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15 筆數
常常胸悶、心悸?留意心房顫動!醫:可控制,盡早檢查慎防腦中風!
2022-04-14好發於中老年族群的心房顫動,隨著人口老化,風險族群也日漸普遍,且不一定有明顯的症狀,加上中老年族群常認為年老毛病多,更容易忽略警訊。屏東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科主任張雲德醫師提醒,民眾日常應多留意相關症狀,如有疑慮盡早檢查,心房顫動可透過治療穩定控制,有助降低腦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
愛運動也會心房顫動?!醫:留意心悸,早治療防中風、心衰竭。
2022-04-11心房顫動常被認為是高齡者才會有的健康問題,事實上年輕族群也需留意,特別是平時有高強度運動習慣、或是本身就為運 動員的族群更要小心,雖然運動普遍被認為有利身體健康,但強度較高的運動卻有可能對身體造成負擔。
腦中風來的又猛又快!FAST把握黃金治療期!醫師:持續治療防復發
2021-10-29台灣新冠疫苗開打後,覆蓋率已超過單劑5成以上,不過,部分國人因擔心疫苗副作用,像是血栓、心肌炎等風險而未接種,其實,真正可怕的血栓風險是「中風」。
秋冬是腦血管疾病好發季節!腦中風8大危險因子必看!
2021-10-22根據國健署2017至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18歲以上國人三高盛行率,每4人有1人為高血壓(26.76%)、每4人有1人為高血脂(25.6%)、每10人有1人為高血糖(11.05%)。根據臺灣地區三高追蹤調查分析計畫結果顯示,2002至2017年有三高的民眾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是正常人的1.4倍至1.7倍。
心悸該怎麼辦?該如何預防?醫:多數無礙,留意症狀慎防心肌梗塞
2021-10-14雖然心悸大多無礙,但張釗監醫師也提醒,其引起的起因也可能引起更嚴重的問題,又或者說是個警訊,如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心跳驟停、腦中風等。
龍劭華逝世,醫籲糖尿病積極治療,心肌梗塞是常見死因!
2021-09-16洪暐傑醫師表示,因疾病逝世最大的問題往往就是出自於心臟,例如心肌梗塞、心臟驟停等,糖尿病就是常見的原因之一。糖尿病未妥善控制,易使得心臟血管長期浸泡在糖份過高的血液當中形成病變,進而引發心臟相關疾病。
眼皮一直跳?留意腦中風徵兆!中醫院長:6情況速就醫。
2021-09-10即便眼皮跳動雖為非常小的毛病,但也可能是較嚴重的問題,或其他重大疾病所致。郭祐睿院長舉例,如本質性的眼瞼痙攣、顏面神經麻痺、巴金森氏症、妥瑞氏症、甚至是腦中風等皆有可能。
不喝水、久站久坐比AZ更易血栓!心臟醫:留意生活地雷更有助防範!
2021-08-27AZ疫苗所引起的靜脈血栓,約在施打疫苗後4~30天會出現,發生機率極低,約為百萬分之一左右,極為罕見,多加留意即可。相較之下民眾也更需留意其他可能引起血栓的風險因子,以避免真正該加強防範的完全沒有注意到。
心房顫動極易腦中風!醫:三高族等注意脈搏早檢查。
2021-07-13郭志東醫師表示,心房顫動一般而言不易觀察,但也並非無法從日常檢視,平常可觀察心悸、胸悶等症狀,不過糖尿病族群,常會有交感神經相較遲鈍的情況,可能有不易感受到心悸的情況,需多加留意。
形容不出的腹痛小心腸中風!死亡率達9成,2症狀過4小時速就醫
2021-06-10王威傑醫師表示,腸中風主要常見因心臟心房顫動、心律不整、出現血栓,或腸道動脈硬化造成血管阻塞,使血流無法達到腸道,腸道無法吸收氧氣所致。而像是休克、感染使血壓降低等所引起的血流不順、血液缺乏等,也可能導致腸中風,不過此情況並非阻塞完全沒有血流,而是因為到達腸道的血流量大幅減少。另外,正如腦中風一般,血管破裂也是其中一項腸中風的風險因子,不過機率較低。
水喝太少小心血栓!醫:易中風、心肌梗塞,別渴了才喝水!
2021-05-06人體約有7成是水份所組成,身體各處都需要水,也包括了心、腦、肺、肝、腎等各大重要器官,身體缺水將不僅容易讓血液呈現濃稠的狀態形成凝血,也將導致身體各處血流下降容易阻塞,兩項血栓風險提升,各器官的不良影響機率也會升高,包括心肌梗塞、腦中風、腎衰竭、肝衰竭、肺栓塞等。
中風不可拖!每分鐘腦細胞多死190萬個 注意「微笑舉手說你好」三大徵兆
2020-10-26腦中風發生與慢性病關係非常密切,鄭建興說明,一旦高血壓發生將會增加2.8倍中風風險;糖尿病則增加2.9倍中風風險;高血脂則增加2.4倍中風風險。台灣心臟學會名譽理事黃瑞仁醫師表示,血管問題引發腦中風的主因是三高,另一項重要因素是抽菸。
腦中風可預防?醫籲「三少一多」護血管 三高族群規律用藥
2020-10-16雙和醫院中風中心主任陳龍醫師指出,腦中風分為梗塞性及出血性腦中風,研究資料顯示,高達4至5成以上的出血性腦中風患者,到院前已心跳停止、沒有血壓,來不及急救就已經死亡,尤其是腦幹出血,平均死亡率更高達6成以上。
腦中風致殘奪命,男性肥胖嗜鹹機率高!少吃煎炸高膽固醇,運動後勿直接洗澡
2020-04-15腦血管本身病變造成狹窄,或身體其他血管的雜質血塊形成血栓後,導致腦組織壞死,常見有腦血栓與腦栓塞兩種,家中親人如有有心肌梗塞或猝死,腦中風的危險性也會增加。在身體因素方面,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都會增加腦中風風險,尤其是高血壓患者,因血管內膜受損與膽固醇堆積,容易加素血管硬化,或是擠破血管導致腦出血。
心房顫動中風率、死亡率驚人,醫:了解風險與防範是保命關鍵。
2020-01-15李聰明醫師表示,當血塊一被心跳打出心臟後,打到腦部造成腦部血管阻塞,也就形成腦中風;打到腸子就形成腸中風;打到腳就形成腳中風,是屬於併發症較多的問題。
今健康New新聞

骨質疏鬆症迷思大破解!醫籲及早治療防骨鬆、骨折

醫教3大關鍵幫助預防HPV感染!9-14歲接種疫苗效果佳

智慧醫療成為趨勢!認識未來健康生活新日常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觀展攻略

3C玩不停當心夜間多尿!一夜尿2次成年輕男性文明病!

咳、喘、呼吸困難留意肺纖維化!自體免疫疾病更應定期檢查肺功能
今健康嚴選推薦

【名家專欄】郭祐睿中醫師/眼睛痠澀刺痛是青光眼?眼中醫推3茶飲有助護眼!

【名家專欄】招明威教授/全民節水省起來!黃豆粉、小蘇打粉洗碗洗菜誰厲害?

【名家專欄】曾郁文醫師/懷疑有尿失禁?簡單4步驟自我檢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