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23 筆數
搭機、追劇單腳水腫速就醫!防「經濟艙症候群」引「肺栓塞」致命。
2022-12-16黃晨祐醫師表示,經濟艙症候群是深部靜脈栓塞,主要發生在久坐、久躺不動、活動受限的族群身上,身體長時間不動,靜脈血小板較容易凝結、出現靜脈血栓。因此像是術後久臥、長途客運、火車,或是工作、打牌、追劇等需久坐等族群也都在風險名單中。而肥胖、癌症患者、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使用口服避孕藥者等,這些族群較容易出現血栓、形成經濟艙症候群,久坐需特別留意。
舌下片、舌下錠要注意什麼?醫詳解:先確認自己能用,別拿別人的!
2022-11-07許多民眾的舌下片是透過親友分享所獲得,對此郭志東醫師表示,雖然不論是任何族群出現心絞痛,舌下片都一樣還是可以作為緊急處置藥物,不過前提是確實為舌下片、且沒有過期、保存良好、且確認自己是確實可以使用的族群。
長新冠復健早介入助康復!簡單4自我檢測,了解身、心、肺、腦狀況。
2022-10-19長新冠影響的不只肺部,復原之路也不是只有看醫生、吃藥、靜靜等待,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主治醫師董宥汝建議確診者後續可多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並透過各項簡易量表評估自己是否需要復健,及早介入有助康復。
染疫後留意「心血管症候群」,認識9大新冠後遺症、長新冠!
2022-08-17根據目前統計資料,整體死亡率約為萬分之二至十左右,絕大多數感染多為輕症,即便未進入中重症,仍有部分感染者可能會有殘存後遺症,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定義,新冠確診者在染疫後3個月內,發生持續性症狀或後遺症長達2個月以上為「長新冠症候群」,目前統計全球約有1至2成感染者,在病毒急性感染康復後會有此現象,涵蓋症狀五花八門,包含各器官、系統或感官病症,常見的有:
男胸悶不以為意竟心跳停止 醫:陣陣胸悶、喘是心肌梗塞前兆!
2022-06-10心血管疾病並非老年人的專利,不少青壯年男性自恃年輕,不夠關心自己的身體,有小問題不愛就醫或不依循醫囑用藥,成為心血管疾病的另一大宗。有三高的民眾應作好健康管理,戒菸,夏日在外須注意補充水分或電解質飲品,尿液顏色若為深黃色,就代表體內水分不足。
春夏也會中風、心肌梗塞!留意相關症狀,年輕人也要小心。
2022-03-23春夏到來,氣溫日趨上升,不過三高、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可不能因此大意。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簡韶甫醫師提醒,春夏一樣有可能發生心肌梗塞,相關風險族群一樣不可輕忽,如有出現症狀應盡速就醫。
咳嗽超過2週小心肺癌!8種人沒抽菸也要注意6症狀。
2022-02-25肺癌位居十大癌症第二名,但症狀在早期卻不容易被發現,且不少患者甚至根本沒有抽菸的習慣,往往確診時感到錯愕。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徐博奎表示,肺癌早期症狀雖然不明顯,但依然有跡可循,可提高警覺,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心悸該怎麼辦?該如何預防?醫:多數無礙,留意症狀慎防心肌梗塞
2021-10-14雖然心悸大多無礙,但張釗監醫師也提醒,其引起的起因也可能引起更嚴重的問題,又或者說是個警訊,如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心跳驟停、腦中風等。
胸痛不可大意!醫:3分鐘觀察,不確定安全即刻就醫!
2021-09-15許多人日常會發生胸口疼痛,雖未必是嚴重問題,但問題是不易判斷是否嚴重,新聞就常見家屬表示患者生前曾表示胸口疼痛。胸腔內科馮博皓醫提醒,發生於胸腔的疼痛、不適都應提高警覺並加以觀察,如有察覺不對應盡早就醫,以免憾事發生。
高端釀主動脈剝離?醫:注意症狀!致死率每分鐘上升1%!
2021-08-27主動脈剝離的疼痛則會有相當明顯的撕裂疼痛,且也會有背部疼痛的感覺,延伸性疼痛則很少出現。據了解,陸姓作家在生前就曾和朋友反映有胸痛、背痛的情況出現,遺憾的是未緊急就醫。
不喝水、久站久坐比AZ更易血栓!心臟醫:留意生活地雷更有助防範!
2021-08-27AZ疫苗所引起的靜脈血栓,約在施打疫苗後4~30天會出現,發生機率極低,約為百萬分之一左右,極為罕見,多加留意即可。相較之下民眾也更需留意其他可能引起血栓的風險因子,以避免真正該加強防範的完全沒有注意到。
不只是中暑!炎熱天氣也可能誘發心肌梗塞的發作!
2021-08-16心肌梗塞,或是急性冠心症,通常是因為供應心臟養分的冠狀動脈,因為年齡、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等原因逐漸退化,產生的斑塊堆積在血管內皮導致阻塞,進而造成心肌缺氧和胸悶胸痛等症狀。日積月累的斑塊若不幸造成冠狀動脈血流急性阻斷時,甚至可能會造成休克或猝死。
夏天也會心肌梗塞,致死率更高!醫:不明胸痛、牙痛、喉嚨麻等速就醫。
2021-07-15張釗監醫師提醒,防範心肌梗塞,民眾應清楚了解相關症狀,以及應對的方式。心肌梗塞最熟知的症狀就是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心肌梗塞所出現的胸痛,和一般肌肉、筋膜等出現的疼痛有所不同,患者通常會無法指出確切的疼痛位置,且通常時間會不斷持續,臨床上長達半小時都有可能,且因為疼痛不適持續,也會出現冒冷汗的情況,若出現這些症狀就得多加小心。
如何照護家中Covid-19確診者?遵守6大事項,隨時監測自身健康
2021-05-21提供病患生活所需,提醒多休息與喝水,可視醫囑服用藥物,或於發燒時服用退燒藥劑。大多數病患為輕症,休息數天後症狀可自行恢復,請等候衛生單位通知,惟需注意症狀是否惡化。若出現以下症狀時,請立即聯繫119、衛生局或撥打1922。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指甲床發青。
超商女店員半夜背痛 急診竟是狹心症!醫:4情況速就醫防心肌梗塞
2021-05-05洪俊聲醫師表示,狹心症的轉移性疼痛也常常跟其他的神經筋膜問題混淆在一起,但身體各處筋膜、肌肉、神經、骨骼的疼痛,通常與某個特定姿勢或動作有關,疼痛位置也比較明確,按壓會有痛點,疼痛可能只持續數秒。狹心症所出現的轉移性疼痛,通常疼痛位置不一且反覆出現,按壓不會有痛點,時間從幾分鐘至半小時皆有可能,常在休息後慢慢恢復。
胸痛是胃食道逆流造成?可能與哪些疾病有關?醫師教5種常見原因
2021-04-26胸痛是現代人相當常見的文明病,許多人會馬上聯想到心臟問題,但也可能是其他器官正在求救。胸痛不僅是胃食道逆流的非典型症狀之一,更是病人常常主訴的症狀。胸腔是聚集重要器官的位置,因此瞭解疼痛可能與哪些器官有關,才是排除致命性疾病的關鍵。
26分鐘有1人死於心臟病 6大壞習慣最傷心血管健康
2021-03-29寒流剛走不遠今天氣溫飆破30度。劇烈溫度變化易增加突發性心血管風險。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則造成5.3萬人死亡,工作壓力大、少運動、外食族居多的年輕族群,更應愛護自己的心
胸悶、痛、喘小心「氣胸」恐害命 醫指2族群男性更要注意
2021-03-15亞東醫院小兒外科夏肇聰醫師表示,氣胸可分為「自發性」和「外因性」,自發性如前述案例,常見於年輕、高瘦男性,也有少數年輕族群因肺部疾病引起。外因性則常因車禍、碰撞等外傷所致,此類型病患通常會合併肋骨骨折、氣管外傷。因此民眾如遇強烈撞擊後有胸痛的情況,也應盡速就醫檢查為佳,萬不可大意。
搞定自律神經的關鍵!醫病也需要醫心!
2021-01-29今健康直播主持人洪素卿分享,自己曾發現腿部有顆硬塊,擔憂可能是骨肉癌。在經過一系列檢查後,醫生告知持續觀察,讓她一顆心懸著,更覺得腫塊似乎有逐漸變大的趨向,越來越緊張。
皮膚出現白斑、偏頭痛吃藥沒效 有這些狀況當心自律神經出問題!
2021-01-29民生承安診所王健宇醫師指出,胸悶、胸痛、心悸和自律神經失調常互為因果,彼此互相影響著。例如原本有輕微的心律不整,又遇上了自律神經失調,情況便可能加重,若又再加上其他容易加重負擔的風險因子,如喝咖啡,狀況便可能再加劇。另外,自律神經失調往往也和「思緒」有關。
胸悶胸痛該怎麼辦?醫:3重點判斷是否需盡速就醫
2020-04-27馮博皓醫師表示,胸悶、胸痛確實是個會讓人相當擔心的問題,這個問題嚴不嚴重,可以從「痛的位置」、「痛的時間」、「痛的感受」3個跡象做初步的自我評估。痛的位置顧名思義就是哪裡出現疼痛,痛的時間指的是時間持續多久,痛的類型指的是當下的感受,如悶痛、刺痛等。
女星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急救,心臟外科醫師:有這些症狀盡早就醫檢查。
2020-03-02心臟主動脈瓣膜狹通常分先天及後天,後天常隨著人體老化,身體自然不如以往而出現,若是身體出現了異常呼吸急促、喘、頭暈、頭痛、胸悶、胸痛、心悸等、甚至感覺到延伸至左肩疼痛、左背部疼痛等延伸性疼痛,這些都很有可能是警訊,
6招改善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常伴隨胃部疾病,這些NG飲食、行為別再犯!
2019-12-10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胃食道逆流無法根治」,不過對此中醫師表示,其實主要是取決於生活及飲食習慣。 倘若患者在就醫治療後,還是維持著愛吃甜食、零食、炸物、辣物等,或是用餐時間不固定、吃飯速度太快等,即便是胃食道逆流治好了,還是有非常高的機率再度復發,因為這些都是容易引起胃食道逆流的因素。
今健康New新聞

放血治療有助降低「多血症」患者血栓風險?血液學專家提供不同見解

「新型長效型干擾素」可望成骨髓增生性腫瘤潛力治療選項,不只治療紅血球增生症!

近6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就有1人肺纖維化 持續咳喘半年後檢查肺部整片白掉

不孕症治療每天打排卵針好恐慌!醫教龍年迎好孕4關鍵

「茲卡病毒」現蹤台灣!小兒感染醫提醒:孕婦更要特別留意。
今健康嚴選推薦

【名家專欄】郭祐睿中醫師/眼睛痠澀刺痛是青光眼?眼中醫推3茶飲有助護眼!

【名家專欄】招明威教授/全民節水省起來!黃豆粉、小蘇打粉洗碗洗菜誰厲害?

【名家專欄】曾郁文醫師/懷疑有尿失禁?簡單4步驟自我檢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