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止痛藥正確使用4關鍵,緩解痠痛不卡關!
2022-03-16
遇到肩頸、腰背痠痛等情形,不少人的痠痛會用噴劑、乳膏或貼布等局部外用藥來舒緩疼痛,不過這些外用藥品該如何正確且安全使用呢?食藥署提出4項撇步:先諮詢、注意用法用量、注意其他合併藥品、注意皮膚狀況。
正確使用四關鍵!先諮詢專業醫藥人員
先諮詢:市售的外用緩解痠痛產品種類多,最常見的消炎止痛成份為非類固醇消炎類(NSAIDs,如Ibuprofen、Diclofenac)及水楊酸類(如冬綠油)等。但是,民眾引發疼痛的原因不盡相同,建議購買前先諮詢醫藥專業人員,並詳閱外盒或仿單(藥品說明書),了解注意事項或警語等重要資訊,例如:對NSAIDs、水楊酸過敏者或蠶豆症患者,請勿使用此類藥品,以免發生過敏反應或造成溶血問題。
注意用法與用量:外用止痛劑盡量避免大面積、大量或長時間使用。雖然局部外用藥透過皮膚吸收的量有限,且相較於口服藥不易產生全身性副作用,但若為了消除痠痛而大範圍噴灑、塗抹或在肩背、手腳等貼滿貼布,加上長時間使用,可能會使藥量吸收過多,反而產生副作用,不僅增加肝腎負擔,還可能對健康造成危害。
注意其他合併藥品:盡量一次使用一種藥品,避免多種製劑或與口服消炎止痛藥混合使用。由於不同疼痛部位的治療方式有所差異,若此時併用其他口服止痛藥,可能會增加不良反應率,例如:女性服用含Ibuprofen成分的藥品緩解經痛,又塗抹含Diclofenac成分的外用藥消除痠痛,內服加外用容易導致NSAIDs類藥品使用過量,可能引發噁心、嘔吐及腸胃不適等反應。因此,若同時合併使用口服與外用止痛,應依專業人員的指示使用,有任何疑慮也應立刻提出。
注意皮膚狀況:無論使用哪一類外用止痛劑來緩解痠痛,使用時要避開眼睛、黏膜、傷口或皮膚損傷的部位,避免刺激或引發傷口惡化的風險。用藥期間,如有出現紅腫、發癢、起疹子等過敏現象,應停止使用,並立即就醫診治。
活動前後先做暖身,不讓痠痛再找上門!
食藥署提醒,外用止痛劑在使用上非常方便、又可快速緩解痠痛,但僅是暫時減緩疼痛的發炎反應;若持續使用仍未緩解,甚至更加惡化,應尋求醫師診斷、釐清病因。此外,民眾未來可在活動前做一些伸展肩頸肌肉、轉動手腕、活絡膝蓋等暖身操,結束後再加以伸展與放鬆。簡單幾個動作,可幫助降低不適感,不讓痠痛再度來敲門。
《延伸閱讀》
今健康New新聞

新生兒慎防RSV超危險!醫籲打好「孕期疫苗」大幅降低風險!

轉移性HER2乳癌治療新突破!新ADC納健保接軌國際,6旬姐穩控病況!

生命之火將熄之際,讓愛延續。「器捐協調師」道出不為人知的感人歷程

北榮腹膜透析植管新技術,緊急洗腎不用等!腹膜透析FIRST助腎友延續夢想人生

肥胖該知道的100+件事!我這不算胖?胖得很健康?專家詳解
今健康嚴選推薦

【名家專欄】郭祐睿中醫師/眼睛痠澀刺痛是青光眼?眼中醫推3茶飲有助護眼!

【名家專欄】招明威教授/全民節水省起來!黃豆粉、小蘇打粉洗碗洗菜誰厲害?

【名家專欄】曾郁文醫師/懷疑有尿失禁?簡單4步驟自我檢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