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車不暈,下車才暈?原來是「下車暈眩症」在作祟!
2023-10-16文/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主治醫師陳建志醫師
「下車暈眩症(get-off dizziness/vertigo)」,並非容易暈車、暈船或暈機之「動暈症」,而是乘客在離開交通工具後,才會感到四周或眼前景物在漂浮或旋轉,會持續數小時、數日,才會逐漸緩解,故又稱之為「到站病(arrival sickness)」。對於需要頻頻搭乘交通工具者,例如通勤上班族、學生或業務員,影響甚鉅。
(圖解說明:橢圓囊耳石斑病變是造成下車暈眩症最常見的病因。耳石掙脫耳石膠,沉積於某一支半規管內,依慣性或重力作用,持續帶動內淋巴液,引起暈眩。)
搭車不暈,下車才暈?「下車暈眩症」常見原因
病因為何?在暈眩門診中,依據發生機率,排序如下。
原因一、橢圓囊耳石斑病變
在正常狀況下,耳石被耳石膠牢牢地固定於橢圓囊內,構成耳石斑。一旦患者出現過敏,例如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組織胺循環到內耳,造成發炎;另外,老年人因前庭小動脈管壁硬化,管腔狹窄引起缺血。
上揭因素使耳石膠生成不良,顛簸路程使耳石趁機掙脫耳石膠,沉積於某一支半規管內。患者下車後,轉頭或姿態改變時,耳石因慣性或重力作用,持續帶動內淋巴液的流動,引發眩暈及眼震。
原因二、半規管內耳石黏著症
曾經頭部外傷,撞擊力道使患者某一耳橢圓囊耳石斑上的耳石大量鬆脫,連同耳石膠黏在某一支半規管內。搭車時,車體搖晃使這些移位耳石,克服耳石膠黏著力及靜摩擦力,開始滑動。下車後,轉頭或姿態改變,耳石因慣性或重力作用,持續帶動內淋巴液的流動,引發眩暈及眼震。
原因三、頸部肌肉酸痛
乘客頭頸姿勢不良,例如瞌睡或低頭滑手機,一側或兩側胸鎖乳突肌使用過度,乳酸堆積產生疼痛。下車後,一轉頭,肌肉開始收縮痙攣,兩側肌肉肌膜所接收到的本體感覺不同,訊息傳進大腦後,感到身體輕飄或腳底不平,但不會感到天旋地轉。
原因四、登陸不適症
此病極為罕見,發生於需長久停留於交通工具者,例如漁民、水手或海軍,有時會發生於搭長途車者,特別是連續好幾天的車程,兩側大腦顳葉已習慣於時時調控前庭平衡訊號。一旦離開交通工具,大量且劇烈變化的平衡輸入訊號突然減少,大腦前庭皮質依舊繼續做工,反而會出現平衡幻覺及震動視幻覺。就像我們使用跑步機一段時間後,突然停下來時,會覺得身體還在持續前進一樣。
「下車暈眩症」如何緩解?
盲目服用止暈藥物並無療效,需根據病因,對症下藥。
原因一:若是過敏體質,會建議迴避過敏原或使用抗組織胺(口服或靜脈注射均可),若是年老患者,建議長期服用二十碳五烯酸,穩定小動脈內皮,有三高者,宜好好控制血糖、血壓及血脂。
原因二:建議在眩暈發作時,立即耳石復位術,把耳石一口氣歸回橢圓囊內。
原因三:可在下車後伸展身體,或者局部按摩,舒緩筋骨。
原因四:需使用丙型胺基丁酸受器調節劑,搭配平衡復健,矯正大腦對於身體平衡及內耳前庭訊號的錯誤認知。
(圖解說明:陳建志醫師診療暈眩患者。)
《延伸閱讀》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