捲入創傷事件後「難察覺的傷」 如何幫助自己及他人?
2021-04-20文/諮商心理師 林萃芬
在美國,約有五到六成的民眾在人生某個時間點會遭逢創傷事件,例如重大車禍、暴力攻擊、天然災害、家人意外等等,需要接受心理諮商療癒創傷。反觀台灣,許多民眾在發生重大變故時,卻很少使用心理諮商相關資源。很多人會問我:有做跟沒有做心理諮商,差別在哪裡?事實上,創傷事件發生後,會歷經不同的階段,常見的心路歷程有五個階段:哭喊期、否認期、侵擾期、接納期到完成期。
而且不同的創傷事件對心理造成的衝擊差異也很大。大多數創傷事件產生的影響不會立即顯現,而會封存多年,漸漸侵蝕我們的心理健康,或是潛入到我們的潛意識,或是扭曲我們的人格特質,等到症狀出現,通常都已經對心靈造成嚴重破壞。綜合十年的諮商經驗,歸納出最常見的創傷事件有下面幾種類型,反應也會有些不同。
一、天災創傷讓人深陷長期的恐懼中
身處地震帶的台灣,真的有非常多潛藏的創傷。災區附近的許多民眾通常會出現暈眩、失眠、惡夢等狀況,害怕地震再度發生,甚至會有過度警戒的反應,譬如,不敢單獨一人待在室內,或是心悸、發抖、呼吸不順、肌肉緊繃等焦慮症狀。在地震中失去親人及財產的民眾,面對如此巨大的變故,初期情緒會有過度激動或是情感麻木的狀況;其中最需要關注的是「沒有眼淚的悲傷者」,他們的心理受創嚴重,由於同時歷經災難的驚嚇及痛失親人的悲傷,在雙重打擊之下,往往會因為沒有辦法接受殘酷的現實而無法表達情緒。對於青少年及兒童,親友應盡可能給孩子安全感,除了語言安撫之外,亦可透過肢體擁抱來降低孩子的孤單與不安。
諮商過程中發現,很多兒童經歷創傷後,會變得特別黏人、恐懼死亡,有高度的分離焦慮,不能跟家人短暫分開,看到大人難過哭泣時會阻止或逃避。也有些兒童因不知如何抒解大量情緒,會轉化成身體症狀,或是傷害自己的身體,像是會透過拔頭髮來釋放焦慮,若不及時做心理諮商,嚴重時會演變成拔毛症。
因此,可以運用不同的形式,如語言或繪畫,來引導孩子抒發害怕、哀傷的情緒;並且協助孩子用比較有效的方法來訴說災難事件,像是用「如何」取代「為何」。天災後,如果出現下面狀況,就需要專業的協助,包括:長時間心情混亂,感覺壓力強大、自我責備、覺得快要支撐不下去;一個月後仍有麻木、遲滯、不斷回想災難景象、反覆做惡夢、身體不舒服、找不到適合的人傾訴、工作和人際無法專注,抽菸或喝酒明顯增加。我發現不少家暴者其實都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他們沒有適時做心理療癒,這股強大的情緒往往會轉變成暴力傾向,若再透過酒精的催化,更會對家人造成無可挽回的傷害。
二、職場危機會產生急性壓力症候群
近幾年來,很多公司都發生職場危機事件,最常出現的狀況是,員工為了爭取權益而參與「罷工遊行」。
很多人不知道,參與抗爭的過程很容易產生急性壓力症候群,除此以外,更會導致公司所有的員工身心負荷過重,長期下來也會讓工作氣氛低迷,不利於身心健康。常見的急性壓力症候群反應是,有的人會引發強烈的害怕、無助感,或是恐怖感受;有的人會反應在生理上,像是感覺麻木、頭昏眼花、失眠或噁心,甚或失去現實感、自我感。
若沒有適時抒解壓力,有些人會產生痛苦、情緒崩潰、整個人的感覺與知覺系統受損,進而干擾身體機能,出現失眠、沒胃口、身體麻痺、絕望感等狀況。為了避免付出身心健康的代價,從心理健康的角度,還是鼓勵公司跟員工可以坐下來好好溝通,不用情緒勒索彼此,達到雙贏的境界。
三、氣爆人禍需要長期釋放痛苦情緒
瞬間發生的人為災難,像是氣爆事件發生之後,傷者與家屬原本平順的生活,一夕之間有了劇烈的變化,心理往往會錯綜複雜,初期的情緒反應有的會困惑震驚,不理解何以災難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接下來可能會轉為憤怒、自責,也有些人會陷入悲傷、哭泣、徬徨、害怕恐懼的情緒中。由於氣爆還會導致燒燙傷,當事人要同時承受身體的痛楚與外貌的改變,因此,長期的情緒反應可能會變得煩躁易怒,復健的過程充滿挫折感,身心都無法放鬆,有時候會對周遭的人吹毛求疵,感覺自己快要失控了。所以,特別需要家人朋友長期的陪伴支持,協助傷者抒解情緒,一步一步接受現實狀況,恢復自我信心,可以自在地面對人群。
四、身體被侵犯的創傷會對人產生恐懼反應
隨著社交生活的多元化,很多人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狀況下,身體受到侵犯。但無論是被性騷擾或是被性侵害,受害者之後都會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經常沒有理由地感到害怕、驚慌、不安,對某些特定對象或情境,產生長期且高度的恐懼反應。被侵犯後,更會對自己失去信心,害怕自己不被別人相信,對他人也常懷有高度敵意。特別是侵犯自己的人,擁有良好的公眾形象,例如口碑很好的老師、熱心公益的前輩,周遭的人都不相信自己所敘述的遭遇時,受創的傷口會更深、更痛。
有些受害者會擔心自己會無法再與異性有親密關係,常覺得自己是個不清白的人,有時會有憂鬱傾向,形成負向的自我概念。對生理的影響,會有緊張、胃腸不適等狀況;在行為上的改變,變得常常抱怨、夜尿、無法入睡,常被惡夢嚇醒。
親人被剝奪生命會持續出現「潛伏性的痛苦」
最嚴重的創傷經驗莫過於目睹親人被他人剝奪生命,但是悲傷的反應個別差異很大,有些家人悲傷延續的時間會比較長,有些家人會持續出現「潛伏性的痛苦」,常會焦慮、流淚;有些家人會充滿罪惡感,懊惱自己未盡保護之責,失去與親人共創未來的希望。當家庭面臨重大危機事件,由於家人都陷入悲傷中,有時候會無法從伴侶身上得到支持的力量,哀痛的家庭氣氛會形成壓力,也會改變家人原本的互動方式。
受創後需要哪些幫助呢?
受到創傷後需要有人傾聽並且了解、包容、支持,感覺自己被相信、被信任很重要,可以讓受創者覺得自己被接納。提供受創者足夠的安全感,尤其侵害自己的人是認識的親人、師長、同學、朋友,更需要讓受創者「免於恐懼」。並且提供醫療法律的諮詢,像是避孕,以及如何收集證物,足夠的資訊可以幫助受創者面對醫療、警方調查介入,以及其他重要的事,進而讓受創者掌握局勢,找回力量面對未來。
因此,擁有越多越完整的社會支持系統,包括親人、鄰居、好友的協助陪伴,就越能調適危機。特別是親人的死亡方式不在預期中,對家人最具傷害性。需要的話,亦可透過心理諮商和宗教信仰來安定情緒。
創傷事件發生後,越壓抑自我情緒,跟自己越疏離的人,通常需要走更長的療癒歷程,而且不知道會在人生的哪個階段,以什麼樣的症狀爆發出來。所以,只要覺得自己跟以前不一樣,不妨跟心理專業人員討論一下,以確保心靈健康。
《延伸閱讀》
以上內容由諮商心理師 林萃芬著,時報出版《鍛鍊心理肌力:15項心理練習,擺脫那些職場與人際間的控制、害怕、停滯、危機與焦慮》授權提供,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