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34 筆數
躺著難呼吸,坐著好一點?醫:心衰竭典型症狀,早檢查。為十大死因第二,就醫卻僅4成。
2024-06-28喘、胸悶、呼吸困難應盡早檢查。若是發現「躺著難呼吸,坐著好一點」更是不宜再拖,這是心衰竭的典型症狀。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李浩維指出,心衰竭雖在國人十大死因第二高位,但據統計就醫比例卻僅約4成,約6成尚未發現或就醫確診。呼籲發現異狀盡早檢查,以確保安全。
胸悶、胸痛、又下肢水腫?留意「主動脈瓣狹窄」,檢查、治療一次看!
2024-04-24胸悶、胸痛雖日常不算罕見但也得注意,尤其同時觀察到下肢水腫等症狀,更得留意是否「主動脈瓣膜狹窄」,其嚴重會影響生命安全,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專科護理師潘姿菁說明及分享,提醒出現症狀的民眾留意。
她頭暈吃止暈藥2年未改善。心血管中心檢查,原來是「狹心症」!
2024-04-08頭暈日常相當常見,不過可能因素繁多,有時主因未必是和耳鼻喉或腦有關。日前就有一名70歲女性頭暈到耳鼻喉科、神經內科等都查無原因,吃了兩年止暈藥未改善,後來到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就診,才發現原來是「狹心症」。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醫師提醒風險族群留意,日常若觀察不尋常症狀應及早就醫。
平常爬山、養生卻心臟衰竭?!他檢查時心功能剩一半,醫指關鍵!
2024-03-26日前一名67歲案例平常注重身體保養、平常喜歡到郊區爬爬淺山,但時不時感覺喘、體力大不如前,原以為是年紀大,拖一段時間才檢查。檢查時發現,他的心功能只剩一半,左心室收縮分率僅剩30%,診斷為心臟衰竭。
胸痛、咳嗽、越咳越痛?她警覺撿回一命,原來是心包膜炎!
2024-03-15心包膜炎最讓人擔心的就是潛在的併發症,包括心臟周圍液體累積,也就是前述提到的「心包膜積液」,這也將可能導致近一步的併發症,其中的「心包膜填塞」具有致命風險,大量的心包膜腔液體阻礙心臟正常填充,使血液進步了心臟腔室。
心肌梗塞有徵兆?有家族史怎麼控制?醫詳解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與心臟支架手術
2023-12-21對於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民眾,除了穩定控制三高外,現今國人迎來最大的考驗是「肥胖」問題,尤其年輕族群,無論男女的肥胖比例愈來愈高,也讓心血管疾病發生機會飆升。民眾愛喝的手搖杯(含糖飲料),也是造成肥胖和心臟病很重要的風險因子;氣溫驟降時,愛吃鍋、進補,也容易造成身體負擔,得特別當心高血脂問題!但是即便是沒有家族史,三高在年輕人的盛行率也逐漸提高,這些隱形的危險因素也是需要民眾提高警覺,隨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I)」常見迷思破解!專家帶你正確認識主動脈瓣膜狹窄治療
2023-12-13主動脈瓣膜狹窄是老年族群常見的退化性心血管疾病,嚴重時可能需要手術治療。不過,傳統開胸手術對於這群患者來說,較無法負荷,因此,現在新穎的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TAVI)成為另一種有效的治療選擇。然而,這樣的微創手術一定是最好的嗎?本集將專訪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副主任陳紹緯教授,為民眾破解TAVI手術的常見迷思,並正確認識主動脈瓣膜狹窄治療。
黴漿菌肺炎小心「合併感染」。醫教4招防範,風險族群早打疫苗。
2023-11-29黴漿菌是一種形似介於細菌和病毒兩者之間的細菌,傳染途徑主要為飛沫傳染、接觸傳染,在台灣各季節都可能流行,最好發於5-15歲之間,以及60歲以上年長者,其他年齡層也都可能發生,但青壯年、中壯年免疫力較強,較不易傳染,或者感染了但沒有症狀。
一張圖看懂胸痛主要原因。醫指常見6情況,3警訊即刻就醫!
2023-08-24胸痛起來總讓人擔心是不是心臟問題,不過胸痛是一種非特異性的症狀,可能性非常多。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指出主要可能原因,以及各類疼痛感受的不同之處,也提醒出現危險徵兆應立即就醫,尤其是高風險群。
躺著會悶會喘,起身好一點?醫指6警訊早檢查,很可能是心衰竭!
2023-07-12睡覺睡到一半喘不過氣,要小心背後可能的原因,其中最需要注意的也包括心衰竭。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指出常見可能,並提醒若出現相關警訊應盡早檢查,以利確保心臟健康。
更年期女性需提防心血管疾病找上!醫教護心5招遠離威脅
2023-03-16心血管疾病並非肥胖或男性專屬,更年期後的女性,更不可忽視!據衛福部110年死因統計調查,心臟疾病是女性國人第二號殺手,而女性十大死因排名中,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分別為第2、5、6位,佔當年度女性死亡總人數約23.6%,由此可見女性的護心行動刻不容緩。
搭機、追劇單腳水腫速就醫!防「經濟艙症候群」引「肺栓塞」致命。
2022-12-16黃晨祐醫師表示,經濟艙症候群是深部靜脈栓塞,主要發生在久坐、久躺不動、活動受限的族群身上,身體長時間不動,靜脈血小板較容易凝結、出現靜脈血栓。因此像是術後久臥、長途客運、火車,或是工作、打牌、追劇等需久坐等族群也都在風險名單中。而肥胖、癌症患者、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使用口服避孕藥者等,這些族群較容易出現血栓、形成經濟艙症候群,久坐需特別留意。
舌下片、舌下錠要注意什麼?醫詳解:先確認自己能用,別拿別人的!
2022-11-07許多民眾的舌下片是透過親友分享所獲得,對此郭志東醫師表示,雖然不論是任何族群出現心絞痛,舌下片都一樣還是可以作為緊急處置藥物,不過前提是確實為舌下片、且沒有過期、保存良好、且確認自己是確實可以使用的族群。
長新冠復健早介入助康復!簡單4自我檢測,了解身、心、肺、腦狀況。
2022-10-19長新冠影響的不只肺部,復原之路也不是只有看醫生、吃藥、靜靜等待,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主治醫師董宥汝建議確診者後續可多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並透過各項簡易量表評估自己是否需要復健,及早介入有助康復。
6種常見、不起眼的健康警訊!醫籲「一個症狀以上」等3情況早檢查。
2022-09-06日常生活常會出現許多毛病,許多民眾習以為常,確實很多只是個小問題而已,但怕的就是其實身體已經出現嚴重問題、亮起了紅燈。台南市立醫院家庭醫學科盧泰潤醫師就指出6種常見不起眼的健康警訊,提醒民眾多留意,必要時盡早檢查。
染疫後留意「心血管症候群」,認識9大新冠後遺症、長新冠!
2022-08-17根據目前統計資料,整體死亡率約為萬分之二至十左右,絕大多數感染多為輕症,即便未進入中重症,仍有部分感染者可能會有殘存後遺症,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定義,新冠確診者在染疫後3個月內,發生持續性症狀或後遺症長達2個月以上為「長新冠症候群」,目前統計全球約有1至2成感染者,在病毒急性感染康復後會有此現象,涵蓋症狀五花八門,包含各器官、系統或感官病症,常見的有:
男胸悶不以為意竟心跳停止 醫:陣陣胸悶、喘是心肌梗塞前兆!
2022-06-10心血管疾病並非老年人的專利,不少青壯年男性自恃年輕,不夠關心自己的身體,有小問題不愛就醫或不依循醫囑用藥,成為心血管疾病的另一大宗。有三高的民眾應作好健康管理,戒菸,夏日在外須注意補充水分或電解質飲品,尿液顏色若為深黃色,就代表體內水分不足。
常常胸悶、心悸?留意心房顫動!醫:可控制,盡早檢查慎防腦中風!
2022-04-14好發於中老年族群的心房顫動,隨著人口老化,風險族群也日漸普遍,且不一定有明顯的症狀,加上中老年族群常認為年老毛病多,更容易忽略警訊。屏東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科主任張雲德醫師提醒,民眾日常應多留意相關症狀,如有疑慮盡早檢查,心房顫動可透過治療穩定控制,有助降低腦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
春夏也會中風、心肌梗塞!留意相關症狀,年輕人也要小心。
2022-03-23春夏到來,氣溫日趨上升,不過三高、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可不能因此大意。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簡韶甫醫師提醒,春夏一樣有可能發生心肌梗塞,相關風險族群一樣不可輕忽,如有出現症狀應盡速就醫。
心悸該怎麼辦?該如何預防?醫:多數無礙,留意症狀慎防心肌梗塞
2021-10-14雖然心悸大多無礙,但張釗監醫師也提醒,其引起的起因也可能引起更嚴重的問題,又或者說是個警訊,如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心跳驟停、腦中風等。
胸痛不可大意!醫:3分鐘觀察,不確定安全即刻就醫!
2021-09-15許多人日常會發生胸口疼痛,雖未必是嚴重問題,但問題是不易判斷是否嚴重,新聞就常見家屬表示患者生前曾表示胸口疼痛。胸腔內科馮博皓醫提醒,發生於胸腔的疼痛、不適都應提高警覺並加以觀察,如有察覺不對應盡早就醫,以免憾事發生。
不喝水、久站久坐比AZ更易血栓!心臟醫:留意生活地雷更有助防範!
2021-08-27AZ疫苗所引起的靜脈血栓,約在施打疫苗後4~30天會出現,發生機率極低,約為百萬分之一左右,極為罕見,多加留意即可。相較之下民眾也更需留意其他可能引起血栓的風險因子,以避免真正該加強防範的完全沒有注意到。
不只是中暑!炎熱天氣也可能誘發心肌梗塞的發作!
2021-08-16心肌梗塞,或是急性冠心症,通常是因為供應心臟養分的冠狀動脈,因為年齡、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等原因逐漸退化,產生的斑塊堆積在血管內皮導致阻塞,進而造成心肌缺氧和胸悶胸痛等症狀。日積月累的斑塊若不幸造成冠狀動脈血流急性阻斷時,甚至可能會造成休克或猝死。
夏天也會心肌梗塞,致死率更高!醫:不明胸痛、牙痛、喉嚨麻等速就醫。
2021-07-15張釗監醫師提醒,防範心肌梗塞,民眾應清楚了解相關症狀,以及應對的方式。心肌梗塞最熟知的症狀就是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心肌梗塞所出現的胸痛,和一般肌肉、筋膜等出現的疼痛有所不同,患者通常會無法指出確切的疼痛位置,且通常時間會不斷持續,臨床上長達半小時都有可能,且因為疼痛不適持續,也會出現冒冷汗的情況,若出現這些症狀就得多加小心。
如何照護家中Covid-19確診者?遵守6大事項,隨時監測自身健康
2021-05-21提供病患生活所需,提醒多休息與喝水,可視醫囑服用藥物,或於發燒時服用退燒藥劑。大多數病患為輕症,休息數天後症狀可自行恢復,請等候衛生單位通知,惟需注意症狀是否惡化。若出現以下症狀時,請立即聯繫119、衛生局或撥打1922。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指甲床發青。
超商女店員半夜背痛 急診竟是狹心症!醫:4情況速就醫防心肌梗塞
2021-05-05洪俊聲醫師表示,狹心症的轉移性疼痛也常常跟其他的神經筋膜問題混淆在一起,但身體各處筋膜、肌肉、神經、骨骼的疼痛,通常與某個特定姿勢或動作有關,疼痛位置也比較明確,按壓會有痛點,疼痛可能只持續數秒。狹心症所出現的轉移性疼痛,通常疼痛位置不一且反覆出現,按壓不會有痛點,時間從幾分鐘至半小時皆有可能,常在休息後慢慢恢復。
26分鐘有1人死於心臟病 6大壞習慣最傷心血管健康
2021-03-29寒流剛走不遠今天氣溫飆破30度。劇烈溫度變化易增加突發性心血管風險。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則造成5.3萬人死亡,工作壓力大、少運動、外食族居多的年輕族群,更應愛護自己的心
胸悶、痛、喘小心「氣胸」恐害命 醫指2族群男性更要注意
2021-03-15亞東醫院小兒外科夏肇聰醫師表示,氣胸可分為「自發性」和「外因性」,自發性如前述案例,常見於年輕、高瘦男性,也有少數年輕族群因肺部疾病引起。外因性則常因車禍、碰撞等外傷所致,此類型病患通常會合併肋骨骨折、氣管外傷。因此民眾如遇強烈撞擊後有胸痛的情況,也應盡速就醫檢查為佳,萬不可大意。
搞定自律神經的關鍵!醫病也需要醫心!
2021-01-29今健康直播主持人洪素卿分享,自己曾發現腿部有顆硬塊,擔憂可能是骨肉癌。在經過一系列檢查後,醫生告知持續觀察,讓她一顆心懸著,更覺得腫塊似乎有逐漸變大的趨向,越來越緊張。
皮膚出現白斑、偏頭痛吃藥沒效 有這些狀況當心自律神經出問題!
2021-01-29民生承安診所王健宇醫師指出,胸悶、胸痛、心悸和自律神經失調常互為因果,彼此互相影響著。例如原本有輕微的心律不整,又遇上了自律神經失調,情況便可能加重,若又再加上其他容易加重負擔的風險因子,如喝咖啡,狀況便可能再加劇。另外,自律神經失調往往也和「思緒」有關。
刮痧助改善頭痛、胸悶、痠痛等 中醫:方法要正確,不是越用力、痧越多越好
2020-09-02澄明中醫診所洪碩宏中醫師表示,所謂的「痧」是一種厲氣,進入到人體會造成體表疼痛腫脹、經絡阻滯不通進而致病。刮痧是藉由「刮」的外力,對局部組織施壓,造成微血管擴張、皮下充血發紅、或是在體表產生少量出血、瘀血,用適度破壞再重啟新生的手法,調整局部的血液灌流、疏通經絡之氣血,而這些出血點也俗稱為「痧」。
胸悶胸痛該怎麼辦?醫:3重點判斷是否需盡速就醫
2020-04-27馮博皓醫師表示,胸悶、胸痛確實是個會讓人相當擔心的問題,這個問題嚴不嚴重,可以從「痛的位置」、「痛的時間」、「痛的感受」3個跡象做初步的自我評估。痛的位置顧名思義就是哪裡出現疼痛,痛的時間指的是時間持續多久,痛的類型指的是當下的感受,如悶痛、刺痛等。
女星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急救,心臟外科醫師:有這些症狀盡早就醫檢查。
2020-03-02心臟主動脈瓣膜狹通常分先天及後天,後天常隨著人體老化,身體自然不如以往而出現,若是身體出現了異常呼吸急促、喘、頭暈、頭痛、胸悶、胸痛、心悸等、甚至感覺到延伸至左肩疼痛、左背部疼痛等延伸性疼痛,這些都很有可能是警訊,
心悸、胸悶檢查卻沒事?醫教呼吸調節自律神經,運動一個觀念怎麼動都健康!
2019-12-23心臟內科/翁國昌醫師 就表示,許多人會感覺到心臟有些狀況,但找不到原因,這其實很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問題,如果沒有太嚴重的狀況出現(如昏倒),其實可以往如何減輕壓力、調節自律神經的方向做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