應該要積極接種疫苗。沒有發病的帶菌者也可能將肺炎鏈球菌傳染給身邊有慢性病的家人,建議一般成人也可以將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列入考量。

    【名家專欄】楊聰財醫師/睡眠呼吸中止症影響全身 打鼾合併夜間頻尿等3大症狀盡早檢查

    2020-11-23

    睡眠呼吸中止症除了反覆性的睡眠中斷使得睡眠品質不佳外,反覆性的睡眠中斷與血氧不足,會引發心臟負荷增加,因此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罹患高血壓、心肌梗塞、心絞痛的比率高於一般人,糖尿病、脂肪肝、代謝問題、癌症、失智症等病症

    哪些人要打疫苗防肺炎?醫籲:肥胖、抽菸、多重慢性病最危險

    2020-11-16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醫師指出,容易被忽略的肺炎高風險族群包括肥胖、高血壓、抽菸三大因子。BMI──身體質量指數在30-34.9之間,罹患肺炎的風險將升高1.4倍;BMI值大於35則肺炎風險增加兩倍,尤以男性為甚。黃信彰表示,一項美國追蹤超過10萬人的研究發現,抽菸者比起一般人,肺炎風險上升1.5倍,且菸齡超過25年者,肺炎風險更上升至2.54倍。

    月餅熱量直逼一份便當?營養師2招化解熱量危機

    2020-09-16

    簡鈺樺營養師表示,部分的月餅熱量相當高,以民眾常見的廣式月餅來說,從外皮到內餡的油脂、糖份、熱量都高得驚人,小小一顆就約有500大卡,約等同於一個便當的熱量

    中年面臨「代謝懸崖」體內脂肪大遷徙,三大關鍵要注意!

    2020-08-18

    45歲後男性代謝症候群盛行率從21.8%增長至39.7%,漲幅為1.8倍;女性的盛行率則從9%飆升至32.7%,漲幅為3.6倍中看出,增長率足足是男性的2倍。但無論男、女性,中年後都猶如面臨「代謝懸崖」,因隱藏在代謝症候群背後的潛在威脅就是環環相扣的三高慢性病,若不及時回頭,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便高出正常人2倍、高血壓4倍、糖尿病6倍。

    選舉情緒高漲易引急性病,防中風、猝死等慢性病患者要小心,醫:護身小物帶著保健康。

    2020-01-10

    何松穎醫師表示,在這樣情緒高漲的環境下民眾除了關心選情,也應當留意急性心血管疾病(如心臟病、心肌梗塞、猝死等)、腦血管疾病(如中風)、大血管疾病(如腹主動脈瘤破裂)等狀況;另外不論是投票時或開票時,民眾也常常容易有長時間缺乏水份補充,因而導致脫水,間接引起各種急性問題,如痛風發作、急性腎衰竭等;而許多人更常忽略卻影響甚大的還有心理層面的問題,也就是所謂的「選舉壓力症候群」或稱「選舉後壓力症候群」。

    吃芭樂對血糖有益?維生素C高出橘子4倍,控血糖如何吃水果才安全?

    2020-01-02

    營養師表示,芭樂所富含的維生素C是橘子的5倍之多,其不僅有利身體健康,也有利於保養皮膚。維生素C是皮膚製造膠原蛋白的重要因子,適量的攝取對於增添皮膚彈性、光澤等都相當有利。因此若想要保養皮膚,在食物營養的攝取上不妨可從芭樂著手。

    糖尿病也要注意低血糖!醫:血糖太高或太低都傷腦

    2019-12-10

    陳宏麟診所院長陳宏麟醫師指出,過去統計顯示糖尿病患與非糖尿病患相比,失智機率高出2.5倍。原因在於高血糖會造成細胞與神經發炎,進而影響腦部,長期之下就會升高失智症風險。醫師提醒,大眾普遍以為血糖控制只須避免「高血糖」,孰不知低血糖也可能傷害大腦,陳宏麟強調糖尿病友用藥,必須能同時避免高血糖和低血糖發生。

    今健康New新聞
    皮癢水腫胃口差,竟是多發性骨髓瘤!追求治療深度助延命 盼一線單株抗體納給付
    洪郁欽醫師指出,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源自於骨髓漿細胞的惡性腫瘤。常見症狀包括高血鈣、腎衰竭、貧血以及骨病變等,但其中除骨頭疼痛患者較有自覺外,其他都須仰賴抽血檢驗;由於多發性骨髓瘤好發於60歲以上年長族群,患者常誤以為疲勞虛弱、喘等症狀是正常老化現象,因而延後確診時間。曾有患者遭遇多次壓迫性骨折才知道罹患此症,也有人是貧血許久,才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
    現代必知2大性觀念:U=U傳不出去、沒戴套沒性愛!
    性關係逐漸開放,性觀念也得跟上。根據調查,發現性關係漸開放,但性健康觀念卻未必跟上。專家們特別指出兩大現代必知的性觀念,正確防範HIV、愛滋病毒。
    【2024戴科獎】獲獎3醫學工具書!正確又易懂,糖友、高齡、吞難者別錯過。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於11日舉辦首屆「戴東原教授科普獎」頒獎典禮,表揚3本醫療科普書籍,包含《糖汰宗書院:糖尿病之控糖寶典》、《骨質疏鬆&肌少症診治照護全書》以及《吞嚥困難安心照護飲食全書》。現場也邀請戴東原教授家人與會,弘揚戴東原教授推廣健康教育、關懷病友、行醫濟世的典範。
    塑化劑無所不在,防不慎防?北醫指2重點,防吃下「內分泌干擾物」!
    日常生活當中塑化劑無所不在,除了民眾熟知要避免用塑膠袋裝熱湯外,更大的重點在於小心別吃下「內分泌干擾物(EDCs)」,也就是「環境荷爾蒙」,需注意的不只有塑膠容器。
    眼下垂、大小眼未必是眼病變!她轉診才知「肌無力」,3症狀速掛神經科!
    眼睛莫名下垂、出現大小眼,未必是老化或眼部相關病變。台灣肌無力症關懷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病友的梁采葳女士,回顧自己在17歲發病,起床發現眼皮下垂,看一個東西會出現兩個,原以為是疲勞、眼睛出現問題,至眼科檢查,幾年後轉診至神經內科才發現是罕病「重症肌無力」。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舉辦媒體活動,專家們呼籲發現症狀早檢查,以免全身症狀日漸增加、影響生活,甚至威脅生命安全。
    今健康嚴選推薦
    【名家專欄】郭祐睿中醫師/眼睛痠澀刺痛是青光眼?眼中醫推3茶飲有助護眼!
    大部分的患者覺得關於眼睛的問題就會使用「護眼神方」枸杞菊花茶,其實不盡然如此,舉例來說若是眼睛乾澀的人合併結膜紅、眼睛痛、眼屎多而且顏色黃,當然就可以使用枸杞菊花茶,但是枸杞的劑量要少,菊花的劑量要多;若是有以上症狀以外,眼睛還會有灼熱感,眼屎多到會「牽絲」,也就是水樣分泌物增加,這樣就是感染性結膜炎了,這時候就要使用菊花、金銀花來治療;假如單純的眼睛乾澀,結膜沒有紅,眼睛周圍沒有眼屎,這種情況是屬於「陰虛」,就可以使用枸杞、蓮藕、麥門冬、山藥等比較滋潤的藥材,效果就更顯著。
    【名家專欄】招明威教授/全民節水省起來!黃豆粉、小蘇打粉洗碗洗菜誰厲害?
    小蘇打屬於弱鹼性粉末,具有侵蝕性,所以用來清洗杯碗瓢盆之類的「硬物」很好用,但如果用於軟性的物質,像是洗菜,就要特別注意用法用量,使用過多或是浸泡太久,容易腐蝕蔬菜的纖維,讓菜軟掉不清脆。
    【名家專欄】曾郁文醫師/懷疑有尿失禁?簡單4步驟自我檢測!
    漏尿的狀況,輕則底褲濕濕的;重則影響到生活,排斥性行為、無法出遠門、放棄運動,甚至怕身上有尿騷味,這些都是「尿失禁」的症狀,長期下來不敢與朋友往來,低潮陰霾造成憂鬱症。
    【名家專欄】洪素卿/腹痛急診驚見肝癌!注意相關症狀,出現疼痛多晚期!
    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陳彥仰醫師指出,肝臟裡面沒有神經,肝臟的表面才有神經,肝臟的腫瘤如果沒有侵犯到表面是不會有疼痛的症狀,且如果腫瘤不夠大,或是沒有遭到劇烈碰撞等外力影響,多無明顯症狀,一旦患者出現疲勞、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上腹部悶痛、肝功能異常、黃疸、腹部腫大、甚至上腸胃道出血、吐血等肝癌臨床症狀,多數已是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