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咳痰3周當心肺阻塞避免肺功能惡化醫:及早就醫、正確用藥是關鍵
2020-03-16流感肺炎來襲喘不停 當心輕忽肺阻塞風險
今年以來流感疫情相對嚴峻,同步又有新冠病毒肆虐,升高國人對呼吸道症狀的警覺與擔憂。然而醫師提醒,咳嗽、多痰、氣喘等類似感冒引起的症狀,不但要注意病毒影響,也可能是肺部慢性疾病的徵兆,尤其中高齡族群在換季時發現咳嗽症狀惡化,多以為只是老人咳或煙咳而輕忽了「肺阻塞」的風險。
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張時杰醫師指出,肺阻塞成因包括長期抽菸、空污造成呼吸道長年累積的發炎,引發呼吸道病變,然而早期肺阻塞症狀並不特異,如果發現喘、咳、痰且症狀大於三周以上,就需要留心肺阻塞的風險。醫師指出,年齡是肺阻塞風險因子之一。此外,若抽菸史超過十年,或有長期接觸二手菸、空污、曝露在化學粉塵的環境中,都屬於肺阻塞的高風險族群。
治療肺阻塞首重生活控制 及早戒菸接受肺部復原訓練
國人忽略肺阻塞,往往以為只是身體自然老化。比如由肺阻塞引發的氣喘吁吁可能因運動而症狀加劇。但減少運動或完全不動,更不利於疾病控制和治療效果。張時杰指出,已知罹患肺阻塞的患者,約有40%確診後繼續抽菸。與正常人肺功能變化相比,抽菸者的肺功能下降速度高出近5倍。醫師強調,確診為肺阻塞後,首要的生活控制就是戒菸。
張時杰說明,由於病人的肺活量與肺功能不如常人,往往一動就喘,因而降低運動意願導致惡性循環,運動量愈少,愈容易增加急性惡化風險,應接受肺部復原訓練。此外,肺阻塞患者的肺部免疫系統也會出狀況,因此肺阻塞病人屬於流感、肺炎的高風險族群,每年應定期注射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減少感染風險。
對於肺阻塞患者而言,確診後的戒菸、運動、注射疫苗、肺部復原訓練,都與避免急性惡化和嚴重併發症有關。張時杰指出,臨床上呼吸道急重症的加護病房中,可發現許多呼吸衰竭的插管的病人,往往合併有慢性疾病或是肺阻塞,而氣溫下降等環境變化,是肺阻塞急性發作的風險因素。醫師提醒,肺阻塞一旦急性發作,未來可能導致生活品質變差,以及增加產生併發症的風險。
陽大附醫收治肺阻塞用藥正確100% 患者生活品質有感改善
張時杰說明,鑒於慢性肺病影響國人健康甚巨,國民健康署106年起推動肺阻塞品質改善計畫,陽大附醫參與並推行至今,宜蘭縣肺阻塞的就診率達到每10萬人8,887人,收案數與受健保照護比例皆居全國前茅,關鍵就在讓病人學習正確的藥物使用方式。正確用藥有兩個關鍵:選擇合適的藥物和吸入器。張時杰說,超過一半的患者在使用吸入器時有障礙,要讓患者把藥吸得好,不僅衛教工作相當重要,吸入器的選擇也很關鍵。肺阻塞患者在肺功能受損的情況下,常常有吸不到藥的窘境,這時候如果選擇主動噴藥的吸入器,就可以大大提升藥物肺沉積率。
至於藥物的選擇方式,張時杰說,肺阻塞採階梯式治療,不同疾病階段,醫師會選擇不同藥物。根據最新國際治療指引,在初始階段,選用長效型的支氣管擴張劑,可最大程度預防急性惡化發生,是肺阻塞用藥首選。但若發炎情況持續或反覆發作,醫師才會建議使用兩種不同類型的擴張劑、或加入吸入型類固醇,改善持續發炎問題。張時杰也提醒,肺阻塞患者最怕用藥不正確導致急性惡化、讓肺功能急遽下降,因此「早發現、早治療、正確用藥」是保肺功能的不二法門。
此外,針對有呼吸困難的病人,確實接受肺部復原訓練,並且針對治療不如預期的個案,採取跨團隊檢討機制,才能達到目前疾病追蹤率、用藥正確性皆達100%的成果。
肺阻塞接受正確治療,仍有機會擁有良好預後與生活品質。張時杰舉例,過去就有一位高齡88歲的患者,因急性發作入院才確診肺阻塞,透過醫療團隊反覆教學,終於達到用藥標準正確度,並且接受肺部復原訓練,從原先行走不便,到治療兩年後已能正常行走,改變了過去因為會喘而不敢出門的困擾,從事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呼籲民眾年齡在40至45歲以上,有喘、咳、痰三周以上,應盡早就醫,避免輕忽肺阻塞對健康帶來的影響。
資訊來源:名醫大聲公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