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11 筆數
躺著會悶會喘,起身好一點?醫指6警訊早檢查,很可能是心衰竭!
2023-07-12睡覺睡到一半喘不過氣,要小心背後可能的原因,其中最需要注意的也包括心衰竭。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指出常見可能,並提醒若出現相關警訊應盡早檢查,以利確保心臟健康。
心腎是一體?透析病友必看!當心成為心腎症候群目標!
2023-02-20心臟與腎臟看似毫不相干、距離遙遠,實際上卻關係密切,且會互相影響,也就是所謂的「心腎症候群」。在確診為慢性腎臟病,特別是正接受透析的腎友來說更是極大的威脅。根據台灣腎病年報指出,2018年台灣透析病友近3成確診心臟衰竭,五年存活率將大幅下降。
中風發作年齡下修!醫籲曾發生心房顫動就應做中風風險評估
2023-02-08一名42歲的女病人,長期有高血壓和心房顫動的問題,起初在評估中風風險之後,醫師建議她以藥物治療心律並預防中風,但病人認為症狀不明顯而抗拒服藥,結果不幸在3年後發生中風,住院時出現暫時性失語、手腳偏癱等症狀,所幸發現得早,在取栓手術後逐漸康復。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心臟血管科李柏增醫師表示,「這個病人其實算相對幸運,之前遇過其他不願意服藥的鐵齒病人,中風後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到院時已來不及做取栓治療,最後只能帶著半邊癱瘓繼續生活,不只病人痛苦,也加重家人的照護負擔」。
「聽心音 找心病」 聽診器也能揪出「心」頭大患!學會呼籲:關懷家人 陪伴就醫、別忘聽心音
2023-02-08關心家中所愛,不僅要傾聽他們的心聲,還要了解他們的「心音」!由臺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支持、愛德華生命科學發起「聽心音、找心病」活動,呼籲民眾就醫時、請醫師協助聽聽心臟有無心雜音,尤其是60歲以上長輩,合併有全身無力、走路會喘等情況,有時光是「聽心音」就有機會發現致命卻可治療的心臟瓣膜疾病,及早揪出心頭大患。
【世界心臟日專題報導】心臟亂跳沒症狀!?揪出心房顫動防中風
2022-09-29心房顫動除了容易發生在年紀較大的族群,其他像是肥胖、高血壓、心衰竭、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病人,也是心房顫動好發族群。因為心臟不規則跳動,血液無法順利流動,導致患者可能會胸悶、心悸,嚴重甚至會有腦中風的威脅。但也有部分患者完全沒有症狀,可能在看診或心電圖檢查才意外發現心房顫動。李聰明內科診所李聰明教授建議,民眾自身若為高風險族群務必及早揪出心房顫動,並認識急性腦中風的正確處置FAST,才是正確護心關鍵!
【世界心臟日專題報導】拒絕腦中風先認識心房顫動!及早發現還能防心衰竭!
2022-09-29心房顫動造成不規律的心臟跳動,容易導致血液在心臟內凝滯而形成血栓。但是本身症狀並不明顯。隨著年齡增長,發生率隨之高漲。但是高老年族群常認為自然的老化現象,疏忽相關警訊,直到發生腦中風後才發覺原來是心房顫動惹的禍!心房顫動患者,併發腦中風的機會比一般人增加數倍、甚至十數倍之高,及早發現心房顫動加以治療、成為預防腦中風的重要關鍵!
常常胸悶、心悸?留意心房顫動!醫:可控制,盡早檢查慎防腦中風!
2022-04-14好發於中老年族群的心房顫動,隨著人口老化,風險族群也日漸普遍,且不一定有明顯的症狀,加上中老年族群常認為年老毛病多,更容易忽略警訊。屏東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科主任張雲德醫師提醒,民眾日常應多留意相關症狀,如有疑慮盡早檢查,心房顫動可透過治療穩定控制,有助降低腦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
愛運動也會心房顫動?!醫:留意心悸,早治療防中風、心衰竭。
2022-04-11心房顫動常被認為是高齡者才會有的健康問題,事實上年輕族群也需留意,特別是平時有高強度運動習慣、或是本身就為運 動員的族群更要小心,雖然運動普遍被認為有利身體健康,但強度較高的運動卻有可能對身體造成負擔。
老年族群必看!主動脈瓣膜狹窄比癌症更危險!如何選擇治療策略?
2022-03-10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再過幾年,平均每五個人就有一位是65歲以上老年族群,就像汽車開久零件會損壞一樣,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開始不斷下滑,當你出現走路愈來愈喘,甚至無法輕鬆爬樓梯,可別以為只是正常的老化現象,可能是一種心臟疾病「主動脈瓣膜狹窄」。
搭機莫名呼吸困難竟是肺動脈高壓?醫:留意5症狀及早就醫!
2021-11-26臺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科主任黃文男表示,肺動脈高壓就是「肺動脈的高血壓」,因為壓力過大導致心臟必須更努力工作,才能將血液送出,當壓力越來越高,心臟負荷就會更重。當肺部血液供給不足,患者容易因缺氧而呼吸急促、疲倦。
高血壓難察覺,他發現已心衰竭!醫:8種人平時應722量血壓。
2021-11-03血壓平時會可透過腎臟、交感神經調節,即便升高往往也少有明顯的症狀,但此時身體正處於逐漸耗損狀態。以血管來說,長期處於高血壓狀態,動脈血管內皮細胞容易出現異常,將使得血管不易放鬆,也讓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容易卡在管壁,經年累月使得全身血管健康狀況下降,等到一定程度便可能引起相關併發症。
今健康New新聞

轉移性三陰性乳癌治療新利器!Trop-2抗體藥物延雙倍存活期,盼納健保

又痛又暈狂吃成藥?前庭性偏頭痛對症下藥才有用!

罕病SMA治療擴大健保給付!盼未來更多病友翻轉人生!

尿尿有泡泡?5症狀早檢查!一張圖看懂要不要治療,防腎臟病惡化

異膚必知!穩控新工具TPF。免費線上課程6名醫開課,免走冤枉路!
今健康嚴選推薦

【名家專欄】郭祐睿中醫師/眼睛痠澀刺痛是青光眼?眼中醫推3茶飲有助護眼!

【名家專欄】招明威教授/全民節水省起來!黃豆粉、小蘇打粉洗碗洗菜誰厲害?

【名家專欄】曾郁文醫師/懷疑有尿失禁?簡單4步驟自我檢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