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12 筆數
翹腳影響骨骼、心血管健康?!醫教2撇步,翹得更健康!
2023-04-13翹腳是不少人的習慣,不論是搭車、工作、甚至是吃飯,不少人常會不自覺間翹腳。不過這看似平凡無奇的動作,卻可能對身體帶來負面影響,且不單單只有骨骼。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黃軒醫師在社群分享,提醒至少留意翹腳方式,以助身體健康。
試管嬰兒治療常見3迷思!了解AMH焦慮、取卵數量、副作用。
2022-11-17AMH數值可顯示卵巢卵子的庫存量,此數值不可逆,隨年齡增加數值也會越來越低,是個評估重要指標,也因此對女性帶來不少壓力。陳美州醫師表示,AMH僅是幫助醫師決定治療方針和劑量,目的在預測取卵數,另也需參考體重,依據體重和AMH為標準,比單獨用AMH更精確。因此數值可以留意,但數值較低也不需恐慌。
男不孕40%有精索靜脈曲張!未必會痛,4徵兆早檢查增懷孕率!
2022-09-15生育成功與否關鍵也包括男性,精索靜脈曲張是男性不孕症中最常得見的因素之一,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謝昆霖提醒,精索靜脈曲張出現時不一定會有特別的症狀,呼籲發現睪丸有異常應盡早檢查,以利治療、提升受孕機會。
【搶救少子化危機系列】單胚胎VS多胚胎植入,您不知道的多胞胎風險!
2022-03-01「很多的民眾都有錯誤認知,覺得懷雙胞胎很好,如果是龍鳳胎更好,一男、一女,一次就把一輩子要做的工作完美搞定!但事實上,人類的自然天性是單胎生物,一旦懷了雙胞胎、多胞胎,不僅對於懷孕的媽媽有極大的健康威脅,即將出生的孩子也很可能因為早產、體重過低等因素,一輩子必須要承受因為器官發育未成熟就被誕出,而留下來的後遺症!」
【搶救少子化危機系列】想生求助要趁早!人工生殖助圓夢
2022-01-12難孕早求助,醫療有「子」望!一名37歲女性,結婚兩年後未懷孕,就醫評估後發現,卵子存量的AMH指數極低,只有0.04,有卵巢極度早衰的情況,已是類似更年期的狀態,幸好,後來超音波檢查仍有兩枚基礎卵泡,醫師評估後,經養卵、分次取卵、凍卵、集卵後受精,最終懷上雙胞胎。
【搶救少子化危機系列】精準醫療年代!不孕療程也要量身定制、試管嬰兒治療個人化
2022-01-06台灣幾乎每七對夫妻,就有一對不孕!為了減輕民眾經濟負擔、提高生育意願,國健署擴大試管嬰兒療程補助。除了年輕族群對補助有感、求治比例明顯提升,不少先前曾經做過相關療程、但沒有成功懷孕生子的高齡夫妻,也趕在這一波「再試一次」。
【搶救少子化危機系列】雙胞胎好可愛!試管嬰兒胚胎只植一個怕失敗?醫師:「好」胚胎搭配「好」環境,一次一個,懷孕率不打折!
2022-01-05今年七月一日起,國健署擴大補助試管嬰兒治療,短短幾個月,已有超過兩萬三千人申請,是近期「有感政策」。這次補助雖不再排富,但限制治療過程中植入的「胚胎數目」,其中,女性35歲以下一次只能植入一個胚胎。部分申請民眾擔心會不會影響懷孕成功率?甚至有民眾寧可失去補助,也要植入多個胚胎。
拒當無「產」階級!好孕掌握三要一早!醫籲及早使用政府補助
2021-12-14新冠病毒持續肆虐全球兩年,原本預期民眾「宅在家」可能有助提升出生率,不過,包括台灣、日本、美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國家,迎來的卻是「疫後嬰兒荒」,生育數創新低,美國估計可能因此減少30萬新生兒。至於亞洲,原本已經苦於出生率低迷和人口高齡化的南韓、日本,1月新生兒人數分別下滑6.3%和14%。台灣雖然沒有受到嚴重疫情影響,但人口問題也不容樂觀。
甲狀腺疾病暗藏不孕危機!醫籲年輕女性務必提高警覺
2021-11-04一名35歲女性易焦慮、失眠、月經不順,原以為只是工作壓力大、生活緊張所致,殊不知因長期不孕問題就醫後,竟意外被診斷出卵巢功能低下,35歲卵巢年齡已達45歲!該名未來媽媽為了順利懷孕,長期以麻油、燒酒雞等方式調經、養體質,檢查後才發現不孕問題是甲狀腺疾病惹的禍。
持續有嘿咻、就是不受孕?醫師:超過1年應尋求醫療協助
2021-09-11不知精蟲出狀況、夫妻白努力兩年險誤「生」機!台中一對李姓夫妻原以為太太做了子宮肌瘤手術就能正常懷孕,沒想到手術完後、嘗試兩年仍舊沒有好消息;再度就醫才發現其實是先生精蟲品質有狀況,根本難以自然受孕,所幸積極接受人工生殖技術、試了三次,終於在36歲這年成功懷孕。
不孕、難孕、無法懷孕?醫指原因,男上女下等6招有助受孕!
2021-07-23體位是討論度相當高的一環,不過鍾繼賢醫師表示,一般而言精子要到達卵巢都得翻山越嶺,射精強度再強也不可能直接到達卵巢,因此不論是何種體位其實都大同小異、並無差別。但是床事後,女性躺著將臀部提高,有助於精液向內流動、更順利的抵達目的地,男上女下的體位在結束後即可直接進行抬臀,並可墊個枕頭輔助,約抬10~15分鐘,其後以一般正常方式清洗即可。
子宮肌瘤「12公分」害她貧血頻尿又眩暈!海扶刀治療助30歲熟女留住子宮
2021-04-1232歲職業熟女小莉4年前發現子宮肌瘤,卻因忙於工作疏忽就醫,某次經期因 血崩在辦公室昏倒送醫,才發現子宮肌瘤已長到棒球大小,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婦產部陳威君醫師考量病人年輕且仍未生育,最後採用海扶刀為其治療,術後 三個月成功縮小子宮肌瘤約8成,得以兩全。
今健康New新聞

2024最新!6熱門葉黃素評比。6挑選關鍵資深醫藥記者洪素卿揭露!

做好這些事防免疫負債!養成「這習慣」更加分

免疫負債常見8疾病症狀!小心「病菌圍攻」,風險族群早打疫苗。

Apple watch偵測心房顫動係金A ? 及早治療遠離中風危機

讓乾癬病灶清零!9種生物製劑已納健保,無效還可換別支!
今健康嚴選推薦

【名家專欄】郭祐睿中醫師/眼睛痠澀刺痛是青光眼?眼中醫推3茶飲有助護眼!

【名家專欄】招明威教授/全民節水省起來!黃豆粉、小蘇打粉洗碗洗菜誰厲害?

【名家專欄】曾郁文醫師/懷疑有尿失禁?簡單4步驟自我檢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