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剝離跟家族史有關?長庚研究:增6倍以上風險!
2020-10-16主動脈剝離的危險因子 家族史恐增6倍風險
主動脈剝離雖少見但致死率高,屬於高危險性的心血管事件,而近年亦發生不少因主動脈剝離猝死案例。主動脈剝離好發於中老年,以男性居多。最重要的風險因子為高血壓、吸菸、主動脈疾病、懷孕以及劇烈運動等。此外,家族遺傳也會影響主動脈剝離的發生風險。林口長庚針對健保資料庫中23,868名主動脈剝離患者,進行涵蓋全台456萬個家庭的分析研究,發現主動脈剝離具強烈遺傳相關,有一等親家族史的成員,主動脈剝離風險最多可增加6.82倍。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外科及風濕免疫科團隊在《美國心臟病醫學會》發表最新報告指出,影響主動脈剝離的發生,遺傳因素佔比超過一半。有家族病史者,會顯著增加家族成員的發病風險,一等親的發病風險可達6.82倍。此外,家族性主動脈剝離年紀較輕,且相較沒有家族病史患者,更易需要外科手術介入治療與重建。有家族史的民眾應及早就診檢查,並嚴格控制血壓及戒菸,改善不良生活習慣。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外科陳紹緯副教授表示,主動脈是將心臟血液輸送到全身的大血管,結構包含內、中、外三層,當內層有破裂使血液跑到中層及外層之間,血流便會將主動脈撕裂剝離成兩個腔室,造成主動脈剝離。若不幸血液從假腔破出,主動脈便破裂大量出血,是猝死的常見原因之一。國內主動脈剝離的發生率約每年十萬分之五到十,每年大約有近2‚000人發病。
主動脈剝離分為AB兩型 醫籲控制血壓及早戒菸
陳紹緯醫師說明,主動脈剝離分為A型及B型,A型需緊急開胸手術進行人工血管置換,若不手術80-90%的病人會死亡,特別是在病發初期,每小時約1%的死亡率。B型則大部分可以用藥物控制,如有併發症可以用新技術主動脈支架來治療。不論A型或B型的主動脈剝離,長期都有可能因形成主動脈瘤而需後續手術治療,不可大意。治療後仍須嚴密控制血壓,定期接受電腦斷層追蹤。
過去曾有48歲主動脈剝離患者,平時有抽菸習慣及高血壓病史,但無規律服藥,一天凌晨突發劇烈撕裂性胸痛,疼痛一路延伸至背部,送醫後檢查為A型主動脈剝離,緊急進行主動脈置換修補手術。由於患者父親本身具主動脈剝離病史,而家族成員及長輩有年輕時不明原因猝死的情況,病人兄弟因此擔心詢問,自己是否也有較高的主動脈剝離風險。
陳紹緯指出,對病人與家屬而言,家族史是否影響主動脈剝離風險相當重要。透過跨團隊與巨量資料統計中心,針對台灣健保全人口及親屬關係進行追蹤,發現家族史與主動脈剝離有重要相關性,並影響病人的長期預後。醫師提醒,有主動脈剝離家族史的民眾,應盡早至專科門診追蹤檢查,平日也要嚴格控制血壓,並及早戒菸改善不良生活習慣,若有主動脈病變應積極接受外科治療。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