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狹窄前無症狀!你是高膽固醇危險族群嗎?醫師曝膽固醇真相
2021-03-19今健康/郭家和
高膽固醇恐引發猝死 膽固醇200以上就超標
再現劇團團長黃民安傳出因高膽固醇血症造成心因性休克死亡,年僅41歲,醫師提醒,膽固醇數值需透過抽血檢查測知,而高膽固醇沒有明顯症狀,直到嚴重血管狹窄才會有徵兆。建議高風險族群應定期檢測,若自身危險因子愈多,更要注意膽固醇超標問題。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俊彰受訪表示,動脈粥狀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血管中的斑塊會造成管徑狹窄,一旦斑塊破裂就可能形成血栓,導致血流受阻,而影響斑塊形成的關鍵就是膽固醇。一般而言,總膽固醇數值標準為200,超過200即屬於高膽固醇。
心血管疾病元兇?低密度膽固醇愈低愈好
陳俊彰醫師進一步說明,總膽固醇中分為數個項目,低密度膽固醇(LDL)多稱為「壞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有密切關係,正常標準為130以下。如果是糖尿病、慢性病等易發生心血管疾病者,建議降到100以下。若曾發生過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更建議降到70以下,甚至愈低愈好。
至於高密度膽固醇(HDL)被稱為「好膽固醇」,標準值為40以上。陳俊彰醫師指出,高密度膽固醇原則上愈高愈好,它能代謝壞膽固醇,進而降低血栓與心血管事件的風險。高密度膽固醇低於30以下算是相當不理想,建議適當運動幫助改善。
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 年輕瘦子也可能高膽固醇
人體血管遍布全身,陳俊彰醫師提醒,心肌梗塞、中風、下肢動脈阻塞、腎臟血管阻塞等病變,都可能與高膽固醇有關。不過,心血管疾病並非只與膽固醇有關,年齡、高血壓、糖尿病、家族史都有影響,危險因子愈多,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愈高。
另外,膽固醇過高的人,未必都是肥胖身材。陳俊彰醫師提醒,高膽固醇與飲食、運動、基因體質關係密切。通常40歲後代謝降低,較易升高膽固醇,也有病人長期吃素、體型在中等偏瘦之間,一樣驗出膽固醇過高。遺傳也是高膽固醇主因之一,若有家族成員在20歲左右發生心肌梗塞,家人應定期檢測膽固醇,有可能是家族遺傳性的高膽固醇血症。
近年陸續傳出年輕名人因心血管疾病猝逝,陳俊彰醫師指出,心血管疾病可能有不同的致命原因。如黃鴻升因主動脈剝離驟逝,主動脈剝離可能與結締組織疾病有關,當結締組織不夠緊密,易使主動脈的內膜與中膜撕開,造成主動脈剝離猝死。黃民安則可能是膽固醇過高,因而造成冠狀動脈狹窄,引發心肌梗塞而致命。
運動後血管斑塊反增加?心血管好處大於壞處
目前研究認為,飲食控制、適當運動對改善高膽固醇的效果,約可降低膽固醇原始值的10%。陳俊彰醫師指出,曾有一項針對橫越美洲的長跑選手研究,在參賽者跑步40天後進行電腦斷層分析,原本冠狀動脈有斑塊的參賽者,運動後的血管斑塊有增加現象,而沒有斑塊的參賽者,慢跑前後沒有發生變化。
陳俊彰醫師解釋,雖然運動後斑塊可能增加,但也有研究發現,運動員的血管斑塊鈣化值較高,表示斑塊較為穩定、不易破裂。相反的,不常運動的人斑塊較不穩定,容易產生血管狹窄或內皮破裂,進而發生血栓與心肌梗塞。
陳俊彰醫師指出,總的來說,運動可能會增加血管中的穩定斑塊,但也有幫助冠狀動脈管徑變大、微血管量增加、心肌灌氧量上升種種益處,同時還能增加血管中的高密度膽固醇,對心血管健康的好處仍大於壞處。
高膽固醇如何治療和改善 風險族群應定期檢查
陳俊彰醫師表示,目前高膽固醇的治療仍以血脂藥為主,且普遍效果不錯。家族遺傳的高膽固醇血症因用藥效果不佳,會採用針劑治療方式,一次治療可維持兩周效果,能有效降低低密度膽固醇、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呼籲正在使用血脂藥者,切莫輕易自行停藥,避免膽固醇反彈性增加。應在膽固醇從危險值降至正常值範圍後,與醫師討論是否減藥。
陳俊彰醫師表示,飲食控制及運動鍛練,雖然對膽固醇數值改善幅度有限,但運動能維持冠狀動脈彈性,對心血管健康有明確幫助。飲食方面,地中海飲食在統計中顯示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原則是少吃紅肉、改以乳類、蛋類、白肉為蛋白質來源,主食則以根莖穀類、堅果類為主。醫師提醒,男性45歲以上、女性55以上、抽煙、肥胖、糖尿病、家族史,應定期檢查膽固醇,預防高血脂發生。
《延伸閱讀》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